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享受是永遠無法使人的心或精神感到滿足與安定,但是,人們卻經常都是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企圖讓自己感覺安全和可靠;而所追求的內容,都離不開衣、食、住、行、男女感情等。偏偏這些東西追求愈多,給人們增加的麻煩和困擾也愈多。
這就像口渴的時候用鹽水或海水來解渴,愈喝愈渴,愈渴愈想喝;雖然喝鹽水止渴這種經驗大多數人沒有,但是生活裡感覺不安全和不滿足卻是事實。
我有一位信眾,他有兩幢房子,在沒有買房子以前,生活過得很快樂;現在有了兩幢房子,他變得非常擔心。尤其最近房地產走下坡,他很想賤價賣掉房子,但又捨不得;不賣呢,貸款的負擔又很重;於是患得患失,內心充滿了不安,毫無安全感可言。所以說,追求物質的享受,絕對是不可靠也不究竟的。
心靈的追求不容易
我們應該把生命的重心朝精神層面追求,因為那會使我們感覺有依靠、有寄託;但要在精神層面求得安全的保障,也是不容易的。
例如:有些人信仰宗教非常虔誠,也有人對自己的哲學思想深信不疑,有了這種精神上的依靠和寄託,是可以讓他們安身立命、身心健康。
當有的人在藝術方面,或在工作上有很大的成就、很順利的時候,就會感覺到生活的安全和生命的充實。但如果這份成就在他的生命中並未得到客觀環境的肯定,他還會感覺到生命是很有意義的嗎?這就值得懷疑了。
我認識一位很優秀、很努力的藝術家,但是他的畫就是不賣錢。我對他說:「你的畫很好,或許是現在的人還不懂得欣賞,你千萬不要失望。」
他很沮喪地說:「我不知道自己的藝術生命將來會不會有人欣賞?」
我說:「沒有關係,等你死了以後,也許就會有人懂得你的畫,像梵谷那樣不是也很好嗎?」
他說:「像梵谷那樣很可憐,自己沒有發財卻讓後人發了財。」
可見這位畫家並未肯定自己的努力,所以在不順利的時候,就對自己的生命產生懷疑。
禪法即是安心的方法
禪法,就是用來安心的觀念和方法。釋迦牟尼佛年輕時,因為看到人有生老病死之苦,不知如何解脫,所以出家修行,悟得安心之道;他說法四十九年,都是專為人類做安心的服務。他告訴我們,身體需要物質來幫助,需要醫藥來治療,但心要依靠佛法的救濟。
身體的健康固然重要,可是如果心理不健康,即使外表看起來健康,也仍是一個有病的人。通常自認為身體健康的人很多,因為他們不知道身體是否有病,如果沒有感覺不舒服,就認為是健康的;可是,自以為心理完全健康、完全沒有問題、很正常的,恐怕就沒幾個了。
如果想要身體的健康必須要有適度的運動,可是心理的健康正好相反,必須要有適當的安靜;身體最好每天都有運動時間,心靈則最好每天都有安靜的時候;通常,人們可能每天有運動的習慣,卻很少有讓心安靜一 段時間的習慣。
禪的心理治療,即是為人安心的方法,其中包括兩項:一是放鬆身心;二是放下心中的牽掛。這需要練習,如果僅是知道而不去練習,是沒有用的。但是,這種放鬆和放下也只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因為一般人做不到一次放下就永遠放下,可能可以放下一、兩分鐘,但之後還是放不下。不過,人們多半需要先練習暫時的放下,然後才能永久的放下;也就是說,永久的放下,通常是從暫時的放下開始。
本文摘錄自:《福慧傳家》,原文收錄於《動靜皆自在》聖嚴法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