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8/4

禪觀與淨土(三) 念佛篇 - 淨土教觀學苑 淨界法師

念佛篇-善導的信仰(皈依)+藕溢的智慧觀照=>往生思想#

  • 法脈
    • 印度:難行道與易行道
      • 籠樹菩薩判淨土宗(佛滅後一百年)
      • 易行道:早期無往生概念,念佛為助行,以破障為主。把佛陀的功德透過憶念轉化成自己的。
    • 中國:聖道門與淨土門
      • 演變:
        • 天親菩薩最先提出往生概念(佛滅後九百年)
        • 唐朝道綽大師再判為聖道與淨土門
        • 印光大師:他力門(念佛消業障,增福慧)與果地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集眾生心,投大覺海=>有急迫感,背水一戰,必須往生淨土
      • 聖道門:娑婆世界成就
      • 淨土門:極樂世界成就(原因-末法1.善根退化;2.刺激太大)
  • 不要主宰業果:善導=>用怖畏心不敢主宰;藕益=>本來沒有,沒必要主宰

  • 綱要:皈依+觀照
    • 感應道交:(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憶念」的重要!
      • 諸法因緣生:一句佛號進入一百人心中,一百種結果...
    • 修行方法
      • 專修法門(善導)
        • 至心信樂:第十八願
          • 根機:罪惡凡夫
          • 法門: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 (1)憶念自己:信自為身死凡夫,業障深重,求出無門..知道自己無力,才能一心歸命
            • (2)憶念佛陀:彌陀一定能救拔
            • =>三種心態準備好:(1)怖畏生死(業障深重,求出無門);(2)放棄主宰(執著,關鍵!)-不要啟動輪迴;(3)一心歸命:=>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 放棄主宰是關鍵:雖有妄想,但無所住。心與妄想脫鉤,不隨妄轉
            • =>等待感應道交:持名~乃至十念(相續不間斷)
            • =>誹謗正法:只要臨終懺悔即可!...但非一般人,這些人善根深厚,只是一時顛倒=>正常人應平常訓練自己的心態
        • 順從本願:(主要就是放棄主宰,交給佛陀)
          • 自力不足-業障深重,求出無門。
            • 業果相續:第八識管控業力-儲存與釋放
              • 業力的釋放:受用果報------------>業力主導
              • 業力的回存:儲存業力<------------>想像=>執著=>落入無明
                • 往生的障礙:問題不在業力,不在妄想,在執著(一定要去做就是執著),帶有主宰性的妄想。
                • 不是娑婆世界(業力)抓住我們,是我們自己抓住業力
            • 輾轉增勝:若不拔掉第七識,第八識會輾轉增勝
              • 種子位:睡眠狀態
              • 現行位:執著性妄想激發業力產生活動(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
          • 仰仗佛力(一心歸命)-先了解彌陀功德-此針對「未往生的功德」(後面往生篇會再述:已往生與臨終接引功德)
            • 聞名得福願:他力莊嚴...憶佛念佛的結果,乃彌陀大願攝受
            • 常修梵行願:出世間解脫
            • 修行具德願:具足德本=>福報大,心想事成...彌陀大願攝受
            • 清淨解脫願:動中有定,一念即供養諸佛,不失定意。....不落入兩邊,必定非空非有...彌陀大願攝受
            • 聞名不退願:佛號可永久保存!...未準備好前,佛號進入睡眠狀態..當準備好時,佛號即啟動
        • 會歸佛號:佛號為自心與佛陀的橋樑,善導大師強調「持名」,因末法眾生心粗,觀想、觀像難成。(觀經成非主流).
          • 耳根最重要!佛陀用音聲當橋樑,只要能夠感應道交即可,不用複雜。
      • 圓修法門:(藕益大師):放下主宰前,要先把心歸零。否則很難做到(邊打妄想,又要放棄生死與放棄主宰;只靠皈依,要放下妄想太難)-禪淨雙修,因時代變化。
        • 至心發願(臨終接引願,19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成佛之願。
        • 從心出發(藕益大師開示):善導是從妄想出發啟動佛號,在此是從心性出發啟動佛號。皈依之前先把心歸零。
          • 從妄想回歸一念心性(建立無所得的人生觀)
          • 緣生無性:(如何放下妄想?)先不要挑戰妄想,先把它放下(驀地放下),再處理。因為我們無法承受感受的刺激。
