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31

持戒念佛

末法時期,特別是戒律,幾個人持戒?我沒有看到過。偶爾有看到過持戒的,持戒的大德怎麼樣?常常批評不持戒的。這是不是真持戒?不是,真持戒的人不批評人。持戒的人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為什麼?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得定的目的是開智慧,這是一條成佛大道。有傲慢心、有嫉妒心,執著分別重,決定戒定慧三學全部都沒有,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不容易!現在這個世間,世尊的末法,各個宗派都衰了,真正修行人稀有難逢。我們活在這個夾縫當中,知道自己不是上根利智,下下根人,唯有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們只要自己能得生,功德就圓滿了。對於別人的指責,我們感恩,沒有怨恨,好好想一想,指責是對的,我們要改過;指責是錯誤的,要原諒他,他沒有學過,不要跟他計較,也感謝他。

佛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要分秒必爭,分分秒秒念阿彌陀佛,別管閒事。我們只求往生,所有一切的侮辱、毀謗這一類的,統統是我的增上緣,幫助我消業障。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要有怨恨心就錯了,那我就造孽了;我只有感恩的心、恭敬的心來承受,這就消業障。這一世沒造的惡業,前世有,無量劫來哪有不造業的道理!所以是善是惡、是是是非、是禍是福,都在自己一念間,我這一念統統轉到阿彌陀佛,這就能生淨土,那就是消業障。決定不能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我們往生這條路就斷掉了,這一生不能往生,這個損失太大了,所以不能幹這個傻事。對人要感恩,永遠生在感恩的世界,這就對了。
淨空老法師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七集)

受戒易。守戒難。莫將大事等閑看。浮囊渡海須勤護。一念差池全體殘。理勝欲。便安瀾。把定從來生死關。任他逆順魔軍箭。凜凜孤懷月影寒。【靈峰蕅益大師宗論】

唯識三十頌 直解

唯識三十頌 直解#

  • 天親菩薩造,三藏法師譯,藕益大師解
  • 參考:唯識三十頌 直解(蕅益大師)
  • 天親菩薩大乘最具代表之論典即此頌
  • (觀心法要)
    • 妄心:既不自生,亦不他生,又不共生,不無因生,只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012)
  • 修行者的第三能變乃關鍵,否則一般人只受初能變影響(受業力支配,心隨境轉)
  • 業種子須成佛才能被消滅破壞,懺悔業障的重點在對治煩惱,讓罪業種子無因緣可得果報,再栽培憶佛念佛的念頭,先讓淨業得果報,帶業往生,先到極樂世界再說。之後阿賴耶的種子將不會再得果報。(附表十三:十大地法,014,40)
  • 三性(重要!三性一定要明白才能了解唯識)=>徧計執性、圓成實性、依他起性=>先破遍計執(大死一番),再悟圓成實,再以依他起(用)
  • 資糧位-「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於識相性能深信解。其相云何。」=>聞思智慧,但無法解脫,但朝向解脫方向(順解脫分)。
    • 求住唯識性:「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未起識)未起真實智慧,(求住唯識性)但強迫自己安住此理,希求無上菩提。煩惱障與所知障仍未伏。
    • 資糧位無禪定,只有聞思智慧。大部分心隨境轉,外凡=>須經一大阿僧其劫,止觀力薄弱,易受刺激,靠願力與信心支持。但易退轉。故祖師力勸求生淨土。

———————————————解釋題目————————————————————#

  • 唯識:
    • 唯:破小乘執有
    • 識:強調心識活動(否定中觀之偏空)
    • 離:離有無,處中道
    • 附表一:(唯識觀心法要,藕益大師)
      • 萬法唯識:萬法-所變現;唯識-能變現。
      • 唯識觀法:要先破二執,才能現真性。以空觀為方便而悟入萬法唯識。
      • 若境(隨順無明凡夫,之雜染緣起)...有三種(瑜伽師地論)(1)有尋有伺:對欲望有所尋伺,最低;(2)無尋唯伺:消滅粗尋,內心仍隱約有欲望的伺;(3)無尋無伺:完全無欲望之希求
      • 若教若理若行若果(清淨緣起):教理-先明白道理;行-修止修觀;果-功德
      • 無論雜染或清淨緣起,皆不離現前一念心識。
  • 三十頌:
    • 唯識相:世俗諦(初24頌)
    • 唯識性:勝義諦(第25頌)
    • 唯識行位:修行位次(最後5頌)

———————————————隨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