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5

十無益

十無益
清‧林則徐(1785~1850)
(一) 父母不孝,奉神無益。
(二) 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三)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四) 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五) 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六) 做事乖張,聰明無益。
(七) 時運不濟,妄求無益。(為富不仁,積聚無益)
(八) 妄(巧、劫)取人財,布施無益。
(九) 不惜元氣,服藥無益。
(十) 淫逸驕奢,陰騭(仕途)無益。

2024/11/26

聽自己念佛聲的觀音法門(南懷瑾上師談觀音菩薩修持法門)

不管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南─無─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一字一字念得清清楚楚,不宜求快,最好是用金剛念誦法,一口氣一口氣地念(唸咒亦同),氣的長短與音調因個人身心狀況和習慣而異,以輕鬆自然為原則,避免勉強搞得氣急敗壞。

一般人念佛都是粗淺地在喉嚨間嘶叫,沒有讓氣自然沉至喉嚨以下,同時也將心沉下來。念佛如果心浮氣躁,那就不對。那樣念法,聲在喉間,越念氣就越粗越大,根本是吼不是念,名為念觀世音,其實有如在罵觀世音。真正念佛應充滿了親切誠懇的歸屬感,內斂含蓄,有如投靠在諸佛菩薩的懷抱裡,或者將諸佛菩薩捧在心坎裡。念時嘴門微張,嘴唇不動,只舌頭動,牙齒輕動也可以,嘴鼻不要呼吸,氣別竄出來,沉至丹田,一口氣「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苦薩、南無……」地接下去,等到要轉氣時,嘴巴閉著,不要呼吸,讓氣自然充滿胸肺,順心沉澱下來。嘴裡微聲,心裡在念,不管開口念閉口念,大聲小聲,躺著坐著,皆將注意力輕輕放在心窩子胸口處,不宜在腦子裡念,否則容易睡不著。

如此,你邊念,心中寧靜安詳,同時耳朵用心回轉來聽自己的念佛聲「南─無─觀─世─音─菩薩」,一個字一個字聽得清清楚楚。此時,如果中間有其他雜念妄想來,你不要管,不要擔心。妄想再多都無所謂,它並未阻礙你念佛的正念。這有如蠟燭的光明和黑煙一樣,佛號等於光明,妄想則是週遭的黑煙。黑煙儘管冒,只要佛號不停,即是光明不滅,二者彼此無礙。又如挖井,把泥巴挖出來成一深坑是念佛,挖掘中途難免有些碎泥剝落是妄想,碎泥剝落,沒有關係,主要在於不斷挖掘,越挖越深,井自然成。

南無無上楞嚴咒

 戒淫詩詞集

南無無上楞嚴咒,消母淫業如天風。
片晌之間不可得,戒珠清淨光無缺。
見佛聞法得自心,一切萬法悉堅固。
我發此願等法性,見者聞者皆出苦。
《紫柏尊者》

報君今日是十五,遙觀落日知懸鼓
收拾身心歸去來,藕花世界無諸苦
報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須當戒淫欲
淫欲斷時生死斷,便是如來親眷屬
《中峰國師》


2024/11/1

餓死淫欲

 https://blog.udn.com/mobile/1688ku/124299026

斷淫欲之前必讀文章:餓死淫欲

  過午不食,斷五辛,戒菸酒與熬夜是一切對治淫欲法的基礎,這個過午不食修好了,五種辛菜也斷了,菸酒也戒掉了,我們再修不淨觀,或念恭敬觀世音菩薩等等滅淫欲之類的甘露法門。才有效果。否則想戒邪淫很難。

净空老法师要走了,我们怎么办


 

2024/10/5

若曦光之流彩,無心而朗十方

 


【又依本起末故隨緣。
攝末歸本故妙用。
良以法無分齊。起必同時。
真理不礙萬差。顯應無非一際。
用則波騰鼎沸。全真體以運行。
體則鏡淨水澄。舉隨緣而會寂。
若曦光之流彩。無心而朗十方。
如明鏡之端形。不動而呈萬像。
故曰隨緣妙用無方德也。】

2024/9/28

佛問彌勒 心有所念 幾念幾相識也


佛問彌勒 心有所念 幾念幾相識也 彌勒言 舉手彈指之頃 三十二億百千念 念念成形(色聲香味(物質)) 形皆有識(見聞覺知) 識念(精神 心法)極微細 不可執持 佛之威神入彼微識 皆令得度 此識教化非無識也 空時八十有二 


source

事實真相是:FPS=1280000000000000 !!!

