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共20集)
觀想念佛法門《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6/13~6/24學習圓滿)
- 本經結構:心力+佛力
- 法界圓融體,做我一念心(空觀破妄)
- 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假觀顯真)
- 觀經重點:
-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 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
- 心態比心相更重要:只要心態正確,諸佛就能進入心中。先求感應道交,再求開顯自性。
- 學過觀經,再念佛會有欣求之心
大意:(01,02集)#
- 五蘊:
- 色:外在物質環境(業力造就)
- (了境)受:無相狀..受,易生顛倒
- (了境)想:想像...有相狀、施設名言..妄想產生(第六識)-力量最強大!
- (思量)行:想久成思...執取心,相續心..心住妄想...貪著片刻快樂,卻因此生死流轉(第七識)
- (異熟)識:變現果報
- 修行:想像與感受切割,想法不能從感受而來.感受帶動的想像都是顛倒的.只能用想蘊學習經典、如理思維.要與六根切割.
- =>修行須(1)破和合識(想蘊產生的想像)...第六意識脫離外在的塵與內在感受的根(迥脫根塵),生起出離心;(2)再斷第七識的相續心(執取),則須智慧與教理
- 不隨感覺走,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能拜要他拜,沒多久感受就走了(生滅法)
- 心不隨妄轉:妄=感受
- 修止觀:把心隨妄轉(向外)=>轉變成以願導行(向內)..應產生對極樂的願力.
- 觀想目的:消罪障;生佛前
- 十三觀(事觀):
- 靜態觀依報莊嚴
- 靜態觀正報莊嚴
- 觀動態莊嚴(我們與極樂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蓮花觀(通前通後,通正報與依報)
- 修觀-極樂與娑婆的對比:1.苦樂;2.貴賤(黃金與泥沙);3.垢淨(受身);4.粗妙(自在與否)
- 理觀:(一心三觀)一念心性決定法界因緣果報
- 先向內安住;再藉相修心
- 觀想是為改心態,產生願往生的心.目的非觀想清楚。藉相以啟發往生心。
- 生死業力強=>攀緣心重(心情受外境影響起伏大)
- 念佛心=>全體即法界.準備好了,彌陀即感應。
- 觀後產生三心/與往生三輩九品:
- 三心:
- 至誠心(求佛道):智慧
- 深心(求佛道):福德.
- 迴向發願心(化眾生):大悲心
- 三輩九品:(善導大師)
- 上輩觀:大凡夫,有三心
- 中輩觀:小凡夫,無三心
- 下輩觀:惡凡夫
隨文釋義(經文):(03,04集)#
- 發起序:
- 關國王:
- 害其母:
- 佛陀對韋提希夫人所問的過去業因完全不提=>舊業乃償還宿債,根本不用知道!
- 本經由厭離痛苦,欣求安樂而帶動本經=>重心力(願力)不可思議,改變心態,智慧觀照為本
- (比對彌陀經則為:重佛力,信仰為本)
- 韋提希夫人提兩個問題:(1)果地;(2)因地;(05集)
- 問題(1)果地:啟請顯現十方清淨莊嚴國土
- 諸佛心性所成就之莊嚴國土,非凡夫妄想(心識)所能
- 夫人直接選極樂世界,但沒說原因?why?
- 藕祖答1:(果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之凡夫等同聖人(三不退),十方國土無此!
