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3/31

皈依的意義與方法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共兩集)


皈依是佛弟子修行的根本   善業若不與三皈依相應   就是外道法
《 歸依的意義與方法 》
◎將釋此義,大分為三:
 甲一、總標歸依的意義
甲二、別明歸依的方法
甲三、結示勸修


甲一、總標歸依的意義 
《業疏》云:「多論云:以三寶為所歸。所歸以救護為義。如人 獲罪於王,投向他國,以求救護,彼王勑言,汝求無畏以 投我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當救護。眾生亦爾,繫 屬於魔,有生死過,歸向三寶,魔無如之何。」

甲二、別明歸依的方法分二 初、事相歸依。 二、理體歸依
乙一、事相歸依 身業─禮拜  口業─稱歎  意業─作願 懺除罪障 三業相應 積集資糧
乙二、理體歸依分三 初、歸依業果。二、歸依空性。三、歸依實相
丙一、歸依業果 深信業果,斷惡修善——成就增上心。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從佛法的因果論來說,我們是「自作自受」!
你今生所有的遭遇,都是你自己選擇的!
「果報」是由「因地」所召感的,能召感的『因』沒有改變,你的果報怎麼改 變呢?
我們從果報當中,來反省自己的因地,然後從這裡去改進,這樣來生才有希望!
「因、果」是不能相抵銷的!
佛陀講那麼多的經典, 你要去反觀自己-- --如人自照鏡,好醜生欣戚,自忖功過。

丙二、歸依空性 思惟無常,通達空性——成就出離心。 
個『無常』的觀察有兩個重點: 一、「生滅性」:它有出現、有消失。 二、「變化性」:它生起之後,在消失之前,中間的過程也是不斷變化。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這種「無常觀」有「外空」跟「內空」兩種修行的差別:
第一個「外空」:先空掉外境的人事 對一切人事 要思惟:你即將要死亡,當死亡的時候,你什麼也帶不走!
第二個、「內空」--是空掉內心。 我們內心的本來面目是「清淨本然」, 但是我們在內心當中,產生一種妄想,叫做「自我意識」。
禪宗說:「覓心了不可得」
為什麼「內空」要空掉你的內心? 因為:我們的心中,有很多錯誤的經驗、錯誤的訊息。一個人想要在佛法 當中,產生強大的突破,就必須要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為什麼講「思惟空性」?因為前面的業果,你可以斷惡修善;但是 你的自我意識--內心的執取,是沒辦法改變的。所以「空性」的道理非常重要, 一個人要從生命當中,產生扭轉性的突破,就必須要相信:「覓心了不可得」!

丙三、歸依實相 空有雙照,悲智雙運——成就菩提心。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這個「中道」是講:「真空妙有」。
「空掉果報,保存因地!」古人說:「萬 法皆空,善惡不空。」就是這個道理。
「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 
從「中道」實相來說:生命的重點是在「過程」,不在結果!
這就是所謂的「中道」,也就 是把「空觀」跟「有觀」兩者融合起來。

甲三、結示勸修
總結上面所說的,我們講到歸依有兩個主題:一個是「事相的歸依」,一 個是「理體的歸依」。事相的歸依,它是一種身、口、意的造作,你有造作才 有歸依,沒有造作就沒有歸依。但是你的智慧不一定會開展出來,所以「事相 的歸依」,它的是依止「信心」跟「願望」,是一種信願。「理體的歸依」完 全是靠智慧,對於生命真相的觀察,叫理體的歸依。一個是「信願」,一個是「智慧」。這兩個大家要好好去體會與學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