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4
25
26
27
人生觀
- 23,24,25集
- 人生第一遺憾:未聞佛法
- - 人生第二遺憾:已學佛,未聞淨土
- 正法时期,戒律成就; 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 禪宗的機鋒轉語是針對快要開悟者而說的。將悟未悟時集中心力思考,定功一提昇,就開悟了
- 八宗並重導歸極樂
- 淨土法門修學次第(25,26,27集)
- - 放下
- 看破看不破,都要放下。
- 放下:狠、穩、準
- 放下標準:心裡放下,非事上而已
- 真信切願的標準:放下
- 老實的標準:放下
- - 人生第三遺憾:學淨土而不精進
- 我們既非上根亦非下根人
- 萬緣放下為我們努力的核心
- 正知正見:理論
- 十善業道:實踐
- 萬緣放下為我們努力的核心
- 我們既非上根亦非下根人
- - 人生第四遺憾:學淨土精進而不得法
- 障礙往生與否之判別
- 不會障礙往生的大小事隨遇而安
- 不會障礙往生的牽掛就無所謂
- 內心隨遇而安,不喜歡也不難過
- 會讓內心牽掛,產生憎愛而障礙往生的就要放下
- ~ 應如何學好淨土法門?理論與次第
- 幹活避免無用功
- 往熄滅貪嗔癡方向修
- 煩惱滅了,福報也培→福慧雙修
- 把貪嗔癡勾起的都是恩人
- 幹活避免無用功
- 障礙往生與否之判別
- 淨土法門理論與修學次第
- 總綱領:信願行
- 總說
- 萬修萬人去之「修」:達到信願行的標準→放下
- 信
- - 真信
- 真信佛的人能壓住貪嗔癡,超越生死
- 反感、難過與煩惱準備萌動的時候要問自己:「真信佛嗎?」
- 要感恩對方,因幫忙消了業障(解除瞋恚心,過了這關),法喜由此生,源於真信佛
- 信自
- 信自己是佛
- 信能生極樂
- 信他
- 信阿彌陀佛實有
- 信極樂世界實有
- 實有:相有體空
- 信因
- 念佛是因
- 信果
- 成佛是果
- 信理
- 實相之理-真空妙有
- 信事
- 萬法皆空-真空妙有
信心為關鍵點(27集)- 衝破十排長矛(煩惱)的比喻
- 持戒如同穿盔甲,衝破煩惱關
- 加上信心夠,才能衝破
- 縱然淨土是二力法門,阿彌陀佛來接引前,自己還是得走一段路
- →靠持戒與信心
- 淨宗易行道,是與其他法門來比,只要伏煩惱即可,不用斷煩惱
- 但仍要有信心與持戒
- ~ 誰讓信心增長?→一念心力
- 只要能讓信心增長(無論念經念佛做事...),就是學佛之人
- 平時修好十善業,臨終才能不糊塗
(關鍵一:「保持」一念心力)- 先提著假的信心,久了就有真信心,真誠就出來了
- 要有信心,煩惱一來就打掉
- 傻傻的樣子
- 一有煩惱,表示信心就沒了
- 信心長保不失,壯實到一定程度,就能摧伏一切魔軍
- 此信心含藏無量功德
- 靠著強大的信心修習十善業
- 信心出來了→不疲不厭
- 死前只要一提起信心,也能往生,表示信心可以迅速提起的
- 勇猛發心就能具足
- 若平時不能保持信心,平時要練習勇猛發心
- 勇猛時間逐漸增長(發光的時間增長)
- 「以心易物」→不疲累
- 心是主人,物是奴隸
- 「以物易心」→累!
- 心變奴隸
- 極重的貪嗔癡若轉為菩提就好了!
- 把貪嗔癡的「力量」借來用在戒定慧、信願行→煩惱就轉成菩提
- - 真信
- 願
- 發願去西方極樂只是初步,關鍵在到達萬緣放下的程度才是真願
- 錯誤點:願意去,但不願意早往生→應天天盼望往生
- 平時應準備好往生
- 信真願切之切指不急躁,特別想去但靜靜地等待
- 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
- 信願有無:以是否能萬緣放下為準
- 信願行三者相互包含不可分
- 轉十惡為十善,萬緣放下,是行的基礎,才表示有信願
- 行
- 總說
- 總綱領:信願行
- - 放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