- 藕祖答2:(因地)彌陀與凡夫特別有緣,48願皆為凡夫
- 問題(2)因地:啟請修學方法...2方法
- 總說:用譬喻說明極樂世界.因凡夫沒能力看到
- 分說:
- 思維:散善-淨業三福,三世佛淨業正因,創造臨終無障礙之境(助行)..歷緣對境修=>須有願力引導.願力引導之善行就沒有選擇餘地
- 人天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有對象
- 二乘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持戒:(1)所緣境廣;(2)願力強
- 大乘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了解空假中道理
- 正受:定善(禪定相應)-十六觀(正行)...寂靜修
- 總說:與彌陀感應方法有二(1)觀想;(2)持名
- 以觀想的假相(心力),帶動佛力而感應道交
- 因(1)一念心性是真實不思議;(2)佛的功德是真實的
- 假想與妄想不同:假想據佛陀的開示步驟操作,就能借假顯真.假的修久了,真的極樂世界就會出現
- 開方便門,示現極樂世界的方法(1)生在佛世,佛用神通;(2)未生佛世,用十六觀想譬喻
- 分說十六觀:
- (1)修觀前要把心先安住(往內)
- (2)起觀:借相修心
- 十六觀:(六觀觀依報-光明、清淨、莊嚴相,七觀觀正報,後三觀明三輩往生).由粗到細觀。(因地修學)
- 第一日觀:基礎觀,觀日沒,把日沒相取住後,再閉目觀想。心中所現落日與外境相同,清楚明了即可。若有黑影,表有業障。
- 1.送想西方:為來生
- 2.取光明相:溫和的光明(表智慧)
- 第二水觀:基礎觀,取清淨相
- 1.心作水想:柔軟、平靜、清澈
- 2.變水成冰:堅定
- 3.變冰為琉璃:不可破壞
- 4.轉琉璃為大地:遍滿法界=>願力堅定為此觀目的
- 地下莊嚴
- 地上莊嚴:琉璃為地,黃金為路,七寶為界(人行道)
- 地上莊嚴:空中光明蓮花台、百寶樓閣(住處樓閣,聽法樓閣)、蓮花寶幢
- 八種清風:說四諦法
- 第三地觀:基礎觀,接上水觀
- 假想觀與如實觀:假想=>按照次第觀;如實觀=>念佛三昧,一時頓現
- 正觀:按照佛陀所說次第而觀=>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 見佛不空過:接觸佛的功德不可思議。但須按照次第
- 通途法門可不按次第,應機而異;但特別法門(與本尊相應)則須按次第.因只有佛能宣說.
- 第四樹觀:取莊嚴相(更複雜)..住處莊嚴
- 觀七重行樹為單位
- 觀樹高
- 觀七寶華葉:五塵互含互攝(只有菩薩的波羅密才能達到)
- 觀華樹莊嚴:更細....七重珍珠網..宮殿...天人居住...如意寶珠...
- 說明:
- 第五池觀:生處莊嚴(前面水想為靜態之大地莊嚴,此為動態)
- 七寶池八功德水:如意寶珠於池中,十四個方向-遍十方,常樂我淨四德....黃金為地.金剛沙
- 池中蓮花
- 水演妙法:苦空無常無我
- 第六依報總觀:樓閣、天樂...
- 三基礎想:光明、清淨、莊嚴
- 三種主題:寶樹莊嚴、樓閣莊嚴、蓮花莊嚴(蓮花為中心帶動)
- 三種功德:(1)身心安樂;(2)隨意變現;(3)施作佛事:演說妙法,增長善根
- 正報觀總說:先觀靜態佛菩薩再觀動態之菩薩與眾生互動
- 三聖現身
- 想念:(1)想:起想像;(2)念念不斷=>先觀蓮花座於七寶地上
- 先觀蓮花座於七寶地上=>清淨
- 第七花座觀:
- 第八佛菩薩像觀(總觀):
-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重要!)
- 應身救拔:佛主動做不請友
- 法身(滅度後)救拔:有條件救拔,佛之法身能自在「入」眾生心中=>要有方法..以下之「想」
-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重點!)
- 「作」佛:「想」像,約因...關於「想」之二內含:
- (1)於境取相:心中相狀
- (2)施設名言:內心心態
- 自力專注看蓮花:藉相修心,開發自心功德...向內感應真如本性
- 欣求皈依之心看蓮花:向外感應彌陀功德...
- 「是」佛:約果
- 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一切諸佛功德是由我們的想像力產生..
