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修學法要 淨界法師
前言(與重點)#
- 首楞嚴:究竟圓滿
- 不迷、不取、不動:不動-謀定後動,等妄想過去,才動。
- 色受=>因業力,無法控制;但想蘊則應控制
- 處理內外真妄四個問題
- 真妄不二:(1)觀相原妄;(2)觀性元真→要把善根安住在真如,而非妄想
- 心住外境(受+想)=>生滅心=>(1)今生痛苦;(2)臨命終難出離
- 攀緣心:住在「感受「與「想法」就會啟動業力=>生滅心
- 受與想乃繼承過去的業力而有=>應無住(不取不捨),把心帶回家
- 辯識妄想:(1)必有相狀-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2)必有對立
- 破妄:「達妄本空」-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明滅。
- 方法:先脫離妄想(不住),再對治妄想。先理觀(脫離妄想)再事修。
- 修行次第:安住(從假入空,正念)→調伏(從空入假,斷惡修善)→堅持(願力)
- 不住相→外在對立變少→心越平等→外在了無差別。末法時期特徵:差別越多,妄想越多。(014)
- 1.離一切相-空觀-清淨心;2.即一切法-假觀-菩提心(上求下化)(021)
- 菩薩戒規範有兩層:1.表層規範(身口意);2.深層規範(精神)
- 三世怨:以向外攀緣而行善,因地中夾雜惡法(貪來生果報之貪心),導致第二生得安樂果報後,第三生得苦果(因地中夾雜煩惱導致)。故善中帶惡。應以正念(菩提心)帶動善念。(027)
- 俗諦:諸法因緣生(真如作用安立,對二乘、人天);真諦:諸法本自無生(真如本體安立)
- 緣起————————————————————————————————————————
- 針對生死凡夫(阿難示現凡夫)
- 三觀:
- 空觀(妙奢摩他)
- 假觀(三摩):找到定位的假名假相假用
- 中觀(禪那):平衡空假觀
- 理論————————————————————————————————————————
- 破妄顯真以明安住(云何應住)-目標
- 七處破妄想
- 破計身內:若身內,看不到內臟
- 徵起緣心:病根非外相或前五識取相,而是第六識的分別
- 破計身外:身心應相通
- 破計中間(識)
- 攀緣心:眼根(能攀)見花(所攀),產生受想行「識」,阿難認為此識即心之所在=>要學習如何破「識」-感受與想像=>唯識學
- 心若是根(心)又是物質(色)=>互為對立,混淆不清;若非根非色=>無體性
- 妄想無體性,但有作用(有因果)
- 結示二本:不知二本而錯亂修習或顛倒(以生滅心求不生滅的果,終不可得)
- 一、以攀緣心為自我,住外境(生死根本)
- 二、因攀緣心而遺失本明(涅槃根本)
- 十番顯見(顯真心)
- 直指見性是心非眼:眼根只是工具,真正見性的是心。向內安住即真,住外境即妄=>真妄不二.(006,end)
- 約客塵顯見性不動
- 約標指顯見性無還
- 調伏:發明三觀以示調伏-不迷取動(云何降伏其心)-過程
- 利根從不迷著手:用三觀調伏
- 鈍根從不動著手:嚴持戒律、持咒或念佛
- 調伏五蘊的受與想:藉假修真
- 五蘊vs妄想:五蘊是相狀(但要保留),妄想是虛妄的(要破壞)
- 真如(黃金)=>五蘊(金器-有相狀與功能)
- 五蘊
- 色陰即藏性:如眼觀虛空,若起執著,看久成華(空:本無華;假:生華;中:不取不捨)
- 受陰即藏性(過去) :如雙手(根塵)相摩擦產生各種澀(苦)滑(樂)冷(偏空)熱(菩薩)之感受。根塵相處,因業力而生感受(循業發現)(自變自緣).完全由過去的業力而來。
- 想陰即藏性(未來):於境取向與名言分別。「望梅止渴」之喻。
- 行陰即藏性:想陰引導行陰造業,相續不斷
- 識陰即藏性:第八識。如塞住頻伽瓶的兩孔,想把虛空鎖住,帶到他處享用。實則瓶中虛空與外面的虛空並無二異。第八識與真如無二...
