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功夫,可概括為觀門(理觀)、行門(事修)。】
這是我們佛法裡面常講的觀行,一講到修行,觀行是修行的總綱領、總題目。每一個宗派、每一個法門,觀門跟行門的內容都不一樣,但是總題目是一樣的,都叫做觀行。禪宗的觀門、行門跟教下的不一樣。教下的觀行,譬如賢首宗的觀門、行門,跟天台宗的就不一樣,這個必須要曉得。觀是什麼?理、明理。在事上看到理,那叫觀,叫修觀;在理上見到事,那就叫行門,那叫行。這兩個一定要合在一起,也是一樁事情,不能把它分作兩個,分作兩個,那理論是理論,事實是事實,永遠兜不起來,這個沒有用處。必須要懂得,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本來不二,你才能入門。
(中略)
【理觀,依佛說可以貫通一切之理性,加以深切體認,嚴密覺照。用之於行門。】
《金剛經》說理,說的是真正的原理原則。譬如我們隨便拈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金剛經》上的經文,我們都很熟悉的,你要把這個理應用在你生活當中。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起了煩惱,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還有什麼好煩惱的?你要會用,不用在生活上,那《金剛經》不是白念了?遇到喜歡的事情,起了貪心、貪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個貪愛的心馬上就涼了,恢復到平等,恢復到清淨。喜怒哀樂都是波浪,都是不清淨,要恢復到清淨。清淨心生智慧,不清淨的心生煩惱,這個諸位要懂得。煩惱從哪裡生的?不清淨心生的;清淨心就生智慧,《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所以要把這個理用在生活上,《金剛經》上這個理好!不一不異,無實無虛,真的隨便拈一句,在生活裡頭起很大的作用。所以,這個理真的是貫通一切的理性。
要深切的體認,這個理要透徹。譬如剛才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它是虛妄的?我們在這次講席當中講得很透徹。「三心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我們說明了,心是怎麼來的,怎麼會有的,它起些什麼作用,都講清楚了,這才知道真的不可得。三心就是講念頭,是生滅心,生滅心不是真的。從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從無明生三細相:業相、轉相、境界相。相宗裡頭也叫它做三分:自證分、見分、相分。「見分」,《金剛經》上講的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見分。前面講的四相,「相分」。見相同源,都是從「自證分」裡頭變現出來的。由此可知,轉相就是見分,境界相就是相分,自證分就是業相,這就是把心法跟色法的根找到了;它不是自性,自性是真的,自性裡頭沒有這些東西,這是不覺裡頭變現出來的。
我們把這個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內而身心、外而萬物都是假的,現在科學家講,是波動的現象。而波動的速度,確確實實一秒當中億萬次;也就是說,一個波動是億萬分之一秒。佛在《楞嚴經》說,「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我們才懂一點意思;否則的話,這兩句話,到底當處是什麼意思,也搞不清楚,含糊籠統念了,含糊籠統聽了。當處是什麼意思?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諸位要曉得,不但是諸佛菩薩在十法界裡面示現,現身、說法、度眾生是隨心應量,這裡不是講了嗎?佛說一句話,通一切法;我們今天得這麼一個身體,過這麼一個日子,是什麼回事?也是隨心應量。心是什麼?因緣。量是什麼?果報。我們今天是隨著業因現的這個果報之相,還是這個原理,還是這一句話。諸佛菩薩隨心應量,是他因地裡面所發的願,願力與一切眾生自自然然感應道交。我們凡夫願沒有了,被業力在支配,被業力在操縱,一點都不自由,都不自在。把真相搞清楚了。這個地方講加以深切體認,清楚了,體會到了,要嚴密覺照,嚴密覺照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嚴是認真,這個事不是普通事,非常嚴肅。用佛所說的這個話,來看人、看事、看一切萬法,這就把它用在行門上了。
【理觀,必應兼事修。】
離開了事修,你觀什麼?你沒得觀了,那是個空理。
【行事修,必應兼理觀。】
事裡面如果沒有這個觀念在裡頭,那麼這個事會帶給你無盡的煩惱,你的問題不能解決。也就是說你愈迷愈深,你的生活愈過愈苦,你的工作愈做愈累,它必然是這個現象。如果理觀深透進去,你的生活會愈過愈快樂,愈過愈幸福,你的工作會愈來愈輕鬆,愈來愈自在,完全不一樣,這是佛法真實的利益。學了佛,這一點利益都得不到,你說我們學它幹什麼?佛法給我們的是真實的好處。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一0四集) 1995/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