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26

背誦《無量壽經》的好處與方法

 《無量壽經》是一切大乘經的總綱領、一切經典的精華,念這部經就是念一切大乘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不講這部經的。念這部經,就是把一切諸佛所講的經統統都念到了。

  依《無量壽經》修學,“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自己幾十年的修行,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劫的修行,就轉阿彌陀佛無量劫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
  《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經”所在處,就是阿彌陀佛所在之處。


-------以上恭錄淨空老法師講經菁華錄:關於'讀經'的開示




背誦《無量壽經》的好處與方法

作者:佟愛國


背誦無量壽經的好處:

、有境界 , 用這個境界來熏陶自己 , 激勵自己 . 得到清淨心 . 去掉無始劫來的雜念 . 消業障 , 得佛加持 .

、老師時時在教自己 , 聽經得打開機器 , 這個不用 : 自己隨口就來 , 隨時隨地地就來教自己了 , 哈哈 , 隨身攜帶 .

、讓自己心定下來 . 早上起不來 , 先在那裡背經 , 背著背著 , 頭腦就清醒了 .

、誦得越多越好,時間長了,生定了,就會開悟。誦經,對念佛也有很大的幫助。

誦經過後,心定了,念佛才能更攝心。


背大經的方法

2020/9/20

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菩薩修持第三十)淨空法師講述

 佛常在經上說,有人聽經,聽了一半,他證果了,他開悟,見性了。那就是契入這個境界。我們聽了,還是人我是非,還是貪瞋癡慢,沒聽懂!這是真的。為什麼聽不懂?那就是沒有辦法捨離一切分別執著,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還是照舊,這就沒有法子,聽也聽不懂。聽不懂最好,怎麼辦?最好不講。為什麼還要講?讓你阿賴耶識裡落個印象,印象若是多了,即有熏習的力量,會產生作用,幫助你開悟,幫助你契入這境界。所以,佛家教學很重視「熏習」。

 

你的煩惱執著為什麼放不下?因為煩惱執著天天在熏習。熏習的力量太大,所以習慣成自然。熏習有這麼大的作用,我們今天把熏習的對象換過來,改用佛法來熏習。

 

讀經即是熏習,聽經也是熏習,念佛也是熏習。知道熏習對我們這一生中有這樣嚴重、深遠的影響,我們對於「熏習」就應當選擇。這就是智慧!前面念過「肉眼簡擇,天眼通達」,所以他們能「解法如如」,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經過長期的熏習,真的明瞭,真的理解,真正放下了。

 

2020/9/19

第132.首楞嚴卷10.五陰:生因識有,滅從色除.如來歎述:大眾歡喜.

 這一科就是說明五陰的它的一個銷除的次第。我們看經文:

 

(經文)『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說這個五陰的根元是重疊次第而生起的,它這五陰的生起,我們前面講過五陰的生起是由顛倒生,一念的顛倒想生起的;也就是說,五陰不是我們本來就有的,這個地方很重要!我們本來沒有五陰的、沒有五陰的;這是一念的顛倒而生起,這個生起它不是同時生起,它是一個一個生起的,說是『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當它生起的時候呢是先有識陰、然後才有行陰,乃至於才有色陰;但是滅除的次第呢,是從外面滅除、先滅色、再滅受、再滅想,乃至於行跟識。

 

  所以說是『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們在修理觀的時候,那是說「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當然一空、一切空,當下成就『乘悟併銷』同時銷滅五陰的執取。但是在事相的修學,那你可要一個一個對治、一個一個銷滅了,理觀跟事修是不同的;理觀是同時的現前,事修是要一個一個銷滅的。

第131.首楞嚴經卷10.別示五陰: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所以本經的定位就是「破除虛妄」扮演了重要角色,把你的基礎打好,說這個杯子你還沒裝甘露水,但是起碼你先把這個杯子洗乾淨,那你以後所作的六波羅蜜,全部是一種成佛的資糧,全部是一種稱性的功德。你沒有經過《楞嚴經》的過程,杯子沒有洗乾淨,你依止虛妄的心來布施、持戒、忍辱,所有的心都是虛妄的,你的杯子沒洗乾淨,裝了所有的東西通通都是染污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每一個修學大乘佛法的人,這部《楞嚴經》這一關是必修的,是基礎的課程,因為你要先破妄,你才有資格顯真。

 

  所以本經在破妄這一部份,佛陀講得非常詳細:第一、你要怎麽破妄,要怎麽正念真如。第二、你在破妄的過程當中妄想會開始「真妄交攻」,妄想會反彈!你要怎麽辦?你要如何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也就是說你要怎麽去安住,安住了以後在過程當中遇到障礙又怎麽去調伏。本經在整個破妄的過程當中,引導菩薩「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是講得非常的詳細了。可以說為我們未來行菩薩道打下一個堅固的一個基礎,一個不生滅的基礎。