- 附表三-觀照智慧
- 一心三觀
- 空觀:重現在,安住-照了心性,不變之體-清淨本然
- 假觀:重未來,調伏-照了心性,隨緣妙用-循業發現
- 中觀:空有同時,空有無礙
- 別明假觀(十如是)
- 相:四種相貌(惡、善、二乘、菩薩),在外=>關鍵(看到過去等流性)
- 性:在內
- 體:相+性=>生命主體
- 力:主體潛在造善惡之功能(隱藏)
- 作:顯現在外的作用(顯現)
- 因:事出必有因(等流性-繼承前生思想)
- 緣:今生所接觸。「禍福在因,改變在緣」-覺悟或放縱隨順 =>關鍵(今生能做)
- 果:
- 報:報,受完即無(如殺生短命報)
- 本末究竟:
- 五蘊我們能做的是在「想」(第六識):不住妄想
- 修行————————————————————————————————————————
- 初心二決定義:
- (1)發菩提心(能對治):不能依止生滅而發心,想得不生滅的果
- 附表四:兩種菩提心
- 世俗菩提心:四弘誓願-悲增上、智增上
- 勝義菩提心:自性眾生誓願度...-法法消歸自性(借假修真:眾生無邊誓願度→自性眾生誓願度,借假相修行)
- 交互運用(大乘起信論):安住真如(無相)->依相發菩提心(調伏),令妄心(1)厭離生死;(2)樂求涅槃->再薰習真如...如此輾轉增上堅故發心 (010,end)
- 依不生滅心,轉虛妄為真如(非斷滅之錯損菩提)
- 比喻:先調伏客塵煩惱,讓泥沙沈澱,水自清澈;再把泥巴去掉,即斷煩惱(需有禪定智慧)時,即(破無明證法身)
- 附表五:正念真如修學次第(大乘起信論裂網疏)-(1)理即信心:凡夫;(2)名字信心:初學大乘;(3)觀行信心:念念觀心,知念即無念,不起無明顛倒想(淨土往生標準);(4)相似信心-入聖位;(5)分證信心:大乘52階位;(6)究竟信心-佛
- (2)審煩惱根本(所對治):
- 發業煩惱(無明):微細法二執,我們無法處理
- 潤生煩惱(愛取):粗重..主要針對此(消除愛取,但淨土宗保留對極樂的愛取)
- 要知煩惱處所:內賊(六根)與外賊(六塵),內賊不開門,外賊進不來...故主要為內賊.六根有前門與後門,前門通六外賊,後門通常樂我淨..(三根最重要:眼、耳、意)
- 別示修行方法:「自心取自心」-第一個自心=第六識;第二個自心=第八識...唯識所現->唯識所住->唯識所變 =>應不取!不住!(012,end)
- 方法:先脫離妄想(不住),再對治妄想。先理觀(脫離妄想)再事修(念佛或持咒)。
- 附表六:稱性起修,全修在性(大乘起信論)
- 安住力-行根本方便:不住妄想,隨順真如。隨順「法性無住」。「安住無住」、「念而無念」、「從假入空」,把心帶回家。
- 調伏力:「從空出假」
- 能止方便(滅惡):慚愧,止惡法(怖畏惡法),隨順「法性離諸過」(法性無過失)。
- 增長方便(生善):隨順「法性離癡障」。廣修供養-禮拜;讚嘆;隨喜。禮拜三寶。
- 堅持力-大願平等方便:度眾生。隨順「法性無斷絕」,時空無盡。從空出假須靠願力。
- 理觀
- 自力
- 破妄:「不為物轉,則能轉物」
- 火大圓通:轉淫慾火為智慧火
- 地大圓通:心地平,一切地平
- 水大圓通:不住相→外在對立變少→心越平等→外在了無差別。末法時期特徵:差別越多,妄想越多。(014,end)
- 風大圓通:心動念->身動->世界動、時間流動(生命相續)...此動性:來無所來,去無所去。
- 空大圓通:越放下,越接近真如
- 識大圓通:以上為色法,此為心法。彌勒菩薩。
- 唯識學觀法三次第:唯識所現(業力變現)→唯識所住(住相狀或住真如)→唯識所變(依住而變) (015,end)
- 顯真
- 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耳根圓通)
-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耳根圓通關鍵)。(附表七)
- 入流:入真入佛性之流,安住真如。
- 亡所:消滅五陰假相執取,破除妄想。五蘊之五結(以耳根為主)-色蘊(動靜結);受蘊(根結);想蘊(覺結);行蘊(空結);識蘊(滅結)
- 破五陰:次第-先破外色陰...
