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12

第98.首楞嚴經卷8.觀行乾慧地.相似十信十位.

我們講到三漸次,「三漸次」蕅益大師是認為在整個修學的過程,從凡夫至到成佛,其實主要的內涵就這三個內涵:第一、你要調飲食、調睡眠做這些修道的基礎,遠離邪惡的因緣。第二、你要持戒清淨,遠離身口的過失。第三、就是修圓頓止觀。所以蕅益大師他的判定是認為前面兩個漸次是助行,第三、違現業這個漸次是真實的真修,就在念念之間迴光返照,在六根當中「旋元自歸」,把六根的功能慢慢找回到最初根源,最後是成就無生法忍。


  我們解釋「無生法忍」:在古德的註解當中也提到,其實這個「忍」不是忍辱的忍,這個「忍」是智慧的意思;這個「忍」開出來有五種忍,五種淺深差別的智慧:

  第一、伏忍:調「伏」的伏,伏忍指的是別教三賢位的菩薩,他能夠依止對真如的信心,調伏煩惱使令不起,這叫「伏忍」。

  第二、信忍:這個「信」就是信心,初地到三地的菩薩,他對真如佛性產生真實不退轉的信心,叫做「信忍」。

  第三、順忍:隨「順」的順,四地到六地的菩薩,他念念之間能夠隨順真如佛性,念念觀照真如的佛性,這叫「順忍」。

  第四、無生忍:這個「無生法忍」是主要講七地到九地的菩薩,了知諸法悉皆無生;一切生滅的因緣當下就是無生,所以我們說「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第五、寂滅忍:就是十地到等覺妙覺,這時候他惑業斷盡,身心寂靜,清淨無為。這「寂滅忍」是十地以上乃至於成佛。


  所以我們講這個「無生忍」是主要講七地到九地,能夠了知諸法悉皆無生。這地方是講到能轉的三漸次。
-------------------------------------------------------------------------
這六十個位次的前面三個「三漸次」,它不是修行的位次它是「方法,所以扣除後只有五十七個階位。但是佛陀在後面又講到五十五個菩提路。為什麽會變成五十五個呢?因為接下來的「乾慧地」它只是「因」所以它不算,在最後「妙覺」它是「佛果」它也不算;中間的話才是真正修菩提的路,所以必須把「乾慧地」跟「妙覺」刪掉,剩下五十五個階位菩提路
附:(一、十信十位。二、十住十位。三、十行十位。四、十迴向十位。五、四加四位。六、十地十位。七、等覺一位。共五十五個階位菩提路。)
-----------------------------------------------------------------------------
蕅益大師的意思就是說:為什麽從觀行位開始叫轉依號,之前的都不算呢?

  因為理即佛是眾生,名字即佛,雖然大開圓解,但是他內心的觀行沒有正式的生起,還不能調伏五住煩惱。所以從觀行位開始才正式的,念念之間觀照真如,調伏五住的煩惱,所以他才有資格叫做「轉依號」。這地方的六即佛都是約圓教來說的,諸位要知道都是約圓教。
-------------------------------------------------------------------------------
 【庚一、觀行轉依號】觀行乾慧地。
我們先看「乾慧地」修行的因地:
  蕅益大師解釋「是善男子」,就是他在修學三漸次以後,為什麽叫「善」呢?因為他內心調柔而正直,一方面正直一方面調柔,一方面調柔一方面正直。他的功德是「欲愛乾枯」,這地方是指著他前面的「除助因」跟「刳正性」,也是經過持戒清淨以後,對於貪欲的煩惱已經調伏而不生起了,這地方主要是約著持戒來說的。「根境不偶」這就是正式的「違現業」,就修習「圓頓止觀」使令六根不再攀緣六塵。「現前殘質,不復續生」,所以他整個今生的生命,在殘餘的生命當中,他已經不再造作生死的業力,把今生過完就算了,他今生當中都是在積集資糧,他不再去造作生死的業力。
...
(出其所以)『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這個「乾」有兩層意思:第一、約著對治煩惱來說,這個人的煩惱已經被他調伏了,欲愛的水已經完全被他的智慧燒乾了這個人平常沒有什麽貪愛煩惱,很輕薄,所以叫做「乾」,從破惡的角度叫做「乾」。第二、從生善的角度也叫做「乾」,因為他還沒有跟真如的法性之流正式的相接,他的內心狀態是煩惱已經被他調伏,但是他真如的法性還沒有真實的生起;這杯子裡面裝的很多髒水,髒的水已經倒掉了,但是乾淨的法水還沒有正式的倒進來,所以叫「乾慧地」,他依止他的智慧,把煩惱的水燒乾,但是真如法性的水還沒有正式的進來。

  所以在古德的註解說:這個人調伏煩惱是怎麽回事呢?「欲習初乾」。海公說:這個人是大石壓草,觀慧的力量把煩惱伏住,只是使令種子不起現行,種子沒有斷,所以他還是一個生死凡夫。

  所以五品觀行位,在這地方是生死凡夫,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根境不偶」這四個字是個關鍵。
...
 這地方就是「根境不偶」。「亦見」是說我們的六根是有在活動的,你眼睛也是要去看,耳朵還是要去聽。我們講「六根不行」好像是整個六根都關掉,不是這個意思!你平常當中眼睛還是去看,耳朵還是去聽,第一個叫作「亦見」;「亦不見」見相當下離相,這個觀照力要現前。所以在「見」當中旁邊多一個光明的智慧出來,就是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

  所以這個是在見相當下離相,就是觀一切法,本自無生,觀「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他的心是不動的,一念不生的,但是他對整個外境是了了分明,這個叫做「根境不偶」。