- 觀想佛陀方法:以應化身下手觀...先觀佛之正報,再觀佛之依報:
- 觀依報:破惡消障,但無法見佛
- 觀正報:破障外,能聞法....聽聞之法須與修多羅合(正道合),否則為魔說
- 判定魔:(1)以教印心:法是否與修多羅合;(2)以心印心:感受是燥動或寂靜
- 總結:與觀依報不同,現身得見佛聞法,得念佛三昧
- 第九佛身觀(無量壽佛)
- 報身佛相:只能隨喜,無法想像
- 應化身佛:相、好、光明=>以光明為主=>「一一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 契入光明:信心具足才能相信光中或聲中有所有彌陀的功德!!(只能仰信!)-憑什麼?彌陀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 觀眉肩白毫(下手處):修德
- 第十觀音觀:利他慈悲力
- 佛的身相圓滿,故無特色;但菩薩有特色
- 千手觀音最重=>普門示現
- 頭上彌陀像=>奉事師長
- 第十一觀勢至:克(利)己威德力
- 行力、威德力
- 頭上寶瓶:父母舍利骨灰=>孝養父母
- 震動:表突破變化=>就路還家,開始改變,調伏妄想與習氣=>大地六種震動
- 第十二普往生想(普觀)(往生前):
- 蓮花生想(重要!):(1)端坐蓮花中(閉合)=>飛到極樂世界後=>(2)蓮花開後佛先用光照以消業障
- 每天睡前觀此:(1)念生死無常;(2)薰習願力:把來生去處弄熟!
- 第十三雜明佛菩薩觀(雜想觀)(往生後):
- 前面的觀想彌陀八萬四千相狀=>對凡夫較困難,在此用「憶念」其功德=>憶佛念佛=>因抽象較易做到
- 在此已人性化(非百千萬由旬)
- 心中有佛即可(憶念其功德即可)=>心態比心相重要!
- 佛菩薩是可以自在變化的=>可入眾生心想中
- 果地差別(三輩往生):
- 第十四觀(上輩往生觀):
- 上品上生:
- 往生正因(最重要):
- 三心(菩提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 廣義三心(智者大師)-長遠成佛之道..智慧與慈悲
- 至誠心(智慧心):真實心,無妄想。即正念真如。正念真如(空觀離相)-(1)來無所從,本自清淨,空性而來,往空性而去
- 深心(善巧心):(假觀),產生願望以成就功德。積善法的善巧方便
- 迴向發願心(大悲心)
- 狹義三心(善導大師)-往生淨土-建立在順從本願上
- 至誠心:真實心順從彌陀本願
- 深心:深信彌陀-(1)信自為生死凡夫常流轉;(2)信彼彌陀可救拔我
- 迴向發願心:把前面兩心的功德迴向往生彼國
- 修諸功德(非必要條件,影響品位)
- 淨業三福
- 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天...
- 須迴向:非往生正因。前面發菩提心是往生正因,是與彌陀感應主要因素,故不須迴向
- 果地:
- 臨命終時(非死亡):彌陀來放光接引,觀音持金剛台...明利心階段:頭腦清楚,此時最宜憶佛念佛...=>幾小時幾天後.昏昧心:很難 =>悶覺:只剩第八識微細活動,隨業流轉
- 前往極樂國後:蓮花是不關閉的,直接見佛,當下悟無生法忍,證初地,得百千陀羅尼
- 可選擇放棄極樂壽命回娑婆度有情=>悲增上(先成就福報,再成就聖道)...易退轉,末法不易!!
