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4

第94.首楞嚴卷7.明正助行所成伏斷圓三德位.迷真起妄成十二類生顛倒法.


阿難尊者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告佛陀說:我等愚癡暗鈍,指的是所有資糧位的菩薩,因為資糧位的菩薩在學習佛法當中是偏重多聞的,他依止一念的信心來熏修佛法,也就是說他內心當中還不能真實的生起如理的觀照,他只有具足聞慧,而思慧是很薄弱。所以對整個有漏的見思煩惱都還不能夠有所斷除,不能夠真實的出離三界的生死。但是他聽完佛陀的慈悲教誨以後,能夠「得正熏修」,很直截了當的去熏修真如佛性。所以他身心世界感到非常的愉快安然,而成就廣大的利益,因為他真正知道回家的道路。這一段是申述阿難尊者聽經的受益。
-------------------------------------------
這五個問題其實主要就是兩個問題:
  第一、你依止什麽方法來修「云何漸次,得修行目?」就是依止怎麽樣的漸次,才能夠成就正法眼藏,成就圓教的「初住」叫做「修行目」。

  第二、真實能夠轉的我們講轉依「轉煩惱依止菩提,轉生死依止涅槃」,真實能轉的法門就是三漸次。我們前面講到整個理觀是正念真如,但是這只是約著理論上來說,你實際操作它是有次第的。我們下面會講到什​​麽是正念真如,其實它是有三個漸次,第一個次第怎麽樣,第二個次第怎麽樣,第三個次第怎麽樣,它有三種次第來修學叫「三漸次」。也就是說從凡夫到成佛,其實你就修這三個漸次,這是「能轉」。
--------------------------------------------------------
蕅益大師說:因為阿難尊者從本經中學習,他知道了「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的道理。他知道了煩惱障、業障、報障,這種虛妄之法是本來不存在的,說是「法本不生,云何有滅?」這些法本來是沒有的,而我們內心當中所有的法身、般若、解脫是本來具足的。所以他這時候對整個成佛生起了堅定的信仰,所以他產生這麽大的快樂。因為你所斷的煩惱是虛妄的,你所生起的功德是你本來具足的。這時候他內心已經真實的「安住在不生滅心」,所以他感到非常的安穩快樂,不像之前那麽的不安穩。
-------------------------------------------------------
「妙性圓明」這個「妙性」蕅益大師解釋說,它所指的是我們真如佛性的法身德,我們那一念清淨微妙的心性「妙性」是周徧法界的,它是離一切相的所以叫做「法身德」。這「圓明」本來具足圓滿光明的功德指的是「般若德」「離諸名相」本來沒有一切法的名字跟假相這是「解脫德」。在我們一念清淨的心性當中,是本來沒有世界眾生,沒有九法界的依報、正報可得。
---------------------------------------------------------
【戊一、明理絕名相】(約著真諦)
 你要依止本來沒有世界,本來沒有眾生的角度,來斷除眾生世界的障礙,這就是我們講的「稱性起修」。這地方是約著真如理性的角度來觀察一切法是本來無生,從無生當中來建立我們依止斷惡修善度眾生,我們講「稱性起修」依止性德才有修德。
---------------------------------------------------------
【戊二、明因妄立真 】(約世俗諦)
前面是約著「性德」,這以下講「修德」。在修德當中因為有眾生虛妄的想像,而安立諸佛真實的功德。因為有眾生的虛妄,我們才安立諸佛的真實嘛!沒有眾生的虛妄,那就不用安立諸佛的真實。

我們從兩方面來看,我們安住在性德理觀的時候,是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業障、本來沒有報障,所以我們進入真如的體性是本來無一物的,從假入空的時候是本來無一物。但是從空出假,在對治的角度,我們的確有虛妄的煩惱、虛妄的業障、虛妄的報障,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
-----------------------------------------------------------
在《楞嚴經》的觀念,你不要對煩惱產生抗拒,因為你對治不了它,你越抗拒它越產生反作用力。你注意看看,越對治煩惱的人,他煩惱越重。你就是不隨妄轉,你就是「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這句話講得非常重要,你就是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不要亂動,因為它不真實。當然你要不動,你要不取著,你智慧的理觀要生起來。
我講實在話,我們臨命終的人沒有一個人是斷煩惱往生,除了大祖師以外。我們能夠往生就是「心常覺照,不隨妄轉」,我們有煩惱,但是我們跟煩惱保持距離,你能夠不隨妄轉而生起佛號,你就一定往生。你不是斷煩惱!你怎麽是煩惱的對手呢?你一斷煩惱你就完了!因為你跟它抗拒,你就跟它產生一定拉扯的關係,那這個時候它還耗損你的力量。《首楞嚴經》的滅妄是觀一切法「本自無生」,這個就是滅妄的方法。


我們在對治煩惱當中,首先你要知道病因在哪裡,是在你內心當中一念的無明妄動,你要不動,外面的世界不會動,是這個意思。
-----------------------------------------------------------------------
依報國土的生起:「三世四方和合相涉」;把三世的時間相跟四方的空間相彼此互相的涉入,熏習變化就構成了三四一十二,構成十二類的眾生產生。這地方講到依報國土的生起。為什麽會有時間相?空間相?就是因為有見相二分的相互作用。所以我們知道依報國土是比較後面,是先有正報才有依報,所以我們是先有人還是先有山河大地?答案是先有人。先有眾生顛倒才有世界顛倒;是先有人有眾生,才有世界。因為有你眾生,你才有見相二分,見相二分相互作用,才產生了過去、現在、未來。
---------------------------------------------------------------------
因為我們本性本來就具足很大的功能,你只要順從它,讓它表現出來就好,你不用去增加什麽東西。念佛也是這樣,你為什麽能把佛號念這麽好呢?我們要知道,你把佛號念好是正常的,你把佛號念不好是錯的。能念的心本來就不可思議,你只要順從它,讓它本來的面目表現出來,你就可以發揮最大的力量,所以「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