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7

這裡是人間,這裡是淨土 ——聖嚴法師

這裡是人間,這裡是淨土 
我的淨土觀念,是有層次的不同,而沒有一定的方位差別。人間淨土是最基本的,然後是天國淨土,還有他方佛國淨土,最高的是自心清淨的自性淨土。 
——聖嚴法師 
為何這裡是「人間」,這裡也是「淨土」? 
我們每個人雖明白生活離不開人事物,且有各自須面對的問題,但是不見得能夠妥善處理。我們生存在這個「人間」,對人間事務似乎熟知,但熟知不等於理解。因此,敏銳性較強的人便會思考在「人間」的存在問題,如何把握和領悟「人間」界域的種種事物,讓「人間」的維度盡可能地達到「淨土」的高度。

在佛學裡有一種教說,即在此方的「人間」與在彼方的「淨土」,二者不同,因此,要厭離「此方」人間穢土,欣求「彼方」極樂淨土。這種「此」與「彼」的二元講說,是為了順應眾生的根機而施設,因為絕大部分的眾生在空間的理解上,須給予方向與距離的說法,他們才能有所依止,不致迷茫。因而,祖師大德教導我們遠離「此方」的娑婆世界,直趨「彼方」的佛國淨土,「指方立相」的教說於是產生。這個教說的真正用意,在於教導凡愚眾生對空間距離做出取捨,亦即取「彼」捨「此」,一直無窮地取捨下去,直到最終,則到達究竟,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不取不捨即是平等心,遠離了分別「彼」與「此」,轉移了二元對立,獲得平等住。此時的境界是心性開解,生機盎然,自由自在。
依據西方極樂世界的經典教示,如《阿彌陀經》所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極樂世界離我們娑婆世界很遠,要經過十萬億佛土才能到達。不過,在《觀無量壽佛經》又說:「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為何世尊會告訴韋提希夫人,阿彌陀佛離此不遠?因為心可包太虛、能量周沙界,所以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離此不遠,皆在我們的心念之中。如果從心淨則土淨的觀點來看,念佛行者當下心淨,達到一心不亂或是念佛三昧,則能在當下觀想到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此時,娑婆穢土成為極樂淨土。
蕅益大師(1599-1655)在《阿彌陀經要解》裡提出六種「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其中「信事」者,表示深信現前一念所現的境界不可盡故,依心所現的十方世界亦不可盡。所以說,實在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之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對「信理」者,表示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現前介爾一念心之外,以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西方依正主伴,皆吾人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理、事必須圓融,因為事中有理,理中有事;事依理而成,理依事而圓,達到圓融之境。
從理事圓融的道理而觀,「過十萬億佛土」是如何「經過」十萬億個佛土,而往生到極樂世界?古德告訴我們「經過」十萬億佛土而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在「屈臂」之間,飛錫大師(約741-805)的《念佛三昧寶王論》說:「今之念佛生於淨土,亦一念善業成,即登極樂。猶如屈臂,前一念五陰滅,後一念五陰生,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尚不須兩念。」這個意思是指,從娑婆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只在「剎那」之間。其實,說「剎那」也不太正確,應該說是沒有「時間差」,一口氣「呼」出時,斷氣之時,便是往生時。當進入到一切諸法唯心所現的理趣時,空間已被打破,因為「空間」是我們眾生業力所幻化出來,我們現處的「空間」觀念,不是實存的。真實空間的呈現不是我們目前現觀感受的情況,目前的感受是依據我們的妄識所產生。所以,古德教導我們不要執著,不要執取妄識所產生的一切,道理就在此。「空間」是可以「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大小互融,彼此無礙。芥子如此細小,怎麼能夠容納一座須彌山?《大方廣佛華嚴經》云:「以不可說世界入一微塵神力自在;於一微塵中顯現一切法界。」這對我們人類眾生而言,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再者,《金剛經》有云:「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表明宇宙間有恆河沙這麼多的無量無數的佛世界,然而,無論多麼寬廣的太虛,數量多麼龐大的佛世界,都包含在「心」內。此說如果能夠成立,「過十萬億佛土」便是在「當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