影格速率(英語:frame rate)是用於測量顯示影格數的度量。測量單位為「每秒顯示影格數」(frame per secondFPS)或「赫茲」,一般來說FPS用於描述影片、電子繪圖或遊戲每秒播放多少幀。

截至2013年,在電視和電影製作行業主要有三種常見影格速率:24FPS、25FPS、30FPS,以及HDTV常用的50FPS和60FPS。更高的影格速率在電影中,如48FPS已被彼得‧傑克森哈比人電影系列採用[15]李安執導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更是以120FPS拍攝;在電視中,如300FPS,則已被英國廣播公司進行測試研究。


2024/9/17

有此三淫,當受三途苦報

若暫覺淫念不起,不緣法境者,其淫之粗相雖除,而細惑尤存,及能覺之心亦昏惑於細淫相中,因覺未緣法境,故而淫惑自必搖動。即動時,自不覺知,故覺力衰,則淫心復起。依前造業者,皆由覺心不緣法境,居於淫惑,粗不自見,由淫念勝故,覺忘其制;覺忘者,乃淫惑所覆,不念法救,皆實貪淫惑而不捨。病此,故合教云:「名字覺,即凡夫覺;雖覺,即同不覺,故名名字覺。」

若終其身而緣法境者,不但淫惑可除,兼覺體頓悟。其意恐塞,以喻明之。如淫心喻一人,淫境喻一人,若二人結恨,兩相仇對,或打或罵,交惡不止;中, 有一人,一人即覺心,將彼勸一人開,引令別處,或談笑,或遊玩,其人著於喜境,則斗打之念自然休息

又喻不緣法境者,如二人結打,雖令勸開,實未離打處,各懷忿鬥,即瞞改勸之人,復相結恨。何以故?雖暫勸之不結,究實瞋心尤未歇爾。不緣法境,覺淫念不起者,亦復如是。而緣法境之用,正是伏惑之當機,必須淫起即覺,不容淫住,不容分別,久之習慣,則成自然。以後縱有念起,即無心覺而自覺,能如是行,皆留心常覺純熟故爾。雖覺伏而未斷除者,當須久之覺察,細心研究,直到心窮力極,如老鼠竄牛角,自有轉身時也;又如火將起,欲息則易,若起多時,已燒諸物,難可熄滅。今明覺力者,如心未明,則必有念。念喻猛火,淫喻乾柴,若心念淫,如火投柴,其柴無盡,火豈休歇?故心念淫,急將心念空,如火投空,而火自熄。正起淫心,即作空觀,觀力現前,淫念自息。

2024/6/9

釋良因法師《觀心論》

 《觀心論》隨筆(fb)  觀心論2020-03--淨律學佛院(yt)

最後我們再會歸到一點重要的,也就是大家會很關心的,就是《觀心論》所講的這些和我修淨土法門有什麼關係啊?我一句阿彌陀佛念下去就好了,為什麼還要知道這些?問題的關鍵就是「老實念佛」的「老實」這兩個字不容易啊!
前面講眾生的染法緣起,見思二惑,這個見思二惑是眾生的煩惱形相,你如果不知道它的形相,也不知道怎麼調伏它,你怎麼老實?
事實上一邊念佛一邊攀緣,嘴巴念回向求生極樂世界,回向大乘,與一切眾生求生淨土,心裡想的卻是我念佛之後我身體要健康,福報增加。
哪天醫生宣佈說「某某人,你得了癌症」,這個臉就變了——「我還那麼年輕,怎麼就得癌症了?」你是不是應該感到很高興才對?但是我們不是啊,我們一般的想法是:「怎麼會這樣子?怎麼會輪到我身上?」
我們以為我們定課每天做就是老實念佛,其實我們的心不老實,我們心還是住在三界上。但你的心住在三界上你不知道,你不觀心,你不去實修,你怎麼知道你的心住在三界上?你只有經過實修,看到我的問題:「噢!原來我還有這麼多的煩惱」。
在實修的過程當中會有種種的境界產生,反彈、魔擾、病患種種生起,這時候就依著這個正觀一個個去調,讓你的智慧越磨越利、越磨越利。當你再回來念佛的時候,一心皈命阿彌陀佛,心安定下來了,為菩提道求生淨土的菩提心也能夠慢慢地生起。否則你都會以為你在老實念佛。
~摘自良因法師《觀心論》隨筆(333)

2024/5/5

《雜阿含經》第58經: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問: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答:成唯識論- 然諸有情心心所法因緣力相續無斷造業受果於理無違

