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共28集)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28-1 >>文字版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28-2 >>文字版
大家不要認為這信心,我很信啦!我還修行什麼,修習信心。信心過程很多。當我們思想起壞念頭,你能夠不相續嗎?覺知前念起惡,能止其後念不起者,這才是初信,這叫信心。念心很難!我經常跟大家說,好好把你念頭看住。你起個胡思亂想的念頭,這叫念心。你一天想念什麼,你思念的是什麼,能夠念念念三寶嗎?自己要約束自己,同參、道友、師父、法師、同學,誰也不知道你在想什麼,你自己要把你念頭看好。如果念頭看不好的話,你會一步一步走向犯戒,走向墮落,走向地獄。還不說你死後墮地獄,就你生前處處不如意,你看什麼都煩惱。當你心不在道的時候,你覺得一天都不如意,那你在普壽寺是住不住了;能住住,就是不錯的了。如能收回來,覺知念頭不對,把這個念頭收回來,那就對了。
——不論用那門的修行的功力,你揀別你有力量沒有?就是在你用功的時候,一些個干擾,一些個逆境現前的時候,你有沒有煩惱?有煩惱就說明你功力不夠。煩惱消失了,你的任何障道因緣來了,你能沖得過去,這樣子才能夠檢驗你的道力,檢驗你的功夫。(約13分)
——「善護其心」
——修行必須堅持,功課一定要定時定量做到。長久堅持下來,自然心開意解。遇到災難時,等災難化解了,就能體會佛菩薩的恩德。否則災難更大!
——緣無定體,依法而立(緣不決定,依法的道理而立)
——真如熏無明,轉染成净。——一念的善心生,你外邊的境界,一切相,這就是緣;你自己心生起的善念,是因,你這個因假外邊的一個善緣的境界相,那你生起來就是净法了。外邊境界相染法,你心裏染法,那麽對境界相一熏哪,就變成了業了,罪業相。所以我們經常說注重你的心念,你一天哪,就是净、染、净、染……我們念佛的時候、上課的時候、上殿的時候,這都是净熏染,那你那摩訶衍的體就逐漸地顯現;如果你心裏净緣念貪瞋癡啊,緣念世間相啊,隨順世間財色名食睡的境界相啊,那就染熏净,越來越迷糊,越來越往下墮。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28-5 文字版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因生滅的妄境,產生須多妄念,有煩惱、心裡頭不如意、無緣無故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你知道這是什麼原因?這是因為你的心執著得太厲害了。執著什麼呢?執著境界。或者聽到一句話,或看到道友一個臉色,...或者是當家師,給你提點意見,你心裡就不安了。因為當前的境界,對境生心。而你今天身體不太好,到了齋堂飯也不合你口味,你看了煩惱就來了。這些境界相很多啊!在你日常生活當中,你會遇著很多的問題,你要知道這些問題為什麼呢?因為你有心念,對境生心,所以你要相信這都是一切諸法,一切境界相,都是你的妄念,因為你的妄念,思想執著。離開這些心念,離開這些妄念的境界相,那不什麼事都沒有了嗎?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28-6 文字版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28-7 文字版
特別是生死煩惱,貪瞋痴是三根本。特別是婬,男女關係,雖然身出家了,心裡還在緣念那個兩性關係,所以你六道輪迴脫不出去。要想脫六道輪迴,要斷。斷這一個欲念,佛說的就是四十里的急流水,能夠止住它不流。有這本事嗎?那要好大力量。能斷染根,你將近證初果了,斷這個麤煩惱。
大家都不願意暴露醜惡的一面。在菩薩跟菩薩之間,起個念頭,或做件事,初發意菩薩什麼叫懺悔?要向人家說,向彼悔。在比丘戒沒有,比丘戒者必須成事實。造了業,業成事實了。菩薩不行,你發大心的,一動念,覺知前念起惡,已經犯了,要懺悔,你才能止其後念不起,不然後念要相續。這叫覺了。
但是這個覺不行,立不住腳的,還是不覺義。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者,好像是明白了;還是沒明白,就這個意思。為什麼?不能斷。往往一個問題已經止住了,覺知前念起惡,後念不起了;隔一下,它又起了。又起了,你又止吧!說生死根本,貪瞋痴三根本。能把這個治住,你那個煖、頂、忍、世第一,這四個四加行的功夫,你漸漸可能證到初果。你就是菩薩初發心的菩薩,也得跟初果的聖人他們所修的法跟斷煩惱是一樣的。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28-8 文字版
在我們現在修的時候,要依著這個文字你很難得進入。你可以一天這樣觀想,想。想什麼?想我一天所經歷的,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是虛妄的;乃至我們這個妄心,這個心也是虛妄的。這個虛妄裡頭含著有真義。這個虛妄哪來的呢?是從真裡起的。妄從真起的,那就返妄歸真。我們在返妄歸真這個過程當中,從你最淺近的生活入手。你一天到晚吃飯、穿衣、涕吐、便溺,一天在生活當中,你從這裡頭去觀察、去認識。
如果依華嚴的義,你如果沒法觀察的時候,這個方法你不懂得,你念念淨行品,多讀讀淨行品,使你的行,就是修行的法門,就叫行;在你修行的時候,你應該怎麼樣修行呢?就從你日常生活當中起,這一天所經歷的過程,聽課也好,吃飯穿衣也好,做些個雜物的事情,或者你大寮工作;可能我們在大寮工作的這些小師父們,他心裡頭有「唉呀!人家還能聽一聽,我連聽也不能聽,我一天就是做飯、燒火,我怎麼能成佛呢」?如果你這樣思想是成不了。如果你把思想換一下,我這是做佛事。佛事,就是我做覺悟的事情。我們燒火怎麼覺悟?燒火,沒有燒火。你心裡另一個觀想,你燒火,把火當成智慧,什麼遇見火都化了;用你智慧火,化你的煩惱焰。用你智慧火,把你的煩惱焰就化掉了。你高高興興的工作,燒火做飯。把這個功德迴向,跟他們在課堂聽經的是一樣一樣的,跟那參禪打坐的是一樣一樣的。
如果你不這樣想,那就變成煩惱。一年燒火,兩年燒火,三年燒火,燒了五、六年了,還進不了班,完了還讓我燒火。你要這樣想,那就煩惱了。那就煩惱的焰了,不是火焰了。你想,這個事情做起來多好,用不著我修行了,他們吃我燒火做的飯,我就有一份。他們誰修行,都有我一份。這是功德。特別在常住當執事的,他的修行非得照經上講的打坐、參禪、念佛,打佛七,一天念上十幾個小時,這才叫修行。我頭幾天是打七,現在我來講大乘起信論,算不算修行?這是造業嗎?是在造業。造這業不同,是善業,不是惡業。業有兩種,有善,有惡。
我說這意思就是你善用其心。咱們講這個不覺,又始覺了,就是心的觀念。我們現在社會通俗叫認識論,看對這個事情怎麼認識的。人家在那學佛經上班的,初級班,高級班,人家上來都有智慧了,人家都起觀照了。我在這燒火。燒火,有什麼觀照?燒了一年,還在這燒。從十幾歲燒到現在,燒到二十多歲了,還在燒火。這是你不會想。佛法就是思惟,思惟就是觀照,觀照就是智慧。觀就是智慧。一切諸法,不論你幹哪一個法門,都是世間相。你認識這是世間相,我不做,別人也得做。如果現在我們這好幾百人,沒人做飯了,誰吃?大家都餓肚子。那還行嗎?必須得有發心的。所謂發心者,發什麼心呢?利益眾生的心,就是菩薩。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到十地,他怎麼到的?他得發心利益眾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你把世間的覺悟覺到了,就是佛法。到你聽佛經或是聽什麼論最深處,你不能進入,怎麼辦?回來。回到什麼地方?回到最淺處的地方,從那最淺處你開始。那個我不懂。你找你懂得幹。你懂什麼?你懂什麼,你幹什麼。一樣的,幹什麼,不執著什麼,你不要執著它。吃飯並沒有吃飯,燒火也沒有燒火,這種意念能有嗎?修行就在你日常生活中,善用其心。
這是文殊菩薩說的,不是我說的。我不會答華嚴經的淨行品,文殊菩薩答智首菩薩的問。像我們所提出這些問題,智首菩薩都問到了。我們這裡頭好多道友們是讀華嚴經的,讀了好多年了吧?一天一卷。讀了這麼多年,有什麼領悟嗎?跟我們講這個大乘起信論結合到一起嗎?能不能結合到一起嗎?你讀的,讀的什麼?能不能結合到一起?在你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上殿、過堂、聽課,一直到‧‧‧,都在法界之內,都在善用其心。你用沒用?到廁所屙屎撒尿都在行普賢行。這個普賢行怎麼行?你到廁所是去棄貪瞋痴去了,把貪瞋痴就變成戒定慧了,知道吧?你把那淨行品一百四十願,你念念都做到,你成了。說我一百四十願悟不到,悟不到你可以觀想,到廁所就棄貪瞋痴去了。每回上廁所,我把貪瞋痴都丟到這裡頭。常時這樣想,貪瞋痴漸漸就丟了。人家不喜歡的。不喜歡什麼?貪瞋痴。人家貪,我不貪。
若是從文字上從教理上,這一步一步你感覺著困難,你可以從生活上吃飯、穿衣、睡覺。人家睡覺在做夢,你睡覺在修行,這兩個相差多遠!睡覺還修行?睡覺就是修行,看你怎麼做。你臨睡眠的時候,你心裡怎麼想的?當你一恢復知覺,馬上你智力恢復,你又怎麼觀的?如果你在睡覺時候作夢到了,你說我這是作夢,我認識你,這是在作夢。那你就是在生活當中,我認識你,這一天我都在作夢。管他,作夢嘛!好的,壞的,沒關係。我是作夢嘛!燒火,聽課,一樣的,平等平等。懂得這個道理就行了。...
