信願行

2016/3/19

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五遍行)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吾人彈指之微,皆動於心,心動而與之相應者,有五十一所。心如主人,所如處所。主人行動,不離是等處所,惟其中五所,異乎尋常。一為觸,六根之觸六塵也。二為意,觸則有意焉。三為受,喜怒哀樂之感受也。四為想,想其所受也。五為思,微細不斷,令人造作也。是為五俱心所,言之雖有序,而動則同時,猶之握拳,五指無分先後也。雖無先後,而五指宛然。眾生一念之成,即由乎是。


此偈之前二句,為釋欲之一念,生於意心所,意復生於思想二心所。五俱心所但舉其三,尚有觸受,略之何也?二者皆是被動,意思想始為一念之主動,明乎主動,自知調伏之道矣。故後半偈云:「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也。」二心即是思想二心所,是若寂然不動,則意不生,意不生,縱觸外物而不受,不受則本性不染。非色亦非行,即是心經「五蘊皆空」。蘊者,覆也藏也,覆藏本性也,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色成於眾緣和合,緣散則空。其餘四蘊皆是虛妄心理,苟不觸於色塵,則無感受,無受則無想行識,故一切皆妄,惟本性為真,知妄不執,五蘊自空,而本性現矣,欲念何有哉?是為調心之道。惟如何寂靜二心,實非凡夫學者所能為力,但以念佛調之可耳,正念佛時,念即是佛故也。

--------
----------
南懷瑾老師:修行要知道五遍行的道理

修行必須知道五遍行的道理

本文摘錄自 《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講錄》

「複次已說安立,當知於此靜慮等中,作意隨緣,二種差別。」這一段最重要,大家特別要留意,你們都開始走入佛法之路,都在靜坐用功。上面已經講過修定的基本理論,現在應該知道修禪定的方法。先講「作意」,唯識裡頭有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五遍行是唯識學所講的,我們起心動念之心,是與宇宙物理世界、精神世界連在一起的這個心,不是人體心臟的心。這個「心」,分成八個部分,眼耳鼻舌身是前五識,最嚴重的是第六意識,即我們能夠思想感覺的分別心。第七末那識是我執,「數取趣」,就是這個生命之連續性,是生來死去,在六道輪迴的連鎖循環不斷的潛意識,潛意識是第六意識背面的一種獨影意識。現在一般人第七識都沒有覺察見到,如果談第八意識?!第八識是心物一元,整個法界宇宙物理、物質世界,都包含在第八阿賴耶識里。

心分八個識,每個識的作用都有五遍行,它像空氣一樣,像原子一樣,任何東西中都有它。等於麵粉加白糖,揉成一團,每一點裡都有白糖,任何一點它都存在,所以叫遍行。

五遍行第一是作意,作意在普通佛學是講起心動念。《華嚴經》上說:「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心是心意識這個心,是作意出來的。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以及三界一切眾生,都是一切佛作意所造,是意所造的。就如台北、香港、紐約、巴黎現代的建築,又如太空梭、原子彈等,是一切眾生共同作意的思想所造的,這是作意。念佛這一聲、這一念,也是作意,修密宗觀想也是作意,我們看男女漂亮也是作意,財色名食睡都是作意,一切皆是作意,是意在造作。作意就是意作,是意念造作出來的,是意識心所造作的。

五遍行第二是觸,與外面的接觸,人體覺得天氣冷就是觸,是感覺,手放在那裡馬上可以感觸到,感覺到;如虛空,感覺到沒有東西,觸到了空,所以要搞清楚,智慧要分明。

第三是受,有觸就有受,感覺感受了,心裡就了解領受了。如手在虛空中,感覺沒有東西,由手上的感覺,心裡就知道摸的也是空,心裡也領受進去了。

第四是想,想是浮在面上的,如念頭,打起坐來最痛苦的是妄念不斷,這妄念就是想陰,一個想接一個想地來。想把一個想按住、停止;停不住的,因為想是粗浮的,是浮動的,是無法停留住的。

第五是思,粗的叫做想,細的叫做思。譬如你們有時候打坐,坐得很好,好像覺得沒有妄想,其實那就是思的境界,仍然是一念,那叫思。如果你現在欠人家的錢,或者家中有一點事沒有弄好,儘管坐在這裡聽課,意識都掛在那一點事上,那個就是思,思與想有粗細之不同。

八個識都有五遍行,就算在一念不生時,五遍行還是在。所以道理弄不懂的話,你會以為入了定什麼都不知道,那就錯了;那是像木頭泥土一樣,如何能叫「佛者覺也」呢?修行成功了,五遍行轉過來也就是五方佛:

西方阿彌陀佛:作意所生成

東方藥師佛:觸所生

南方寶生佛:受所生

北方不空如來:思所生

中央毗盧遮那佛:想所生

轉識成智,就成為五方佛性。唯識同其他教理不同,它是邏輯分析,要修行必須要知道五遍行的道理,因為五遍行中第一是作意,所以修行第一步先從作意起修。譬如為什麼要去受戒?一個凡夫因為不守戒律的約束,心中無戒,所以做了惡事自己不知道;受了戒,使意識種下戒的種性,就是作意。譬如念佛,念一句阿彌陀佛,或念一個咒語,都是作意念。譬如修數息觀也是作意,八萬四千法門的修法,皆從作意起。你們現在初步打坐,為什麼不能得定呢?先問你作意心能不能建立,就是作意這一念能不能堅固。所以第一先作意,而且作意這一念要堅固。

如修淨土,依《觀無量壽經》的觀法,觀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一邊念佛,一邊觀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這是作意。如果觀不起來,是因為你作意不成,能夠作意的話,行住坐臥都在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中。如果觀不起來的話,就專一作意一聲佛號;如果能夠作意堅固的話,修行就有基礎了。這一生沒有不成功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rz3ovvo.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