  在《愣嚴經》的關鍵是絕對不允許六識生起來,你可以用六根,但是你不能起「仁者心動」,你不能動,這就是所謂的「亦見亦不見」。你完全沒有見,那你這個人就完全沒有作用了,完全斷滅了。那你見了以後「心隨妄轉」,那就產生六識就帶動了惑業苦,那就完了,造生死業!所以「根境不偶」是整個修習圓頓止觀的思想。

  根據「根境不偶」的思想,慢慢的把欲愛的水燒乾了,但是他法性的水還沒有正式的生起,這叫做「乾慧地」,這是第一個位次。
--------------------------------------------------------------
【庚二、相似轉依號。】十信位。
前面觀行位是形容他觀照的智慧念念的現前調伏煩惱。這地方的「相似」是什麽意思?第一、這個人對真如佛性已經有相似的理解。第二、他具足聖人的一種相似的相貌,因為在這地方都已經是斷惑了,起碼斷見惑以上。他有聖人相似的相貌,他對真理有相似的理解這叫「相似」。因為他雖然沒有破界外的無明,但是他三界裡面的見思已經慢慢慢慢被他斷除了,所以叫「相似」。他在判教當中是圓教的十信。
 分別說明:這個「信」就是對真如理,念念的能夠隨順忍可。在(天台宗)的判教,把這個位置判作六根清淨位,六根裡面的見思煩惱的垃圾都打掃乾淨了。
(第一、信心住)...
(第二、念心住)...
(第三、精進心)...
(第四、慧心住)...
(第五、定心住)...
(第六、不退心)...
(第七、護法心)...
(第八、迴向心)...
(第九、戒心住)...
(第十、願心住)...
他整個十信位在轉凡成聖當中我們可以知道,菩薩的功德先成就智慧。在先前面的「四信」他完全是觀照自己的心念,從五到八的時候他再加修禪定,以定力來幫助智慧,然後成就大乘的無作戒體,最後成就菩薩的廣大願望,整個十信是這樣的。

  在整個十信當中,蕅益大師作一個總結說:初信到七信是先觀真諦之理,就在七信的時候「斷了思惑」,所以在初信到七信,是念念觀照隨緣不變的真諦之理。到八、九、十信位的時候是觀俗諦理「破塵沙惑」開始修假觀,再觀不變隨緣的妙用。所以他整個修學當中,主要是先成就真諦,再成就俗諦。
-----------------------------------------------
【庚三、分證轉依號】
前面的相似,其實他沒有真正的證入真如佛性,雖然觀照力很強,也斷除了見思煩惱,他只是相似的證入,沒有真正的證入,有那個相貌,但是沒有真實的證入。要一直到分證,就真實的分破一品的無明,分證一分法身。這時候他轉依,轉相似的階位而依止分證的階位,叫「轉依」。

  (分五:辛一、明十住。辛二、明十行。辛三、明十向。
      辛四、明十地。辛五、明等覺)
【辛一、明十住】
  「住」就是他對於實相理如實安住,真實的破無明證法身,叫做「住」,住於真如佛性當中。
(第一、發心住)...
前面的十信是修智慧、修禪定、修菩薩的戒法,這時候用十信裡面所累積的戒定慧功德,慢慢的涉入初住的本位,而圓滿成就一心真如,名做「發心住」。發什麽心呢?發起一念的清淨心,也就是說他整個無明黑暗當中,他出現了一絲的光明,正式的破一品的無明,就是「發心住」。

  我們再講這個「心精發暉」,當然指的是空假中三觀,他以空觀來破見思惑成就般若德,以假觀來破塵沙惑成就解脫德,中觀來破無明惑成就法身德;就是以空假中三觀轉三障而為三德。我們看看整個菩薩的階位,菩薩道的整個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智慧的觀照。
-----------------------------------------------------------------
我們前面講到三漸次的重要二段:
  第一個、你要先從業果覺悟,你要很清楚的知道造惡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造善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要從業果的覺悟來持戒。很多人持戒他不知道為什麽持戒,他都是在事相上做,你要從覺悟的心去產生持戒,這個持戒才有解脫的力量。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在持什麽戒嘛!

  你為什麽持戒?
  因為我要離苦得樂,我要斷惡修善。所以你看在每一個法都是跟智慧觀照,他是用智慧來推動戒定。我們要相信世間上真的是有因果,你造惡招感痛苦的果報,造善招感安樂的果報,所以從深信業果而產生斷惡修善,這是第一個,覺悟因果的道理。

  第二個、你覺悟真妄的道理,你要相信「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根本就沒有煩惱。你心中一動才有煩惱,所以從沒有煩惱當中觀一切法無生,破除我們無始的顛倒妄想。

  先覺悟業果,再覺悟真如之理,以這個覺悟來帶動你的持戒,帶動你的禪定,帶動你所有的波羅蜜,菩薩的階位是這樣安排的。
---------------------------------------------
菩薩階位

https://d.share.photo.xuite.net/yehrussell/1d5d34f/5416128/209577615_o.jpg

《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七位[編輯]

干慧地
十信心    
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
不退心回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
十住心習種性    
發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貴心住方便心住
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頂心住
十行心(性種性)    
歡喜心行饒益心行無嗔恨心行無盡心行離痴亂心行
善現心行無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實心行
十回向心(道種性)    
救護一切眾生離相回向心不壞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處回向心無盡功德藏回向心
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無縛解脫回向心法界無量回向心
四善根
世第一法
十地心(聖種性)    
四無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勝心
現前心無生心不思議心慧光心受位心
入法界心(等覺性)
寂滅心(妙覺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