- 也可選擇到十方諸佛成就,直到等覺=>智增上(先成就聖道,在成就福報)...末法易退轉,應求此
- 上品中生:
- 不必廣讀大乘經典(假觀弱),但知義趣(空觀-知真如,大乘宗旨)...大乘第一義諦
- 不謗大乘:仰信=>不懂但相信...善根深厚
- (勢至菩薩)拿紫金台:蓮花先合,經半天才開。經七天,對於無上菩提行不退(別教七住)。
- 一小劫證無生法忍
- 上品下生:
- 金蓮花:五百尊化佛
- 理觀較薄弱,但大乘善根仍強
- 一日一夜花開。三七日見佛聞法。
- 三小劫得百法明門
- 第十五觀(中輩往生觀):
- 中品上生:遇小凡夫(修小乘,持戒為本),但有大乘善根
- 五戒、八關齋戒
- 不造五逆與殺盜淫妄等重罪
- 遇彌陀頓證四果羅漢:除持戒外+修理觀(無常無我之四諦法)
- 一到極樂蓮花馬上打開(障礙少)
- 得三明六通:通=>事相(共外道);明=>知因緣(天眼明-未來、宿命明-過去、漏盡明-現在)
- 八解脫:
- 中品中生:也是小乘,但有大乘善根
- 持戒時間短;鈍根(理觀弱);淨土善根仍足
- 蓮花七日開;得須陀洹果;半劫證阿羅漢
- 中品下生:人天善人...以下各品皆須善知識開示,以啟淨土善根
- 孝養父母、慈善事業,但仍有大乘善根
- 人天喜愛快樂:故彌陀為說極樂妙樂果地
- 為說四十八願以啟信心
- 七天蓮花開:觀音勢至說法得初果;經一小劫證阿羅漢果
- 第十六觀(下輩往生觀):邪惡眾生,但不謗大乘經典(思想仍正)=>皆是根利遮重之特殊狀況,非常法!!
- 下品上生:
- 造眾惡業(迷惑),但不謗大乘經典,仍有善根
- 化佛與化菩薩前來
- 七七日蓮花開,十小劫證初地(不經小乘,直趨大乘)
- 下品中生:善惡交雜之佛子
- 為曾受戒之佛弟子-盜三寶物(下品上生則非佛弟子)
- 過去已發過菩提心,只是一時忘失。到極樂世界後再重發。
- 應惰地獄:地獄火現
- 遇善知識開示:1.彌陀功德(佛力);2.善根-戒定慧三身、解脫、解脫知見(心力)=>地獄火化為清涼風
- 六劫後蓮花乃開
- 下品下生:
- 五逆十惡,應惰無間地獄
- 十二大劫蓮花開
- (1)遇善知識;(2)痛苦所逼=>三力(佛力、法力、心力)不可思議而反轉
- 仍不謗大乘
流通分:(20)#
- 憶佛念佛:(1)信心→除業障;(2)願力→生佛前
- 念佛人為人中芬陀利華:越是末法時代→淨土越重要
- 「持是語(十六觀)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持名與觀想是相互融通的
- 袁宏道:(1)戒行清淨-殺;(2)禪觀-破妄,消滅心中妄想;(3)堅定願力
- 觀想原理: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 善根:(1)大乘善根;(2)淨土善根:(017)
- 淨土善根具足的標準(善導大師):1.自是曠劫生死凡夫,無力了生死;2.深信彌陀願力能救拔-無疑無慮 =>無論順逆境皆是順從
- 發菩提心(大乘善根),一向專念(淨土善根)本願
- 善根-往生條件(善根正因):(1)大乘善根-正念真如;(2)淨土善根
- 福德-往生助緣(往生階位):(1)人天-孝養父母、恭敬師長、慈心不殺;(2)小乘...;(3)大乘...
- 相信善根是真實的。千年暗室,一燈即明(迴光返照)
- 九品皆有大乘善根,只是此生因緣不同遇大乘-上品;遇小乘-中品;不遇-下品...
- 持戒功德與慈善事業差別:1.願力強;2.所緣境廣
- 愣嚴經-煩惱產生的原因:因有攀緣心=>1.業力(人事好壞,無法改變);2.錯誤想像=>造罪
- 對治方法:用戒定慧三身對治顛倒想...
- 上等人:慧=>不迷;
- 中等人:定=>不取(不住);
- 下等人:戒=>不動(很生氣,但不動.靠持戒功德來攝受)...最低底線
- 臨終處理:
- 開示:
- 福報大:用無常觀破之
- 痛苦多:用苦諦觀刺激
- 罪業多:用無生觀放下罪業,憶念真如本性
- 斷氣後念八小時
- 勿搬動哭泣
- 往生重要條件:
- 1.無間念:中間無妄想;
- 2無後念:正念後無再有妄想攀緣直到往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