            • 何謂放下?即無住,不要執著去主宰妄想。妄想即過去的回憶(經驗)。
            • 無住,即無所求(不要期待妄想給什麼好處);無求來自無所得。(無所得-重要!!)
            • 何謂「無所得?」:人從空性來,而非繼承前生的果報,只有假借前生的業力。故人生沒有開始,也沒結果。(因緣和合有生;因緣別離而滅)...為何有妄想?因為想從妄想中有所得。總是希望有結果。
              • 對因緣不要期待有結果:佛印禪師與自殺少女的故事...
              • 因緣是片段的(造作是片段的,業力釋放也是片段的),是有所得心(想主宰業果)把他串起來..故輪迴相續.因為自己不想結束
            • 臨終的正念來自平時的正念,平時的正念就是「人生無結果,只有過程」=>妄想本來就沒有!
          • 以緣生無性之一念,念無性緣生之佛號:空性真如裡面啟動一念佛號,決不要在妄想中啟動。以空性念佛才能感應內心無相的佛陀
          • 以業障深重來念佛容易百感交集(自他對立)。在此則是本來不是業障深重,先歸零讓自心與佛陀的真如平等(自他平等)。從業障深重=>心性平等
          • 臨終面對妄想,只能放下,絕不能處理它,一處理就進到它的水泡中,就完了!
          • 先回家,不要對治妄想。
        • 自他不二:
          • 心性本具:佛與眾生心性平等,故能感應道交。(心力不可思議)
            • 無量光與無量壽:往生不經死亡,如果現在往生,就是現前明了的心直接過去極樂世界,然後就無量壽了。
            • 自他不二:離開一念心性,即無法啟動彌陀功德;離開彌陀名號,則無法證此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二力法門。
              • 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指調伏後的心,非攀緣心。若為攀緣心,則符合善導的業障深重。
              • 若不須能念的心,則念佛機早已往生。故須有明了的一念心才能往生。
              • 能念的心必須離相與無住才能感應道交。放下妄想的佛號,就能念出極樂世界的蓮花。
          • 隨緣顯現:(佛力不可思議)雖有本具的能力,但仍須借彌陀的因緣,功德才能顯現。
          • 一念具足:(問:十萬億佛土,如何到?)
            • 心力+法力結合。當下一念無時間與空間差別。關鍵在於心態是否準備好。
            • 用心如鏡,不住影像。
            • 臨命終:往事絕不回首。看到往事影像,一攀緣,就進入影像中,出不來了。放下,不要處理它。不是沒有妄想,而是不隨妄轉。
      • 攝心方便:心態準備好,才可開始念佛。
        • 不能只有念佛發願(欣求極樂的願力),更需厭離娑婆(處理過去的業力,懺悔+沈澱)。厭離娑婆的重要性強過欣求極樂!心態準備好,才可開始念佛。
        • 專注力:念誦聽、從心起、三三四
        • 相續力:成片..五點記數法,五十聲撥一次珠(打坐少撥珠,以免勞身傷氣)
        • 安置地輪,心下沉
        • 每句佛號清清楚楚。寧可少念,不可草率
        • 先有記數,再求圓融
    • 理事無礙
      • 理事差別
        • 事修:信有極樂世界,決志求生,如母憶子,無暫忘...處理業力時:把妄想當真,但遠離他
        • 理持:阿彌陀佛事我心具心造,洪名為繫心境,令不暫忘...處理業力時:把妄想觀空,再面對他
      • 理事兼修:淨土修行總結
        • (1)都攝六根:消除業力
        • (2)淨念相繼:增長願力
          • 往生兩大指標:往生前五年(1)六根開始慢慢收攝;(2)往生淨念遞增
          • 做好人生的收尾,才能從容面對生死

  • 結示:「走出過去,開創未來,安住現在」
    • 內觀真如:安住心性,不隨妄轉。「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即法界。」=>先超越因緣
    • 外順彌陀: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一句彌陀法中王,無邊妙義廣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再面對因緣

  • 補充
    • 淨宗因果理論:是心作佛=>因,眾生造作此心,憶念佛陀(眾生準備好了);是心是佛=>果,佛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佛才能感應)
    • 佛陀為超越因緣。但要救度眾生,落入凡夫世界,就不能違背因緣法則。
    • 先準備好開示(祖師話)交給可託付的人,臨終念給自己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