答: 簡明成唯識論講記,于凌波居士

講解:執有我者再度問難說:如果沒有實我,那麼是誰在造業?誰受果報呢?
論主第二次答曰:你們所執的實我,既然是常無變易,那不就如同虛空一樣,如何可以造業受果呢?如果是有變易,那就不是恆常。然而由於一切有情,內托阿賴識自體種子變現的心法為因,外起貪、瞋、癡等的心所法為緣,由此因緣之力,相續不斷的在四生、五趣中造業受果,這在道理上是沒有違背的。
論文二十四:若無實我,誰於生死輪迴諸趣?誰復厭苦,求趣涅槃?所執實我既無生滅,如何可說生死輪迴?常如虛空,非苦所惱,何為厭捨求趣涅槃?故彼所言常為自害。然有情類身心相續,煩惱業力輪迴諸趣,厭患苦故,求趣涅槃。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由妄熏習似我相現,愚者於中妄執為我。
講解:執有我者第三度問難說:如果沒有實我,是誰在五趣中生死輪迴呢?又是誰厭患生死輪迴之苦,而求趣於不生不滅的涅槃呢?
論主第三次回答說:你們所執的實我既然沒有生滅,怎麼又說「若無實我,誰於生死輪迴諸趣」呢?你們所執的實我,既然是「常如虛空,非苦所惱」,何以還說「誰復厭苦,求趣涅槃」呢?所以你們執著有一個恆常的實我,這種論調只徒為害自己而已。如實的說,一切有情類眾生,是藉著一個五蘊假合的身心,相續不斷的起煩惱惑、造善、惡業,輪迴五趣,受苦、樂報。由於這樣的在五趣中生生死死,深生厭患,所以才求趣涅槃。總結的說,那裏有什麼實我呢?
最後,論主總結駁斥所執實我者的過失,顯示唯識的正義曰:由於以上的破執辨難,證知決定沒有實我。真正有的,只是八識的心、心所法,自無始以來,剎那剎那的前念才滅,後念又生,因果相續,由於虛妄熏習,好像有一個「我相」現前似的。愚者不覺,迷昧顛倒,就執著這個似我之相為「實我」了。

答: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十六

2024/4/21

南怀瑾示讲:安那般那法门(入出息念佛法)


出、入、息,呼吸是生滅法,一出一入、一來一往,你體會一下,這是關係到你們真正修持的哦。開眼也好、閉眼也好,一邊聽,一邊觀察自己的呼吸。我們的呼吸出去、進來,中間有一剎那停留的,在中間交接的時候,有一剎那的空檔,這是「息」,所以叫你修出入息是修這個。 假使你現在注意出息,不要注意入息。把它一放出去以後,你心念一停。停在「不呼不吸」那一剎那之間。你試試看,你馬上就不同了。一出一入之間,不要故意哦,人自然有呼吸,當一呼一吸之間一定住了以後,當下氣好像很短暫,慢慢氣也和順了,定住了,思想、雜念也少了。 「數息」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停住,你開始可能勉強點,忍一下也可以,這樣一個來回停住一下,把它記住。記住不是呼吸了,那是思想。這是一次了,這叫「數」;然後再吸呼,在一出(呼)和下一個一入(吸)之間停住,要停在不呼不吸這一段,慢慢的越來越長。數第二次......所以叫做「數息」,是數這個。 只要心念專一了,你就跟著氣息停住,不要數了,那就是「隨息」。很快。修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帶加行,很快就上路。所以息者——止息,息就是休息,休息就是念定住了。慢慢如此修去就行了,開始有點勉強,慢慢就會自然了。 所以叫做「數隨」,「隨」則作兩種解釋,一是跟著出入息,知道息在一出一入之間。第二就是任運讓它去一呼一吸,可是頭腦清清楚楚的。這個呼吸,你的頭腦清楚了以後,道家所講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一步就可以做到,這一條路線就可以到達。安那般那有如此的神妙,佛法任何的修持,都沒有這個法門神妙。 釋迦牟尼佛教他的兒子羅睺羅尊者,修行的法門就是這個,佛告訴羅睺羅,「息長知長,息短知短」或「息冷知冷,息暖知暖」。大家一看了這個佛經,認為都看懂了「息」,自己下註解,就理解成:呼吸長覺得呼吸長,在那裡練氣功了。把簡單的文字搞複雜了。息長,一呼一吸,一生滅來去以後停住了,「不呼不吸」這個時間長,知道長了。這個時間一下就過去了,知道短,「息長知長,息短知短」是這個道理。 都懂了吧?息者,止息。要想證道,要想成就得快,注意出息的那個時候,這樣「住」叫做息住,不要在入息的時候注意「住」。如果這樣,那變化大啦!慢慢地,你的智慧也開了,身心都起了變化。修這個安那般那法門成就非常快,轉變身心氣質也非常快,再配合止觀,配合般若,配合顯教、密宗各種修法是非常快的。

2024/3/31

圖解阿含經︰听佛陀講最原味的佛法

I:\00budda\阿含經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810746

《阿含概说》慧律法师讲解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8371/201608/1235961.html

I:\00budda\阿含經\阿含概说1_9.doc,阿含概说10-12.doc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pbsMW2RjOKA0r41JeRsfUOB0vlsXhBe5&si=AHJzSgFSLMw7ieGq

淨空老法師:何謂「一門深入」?