- 破色陰超劫濁:「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不生」。(心不住外境)
- 破受陰超見濁:「聞所聞滅」。聞(能聞)所聞(動靜二相,前已滅)盡。此滅能聞之受(內根)。
- 破想陰超煩惱濁:「覺所覺空」。放下想像。想像必有貪心。→淨土:放下想陰,即可往生。
- 破行陰超眾生濁:微細...寂滅相現前..
- 破識陰超命濁:上合佛道,下化眾生。十方圓明。(016,end)
- 他力:
- 念佛法門為有相三昧(其他為無相三昧),由有相入無相。
- 三種念佛:(1)惟念自佛:同聖道門,念佛是誰,無皈依心(非淨土);(2)惟念他佛:攀緣外相,生滅心易受障礙;(3)自他具念:心佛無差;再託彼名號顯我自心。(要在本來無一物中提起佛號)
- 附表八-淨土門特色:
- 他力門:彌陀加持-消業障,福慧增長-安樂道(對彌陀的信心)
- 果地教:淨土-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解脫道(對淨土的願力)
- 感應道交:雖是他力門,但佛不主動(因處於空,無念)。(017,end)
- 附表九-憶念佛號功德生信心
- 憶佛-智慧-觀照力:
- 觀佛號功德以啟信心(信心來自智慧與正見,啟動他力門)
- 觀淨土莊嚴以發願力(啟動果地教)
- 念佛-禪定-專注力: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
- 修學次第:依「觀照力」,引導「專注力」
- 名號功德:
- 消除災障(光明無量願12)-約平時
- 增長福慧(聞名得福願43)-約平時
- 善根堅固(聞名不退願47)-約平時
- 十念必生(十念必生願18)-約臨終-信心-偏重自身痛苦,希求出離與救拔而皈依(罪惡凡夫)
- 臨終接引(臨終接引願19)-約臨終-願力-緣菩提道,發菩提心,廣修福慧兩資糧(菩薩)
- 附表十-憶念淨土莊嚴以發願力
- 事修:從空出假,持戒+誦咒
- 阿難之嘆:「心迹圓明,悲欣交集」
- 事修針對末法眾生(正像法只須理觀即可悟)
- 末法時代:(1)魔(誘惑)強法弱,善根易退;(2)去佛久遠:雖想學卻難遇善知識
- 須有保護措施:(1)遠內外魔事;(2)堅固菩提心→須有道場:(1)持戒-破內在煩惱障(2)誦咒-破外鬼神障
- 持戒(對內障)
- 根本戒法:戒定慧→攝心為戒-由理觀帶動正行,由內而外,非聲聞戒之事相戒(由外而內)
- 四重戒
- 婬:
- 「其心不婬」-明了的心受外境刺激,能起對治的力量(雖有婬欲,但能調伏,非無婬欲)
- 有智慧福德,但有婬欲→魔道(因邪知見,以婬欲做功德想)
- 附表十一:對治心中愛取煩惱-「觀身不淨」(019,end)
- 「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
- 斷性亦無:理觀,本來清淨無婬欲。先理觀再事修。
- 身心俱斷:事修
- 殺:
- 「其心不殺」:不能有嗔心,起對立。要修「自他平等」,自己與眾生無差別。各有立場,皆想離苦得樂。
- 嗔心落神道(有福為神;無福為鬼)。大乘不能嗔,不管任何理由。
- 五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自然死、被牠野獸吃剩...皆佛神力變現
