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科就是說明五陰的它的一個銷除的次第。我們看經文:
(經文)『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說這個五陰的根元是重疊次第而生起的,它這五陰的生起,我們前面講過五陰的生起是由顛倒生,一念的顛倒想生起的;也就是說,五陰不是我們本來就有的,這個地方很重要!我們本來沒有五陰的、沒有五陰的;這是一念的顛倒而生起,這個生起它不是同時生起,它是一個一個生起的,說是『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當它生起的時候呢是先有識陰、然後才有行陰,乃至於才有色陰;但是滅除的次第呢,是從外面滅除、先滅色、再滅受、再滅想,乃至於行跟識。
所以說是『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們在修理觀的時候,那是說「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當然一空、一切空,當下成就『乘悟併銷』同時銷滅五陰的執取。但是在事相的修學,那你可要一個一個對治、一個一個銷滅了,理觀跟事修是不同的;理觀是同時的現前,事修是要一個一個銷滅的。
我現在已經很清楚的指示這劫波羅巾的六結,是六根裡面的六結,它的生起跟銷除的次第,你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可以再來詢問。
這個地方是說:「我們剛開始一念的清淨心嘛!對不對?後來一念妄動、迷真起妄,就離家出走了,離家出走以後,就在五陰裡面打轉,回不了家了,就是整天就活在五陰當中。我們今生有一個五陰,來生也有一個五陰,然後久了以後呢?就亡失我們的本來面目了;就像一個小孩子,誒、我不知道我家在哪裡了?這怎麼辦呢?
大慈悲的佛陀就出世了,開方便門、示真實相,講了很多的語言文字的相狀,我慢慢的讀…哦!原來我本來面目不是這樣子的!我們就找到了家!找到了家,我們現在開始返妄歸真,開始破妄,在顯真的過程當中,這回家的路你得一步一步走;破除虛妄、先破外境的執取,先破色陰;你看我們在破「根塵識」、先破那個塵。然後再破根、根裡面的感受,然後再破識的想,識就包括想行識,都在這個識裡面;「根塵識」先脫塵嘛!遠離…我們先跟外境保持距離,然後再遠離我們心中的感受、六根的感受,再破除我們心中的想像,它這個銷滅的過程是有次第的,是由外而內,就像我們脫衣服一樣。你穿了五件衣服,肯定是先脫外面的那一件,再脫第四件、再脫第三件,你不可能說第五件衣服不脫,就脫第四件衣服,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五陰它是重疊生起的,所以銷滅也是要次第的銷滅,是這個意思。
所以你看我們大乘佛法的「菩提心」,我們一旦談菩提心,你肯定要談「空正見」,這兩個是分不開的。只有菩提心、沒有空正見,這個菩提心啊很快退失掉。
你利用五陰創造出來的快樂有兩種過失,至少兩種過失;
第一個「無常敗壞」的過失,你過去生很辛苦的布施、持戒,創造一個快樂的五陰,但是你經常能夠擁有嗎?不可能!....
這叫做福報跟善根的比較,其實這個就是「福報跟善根」的比較。
福報啊!它的情況有什麼缺點呢?在《智度論》上說,我們修習善業它沒有解脫分;我煩惱很重、我布施了以後,回來以後、煩惱還是很重!它對煩惱沒有對治的力量。你看,你修了很大的慈善事業,回來以後煩惱還是很重!只是說在這麼多煩惱當中,上面有一個善業把它壓住,叫如石壓草;煩惱都沒有對治,你修了一輩子福報,煩惱還是跟你以前完全原封不動!因為福報不是對治煩惱之因。
但是你修「止觀」就不一樣了!你心中會產生「解脫分」,會產生光明,它對煩惱有對治力,它有返妄歸真的力量,那可不得了!那是一個生命的改變。所以說我們修習福報呢、是生滅的因緣,而修學善根呢、是生生世世的一種根本上的改變;一個是沒有解脫的力量,一個是有解脫的力量,那當然不同!
古德對於這樣的一個佛陀的開示,他的註解說:為什麼一念的相應、能夠滅這麼多的罪業?能夠增長這麼多的福報呢?古德說,因為「達妄本空」何罪業而不銷?你知道我們的整個五陰身心,你造罪是根據什麼?你就是根據五陰身心去造罪的嘛!那麼你當初的這個造罪的心、本來就是畢竟空的嘛!覓心了不可得嘛!那麼何罪業而不銷呢?「知真本有,何功德而不成?」你知道你的本性是清淨、本來具足,何功德而不成呢?
