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 淨土教觀學苑 淨界法師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文字版#
- 禪宗觀心;淨宗觀佛
- 宋朝後,禪宗無把握,故轉入淨土,禪淨雙修開始,永明延壽大師
- 禪淨雙修:結合理觀(禪)與事修(淨)
- 理觀(禪):依外境而起的是虛妄生滅心;依道理而起的是真實心=>攝用歸體,返妄歸真
- 事修:一心歸命彌陀, 感應道交=>依體起用,成就功德莊嚴
- 宗旨:1.理論;2.方法;3.次第
- 解釋經題(愣嚴經):
- 根本最重要!如煮沙終不能成飯,因為根本錯誤。根本即心態,即方向。
- 1.生死根本:攀緣心,心外求法=>攀緣心如波=>雜染因果=>苦、集
- 2.涅槃根本: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清淨心如水=>清淨因果=>滅、道
- 二十五圓通為菩薩說明如何調伏攀緣心=>此為念佛圓通章
- 解釋章題(念佛圓通章)
- 念佛為因地;圓通為果地
- 大勢至菩薩:光明殊勝表其威德。因地選擇念佛。
- 念佛:
- 本經:自他俱念..(理觀+事修)
- 愣嚴經為理觀(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之安住):不能用攀緣心念佛....云何應住?
- 念佛圓通章為事修...云何降伏其心
- 念佛目標:圓通,回歸自性清淨
- 隨文釋義:
- 五十二同倫
- 乾慧地:有事修,無理觀(乾枯,缺慧水)...攀緣心多,開始調伏
- 十信:信佛是心,信心是佛,與諸佛同一體性之理觀,願成佛之信心....「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具足理觀與事修(懺悔業障)..但事修仍多
- 十住:成就禪定,住三昧,(1)觀佛;(2)觀實相...自度為主(從假入空)
- 十行:利他妙行,大悲升起,度眾生「行念佛行,度念佛人」...開始度他(從空出假)
- 十回向:回向中道
- 十地:如大地(1)安住不動,不攀緣;(2)生長萬物,生善法;(3)幫眾生趨向佛道...與佛心「心心相應」
- 等覺:憶佛念佛,離佛不遠
- 法門:
- 念佛三昧:若其他法門無效,就用念佛...三昧之王,有兩個加持是其他三昧不共的
- (1)佛的本願攝受(來生安樂);因菩薩成佛須先發願,故念佛即得其願所加持
- (2)光明攝受:今生有感,消罪障,長福報 ==>釋本文之「佛光」
- (持名)念佛:(因地法)
- 理持:返妄歸真...無不還歸此法界(方向向內?)
- 事持:滅惡生善...無不從此法界流(方向向外?)
- 三昧:(果地功德)
- 念佛三昧最重要的道理:了他即自(能念與所念不二)...本尊相應,不要用對立的心(我與佛是二體,我卑微,彼高貴)
- 感應道交: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 憶念的作用:今生果報是前生憶念而來;未來果報是由今生憶念而來
- 所造業力,只是讓心中的憶念早點出現。業力無方向性,只是資糧。
- 佛陀的本願功德,放大光明等待眾生與其感應道交
- 若眾生不憶念佛,則無法得佛加持,須自行面對業力
- 若眾生憶念佛陀,則得佛加持
- 憶念的深淺
- 淺憶念:沒有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只是偶爾憶念,彌陀只是其中一個憶念而已
- 深憶念:見堯於牆,見舜於羹。彼此很深的憶念,很容易產生六塵影像
- 「母子相憶」喻
- 佛力能應
- 自力能感:
- 1.自性功德力(能念的心):真誠的憶念心
- 2.名號功德力(所念的法):
- 憶佛念佛(因地)
- 憶佛:繫心佛境,恆審思量:觀想-佛的依正二報。緣佛境。(觀)。暫時的,不能太久,會耗神。培養信願。
- 念佛:住心一境,繫緣不散:緣佛號,無分別住,無法想像。(止)。成就專注(三昧)。
- 平常修學:先念佛,再憶佛;臨終時:先憶佛,再念佛
- 憶佛念佛(果地):
- 見他佛(必定見佛)
- 現前:1.夢中;2.定中(禪定);3.臨終
- 當來:見彌陀佛與十方諸佛
- 見自佛(自得心開)
- 香光莊嚴
-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 念佛心:以佛心為己心。他力加被。如染香人。
- 念佛的四種攝受(了然大師):法身攝受(佛功德);光明攝受;神力攝受(籠天護法);臨終的色身攝受
- 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 攝此界:五濁惡世
- 歸淨土:把外境先清淨後,再改變內心
-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 都攝六根:一句彌陀念誦聽-專注力...收攝對娑婆的憶念...
- 淨念相繼:十句成片三三四-相續力
- 念佛要訣:
- 安置地輪,令心下沉:所緣境-地上
- 所緣行相,清楚分明:佛號清楚分明
- 寧可少念,不可草率:重要!
- 先依計數,再求圓融
- 善導大師
-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
- 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
-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須到來,
-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 觀苦
- 觀淨(觀想拿破崙的故事)...憶佛念佛
- 感應道交:莫向外求!
- 平常修學:先念佛,再憶佛
- 臨終時:先憶佛,再念佛
- 成功的要素:1.能力(15%);2.勢力(85%)-佛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