第130.首楞嚴卷10.斥邪結正,廣答五陰本妄想。

 第一、訶責前面八種外道的邪見,叫做「中途成狂,因依迷惑」的訶責;說你本來應該是正念真如,應該去順從我空、法空的真如,怎麽在中途當中生起這種斷常種種的邪見呢?這個邪見是怎麽生起的呢?佛陀作一個總結說:「因依迷惑」,這邪見還是我們自己迷惑不覺的心生起的!這個很重要,你不能說我看到這件事情是它引誘我的啊!不能這樣講,外境是被動的!諸位要知道!外境永遠是被動的,你有主動權啊!別人刺不刺激你是他決定的,你要不要起煩惱是你決定的。

過去有人在一本書上說:事因印順老法師講一些思想,大家不同意,所以「打倒印順」。印順老法師提出一個方法,他說:「打不打歸你,倒不倒歸我」,哈!這個高明啊!因為外境你沒辦法決定,打不打我沒辦法決定,但是倒不倒我決定,我自己「不迷、不取、不動」倒不了的。所以這地方佛陀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起顛倒,你自己要負責,你自己顛倒嘛!

2020/9/13

第129.首楞嚴卷10.明識陰境:別明發相十種顛倒妄想。

 這一科講到五陰魔境的最後一個魔境,就是識陰的魔境,識陰的形相是甚深微細的,我們一般人是很難去了知的。在《成唯識論》中講出一首偈誦,把識陰作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說明,說是「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這首偈誦就講出了四種相貌,所謂的「因果染淨」四種相貌。這個「無始時來界」的這個「界」指的是種子,阿賴耶識的功能,就是能夠攝持我們過去生無量無邊的有漏無漏的種子,這講到它的「因相」,它有攝持無量功能的相狀;「一切法等依」就是說在因緣成熟的時候,它會變現各式各樣的果報,人天的果報,三惡道的果報,這是它的「果相」;因跟果又有雜染跟清淨的差別,所以「由此有諸趣」這指的是雜染的因果,假設我們在因果當中執著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那就變成整個六道的因果;「及涅槃證得」這是講清淨的因果,假設我們在因果當中能夠觀察我空法空的真理,以平等的心性來面對因果,這時候就成就涅槃。所以整個阿賴耶識,假設我們掌控「因果染淨」這四個相貌,你就很清楚了。

第128.首楞嚴卷10.明識陰境:別明發相十種顛倒妄想。

 善男子在正念真如把心帶回家的過程中,他的行陰窮盡是什麽相貌呢?

  「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這時候一切有為世間的體性,包括幽隱清微的生滅擾動之相,而這種擾動之相是一切有情眾生一種生滅的根元,叫「同分生機」;這個「機」就是生命那種活動的開始,像一個開關一樣,你一打開就開始活動,你把它關掉它就不活動。這整個生命活動的根元,突然間完全破壞了。

 

  這個是什麽意思呢?「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解釋「補特伽羅」就是有情眾生。有情眾生當中那種深沉微細生命的「綱紐」開關,生命流動的開關消滅了。「酬業深脈,感應懸絕」,為了酬答業力的這種微細的流動,這個行陰整個消滅了,也就是說整個三界因果的感應,完全斷除窮盡了;這個「感應」就是因果的感應,完全斷除窮盡了。

2020/9/12

第127.首楞嚴卷10.明行陰境:別明發相十種幽隱妄想。

 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也就是在正念真如的時候,其實它整個重點就有兩個:第一、是破妄,第二、是顯真。破妄跟顯真之間的關係是怎麽樣呢?

 

  蕅益大師說:如果是一個利根人,他的大乘善根特別強,煩惱也特別淡薄,他可以直接的去開顯真如。也就是說,他直接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入一種不思議境,就在一念不生當中,念念的把真如本性給顯現出來,這種人不需要經過破妄的過程,他可以直接的「正念真如」。第二種人是鈍跟人,就像我們這種人,我們有善根,但是我們有更粗重的煩惱。蕅益大師警告鈍跟人不能直接正念真如,要先求破妄,再求顯真;也就是你在觀你內心的時候,不能直接觀「即空、即假、即中」,不可以!要先修「空觀」來破除妄想,再修「假觀」開顯真如的妙用,再修「中觀」入一念不生,它是要有次第的。

 

  很多人問我正念真如要怎麽正念呢?