這個要離開文字,書本是給我們一個啟發,經典是給我們啟發。我們根據它這個道理,運用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去,這才真實的。並不是非得我在這坐兩個鐘頭。像我們打了七天佛七,一天念十三、四個小時,說這是修行。那我們不打了。不打了,就不修行了?一樣的。那個是把你心鍛鍊一下,完了把這個心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去,這樣你能得到實際的收穫。不然你聽課聽老半天,說些什麼呢?什麼始覺不覺,弄得你糊里糊塗的,一會兒始覺,一會兒不覺,一會兒分證覺,一會兒隨分覺。覺就覺了嘛!不覺就不覺了嘛!這上是講次第的。所以你來判斷你功力到什麼地方了,起這麼個作用。
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可以跟你所學的結合起來,就叫自己認識自己。很難!恐怕我這麼說,誰都不接受,「唉呀!老和尚,你胡說八道,誰還不認識自己」?我說一個認識自己的都沒有。我說認識自己的本覺,不是認識自己的迷了,那個糊里糊塗,那叫不認識。聽課呀!要會聽。聽課得學。你不會聽課。會聽課的,跟你自己生活結合起來,這叫會聽課的。把我聽來的,我聽來就拿來用。用什麼?用在你的生活。你不用在生活當中去,那學它幹什麼呢?特別是我們講的究竟覺,入了菩薩地了法身覺,咱們連邊也摸不到。法執,咱們連人我執的邊還沒沾到,一天就是我我、我的我的,你煩惱就從這上起來的。你觀觀吧!我們很煩惱,你找找,為什麼煩惱?煩惱從什麼地方起的?那煩惱又沒有了。沒有了,到什麼地方去了?一會兒又來了,又從什麼地方來的?咱們一天就是煩煩惱惱、煩煩惱惱,是不是這樣子?我說的對不對,你們做參考就是了。一定要跟你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你做一件事,不是給我自己做,都是給別人做。
所以我為什麼到那去發願去,幫助他們修能仁寺?因為在宋朝有一個老和尚,真歇了禪師,他就圓寂在這個能仁寺。他以前做過鼓山湧泉寺的方丈。我最初也在鼓山湧泉寺學的。我在鼓山那時候,對這個真歇了禪師我就很羨慕、很嚮往,後來他們建議我們到能仁寺去看,能仁寺就是在宋朝時候他在那過方丈,就圓寂到那。一切事沒有個無因的,都有因。有因必須得有緣,緣才能幫助他成熟。有因無緣的,不可能。有緣無因的,也不可能。因緣和合,諸法生起。我頭兩天天天,我經常想到他的話,所以我又提起,經常我講經有時提他的話,我拿他的話做我自己的比較學習。他有兩首詩,我現在就感覺到了。他說「講道論懷實可傷,終朝身臥涅槃堂,門無過客窗無紙,爐有寒灰蓆有霜;病後始知身是苦,健時獨為他人忙」,我就想到這句話對我非常打動。當身體強壯不去修行,就咱們說的不去了生死,不去斷煩惱,這講講,那講講,這 做點,那做點,「老和尚,到我們那去一下吧!給我們講講開示開示」!那我就不知天高地厚就跑去了,就給人講去了。對我自己呢?當你自己生病了,當你自己煩惱來了,我沒辦法了。你好的時候儘給別人忙了,也沒想到自己該修行了。所以想到了,現在已經不行了。「健時獨為他人忙」,還可以了。現在不健了,你老了,應該放下了,照顧照顧自己。他是後來才照顧自己的,這兩句話就是他功夫,「老僧自有安心法,八苦交煎總不妨」。所以他叫真歇了,真正歇下來了,真正了了。希望大家真歇了,咱們這個了把它結了,了生死,斷煩惱,證得涅槃。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28-9 文字版
在什麼位,說什麼話。我們一學到法身大士,圓融無礙,那不止,我僅僅舉這麼一件事。我們現在是怎麼樣呢?就說這個執著上頭,我們是有選擇的執著,不是普遍的都執著,是有選擇性的。什麼叫選擇性的?我們能做到的,我們還是要做。我們做不到的,那就沒辦法了。
有時現實的情況之下,我們現在在什麼位子說什麼話。我們要把法身大士的境界拿來我們去做,你會墮三塗的。地獄、餓鬼、畜生道等著你,你去吧!但是我們知道。但是知道,我們沒入位,我們還放不下。
我們往往有些學了佛法之後,把那個境界拿到現前來,對著他不願意做的事,他就可以拿著圓融法身大士的境界自己來承當;感他願意做的事,他不要法身大士了,那就我行我素了,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說學法不要死於句下,不要死於句下是不因為這句話這樣說了,我就照著這樣去做。辦不到,因為你現在不是那個身分。
當你沒有達到那個情況之下,就是你沒證得的時候,你不容拿證得聖人的來用到你的身上,不相應。咱們平常經常聽人講,感對待自己放逸的時候,他用的是大乘法;看見別人要幹什麼,不如意,他用的是小乘法,他用的是人天法。我們講情理、講道理、講真理,沒有一個講真理的。平常看跟人家吵嘴鬧架,說:你這人不講理。我聽到都是不講理,哪個講理?你講的什麼理?符合你的意願,符合你這幫人的意願,合理了。不符合你們的,不合理。古來說法不加尊,那國家定的法律,那高尚的人、有權力的、有勢力的,法就沒有了。咱們現在講這個法可不是這樣的法,咱們那個法是真正平等平等。如果你沒證到這個位子,你想用這個法,你用不上的。
為什麼我說這麼多話?目的是我們當初最初聽華嚴的時候,好多的同學用這華嚴的道理,來用到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去,那是絕對錯的,那是墮三塗。如果你能下到地獄裡去,把地獄當成是兜率陀天,或是當成了帝釋天,你得有那個本事,就是你得通了,真正是通了。我這是打個招呼,我們學了那個高深的法,不能用到現在你的日常生活當中去。因為什麼說這些話呢?我昨天回去考慮,我本想把那個最不容易理解的法,你在最淺處用,這是觀心的方法,可別用到生活事上去,用到事法界你行不通的,那要犯錯誤的。我是讓你在你修觀,最深的法你進入不到的時候,你從你日常生活當中去體會,跟那法就圓融了。你想想,你本來具足的,跟佛無二無別的,這是對的,絕對對的。但是你想像佛那麼樣自在,你辦不到,絕對辦不到。你生老病死苦來了時候,你就解脫不了了。說的是解脫法,行的是執著法,是這樣子的。你要想它圓融。想圓融,等你證得時候。
咱們都有無明,咱們這個煩惱可是麤的,沒有這麼細的。你想想,你為什麼煩惱?當我們不高興的時候,這煩惱有從外邊境界相來的,有從你自己內心起的,這是內五蘊。當你心裡煩惱時候,不高興的時候,或病痛的時候,反正外境的忍辱心起到不安時候,你可以靜下來,這就是用功夫的時候了,你坐下,你也想這打哪來的,煩惱從何起?什麼是煩惱,何者是煩惱?你找吧!你一找,一觀,沒有了。這每個道友都可以試試看,當你不高興了,你查查原因吧!從什麼地方起的,追著它的根。我們可以借用剛才我說那話,煩惱從什麼地方起的?什麼是煩惱?你查一查吧!一找沒有了,沒有就悟了。煩惱沒有了就清淨了。一會兒又來了,咱們這煩惱不斷的。有的是外頭環境色聲香味觸法引起,有的是內五蘊受想行識來的。受想行識來的,你還不覺得呢!咱們說麤的,不說細的。煩惱很不可思議,咱們講這個深奧的佛理,煩惱也是很深的佛理,想想,這樣想。咱們再簡單說,你心裡不高興,或者心裡很喜歡。在你最高興的時候,你靜下來,千萬別高興,你想想,什麼促使你這麼歡喜?在你不高興的時候,你也這樣想想,無緣無故的為什麼心裡突然間就煩惱起來不高興了?找找為什麼不高興。高興從何起,不高興又從何起。你要不追則已,一追全部沒有。