 一門深入,入到底就通達了。我過去講經也常常用比喻說,法像個輪,用法輪,法輪常轉。輪是圓,萬法是圓周,那個周真的是無量無邊的點,任何一點,你要是一直往裡面深入,就能夠通達圓心。你達到那個圓心,所有一切都通達了,點點都到圓心,問題是你能不能到圓心?圓心是什麼?自性。門門見性,見了性就一切都通達,像此地講的得大圓滿。你才曉得,什麼叫般若波羅蜜?任何一法,一門深入,一門到底,就是般若波羅蜜。否則的話,這六百卷《大般若》念了多少年,還不知道般若波羅蜜是什麼,你說多冤枉。沒有一法不通自性的,世出世間法都通自性。所以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大般若經綱要  (第十集)  1997/2  台灣台北華藏講堂

2024/2/4

步步成佛:華嚴入門與十地修行

 https://youtu.be/INCGUVhae28?si=nR3ECpz6FDytwqaQ

★華嚴經的十地修行秘密

從量子科學來看,無論是凡夫或聖賢,都是由同樣的量子所組成,只要我們能像聖賢一樣,斷除煩惱惑業,讓身心處於「量子穩態」,就可以成就佛道,達到清淨平等、涅槃解脫的狀態。每個量子都可以發揮出巨大的能量,以及超越時空的能力。

解深密經,法源法師

 https://youtu.be/blfZLQcA12M?si=cf8hdPujp04I7oDh


科判mmp:

https://mubu.com/doc/32WHRoBPQgn?fbclid=IwAR0fgD1YBJ6vf8qfDzeIdSRcLH88cQNYKgCBcg7lVEs7I-_8OmsoLVvJVEw#m


2024/1/14

佛法與科學

 [一沙一世界,剎那即永恆]楊憲東教授/成大航空太空所

在一粒沙中看到世界,在剎那間經歷永恆;
前者講的是空間視野(尺度)的轉變,後者說的是時間視野的轉變。
對於宇宙人生的道理,是迷還是悟?端看內心觀照時,所採用的視野對不對。
觀照事物所採用的視野,相當於拍照時所設定的焦距。焦距錯了,再近的事物也是一片模糊;焦距對了,再遠的事物也會清楚。內心執著的人,他不會適當地調整觀照事物所採用的視野,相當於是一部無法調整焦距的照相機,當事物合他的距離,就看的清楚(悟);當事物不合他的距離,就看的模糊(迷)。讀書與修行無非就是要讓我們內心的視野收放自如,猶如一部自動對焦的照相機,不管遠近,都看的清楚。(*修行指調整自己的思想與行為)

2024/1/7

境界相就像照相機一樣,我們眼睛裡面它就有一個影像在裡頭...【淨空老法師 大般若經綱要(第二集)】

 https://edu.hwadzan.com/play/09/28/1/243133

大般若經綱要  (第二集)  1997/2  台灣台北華藏講堂  檔名:09-028-0002

【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蜜多時。應如是觀。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般若波羅蜜多名。不見行。不見不行。】

此地「不見」這兩個字的意思很深很深。這個見就是見解、就是思想、就是心意識。知道相是假相,名是假名,統統不執著。相也有,名也有,不能執著。大乘經論裡面教我們離相,是離執著的那個相,不是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你怎麼能離得了?離不了。那個也不礙事,一點都不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個礙什麼事?礙事的是你心裡頭執著的那個相,這個相礙事。這個道理要說出來,實在講有相當的深度,可是又不能不講,我們只能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現在我們在這裡講經,錄影機擺在我的面前,把現場就錄進去了,如果透過電視就廣播到很多人家去了。我們現在許多人家沒有播,七樓有,好像後面也有個電視機,上一次我看到了。那個電視也就現出影像,我們這個地方是現場,現場沒障礙。佛教給我們離相,是離虛妄的影像,我們拿這個比喻,希望諸位從這個比喻細細的去體會。我們眼睛張開,眼睛就像電視機的鏡頭一樣,看到現場這麼多大眾都坐在此地,這是現場的境界。你要問:我的眼睛是不是看見了?眼睛沒有能力看見,眼睛要能看見,那錄影機的鏡頭就看見了,鏡頭會看見,那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所以我們眼不能見,眼張開就像一個攝影機一樣,把外面的境界相攝進來,誰見到的?是你的心見到了。什麼是心?你那個妄想心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