也就是說,我們一念的相應,已經成就一個成佛的種子,一個未來的種性成就了。這地方的功德,就在這個地方,他產生了滅惡生善,因為他直接的正念真如啊!產生的力量啊!蕅益大師說是「滅業障如翻大地」,是從根本大地上的轉變。一個人要銷業障,你一定要覺悟真理,沒有其他的方法!不是說整天在那邊懺悔;蕅益大師說,那是吃止痛藥而已!懺悔以後、你以後還繼續造罪,因為你沒有真正的覺悟嘛!蕅益大師說,真正的懺悔,你要真實的覺悟到「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才正式的懺悔,那是發自內心的根本的懺悔。
------------------------------------------------
肆、結示勸修(分三:甲一、安住真如。甲二、成就三不。甲三、功德超勝。)
《楞嚴經》當然它把生命分成真實跟虛妄,那首先我們要怎麼樣?破除虛妄、安住真如,這第一件事情。我們看第一段:
甲一、安住真如
(真妄不二)『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我們把這個重點再複習一下,就是說我們在生命當中有分成兩部分,一個是『浮塵諸幻化相』,就是外在的五陰的相狀,這個相狀是什麼呢?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只是一個虛妄的暫時的假相,這是一部分。第二個、它內在的體性是真實不變的功德;所以本經先把生命區分成兩塊,一個是虛妄的假相,一個是真實的功德,先這一部分。
(觀相元妄)『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這個『虛妄』是什麼相貌呢?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別離而滅,所以它是怎麼樣?生滅之法,是暫時之法;我們沒有主導性的。
(觀性元真)『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而我們的真實之法呢?是『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的一種真實的功德。這個地方是講到一個觀念,說『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真中本來沒有妄。一個菩薩不容易啊!他面臨的是內心無量無邊的煩惱,要面對無量無邊的罪業,那他怎麼辦呢?他「云何應住」呢?他憑什麼說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句話,他用什麼理由講出這句話呢?其實靠這句話嘛,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在一念的心性當中,本來就沒有煩惱,本來就沒有罪業,這個菩薩才能夠安心的安住下來,那只是一種緣生緣滅的假相嘛!那都是可以銷滅的嘛!
所以這個地方的勝解,會影響到我們菩提心是不是真實的發起來,就是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罪業、本來沒有生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勝解的觀念,正念真如,或者我們說「安住真如」。你經常要遠離五陰的假相,安住到你真實的心性,這第一件事情。
甲二、成就三不(不迷、不取、不動)
成就三不:「不迷、不取、不動」。你不是安住就沒事了!五陰身心它可不會放過我們的!因為過去我們跟它打成一片,太熟悉了!你對治它、它肯定要反彈的嘛!真妄交攻;所以它才會有這五十種陰魔。那怎麼辦呢?你不要亂動,不迷、不取、不動,你不要亂動、它就消失掉,你一亂動你就完了!五陰的魔境要的、就是你亂動,「一念差池全體殘」。【註:依靈峰宗論本文】怎麼能夠不亂動呢?我們看看這個道理是怎麼說的:
(客不成害)『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
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
汝如沸湯,彼如堅冰,煖氣漸鄰,
不日消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
『然彼諸魔』這個『魔』由兩方面來說,第一個是什麼呢?你的冤親債主他不會放過你的!過去生我們對不起他,你現在想要往生淨土,他不同意的!這也是一種魔障,冤親債主。第二個、這個「大力鬼神」,魔王當然不會親自找你,他根本不把我們當一回事,他派大力鬼神來干擾你就夠了。這兩種人看到你在那個地方念佛,要求生淨土,心情大怒非常生氣!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地方我們要知道,他生氣是他生氣,『彼塵勞內,汝妙覺中』,誒、他安住在一種生滅顛倒的妄想當中,我們安住在清淨的妙覺心中,咱們兩個是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
這個地方講出一個譬喻:『如風吹光,如刀斷水』這兩個,第一個、風跟光的譬喻,你看風這樣吹來吹去、光明會動搖嗎?當然光明不會動搖嘛!『如刀斷水』刀可以把水斷掉嗎?斷不了的!所以說,這個真跟妄是不能夠接觸的,你看他活在妄想、你活在真心,這兩個是兩碼子事嘛!