我說你把經本打開,你打開普門品,觀世音菩薩就現前。你別把經輕易看了,那不是觀音菩薩說的話嘛!他說的話你照著去做,你不是就對觀音菩薩負責了!觀音菩薩就把你攝受了。你打開觀音經,觀世音菩薩現前。你塔開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就在。那不是大善知識!哪找善知識去?你打開一切經,釋迦牟尼佛就在。你要把它隔離開,經是經,佛是佛,那就錯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慎重心,你打開了哪一部經,哪部經你的本尊;例如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是你本尊,他就在前。以這種的觀想、這種觀力。
現這個所說的到十地以上,到這個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了。是讓你信。你做不到,你也行不到,只是讓你信。咱們是大乘起信,能達到你信的目的,你已經成就了。你聽這部起信論,就是你最大的收穫。依著這個信,你再回顧你所學的,不論觀音、地藏、文殊、普賢,哪位菩薩教授你學起來,你把他就認為現在面前,你不要隔離開。你哪找善知識去?在你面前的善知識都在。所有一切法,法就是佛的法身,也是諸菩薩的法身。不要胡思亂想,不要東求西求。求誰都不如求自己,懂得嗎?求自己。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28-10 文字版
大乘起信論28-11
- 若離於方,則無有迷
【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於方,則無有迷。】就像迷人似的,舉例子,迷人,就是迷糊了。到了五臺山,哪是東臺、哪是北臺、哪是南臺、哪是西臺? 東西南北都找不到方向了,這個是就講這個的。迷人迷了方向了, 不知道東西南北了。因為有了東西南北,他辨別不清楚才叫迷了。 如果沒有東西南北,哪還有個迷可說呢!東西南北誰定的? 從什麼時候定的?怎麼定的?有東西南北嗎?這需要參的。
- 三細相與六
麤相
【復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因為不覺妄心動,所以離開真覺了。妄心一動,就叫不覺。不覺生了,真覺就隱了。隱到什麼地方了?隱到不覺的心中了。 這種只是因,是不覺的因。得遇諸佛說真覺之法, 這個真覺之法就給這個做緣了。兩種因緣和合,從不覺再顯本覺。 不覺怎麼生起的,現在是講不覺的生起。不覺的生起有三種相, 這三種相都跟不覺相應不離。 【云何為三?】哪三種相呢?云何為三,徵啟的意思。這前頭都是標題。標題完了,以下再一個一個的加以解釋。 【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 這三種,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這叫業相,無明業相。不覺是對著覺說的,覺就不動,動則不覺。不動沒有苦, 動就有苦了,果不離因故。假使說你現在在這個普壽寺不動, 就是不離開不走,清清淨淨的,一天生活起居有一定的規律,誦經、 念佛、聽課都有一定規律。但是你一動,這些全沒有了。動則有苦, 趕車,找地方住,到個生地方作客,你就不安定了。很簡單, 這個該懂了。動則有苦。不動就不叫業,一動就叫業。一動就無明, 無明叫業相。因為不覺心動了,動了就是個業因,一動就業因。 有了因,一定有苦果,所以說名叫業。業是造作義, 這個最初開始的時候,造作的非常輕微,只是動。 所以由動而後才產生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再返染還淨, 這要經過無量劫了,這一動要經過無量劫。動是對著不動說的, 業是對著無業說的,對著淨說的。動則有苦,果不離因, 這就開始這個業相,他動就不停止了。拿這個例子說,你這一動, 到外邊另找地方住,到這住不相應,完了又跑到那地方不相應。 你再想找一個比普壽寺更好的地方,沒有。就動吧!就到處找吧! 這一找,愈找愈苦,愈找愈苦,就是愈動愈麤。這是細相。 【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這一動就起了分別了,就有能見所見,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前頭說動必有苦,這個苦還沒結果,必須先有因,因才能結果。 它動就不停了,這就產生有一個能見,有能見就要有所見。 動就是能見,不動則無見。這就是咱們說的業相的轉相, 能見相就是轉相。因為業而起了轉,轉能起個見,就是起了個見相, 故曰依動故能見。反過來說不動,不動就無見。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見要產生分別。能見是動的思想的妄念,那它要見境界。所以第三者就叫境界相,有了見相就產生所見的境界。 但是這個能見的境界是妄現的,沒有真實的。若離了見呢?離了見, 境界相也沒有了。業、轉、現,就現境界相,妄現這個現相。 這三相叫三細相。雖然不覺,還沒離開本覺,所以叫細相。 【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因為有境界的緣了,愈變愈麤。因為有境界緣的緣故,無明就給這個境界的緣作因了,境界就是緣這個無明的因, 因緣和合,又生出六種相。這都是標題,下頭才解釋。 【云何為六?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云何為六?一者智相。簡略說什麼叫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一起分別有愛好了。有愛必有憎,憎就是不愛,就產生了愛與不愛。 這個境界我喜歡,這個境界我不喜歡;喜歡的就愛,不喜歡的憎嫌, 就想捨棄。這都是沒有實體的,幻化的境界。 依於第三的境界相現相,就是現境界相, 這就產生了十界的依正二報,虛妄的妄想心,就叫智相。這個智相, 叫智相,不是真智,把這個虛幻不實的而起執著計度。 所以就起計度了、就起分別了,違背他的思想不如意的,他就憎惡; 順著他思想情感相應的,他就喜愛。那就有憎愛了。 【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而且依著智相,這種憎愛的心,相續不斷的這個心相,就叫相續相。二者相續相,六麤的相續相,生起苦和樂,樂的就喜歡, 苦就生厭離,就有這種感覺的心情了。所以念頭妄念相續不斷的。 【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在這個妄境界相中執取了,依著相續而產生執著取捨,緣念這個境界相,住持苦樂的境界,這心起執著,愛者就喜歡留戀, 不愛者就憎嫌,想脫離。這個就叫執取,執著取捨。 【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因為執著取捨了,他就標個標籤,就像標個名號,這叫計名字相。依於前頭的妄執,妄想的執著,分別這個假名的言相。假名言相, 這後頭要詳細講的,這前頭都是標題,這裡不詳細說。 【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因此就對外頭的境界,在這外頭境界就起執著取捨,分別假名的言相。