  我們剛開始不要被這句話所蒙蔽,其實正念真如的下手就是破除妄想!你面對妄想的時候能夠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不隨妄轉,念念之間,就是在開顯真如。真如本具「覓即知君不可見」,但是你念念的「迴光返照,不隨妄轉,不離當處常湛然」,它就是念念現前!真如是你本具的,你不用去求的,你越求它就不是真如。

第126.首楞嚴卷10.明行陰境:別明發相十種幽隱妄想。

 這個外道的​​思想,最大的問題是太相信自己的六根,問題出在這裡,就是他看到什麽!他就計度分別。過去台灣有一個叫現在禪,這現在禪它的思想就有點像外道的見聞覺知,以什麽是見性?他說見聞覺知就是見性,你看到這朵花,當下就是見性。

 

  這個思想是有點似是而非,當然他已經不落入妄想,行陰現前他的想陰破壞了,他的確看到的事情是一個依他起性;這畢竟是一個依他起,「見聞覺知」這是看到了第七識、第八識,你不能說他是見性。佛法的見性是從理論上思惟,不能從事相上去體會,不能從假相上去體會。

 

  孔夫子有一天,他在行腳的過程當中,經過廚房,他看到子路把菜煮出來,他拿著菜就往嘴巴塞。孔夫子很生氣,說子路這個人真不懂禮貌,大眾師還沒有用他就先用,他就把子路叫過來,把他罵一頓。子路說:夫子啊!我沒有偷吃,我是看這菜煮出來有一個髒東西,我把它拿起來看一看,把它丟掉,我沒有吃啊!孔夫子說:哦,弟子們!我親眼看到的事情都有錯誤,何況是道聽塗說呢!

 

  他看到這個假相,孔夫子在解釋這個假相的時候,他照樣解釋錯誤。你怎麽能說見聞覺知就是見性呢!假相就是假相,真理就是真理。所以佛教很重視傳承,道理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是「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

2020/9/9

淨空法師: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學如夢忍

 

我們每個人有作夢的經驗,夢醒了之後,空空如也,了不可得。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就像在夢中境界一樣,確實許許多多人在這個夢境當中不知道自己作夢,受夢中境界的干擾,有苦有樂,感受不同。一覺醒過來立刻回光返照,夢境裡面的樂受、苦的沒了,夢中受敬、受罪也是假的,也沒有了,業因果報統統了不可得。這是夢境給我們的啟示,這是夢境教我們怎樣修學。 我們真正明白了,如夢忍就在我們眼前,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學如夢忍,別當真,過眼雲煙,了不可得。一秒鐘過去了,這一秒鐘裡頭業因果報等於零,沒有了。如果迷,迷,我們把這個事情記住,記在阿賴耶識裡頭,遇到緣它會重演、會重播,這不是好事情。最好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阿賴耶識裡頭不結種子,就是沒有這個檔案,事情過去了就消失了。 這也是美國修.藍博士講把心裡頭的記憶清除掉,我現在不必清除,我根本就不把它存檔,心地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真心,清淨平等覺是性德。處理事務,恆順眾生,決定不放在心上,與一切人交往亦復如是。 我們畢竟是凡夫,畢竟不是上上根性,我們遵從佛的教誨,我們只用一樣東西存檔,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心裡面的檔案室沒有任何東西,只有阿彌陀佛。這是斷惡修善裡頭,斷究竟惡修圓滿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沒有一樣東西把它存放在阿賴耶識裡頭,變成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這是惡,一切惡沒有比這個更惡的。換句話說,積善積惡是阿賴耶的種子,我現在積善積惡都不要,恢復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裡頭一法不立,就是一法都不執著,不執著一切法,包括佛法。如夢忍,我們要得其真實的受用,那是真實之利。

第125.首楞嚴卷10.明行陰境:別明發相十種幽隱妄想.

 這一科是講到,我們在修《首愣嚴王三昧》,也就是在修真如三昧的過程當中,所遇到的五陰魔境的一些相貌。當我們在修真如三昧的時候,其實我們所修的法門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正念」,第二個是「正知」。

 

  「正念」就是你要如實的、不顛倒的去觀察二空的真如之理,我們說是於諸境緣「不迷不取不動」,安住在一念不生那樣的真如理,這就是「正念」。但是你除了正念以外,你還要加上一個「正知」,正知就是心中的一種覺照功夫,你要隨時的保持「覺照」,看你這一念心是不是已經如實的安住在你的正念當中。

 

  因為我們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我們的內心雖然累積很多的善根,但是也累積很多顛倒的五陰的種子;這時你的正念跟你過去的顛倒種子一接觸的時候,你的色受想行識的那種顛倒的煩惱相貌就顯現出來。

 

