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

觀照



前去探望師父,他說待在那裡的功用之一是可以觀察到人生的百態。儘管是小小的地方,其中人我之間的種種現象皆可透過佛法去印證,去面對,去處理。

我大概了解他的意思是所謂的「觀照」,觀照他人內心的反應,也觀照自身的反應。

佛教徒的修行方法中有一種稱為「止觀」的技巧, 其中「止」是指降低心靈的變動,創造寧靜的狀態,進而透過「觀」來產生洞察力與智慧。

一個比喻是在黑暗的房間中點燃一跟蠟燭,並且保護它不受干擾,因為搖晃不定的燭光讓人無法看清楚東西。因此,「止」是保護心不受外界的干擾;「觀」則是讓自己看得更清楚。

另一個比喻是把心比喻成一個小湖,「止」的狀態就好比外界的風,落下的小石子,漩渦等所有會形成漣漪的干擾因素都消失了;因此水面平靜得讓人可以看清處湖底的景象,這就是「觀」。

因此「觀」就是洞澈現象本質的智慧。但要產生「觀」之前,心必須先以「止」調和才行。(佛教的建地與修為)

許許多多外界的干擾:陌生人的詐騙,業務員的推銷,主管同事的要求...等,都是足以讓我們的心變得混亂的刺激,變得容易生氣或苦惱,心裡的小湖總是因為這些而產生漣漪,甚至掀起滔天巨浪。

對這些事情生氣是很正常的,因為它們違反了我們自身固有的習慣或認知。我們能做的,大概就是想盡辦法讓自己保持內心的平靜, 讓這些事「船過水無痕」吧!

因此,也讓人更能體會到為何會有人能夠功成名就了。 撇開他們的財富所得不談(那通常是結果), 他們自身必有一番修為的功夫, 像是保護罩一般讓自己的心維持在一個平靜的狀態下,即便是外界有大風大浪,都能夠一心不亂地朝自己的目標前進。

回到家裡要面對的溝通問題老是傷透腦筋,卻又解決不了.出來外面之後,如果沒必要就盡量不要跟人接觸.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在工作的時候能夠把人與人溝通的問題處理得好,或許家中的這些難題就能迎刃而解了.看來這是此生不得不修習的功課了吧!


彌陀之夣


一切就從這個夢境開始...
夢裡,我一個人騎著摩托車路過某個村落,好像是為了尋找水源,隨意地把車放在路邊,邊走邊找水喝。後來終於找到了一個水源,趕緊喝水解渴之後,想回頭找停車處,東找西找,明明記得剛剛停放的位置,卻找了好久都找不著! 心裡十分焦急地來回走了好幾趟,就是找不到! 簡直焦急得快瘋了!
後來想到只好心裡頭默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就在這剎那間,夢醒了....
醒來之後,一切清明無比,剛剛的夢境仍歷歷在目。思索著,怎麼會做這樣的夢呢? 如果真的要「解夢」的話,大概是與這陣子又開始為著自己未來的工作找尋出路,日夜思索,稍有焦躁有關。如果從夢境所代表的人生意義來看,大概就如此吧!?
但想著想著,腦中出現了這句:「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我再度地驚醒!是啊!這不就是彌陀要我們從這個人生大夢覺醒的意思嗎?!在夢中,徬徨無助之際,正是念佛之後,才剎那間覺醒過來。這不就是執持名號,出離輪迴嗎?! 頭一次有如此真實的感受與經驗。
因為前一天工作勞累,頭痛到只好早早睡覺,而沒做晚課。凌晨兩點多的這個彌陀之夢醒來之後,應該也睡不著了,就照例靜坐聽經。一聽到開頭唸的「佛說阿彌陀經...」,止不住的淚水幾乎潰堤,十幾分鐘的彌陀經唱誦,我幾乎大半都是痛哭著聽的。多年來,除了在外公去世的告別式上有這樣痛哭之外,已經很久沒有這樣以淚水洗滌自己了。

※2019/4後記:讀龍舒淨土文卷第八【夢中念佛脫恐懼】
宋朝王龍舒居士這樣說道:予於夢寐中有恐懼時。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未嘗不即安穩。或覺醒。足以見佛與菩薩威神之速如此。但辨信心。效無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