- 肉食:表層-害眾生,結惡緣;深層-(1)傷慈悲心;(2)損菩提心
- 絲綿絹帛:上品殺,大小乘不開;皮鞋皮衣:中品殺,小乘開,大乘不開;牛奶與其製品:下品,大小乘開
- 「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吃了穿了,就產生惡緣。如人吃百穀,就與大地結緣,即腳不離地。(020,end)
- 盜:
- :「其心不偷」:捨離對三界希求
- 邪道:(1)上品精靈(本位為畜生)-吸收日月精華;(2)中品精靈(本位為鬼神);(3)下品邪人(前面附身之人道)
- (1)販賣如來-穿袈裟卻沒說正法,讓佛失去說法功德;(2)偷佛法-失去法之開慧功德 =>誤導眾生,墮無間獄
- 施捨之法:
- 身捨貪;
- 心捨嗔慢(對大眾禮拜;對謾罵不嗔)-菩薩道大忌為「嗔、慢」.第一念可嗔,但不能念念不捨
- 捨佛法執著:不執著權(方便)法,當時因環境因緣不足,故佛說權法,但不應執著此不了義法(021,end)
- 妄
- 膨脹自我:心口不實,欺誑他人->斷善根,消滅佛種
- 貪煩惱、見煩惱: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求世間尊勝第一
- 若說自是某聖人示現:打亂眾生因緣(輕言未學)。因眾生各有得度因緣。除非臨終交待,以取信後世。
- 誦咒(對外障)
- 持戒只能對治現行,無法對治種子,要誦呪才行。
- 無見頂相之愣嚴心咒:心咒具有祕密的開顯真如本性的功能
- 咒可滅除煩惱,且可增長善根(022,end)
- 咒:具性德(清淨心)與修德(菩提心)兩道光明。持咒時,心力與咒力結合才能產生滅惡生善效果。
- 咒有三力:(1)理法力(內,啟善根);(2)威法力(加持,滅惡生善);(3)實語力:菩薩把願力放在咒語中(離苦得樂)。
- 楞嚴咒:咒心-(口庵)開始八句-
- 不持咒過失:修行前進也要掃掉前面的障礙->印光大師:念佛也須持咒破障(針對外凡打妄想的凡夫)。
- 附表十二:持愣嚴咒功德
- 滅惡:滅諸難;淨業障;消宿業;不墮惡道
- 生善:菩薩加持、能滿眾願、同佛功德、能護國界(023end)
- 持咒:內感真如佛性(隨順真如);外感十方諸佛
- 破障
- 破邪見顛倒障礙:破空相的執取(因本經以從假入空為主)
- 空中有假,假中有空,空有不二。不應分割。(阿難以為空有應區分清楚)
- 阿難問地獄是真有定處?亦無定處?=>地獄有固定處所,但循業發現(心與地獄接觸,各自出現影像,共中有別,別中有共)
- 內外分:因貪愛生水而沉,因理想而生勝氣超生=>故有六道差別
- 內分:眾生本有,不須學習自然會=>情執產生愛水(水為表法:墜落,往低處流)。如貪吃,就流口水等。
- 外分:眾生本分外事,須學習才有=>渴仰聖賢之心,產生正氣而超昇。舉例-六念法門
- 六念法門:念眾生、念法、念天、念佛、念僧
- 因想像而產生輕安高舉相貌
- 十習因(別釋因果):一般是指異熟果(偏重來生),此為因果同時(造業當下,種子即產生,果報即當下成就)...看到煩惱時,即要馬上看到果報(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 婬習交接=>煩惱現行與種子(習)相交接產生作用=>身口造業,研磨不休(數數現行無慚愧)=>地獄相產生(鐵床、銅柱)
- 貪習交計:相吸=>如人吸縮會有寒氣產生=>寒冰地獄(024,end)
