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12

第96.首楞嚴經.卷7.迷真起妄成十二類生世界,卷8.滅妄名真,立三渐次。

以上就是眾生十二類的惑業苦的這些相狀。這些相狀是從什麽地方來?
  簡單的講就是我們一念心性的隨緣不變之體當中,各人的煩惱業力而循業發現,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一念的妄動。當然這個「動」也是各式各樣,你接觸六塵,你產生一個什麽樣的想法,卵因想生,胎因情有…各式各樣的想法,就有各式各樣的煩惱,造各式各樣的業,最後各式各樣的結果出來,就是各人的一念隨緣不變當中而循業發現的。


  這地方的經文主要講的就是「六塵」,從六塵當中可以判斷他的因,判斷他的果。
---------------------------------------------------------------------------------

所以你看這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確有它的因緣果報。...

  那麼這地方就說明什麽意思?就是說,外在的世界是從你內心世界表現出來的,本《愣嚴經》有一個很好的觀念!它會告訴你,你從什麽地方來?我們現在一直不能解決問題,就是我們從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麽這個人會自殺?為什麽這個世間會這麽多犯罪事情?我們永遠不知道這是怎麽回事!

  所有的事情是你的內心「一念妄動」!你有這個煩惱業力它就「循業發現」。我們所有的事情,外在的世界,是你內在的世界變現出來的,《愣嚴經》就是告訴你這個觀念!你一個修行者,你還不知道你是怎麽回事,這個痛苦從什麽地方來,你就很難改變你自己,你說你治病,你都不知道你的病根在哪裡,你怎麽治呢?

  所以這個地方就講到十二類生,就是從我們內心的煩惱業力而各自的循業發現而來的。這以上經文是講到了眾生的「迷真起妄」,所產生十二類的顛倒相貌。
------------------------------------------------------------------------------------------
 【戊二、明滅妄名真立六十聖位轉依號】

  前面是講凡夫的六道輪迴顛倒相貌,這以下是講菩薩的功德相,這「滅妄名真」是說,菩薩依止智慧的觀照,包括正念真如的理觀還有種種波羅蜜的事修;那麼理觀跟事修就建立了六十個聖位,這是轉依之號。

《愣嚴經》在判教它的六十個聖位是:一、三漸次(有三位)判作整個修行的基礎,在有乾慧地一位,共四位。其中間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四位、十地、等覺位,再加上一個妙覺位,就構成六十個聖位。這聖位是這樣子來的,總共有六十個聖位的轉依之號,就是轉煩惱而依止菩提,轉生死而依止涅槃,二種轉依之號。
附:(一、三漸次三位。二、乾慧一位。三、十信十位。四、十住十位。五、十行十位。六、十迴向十位。七、四加四位。八、十地十位。九、等覺一位。十、妙覺一位。)
-------------------------------------------------------------------------------------------------
假設你今天當中起了某種煩惱,造了某種業跟十二類生當中某一類生很像的時候,他就把那一類生在來生就表現出來。牠今生是個螞蟻,但是牠在螞蟻當中,牠能夠產生一個人類的煩惱相、人類的造業相,牠來生就變成人。所以他每一類生當中又具足了十二類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窮十二變為一循環」,他的十二類生是不斷的變化循環的。

  這就是《天台宗》的理具跟事造,他的事造法界是某一個法界,但是他的每一個法界當中,在理性上又具足了其他的十二類生。這一段是前面,就是結束前面的十二類生 是互含互攝的。
----------------------------------------------------------------------------------------------------
法說:你現在要修證成佛的首愣嚴王三昧,「於是本因元所亂想」這個「本因」就是我們眾生最初的一念妄動,那一念的妄動就是一切的顛倒之因叫「本因」。因為這一念妄動就產生各式各樣的煩惱跟罪業的亂想出來,所以應該要安「立三漸次」方得除滅。

  譬喻:就好像在清淨的器具當中的你有毒蜜。那怎麽辦呢?先把毒蜜倒掉。倒掉以後你還有一些殘餘的毒蜜怎麽辦呢?用熱的湯水還有香灰(現在的洗潔精)來洗滌器具,然後才能夠儲藏甘露。首先去掉毒蜜就是先「嚴持淨戒」,嚴持四根本淨戒就是除去毒蜜,再用熱湯,這「熱湯」以本經來說就是智慧的觀照;再講到「雜灰香」就是其他種種的助行,比方說誦咒…等等,乃至於種種波羅蜜的修學。就是雜香灰來洗滌殘留的毒,然後再儲存佛陀的無上菩提跟大般涅槃兩種的甘露。

  本經它的重點在「破妄顯真」,就是你一定要先把妄想,那一念妄動所帶動的妄想,慢慢慢慢的息滅,找到你的清淨本性來當作你菩薩道的根本。你要以《愣嚴經》跟《法華經》來說,凡夫就如是一個儲存毒蜜的器具,其實《愣嚴經》要做的重點就是兩個事情:就是除掉毒蜜,然後把這毒蜜洗乾淨。

  本經對於怎麽去儲存甘露,怎麽去修波羅蜜講得就不詳細,它主要就是在破妄這一塊,怎麽樣息滅眾生的惑業苦。那怎麽去儲存甘露,怎麽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那這就是《法華經》跟《華嚴經》就講得詳細了。所以《愣嚴經》可以說是《法華經》跟《華嚴經》的一個基礎,一個是先把杯子洗乾淨,一個是儲存甘露,這兩個內涵是不太一樣的。
--------------------------------------------------------------------------------------------------------
經文:『云何名為三種漸次?
    一者修習,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刳其正性。
    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一者修習,除其助因」。可以說是整個修行的基礎,一種善法的熏習,來去除助因;這「助因」什麽意思呢?就是生死輪迴的一個助緣。

  「二者真修,刳其正性」。刳除我們生死的正式的體性;這個「正性」指的是殺盜淫妄,斷殺​​盜淫妄,因為殺盜淫妄正是一個生死的根本。前面只是一個助因,這是一個生死的根本,叫「正性」。

  「三者增進,違其現業」。就是開始對治眾生身口意向外攀緣的這種生死輪迴之業。要以蕅益大師的說法,前面兩個除助因跟刳正性,是偏重在事修的助行;「除助因」就是斷除五辛,這是斷除生死的助因;「刳正性」就是嚴持四種清淨的淨戒,這兩個都是屬於助行。正式的修學的理觀是在「違現業」,正式的正念真如,對治我們的向外攀緣。這三個是可以慢慢的息滅我們前面的十二類生的種種的惑業苦的顛倒,這是叫「三漸次」。

「三漸次」的第一個「除助因」,比較偏重在道前基礎,要以(密宗)來說它就是先遠離惡因緣,因為你食五辛它會產生邪惡的因緣,第一個、你內心會產生貪欲的煩惱跟瞋恚的煩惱。第二個、你容易招感那些不好的鬼神的外因緣,外在的邪惡因緣跟內在的邪惡因緣,這個就是「除助因」,這是道前基礎。其實正式的修學,到了「刳正性」就正式了,先斷除殺盜淫妄的行為,再斷除殺盜淫妄的心念,這兩個是「刳正性」。到第三個就是「正念真如」,觀一切法無生,來破我們的攀緣心。以蕅益大師說法,整個修學就是這三個重點,《愣嚴經》就是這三個重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