想辦法好的就想得到,不好的就想捨離, 那就起業了,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的業。三細相不說,說六 麤相的前四種,皆屬惑。惑,指思想上的問題,不是行為。 還沒有行為呢!只是意念當中起的惑。但是起業就不同了, 起業就叫真正的造作義了,起業就造了。好的得不到, 就想辦法得到,得到就造業了。尋名取著,造種種的業。 造業我們不要講了,誰都會造。我們現在都在造業當中, 看你造的什麼業。 【六者業繫苦相,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你一造業,業就把你繫縛住,你想跑也跑不脫了,叫業繫苦。依著你造業的因,你一定隨著你的造業要受苦果, 一受苦果可就不自在了。假使說翻回來,你要觀照認識到, 不造業了;不造業了,業就繫縛不住你了。你不造業了, 它怎麼繫縛住你了呢! 【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這一切的染法,這是順標題大致說一下,這就是由一念不覺妄動而生起了無明,無明生起了這些染法。 那就知道無明是根本,業、轉、現、智取、相續、執取、記名字、 起業、業繫苦這叫枝末。枝末沒離開無明,所以叫枝末無明。 這個枝末的無明是從你根本無明而生起的,你若想除枝末無明, 必須得斷除根本。 【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這總說了,這一切的染法皆是不覺相故。咱們前頭講覺,始覺。你不覺了,不覺產生始覺,開始覺悟了。始覺完了就是相似、分證、 究竟。這個上來所說的,這叫一切染法。不覺什麼樣子? 不覺就是這個樣子,業、轉、現、智、相續、起業、業繫苦, 就是這些個染法,這都是不覺的相。
- 信
- 現在我們走到什麼地位了呢?在信,信心當中。信心所還沒有完全成就,我們現在在這個位子上。我們把它增到信心滿心了,成就我們這個信心了,我們再不造惡了。成就信心的惡止善行,就是止惡行善了。
- 如果你信位堅定了,相信自己,相信這過程確實如是。那你在修行當中,就修行這個信心要經過相當的時間。但是有速有慢。
- 到達到十信滿心,登了初住了,那你恢復這個淨業才真正的上了正軌的軌道。軌生物解,任持自性,你才能夠隨著你的性走。為什麼?他相似覺悟了。相似覺還不行、還不踏實,但是他不退了,初住不退了。這個時候發菩提心,他確實厭離世間。厭離世間,不捨離世間,這就是大悲心了。同時有智慧,有般若的智慧指導自己大悲心去行佛道的事業。他逐步逐步的從相似覺到分證覺。
- 生死即涅槃,生死就是涅槃。因為沒有生死,也沒有涅槃,相對而說的。這叫相對法。相對法不立就是同相,相對法立就是動相。譬如瓦礫到陶器那個瓦器,它的本體是微塵,微塵沒有什麼異相,同是微塵。但是你做成瓦器了,各各不同了,它就有異相了。這以下是講異相了。但是這個意義,大家聽起了,有的佛法學了很久的可能會理解。只是理解。但是初學的,沒學過大乘圓教義,對這個說,聽了是糊里糊塗的,還是不夠明了。如果你明了了,不說是明心見性吧!起碼你理解力是理解到了。但是這不是你十年八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就學會的,這要靠你好多劫,產生這個信心都不容易。咱們這是大乘起信論,剛讓你起信,從辯論當中讓你產生信,堅定你的信心,相信自己是佛,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佛。辯論這個道理,翻來覆去說,讓你相信,只達到這麼一個目的,這就是目標。懂得這個含義吧?要求並不過高,只要信就好了。
- 說:我信!你不講我也信。你那個信沒有根據的。信的根據是什麼?跟你所做的、所為的、所行的,你從事實上來證明。真正這樣信了,你還去造粗業嗎?粗業不會造的了。雖然見思煩惱你不能斷,你執著就輕微了,貪戀心就少了,煩惱心就沒那麼重了。如果不是這樣子,你自己可以印證你自己。煩惱心很重,一天妄想貪瞋痴不斷,名利心不歇。「財、色、名、食、睡」,這是現實境界相,你自己去體會。像我們諸位道友都是佛子了,雖然不能斷,但是我們能降伏。在惑上我們不能斷,在業上我們降伏了,不做了。現在我們都沒做,起碼說殺盜淫我們現在都沒有。但是說到那細的我們是沒斷,那是以大乘來要求的。我們要對大乘起信,大乘所要求我們的,現在只是我們能生起信。有了信了,根本有了,我們逐漸在信位修行。修行信位成就了,信不退,就住。這個在住、行、迴向時候,雖然三十位,最難的是初住。只要入了初住了,這三十位的次第順序而成,達到十迴向境界。登了初地那個信心,達到初地的菩薩他生大歡喜。因為他見了法性,見了真如實體了。雖然見了一分,他證實真實不虛的。
【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
我們這個心能夠作一切諸法。但是心所作的這些妄法,無明所作妄法,為什麼我們只見到妄的境界,而見不到心呢?這是因為我們不懂得一切境是唯心識所現。我們以大乘教義來說,我經常也跟大家說,心能轉境,即同如來。心若能轉境,就是佛。但是我們這個心是隨境轉的,隨妄境所轉的,所產生都是分別心。所以楞嚴上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本來沒有幻法,是自心來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心不見心如眼不見眼,咱們的眼睛看不見自己的眼睛。心不見心,眼不見眼。心是個什麼樣子?咱們看畫畫畫那個心,寫個心字那個標示,那是肉團心,那是身體腔裡那個心,那個心不是心。心是因境起的,境若寂靜了,境沒有了,那心呢?心也就沒有了。也是楞嚴經上說的心能轉境,心能轉變外面境界相,那就是同佛了,也就是像佛智。心被境轉,那就是六道眾生。心空了,境也沒有了。境寂了,心也空了。我們懺悔最高深的方法懺悔,最高深懺悔的方法就是業性本空,沒有業,唯心造;心都亡了,心若亡時境亦空,那境也就沒了;心亡境寂兩俱空,這就真懺悔了。
【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我們這個心能夠作一切諸法。但是心所作的這些妄法,無明所作妄法,為什麼我們只見到妄的境界,而見不到心呢?這是因為我們不懂得一切境是唯心識所現。我們以大乘教義來說,我經常也跟大家說,心能轉境,即同如來。心若能轉境,就是佛。但是我們這個心是隨境轉的,隨妄境所轉的,所產生都是分別心。所以楞嚴上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本來沒有幻法,是自心來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心不見心如眼不見眼,咱們的眼睛看不見自己的眼睛。心不見心,眼不見眼。心是個什麼樣子?咱們看畫畫畫那個心,寫個心字那個標示,那是肉團心,那是身體腔裡那個心,那個心不是心。心是因境起的,境若寂靜了,境沒有了,那心呢?心也就沒有了。也是楞嚴經上說的心能轉境,心能轉變外面境界相,那就是同佛了,也就是像佛智。心被境轉,那就是六道眾生。心空了,境也沒有了。境寂了,心也空了。我們懺悔最高深的方法懺悔,最高深懺悔的方法就是業性本空,沒有業,唯心造;心都亡了,心若亡時境亦空,那境也就沒了;心亡境寂兩俱空,這就真懺悔了。