  宗喀巴大師講出一個譬喻,他說我們今天要去調伏一個性情非常暴惡的狂象,要怎麽辦呢!你要做兩件事:第一、拿一條繩子把牠往前拉,要牠能照著我們所規劃的方向往前走,這叫「正念」。第二、要有一個人拿著鐵棒在旁邊,隨時觀察這隻象是否有失控的情況,牠一旦失控,你要隨時用鐵棒調整牠,讓牠回歸到原來的道路上。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在修《首愣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因地發心是正確的,我們依止「不生滅心」嘛!但是過程就未必了!所以在整個修行當中,我們怎麽樣能夠不忘初心?就是你不要忘失你最初的「不生滅心」。那這怎麽辦呢?當然就是依靠「正知」。

2020/9/6

第124.首楞嚴卷09.明想陰境:別明發相十種融通妄想。

 蕅益大師說:我們修行人要知道,魔境是安住在塵勞之內,而真如是安住在妙覺的心中。這兩個本來是了不相觸的!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魔王心是處在無明妄想當中,我們的心是正念真如的,這是兩條路嘛!一個是通往生死的路,一個通往菩提道的道路,這兩個怎麽會感應道交呢?關鍵在於我們「主人迷亂」,這個五陰的主人,我們自己迷惑不知!關鍵還是我們自己去攀緣五陰魔境,所以說我們自己傷害自己。 

本經在對治五陰魔境的時候,佛陀有沒有說要你幹什麽去破壞它,沒有!說你要把這個魔境用念佛的方式、持咒的方式把它對治,通通沒有。佛陀只說「覺了不迷」你覺悟就好了!你把那快要睡醒的主人把他喚醒「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醒過來!魔境就沒有了」。因為魔境就是攀緣在塵勞當中,覺了不迷是走在真如妙覺心中,本來就了不相觸的。當然念佛持咒也能夠有幫助,但最關鍵的就是你自己不可「迷惑不知」。

....

為什麽主人迷亂呢?

  修止觀的過程當中,你這個解門的觀照比較鬆懈了。妙境長老在講『止觀』的時候一再強調,說修止觀的人每一天要讀經半個小時,或者聽經半個小時。我們在修止觀之前,你基本上已經有正見,但是諸位要知道,正見是會退轉的。你要不長時間的薰習,只是在行門定課用功,時間久了以後,就有這個問題,貪神通想、貪宿命想、貪靜謐想。你這樣想的時候,旁邊又沒有同參道友提醒你,又沒有看經典這個鏡子來迴光返照,如人自照鏡,那你就這樣陷下去,到最後整個前功盡棄。所以在修止觀過程當中,你一定要「解、行」並重,這一點很重要。

2020/9/5

第123.首楞嚴卷09.明想陰境:別明發相十種融通妄想。

 本經所發明修行的方法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理觀」,第二個是「事修」。在理觀這一部份其實是主要的修學,就是當我們面對我們的五陰身心的時候,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而在本經的說明當中「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是我們成佛唯一的道路,也就是說你別無選擇「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

 

  在正念真如的過程,什麽叫做「正念」?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觀察,「正念」第一個內涵就是一種觀照的意思,在面對你的色受想行識,你要念念的依止「空、假、中」三觀來照它。這個「五陰身心」你觀察它即空、即假、即中,就能夠把這虛妄的假相破壞掉,而顯現它真實的一面出來,以「空假中」三觀來破妄顯真,使令我們安住真如。所以在正念的過程當中,第一個內涵就是一種觀照。第二個是一種順從,我們在點狀的觀照以後,你要念念的去順從真如本性。

 

  什麽叫不順從呢?

  當我們在修習過程當中,你生起一個貪求心,這樣就不順從真如了,就是抗拒真如,比方說:你追求世間的安樂,乃至於追求出世的功德。在本經中所提到的內涵說「貪求神通、貪求寂靜」,這種神通跟寂靜本來就是真如本俱的功德,問題是我們一貪求以後,我們的心態就跟真如完全不相應。

2020/9/1

【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無量壽經云:【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這一句的開示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平常念阿彌陀佛,真正遇到急難的時候,念觀音菩薩非常有效。為什麼到急難的時候,不念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就在《無量壽經》教給我們的。也正因為如此,印光大師當年在世勸勉學佛人,學佛是以念佛為主,大師勸導我們每一天念一千聲觀世音菩薩聖號;這一千聲觀音菩薩佛號,不是為自己念的,是為世界一切苦難眾生念的,這一千聲佛號祈求世界和平,勸我們這樣做。
  實在說,今天學佛的人把老人家這個話忘掉了。如果每一個學佛人真的能夠為全世界一切眾生祈求和平,這一千聲佛號會產生很大的效果,有真正不思議的功德。所以這個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苦難眾生。 無量壽經 【第40集】淨空老法師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