- 慢習交陵:仗勢=>馳流不息。高舉自我,慢如高山,貪愛自我而有水,如水從高山奔馳而下=>血河地獄(高山相夾而成血河)、灰河地獄、黑沙地獄、融銅灌吞。
- 嗔習交衝:火+氣→金(刀山劍樹)。嗔心不能有理由。不管外境如何絕不能嗔,就算合理也不能嗔。
- 詐習交誘:以虛偽假相調弄對方(設圈套)以獲得利益→繩木絞校
- 誑習交欺:欺瞞自己的過失→種種不淨(沸屎地獄)(025,end)
- 怨習交嫌:把嗔累積心內,無表現出來而成怨,並時時想報復。解怨:(1)隨緣消舊業;(2)善知識來考試;(3)代眾生苦。....自己不快樂,很難幫助他人。
- 見習交明:邪見,用言語文字發明出來(明)。我見、斷見、常見、見取見、戒取見(非因計因)、邪見...=>閻羅王審判,邪見產生閻羅王(外道才有)。愚癡與邪見不同,愚癡是不知真理(說了可能會聽),邪見是排斥真理。
- 枉習交加:誣謗。因造成別人壓力→合山合石壓迫
- 訟習交諠:言詞上爭辯以覆藏自己的過失→內心不安
- 帶業往生:「有因無緣苦果不生」-過去因無法改,但可改現在緣(斷相續心)
- 結勸:「有無相傾,起輪迴性」-有:造惡;無:造善,而生輪迴。...「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善中應有覺悟,否則善中帶有惡因,仍在輪迴。(026,end)
- 破五陰障礙:破有相的執取
- 真妄交攻時,因正念力量導致把過去惡種子逼出來。故此學習應如何破除五陰魔境(針對修行人)。
- 魔事緣由:
- 細妄想(無明,愚癡,生分別對立)→粗煩惱(貪愛取捨)
- 因返妄歸真消滅妄想(別業消失,熄滅三界來生業力),但共業仍在,故有魔王債主眷屬來擾
- 修行人抽回共業要離開三界,魔王以神通將看到宮殿毀壞
- 面對方法:用攀緣心或覺悟心面對
- 兩不相干,邪不勝正
- 魔王無法破壞功德,只能引誘你產生妄想→攀緣心昇起,產生空隙,魔王再趁虛而入→光明不再,黑暗即入
- 應提起正念,魔事即消失→最重要八字:「內魔不生,外魔不起」(決不要向外攀緣)→須不斷憶念當初的發心→不要停留攀緣向前走
- 著魔比不修行更糟:一路行門不重解門容易著魔(027,end)
- 五陰之相:
- 色陰:色身因妄想而產生。父母情愛之想+自我的愛憎之想→色身(想中傳命,三人打妄想而生)。-持續較長久
- 受陰:「虛明」(虛妄變化,又真實清楚的妄想)
- 想陰:取相分別,「融通妄想」。因想像而推動色身。心先取一個相狀,產生愛去,再令內心相應而推動身口二業。最具主導性,因地。
- 行陰:念念遷流變化。生命是動態的。
- 識陰:第八識,前面四陰為生滅,此為寂靜相。但非真如,因有生滅受薰(028,end)
- 五陰消除次第
- 五陰邊際(遠離的標準,目標):應遠離兩邊,保持中道。普賢-普為平等,賢為成德
- 色陰邊際:遠離色與空
- 受陰邊際:遠離觸(愛)與離(恨)-應無喜無憂
- 想陰邊際:遠離無想與有想
- 行陰邊際:遠離生滅
- 識陰邊際:遠離有為與無為
- 五陰消除次第(過程):生起由細而粗-識行想受色;滅從粗而細-色受想行識(理為頓悟,一空全空;事則有次第)。應以理觀帶動事修。
- 功德————————————————————————————————————————(029,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