【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境界相就包括了我們所能見到的、意念所能緣念到的,就是十法界的正報和依報。這些諸法是幻有的,不是實際的。咱們有的依著根本的無明跟我們那個業識心,有時候現,有時候住,有時候不現。但是所有一切境界相就是一心,一切境界相就是依著眾生那個無明的妄心得住持的。迷了這個心,把一切境界當成真的。境界是假的,沒有。離開心了,沒有境界。所以說一切境界都依著眾生這個無明妄心才得住持的,因此才說一切法像鏡中顯現的影子、水中現的月亮,無體可得的,只是心虛妄,唯心虛妄。總的來說,一切法是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這段文義就是應當我們返觀觀自性,或者是楞嚴經上觀自在菩薩他是返聞聞自性。就是前面所講的真心隨著無明的緣,現一切虛妄的境界相。這個虛妄的心,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妄心吧!把真心迷掉了。這前頭說的很多了。因此不知道唯心的道理,把妄心當成實有的,把妄境也觀成實在有的境界。例如說我們現在在法堂裡頭,我們這幾百人來共同學習大乘起信論,這個境界相是真的、是假的?當然我們認為是真的,我們不明白一心的道理;明白一心道理了,這是妄的、是假的。這還不是真心所現,這是妄心所現。妄心現妄境,但是妄心跟妄境都是我們那個一真的真心隨著無明的緣顯現這些虛妄。我們這心迷了真,讓我們說我們知道萬法唯心,就是唯不了,把這一切境界相當成實有的,不知是虛妄的。實有的是不壞、不散、不滅。咱們這不是實有的,一個多鐘頭過去了,幻了,沒有了。
這個意思就是你應當對這個多生觀念。假使我們能把我們這個身體五蘊,你能照見都是空的,有什麼可修、有什麼可證呢?有什麼苦、有什麼樂呢?苦樂憂愁煩惱一切都沒有了。因為不知道,沒有這種境界,所以才有。比如好環境、淨環境,這是隨淨的;比如惡劣環境、染的,就隨著染的。淨和染是相對的,是隨緣的,都是依著我們這個妄心而生的。所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因此解釋這個十法界的依正二報唯心所現。所現的這個幻有的生滅的法是由你妄心生的,因此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個意義很深,前頭只是標,底下是解釋。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28-13 文字版
【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
這個識的增長是依見愛煩惱。這意識依什麼起的呢?就依著你所見的境相,有可愛的,有可憎的;愛也是煩惱,憎也是煩惱。憎就是棄嫌的意思。這是境界相。境界相都是虛有的,就是妄心執妄境,愈染愈深。現在我們就在見愛煩惱當中得不到解脫,想在這中取得解脫,怎麼樣才能解脫呢?看破了,放下了。先從你自身的五蘊看破了,五蘊非識。現在是緣有的,緣成則立,緣滅則散。懂得這個道理了,沒什麼可愛的,也沒什麼可憎的。你憎嫌的、不高興的東西想捨掉,捨不掉。你愛的想取為自己所有,得不到,取不到。這不煩惱嗎?想得的得不到,想捨的捨不脫。
現在我們諸位都在這學佛的,都是佛子。學佛的他想求解脫,我們知道了,不想執著,不想煩惱,這麼容易嗎?離的開嗎?咱們比較而言,現在我們比社會上的人為名利奔走,為正經事吃飯、正經事穿衣服,有了家庭的還要養兒女、還要孝敬父母,好多負擔。想找個好工作,得不到。現實的惡劣環境想把它除掉,轉換一下子,轉換不到。想得的得不到,捨也捨不脫,在這中間不苦嗎?說我看破了,都是假的,得也沒得到什麼,有什麼可捨的,無得就無捨。捨得,你捨了才能得,不捨不得。就這一個功夫,很難!很難!
咱們不隨著文字說吧!隨我們思想的狀況、現實的境界說吧!你對這個環境現在你不喜歡,你心裡打主意,我想離開這個環境。那考慮了,離開這個環境,我下一個環境是不是能比這好呢?想了半天,又找不到一個好環境,我能夠適應的,我能得到的。那勉強在這將就吧!這個將就是苦,不是意願的。例如說你們在普壽寺,現在在這個地方,有好多小道友來的時候想出家,得打工,得先勞動,還要考驗你,隨時考驗。考驗也是磨練。在你磨練當中,你好苦。你本來想到這來,頭髮一落。辦不到,人家不收你。以前我們這每年都有。這是第一步,達到了。或是把你安排到預科班了,在你學習時候換個環境了,比前頭好一點。你還是不滿意,你的想法跟現實環境不一樣,這不煩惱嗎?煩惱了。我想得解脫,想好一點,辦得到嗎?想求的求不到,想捨的又捨不脫。
如果我心裡頭,我也沒有個求,也沒有個得,隨緣吧!他就不苦惱了,隨緣吧!你知道這些都是假的,看破它。看破的意思讓你不執著了,那不就是放下了嗎?這就放下。一天的想啊!想啊!腦殼都想裂了,還是辦不到,苦死了。乾脆放下了,不想它,管他去,過一天算一天。有些人到沒辦法時候,就這樣想了,明天再說,今天過了。明天還照舊,還是這樣子。你沒有看破,你還沒放下。真正放下了,那才能夠自在。
怎麼樣才能看破、才能放下呢?多修觀吧!觀自在,觀就是你思惟,思惟到一定程度就得了三昧了。三昧就這麼得的,定了。這個定的意思不要把它說得很深,就是我心理很平靜,我定了,不隨外邊緣轉。或者管你的教務長,或者知客師,或者如瑞,或者妙音,來說你,你當沒聽見。那不行,你沒聽見,他要呵斥你。那你應付兩句吧!「師父說得對,師父說得好,我一定照辦」。這是應付,不是你心裡真能做得到的。我們把這個文字的含義,經上所說的話,你把它用到你日常生活中,就是這些個見愛煩惱。不見,不煩惱。見了,才煩惱。這是很明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相,在這個假相上起執著。二乘人、三賢位的菩薩他們沒有了,他假相上沒有了,那叫解脫,沒有我了,不執著我了。這個意義必須你唯觀相應,你經常那麼思惟修。觀就是思惟修,經常的觀,觀照。觀照就是想,想什麼?
那你說我們這個人呢?假使你天天想,想解脫,想想這都是假的。想久了,你就解脫了。唯觀相應!心經就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心經那個觀說般若智慧觀的。智慧觀就是照,智慧照,不假分別的照。觀自在菩薩行甚深般若波羅蜜的時候,般若波羅蜜就是智慧,智慧一照,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所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為什麼加個照字?照是沒分別的。無明熏真如,這一熏無明沒有了,變成大智慧了。所以咱們要想斷煩惱,你在最煩惱的時候、最想不通的時候,或者沒辦法了。咱們換句話,在社會上走投無路,欠人債,逼得要死,你家裡孩子、老婆要吃飯,沒辦法了。他不能去打坐修行去了,他怎麼辦?逼得沒路了,跳河去了,或者上吊去了。我跟很多人就講,假使那個時候想,這正是修道的好機會,你坐下來,全部放下了,不管,觀!這一觀,解脫了,都是假的,時間會改變一切。你能坐上兩天,要債的看見人坐著,死了。別要了,別要了,人都死了,跟誰要?他走了。你要煩惱你六親眷屬,唉!這人死了,得了,各幹各的去吧!誰都不理你,你解脫了,什麼事都沒有了,清淨了。試試看吧!
你可以經常的你最煩惱的時候,或者最高興的時候,你要放下。放下,你清淨坐著想一想,思惟修,觀照一下,觀照這個事情的過程,從始至終一件真實的都沒有,你把它看成假的,假使我得到了、成就了,又如何?巴寄了很久,就小孩子想考大學。結果榜上無名,沒考上。在他思想,這一下子跟天塌下來差不多。假使他這個時候,很高興,放下了。有好多趕考舉子,過去考狀元、考秀才,或者考什麼,沒考上,一回頭,出家去了。這才真正解脫了。好多這個事,你看過去那個出家的歷史,每個人出家的因緣都有他看破的一點,不是突然的。看著好像是突然的,他是漸漸的而來的,完了產生的必然結果。這是修行的方法,不一定照著文字說照著說,你還做不到。你日常生活當中,你對於不如意的事,你去研究研究;如意的事,你也研究研究怎麼來的。來的容易,失掉也快,這是必然之理。來的不容易,它保守性非常強,它失掉也慢。為什麼?他過去老財一點都不捨,因為它來得不容易,所以他要保守。這是必然的。
願力能夠銷滅你的執著。信願行,修行是去做的,你發願說你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達得到的。你得相信,完了再去做。
願,必須得信。咱們這是講的信位菩薩,先得信!信,不是一般的信。就像我剛才講那故事,他信這個財富是我的身命、是我的一切。財富沒有了,命根子也隨它走了。我們也得有信心,我想生極樂世界,什麼時候走,我什麼時候去。那不正好嘛!那你死了無罣礙,什麼都無罣礙。無罣礙故,你什麼恐怖都沒有,你也不怕死。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28-14 文字版
【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
所謂以依著真如法故,有於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又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妄心又來熏習無明。因為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的緣,又來熏習妄心,令它念念不捨的執著,這樣子就造種種業。種種業,業就繫住了,就叫業繫苦。這個都是講熏習業。
咱們從現實來說,現在假使我們在這個環境天天熏習的佛法僧三寶。你上殿過堂都要念個四言八句吧!過完堂了,還要結齋。將要結齋了,還要先歸依三寶,都得念個四言八句。這就是熏習義。從你起床、穿衣、吃飯,乃至一天你所做的,這就是從淨來熏習那個染,改變你那個習氣,來斷你的煩惱。假使你在社會上,在歌舞廳中,或者就是你在商店服務員吧!這一天都在名利打交道,怎麼樣賺錢,怎麼樣討顧客的喜歡,能夠把東西賣出去。這是什麼熏習?愈熏愈麤。熏什麼呢?熏你貪瞋痴。痴就是無明。這也是熏習。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道理大家都懂,這個含義也是這樣子。例如我們現在生起有信心了,但是我們這信心是不夠的,我們不能夠止住一切惡,也不能止你念不起惡。我們現在說,我們哪位道友,現在你要能夠說我一點的壞念沒有,那你信心具足了。一點壞念不生起,那真正具足信心了。所以這就含著一個熏習義。因為這樣經常的熏,咱們現在熏是把這個染變成淨,熏染,讓這個染把它再恢復原來的清淨。
依著真如法有的無明,有了無明這個染法的這個因了,這個因又來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妄熏真而產生了妄心。這個妄心是什麼?這個妄心就是業,業識,就是八識。妄心熏真如,因為它不了真如法一故,就是不見體。因為念起,見一些執妄的境界,在妄的境界上又起執著,這是染法的緣了。又來熏習你妄心,令它念念不捨,造種種業。造業,你就跑不脫了,業就把你繫住了,這叫業繫苦。你身心的苦難就這麼來的,心裡永遠不安定,你內五蘊永遠使你生煩惱。說對境生心。沒有境!現在我們在普壽寺說吧!我們這個所有境界相就是清淨,沒有起貪瞋痴的念。但是你內五蘊不行,起貪瞋痴的念。今天飲食好,有打齋的,那不知不覺多吃兩口,好的總要多夾幾筷子吧!吃飽了,還要吃兩口。壞的,肚子還沒填飽,他就不愛吃、不想吃了。這個人人都有的。只要你有妄心,這種妄心你離不開的。
懂得這個了。這個無明常時在熏真如,這就是世間一切染法的規律。現在我們要還染成淨,我們經常的用真如來熏習無明。這是說根本,都說的根本。實際上我們現在是妄心,妄心對妄境分別取捨;好的,隨自己意的就貪;不隨自己意,想離。這種有兩種,咱們舉例子說的,例如說到普壽寺來,他就長時住這了,不可能的。為什麼?他自己有他的業緣,他還有個業因。久則生厭。最初來是很困難,想參加吧!人家不收。經過幾多曲折,或是經過發心,收了。收了之後,又變了,住住感覺沒意思。這個沒意思就是起妄念,他的染心熾盛,他要離開。離開了,又到了另一個環境。另一個環境住了,他感覺又不合適,又想以前那個,很困難了。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28-15 文字版
【自信己性,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習力故。】
三寶是你自性的真如的理體上的顯現。相信自己的體性了,知道自己的念頭不對了,識心妄動,貪著什麼嘛!都是假的、空的,沒有。像我們出家的,起碼你的家庭你得看破了,認為家庭沒幸福,盡是痛苦,你才不在家庭裡了,不在家裡頭了,要出家,這個發心是不錯的。但是出家一剃頭,一到僧門裡頭住,他業障又發現了,「唉呀!也不過如是,更苦惱」,那再回去吧!回去了,更苦惱。沒辦法,就這麼反反覆覆。如果能夠有個清淨的環境,有個助緣。三寶助緣,大眾僧的加持力。靠自力是不行的,沒有這個力量。大眾僧的加持力,再加懂得了念阿彌陀佛,假阿彌陀佛的加持力,脫離這個世界,生那個世界。那要助緣好!
但是能夠相信自己,知道自己心是妄動的,境界相是虛假的,對境界相不貪了,就是不執著,修遠離法。從你發心出家,那個就叫遠離法,就這個都很不容易了。知道真如本具足的,我們出家之後才知道我們還有個真正不失的真心,清淨無為的本覺體,這個本覺體是無一切相的,什麼虛妄不實的相都沒有,什麼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什麼富貴榮華,全是假的;花開花謝,假的;認識了。認識了,就不為它所害了。這真正的稱實際理地,而知道一切前面的境界相都沒有。修行很不容易!
十信
我們的信心不具足,還在那兒打一切妄想。假使你這個信心堅定的話,再不打妄想了,確切不疑的,能夠銷滅一切妄想。
我經常說我們沒得信心,我們現在都沒得信心,這個大家很可能不理解的。「唉呀!我現在都落髮出家了,修行好多年了,還沒得信心」?那是因為你不理解信心是何含義。相信你這個心,跟佛無二無別的這個信心,你本俱的那個本覺的智慧,但是它不疑,確切不疑。咱們是這樣子嗎?今天信了,明天又打折扣了。完了佛菩薩沒加持我了,或者害病也想到了,還在六親眷屬的干擾了,環境不順心,生活條件不好,你那信心都退了。必須得能夠確信不疑,滅一切妄想,初信,剛有信心。
信心十個位,從這個信心才能進入念心。這個念心不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他是念三寶。不管這個信心經過好多劫,經過好長的時間,捨這個身換那個身,捨那個身又換那個身,你現前一念;哪一念呢?就是前頭你這個心,與理和合那個心,相信那個真如,相信那個真心,確切不疑的;要一疑了就不行了。完了這個時候才能進入念心。不管經無數劫,捨身受身,這一念,決定信的這個信的一念,不疑不忘,這是進入第二位的信心,信心的第二位。
第三個,精進心。什麼叫精進?不雜,專心一意,就是信三寶的心不雜,任何干擾干擾不到。精進的向前進,趣向真如,趣向你本具足那個心。這叫精進心,這是第三個信心。
我說這個大家都可以考慮你有沒有,你信心信到什麼位子上,有沒有這個信心?第一個滅一切妄想,第一個信心都具不到。當你妄想一起,我是信三寶的,其他的妄想不要打了,從此斷絕,這才行。完了心裡頭不雜,專心一念。大乘起信論最後是勸你念佛,在這個世界修難得很,生到極樂世界容易了,只要生到那,一生就成就了。那在後邊,咱們會講得到的。精進心不雜,一心念佛。佛就是你本覺的智慧,經常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你的本覺心,就是念你自己的,阿彌陀佛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阿彌陀佛。這樣的精進不退,不管它換個什麼身,這個心念永遠不退。有些道友今生現在看他,他能在佛教發揮很大作用,這是他好多劫了,不是今天,不是現生的事情。在人家認為不可能的事,他就能把它發生發長,就是這個意思。
第四個信心是慧心所,慧心,心純行勤;心裡純一,沒有雜念;修行起來,精進不捨的,智慧自然生起。所以那個「嗡阿惹巴札那迪」,那個咒就是這個含義。文殊菩薩心咒生智慧的,他祕密加持,就念「嗡阿惹巴札那迪」。這是慧心,智慧自然生起叫慧心。
第五個心是定心。任它事物紛亂吵雜得不得了,你自己心定定的,心體湛然,這才有智慧。慧是照,總照著自己的心。這慧裡就含著定,定就含著智慧。有了定力了,任它怎麼樣吵雜、怎麼樣紛亂,心體湛然,你那個心靜,永遠的清淨的。就像水似的,不管你風浪再大,大風小風,一切都不動。這是定心。
由定而發光,這個光就是發明,這個光一發明不退了,這第六個信心就是不退心。進修的時候絕不懈怠,特別在你病苦、在你煩惱的時候,千萬莫生退墮心,向前進,衝破!這才叫不退。這叫深入自信,這叫不退心。
第七個,護法心。進趣的功夫純熟了,保持不失,與十方諸佛氣分相接,這是護法心。這是內護。這個生起護持一切法,使法常住利益眾生,遇到任何挫折絕不退墮。這是護法心。
第八個,迴向心。迴向,保持你修的道力跟佛的光明相接,交接。迴向心,就是將自迴向佛。像我們吃飯念什麼,我們經常念「嗡啊吽」,嗡啊吽就是把我們的身口意跟諸佛的身口意相合,就是你的身口意光向光明,這是智慧德相跟佛的智慧德相相接,保持一個道力,就是迴自己,向諸佛,把自己的身口意恩諸佛的身口意相交接。
第九個是戒心,安住境界,心光常凝。
第十個是願心,遍遊十方,化導十方一切眾生,隨其所願,悉得滿足,名為願心,滿一切眾生願。
這叫十種信心,十信滿心了才進入初住。這十種信心,咱們學習起來就很不容易了。不要說大話,大話沒用,要做實事,就是好好老老實實修行。
...咱們剛才講十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有真如的性。為什麼講信自己,有信心沒有?有。能相信你成佛不?我們好多道友說「那我們距離成佛,哪敢呀」!不要這樣說,也不要這樣想,你自己就是佛,你本俱的,這叫體相熏習。因為有這個體相的熏習了,才使你厭離生死苦。但是用你還沒有,用單講。想求涅槃,相信自己有真如法,發心修行。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了才能成辦。淨法的佛法,他得遇到三寶的緣,還得他自己得發心,他又發心,又遇到三寶的緣。又有遇緣的時候,遇到早,遇到慢。有時候他要想來出家,障礙多得很,或是師父不收,或是大廟不收,小廟不留。他雖然發了心了,人家不接受他,他緣不具足。為什麼?因地不真,果遭迂曲。發心不真,人家見他無緣,無緣就不收了,不是那麼容易。一切諸法得有因有緣,他得因緣具足了才能成就。光有因,沒有緣,不成。或者有外緣了,他自己又不發心了。當初要出家的時候,緣不具足;等緣有了,人家要想收他了,他又不幹了。就是錯綜複雜的,不是因不具,就是緣不成,辦不成事。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
像木中雖然有火性,那火是正因。若人不知道木中有火性,還得假方便,還得假摩擦,木頭自己不能燒木頭。因為這樣緣故,光有因,沒緣,也不能成辦;有緣了,你不能發心,也不能成辦。
【眾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
我們為什麼要找善知識?要求緣勝。你缺緣了,沒人指點你,你自俱的佛性、自俱的真如發揮不出來,作用沒有,那就缺緣。你智慧火花生不出來,沒有智慧火。沒有智慧火,怎麼能把五蘊的這些煩惱障給它燒滅?燒不掉的。
【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
但是我們這個佛法僧三寶,我們這個妙就具足了,這外緣力有了。他內裡頭淨法的熏習力量又沒有,他沒有厭生死心,沒有求涅槃的心。雖然外緣有力,他沒有內因,也不成熟。
【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為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28-16 文字版
【如是外緣有無量義,略說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差別緣,二者平等緣。】
用熏習者。用熏習,這個用是誰呢?誰的用呢?本來是我們自體相用,從本體上來講用是自己的用。但是這個用熏習是指諸佛菩薩說法利生當中的大用,這個用是指諸佛菩薩利益眾生的用。對眾生說,在你修行的當中,諸佛菩薩給你作增上緣。緣,就是用的意思。但是這個外緣意義很多,把它總說起來有兩種,一種是差別,一種是平等,有兩種。凡是咱們意識所能見到的無量的、很多的差別緣。諸佛菩薩他對眾生說法的時候,他是平等的。但是由於我們眾生的因不平等,所以緣也就不平等了。在我們修行當中你所感的,能感的是咱們這個信心,信三寶,求三寶加被,咱們能感的;應呢?就是諸佛菩薩。這個感和應都是差別的,所以這個叫差別。
有的時候像諸佛菩薩平等平等的,說個意思吧!舉個例子吧!你讀阿彌陀經,或是他讀阿彌陀經,這看來是平等。實際上,你怎麼讀,他怎麼讀,你讀的方式、方法,心裡的安靜,希求的欣樂心強,猛力!你感覺著阿彌陀佛對你就應了。如果你懈懈怠怠、散散漫漫的,不那麼精進,那應的就差一點。你感的力量沒有,應的就差。一個能感者跟所應者不一樣,一個是懈怠散漫,也念佛,念的不夠專一;一個是念佛很專一,專一的他得到的應就不同,懈懈怠怠的得到應又不同。三昧力沒差別,但是由於你所做的有差別,那就叫不平等。平等跟不平等應當這樣來理解。
文裡頭所說的在你所明理上明得淺,用功上精進力不夠,那就有差別了。你因不同,所以感得外邊的緣就有差別了。因有差別,諸佛菩薩應的一樣的。但是你因有差別了,緣也就有差別了,就不一樣了。有的他念佛能見佛,有的念佛時候見不到。差別緣是指著約人來說的有這些不同,以下就分別解釋,講,理解。
【差別緣者,此人依於諸佛菩薩等,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於中若見若念。】
...我們初發心的人求感應,要依靠諸佛菩薩加持。諸佛菩薩的用,就是你所感的、所依的。咱們不是說感應道交難思議嘛!是不可思議的。這才能成就大用。我們用於它能夠從凡夫地斷煩惱,逐漸的證得菩提果。
...若見若念是指著能見能念,這個就叫能感的因;諸佛菩薩就為我們所見所念,那叫所感的緣。這叫因緣。因緣不同,這叫差別緣。
有的出家人沒見到,在家人見到了,他有妻子兒女,他在社會上。心裡還很複雜的,為什麼他能見,為什麼出家人又沒見到?拿這個來論定他修行嗎?這是不可以的。
能見能念,就是能念佛的人、能見佛的人。或者他求是求了,他也沒見,他念也是很至誠的,這裡頭差別非常大。我們經常一天在這,化身吧!這個像也是佛的化身,佛化現的紙畫的、木雕的、銅鑄的都一樣的,這就是佛的化身,你要這樣認識,這就是佛的化身。咱們見觀世音菩薩像,就是觀世音菩薩化身;見地藏菩薩像,就是地藏菩薩化身。你在修禮拜,乃至對佛念經的時候,它有一種冥加的,冥加是你見不到的;它有一種顯加的,你一見一拜就見到佛放光了、像放光了。我們一定認為能夠得到放光加持的力量更大一點,沒有的,好像我們修行不夠。這都不能這樣來判斷,這樣判斷是不正確的,無論冥加、顯加都是在你因上需要諸佛菩薩怎麼樣加持。咱們是沒有智慧的,諸佛菩薩是應該如何來加持你,那諸佛菩薩就現相加持你。並不是說你得到加持,比那個沒有現相、沒有見光明的好像次一等,不一定這樣看法的。因此這叫差別,有的示妙相,有的沒示妙相。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28-17 文字版
為什麼起信論最後要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呢?到那裡你再不經過這個變化了。因此到最後勸你念佛,求生極樂。
現在我們都修了好多年呢?不知道,沒開了智慧。我們現在能發心到出家,不能說沒有信心吧?只是信沒滿心,信的標準沒有。如果你現在發大心,行菩薩道,不但發心而去做,不但做而且不退,堅定不移的,信不退。不論遇到什麼挫折,什麼危難,身命的危難,肉身的消失;乃至於再轉一世、再轉一世、再轉一世,愈轉愈增加,不退。如果進進退退,今生道行很好的,到了臨完了也沒有證得,還變化一個跑道,又來一個身體,這樣就進進退退了。今生你不知道前生事了,不能繼續前生那個發心、前生那個精進去做了,這叫退了。為什麼?業不由己。你所做的業把你牽攝到了。為什麼起信論最後要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呢?到那裡你再不經過這個變化了。因此到最後勸你念佛,求生極樂。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28-22 文字版
好多事情看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現在師父帶徒弟、徒弟帶道友幫助,得他內因有,不是能幫助得到的。每個人都想求觀音、普賢、文殊、地藏,這都是發大心的大菩薩經常在。我們諸位道友,你們這一生遇過幾次文殊菩薩來跟你說話的?或是觀音菩薩跟你說話?你回憶一下,諸大菩薩跟你說話的。若都沒遇到,從來沒有過,那就自己考驗考驗你自己了,為什麼?那些大菩薩平等發心,為什麼有如是差別?說:我見到了。見到,就能成道嗎?見到,只是一種加持,還是會退心的。
我經常舉這麼個例子,無著菩薩修慈心三昧,修彌勒菩薩的大慈,在山裡頭什麼緣都斷絕。修了十年,一點影子都沒有,什麼都沒有。他退心了,不學了,下山。在半路上遇見個老太婆,拿著一個大鐵柱子在那磨。他看著很奇怪,這個老太太吃飽飯沒事,磨這個大鐵柱幹什麼。問她:你在這幹什麼?老太太說:我磨繡花針。無著菩薩說:這麼大的大鐵柱子,你磨繡花針?磨繡花針幹什麼?老太太說:我女兒要出嫁了,我給她做個嫁妝。無著菩薩就笑了,等你針還沒磨好,你女兒就死了,別說是出嫁了。你能磨得成嗎?老太太說:管他去!功到自然成。無著菩薩在這句話上醒悟了,啊!我這修十年,功夫沒到。又回去了,又修。又修十年,還是什麼也沒有。這回決心下山了,說這一法跟我不相應,我得參學參學去,找找善知識問問。他下山走到一個河邊上,看見一隻狗肚腹上長有癰痀;癰痀就是瘡,長個瘡。無著菩薩沒出家前他是個醫生,專治這種病的。那個髒臭味道,唉!要是人我一定給他治,可是是隻狗。但是修菩薩道是平等心,看一切眾生跟人是平等對待。他不治,還是走了。走走一想,他說我在這山裡修二十年了慈心三昧,現在這點境界現前,不修吧?心裡過不去。臨到跟前一走,實在沒辦法給牠治病,又走。如是三、四次反覆。最後下決心,就他慈心三昧功力吧!下決心來給牠治。他那個治先用口把那個瘡的內部把它痀出來,完了再給牠治療。等他給牠治的時候,他趴到狗的肚皮這麼一痀的話,他說:不對,不但不臭,又香又甜。他一睜開眼睛看,他抱著彌勒菩薩的肚子在啃呢!完了心裡很煩惱,生了煩惱,生了抱怨心了,他說:彌勒菩薩,我修了二十年,你一點信息都不給我?彌勒菩薩說:我天天在你身邊,你知道嗎?我也很著急,中間有些障礙,是你的業障。
我們有好多的道友們,求佛、拜佛、禮佛,或者求光、求現,再加上現代人造謠,一會兒這個光出來,一會兒那個光出來,看見光。是電光,人為的,在後面給你做些個電光,放光了。即使佛菩薩放光,就是佛菩薩在跟前,在你身邊給你放光,你的煩惱照樣斷不了。各人吃各人飽,自己的業障各人了,不會包辦代替的。見了又如何?如果你自己功力不夠,福德、智慧兩方面你都沒有積攢夠,你見了又如何?我們天天不是見嗎?你打開經本不是諸佛菩薩,佛說金剛經,打開金剛經;佛說彌陀經,打開彌陀經;那諸佛菩薩都在,你得這樣認識。在又如何?你也得聽他的話。佛所教導讓你去這麼做,你不這麼做,那見了他又如何?像金剛經教你無念、無所住,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不住眼耳鼻舌身意。你不聽他的話,你都住,你見了他,那不是假的嗎?還是真的嗎?容易著魔。著魔就是這麼來的,天天求見佛。佛天天在你跟前,你不照他的話做,你見了又如何呢?你怎麼樣交代呢?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28-23 文字版
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云何為五?
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者、進門,五者、止觀門。
云何修行施門?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捨慳貪,令彼歡喜。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堪任,施與無畏。若有眾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為說;不應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迴向菩提故。
云何修行戒門?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遠離貪嫉、欺詐、諂曲、瞋恚、邪見。若出家者,為折伏煩惱故,亦應遠離憒鬧,常處寂靜,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改悔,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當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過罪故。
云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云何修行進門?所謂於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復次,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為邪魔諸鬼之所惱亂;或為世間事務種種牽纏;或為病苦所惱;有如是等眾多障礙。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菩提,常不休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
云何修行止觀門?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云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捨離,雙現前故。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誹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復次,依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三昧。
或有眾生無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於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或說陀羅尼;或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眾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數瞋數喜,性無常準。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於不信,多疑多慮。或捨本勝行,更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纏。亦能使人得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復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飢不渴,使人愛著。或亦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顏色變異。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於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應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
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28-27 文字版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像我們諸位道友,我們大家都是共同的初學這個直念真如法的時候,只是求得一個正信。就想求得這麼一個正信很不容易,一聽到修習一個信心要一萬劫,心裡頭就退怯了,勇猛堅強不起來了,就怯弱了。因為在這個娑婆世界很困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一個段落一個段落的這樣子流轉,所以恐怖。懼謂,就是怕不能常值諸佛,遇不見佛的時候就無所依靠了。歸依、歸依,歸依佛,就依賴佛了。遇不見佛,咱們雖然是在末法,末法還有法可聞。到一萬劫過後,法也沒有了,無法可聞了,所以有恐怖感。畏懼我這信心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就?因此精進心生不起來。在這個娑婆世界非常困難,娑婆世界就是苦難,就是苦難的世界。怎麼辦?
【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
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有極殊勝的善巧方便,專意念佛因緣,專心念佛就好了,念佛的名號,念佛的聖德,隨著諸佛所發的願,和攝受眾生的願力,得生他方佛土。離開娑婆世界,生到其他的世界當中去。常見於佛,永離惡道,那才不退墮了。
【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雖然你直心正念真如的時候,修行真如三昧的時候,感覺著困難,生起畏懼心。馬鳴菩薩就引證說,在經裡面說;修多羅就翻契經,既契諸佛之理,也契合眾生之機,就叫修多羅。一切經都如是。如果是心裡怯弱的人,怯弱的眾生,修真如觀,修真如定,感覺著困難。那你就專念吧!專念佛名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之中,他發了四十八願,他的佛國土攝受怯弱的眾生。那你也就發願吧!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能夠往生到那個世界去,這種顧慮就沒有了,常時見佛,所遇的道友都是善知識,蓮池海會都是善知識。
那樣子你也要修觀,觀什麼呢?觀這個阿彌陀佛的真如法身,阿彌陀佛的真如法身跟你的法身不二,看來是兩個,其實是一個。因為你在迷了,阿彌陀佛成就了,看來是一個的法身變成兩個了。一個在迷的眾生,一個悟得究竟成就的佛,不二就變成兩個了。那你再念佛,求生極樂四土,又變成一個了。就這麼反反覆覆。那你專心念佛好了,生到極樂世界再不退了。但是你也要觀如來的真如法身,觀阿彌陀佛的法身,不但生,而且品位極高。不是九品蓮華嗎?你要生到上品上生去了,那品位就高了。
這是最後馬鳴菩薩從大乘教義裡頭,大乘的經典當中,很多都是說到念阿彌陀佛,生極樂世界。我們現在要學華嚴,華嚴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善財童子已經到了等覺位了,普賢菩薩勸他念阿彌陀佛生極樂世界去,到那個世界成佛去吧!這是給我們一切眾生做榜樣的。
...
同時念阿彌陀佛也要心念真如。假使說你真心的念,一定得生,必定得生。生了時候就住正定,那時候你真正明了跟佛無二無別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