『汝如沸湯,彼如堅冰,煖氣漸鄰,不日消殞』,這講到另外一件事情,不但是各走各的,而且呢還邪不勝正。怎麼說呢?佛陀說:我們修止觀的人就像一個熱湯一樣,魔王、冤親債主活在妄想當中,他就像堅冰。諸位你想想看,是堅冰把熱湯消滅、還是熱湯把堅冰消滅?當然是熱湯把堅冰消滅!我是熱湯、你一靠近我,你就融化了嘛!這是邪不勝正的道理嘛!
所以『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所以這個魔王、冤親債主在那個地方很生氣!但是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他只是客人,客人就是,他沒辦法主導我們。真如本性充滿了正氣,活在妄想是幽暗之氣,它怎麼能夠干擾你呢?但是他不能干擾我們!的確我們看到很多人被魔境一干擾的時候真的退轉了,那怎麼回事呢?看下一段:
(迷亂由主)『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原來不是冤親債主破壞我們的戒定慧;會『成就破亂』戒定慧是我們的主人迷惑顛倒了,客人才有機可乘;你自己顛倒了,不堅持真如了,你從真如當中退出來,活在妄想,他才有辦法對治你!我們在正念真如的時候,活在光明當中,黑暗不敢靠近,但是你一離開光明、黑暗就進來,所以你不能離開三寶,離開三寶你就完了。你說誒、修行很辛苦啊!你不修行、更糟糕!問題在這裡。不是說修行很辛苦,你難道還有其他選擇嗎?你修行這個光明是把你保護住,外面很多魔王,恨不得你趕快出去,你一退轉、魔王就把你抓住了,等你很久了。所以你那一分、主人你不能迷惑啊!你一迷惑、你的光明消失了,魔王就有機可乘了!所以我們是:自己傷害自己才有辦法,那怎麼辦呢?
(悟則必勝)『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
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
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
所以我們在面對魔境的時候,你肯定在修學過程當中打了妄想。沒關係!趕快把正念再提起來,安住在禪那當中,安住在真如心中;只要我們心中保持一念的覺悟而沒有迷惑,魔王是『無奈汝何』;前面說過嘛!他活在妄想、你活在真如,他是黑暗、你是光明,他怎麼拿你有辦法呢!所以我們不斷的堅持真如,這個五陰的魔境慢慢慢慢就被光明所銷釋了。
魔境都是屬於幽暗之氣,我們真如是屬於光明之氣,所以時間久了、自然自動銷失,他怎麼敢留下來去破亂你的禪定呢?我們會被魔境所干擾,表示你沒有堅持光明,所以很多人說:「為什麼有黑暗」?因為你沒有堅持光明,你堅持光明、黑暗就銷失掉。
所以我們打佛七的時候也是這樣子,你看有些人,念佛的時候,念了三天,誒、他就上路了,佛號念得非常好。有些人念了三天,心都還是亂七八糟,你說:我妄想很重。這不是理由,這跟妄想重不重沒有關係!每一個人要打佛七,妄想都很重啊!哪一個人妄想不重啊!關鍵是你有沒有堅持佛號,不是說妄想重不重。你堅持佛號,佛號是清水珠,「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你堅持佛號、妄想就消失了嘛!
所以打佛七,看誰能夠上路,就是誰對佛號的堅持,誰對佛號的歸依心強,誰就上去了。這個真如本性的道理,也是這樣,你要堅持真如,妄想自然消失掉。不過那一份的堅持是來自於勝解,你要如實的了解。看:
甲三、功德超勝
(迷故成障)『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作一個總結,說是衆生怎麼就有這個六道輪迴的痛苦呢?是不是上帝創造的呢?不是!是我們一念的迷惑顛倒的心,我們背離了我們的真如的覺性,而去追求外在的塵勞,所以才招感了煩惱業力,才有這種六道之相,所以這個六道的痛苦,是一念的妄想變現出來,是自己創造出來,是一念的妄想。那麼佛陀的功德是怎麼來的呢?
(悟則功超)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不動道場,徧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說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議!你看他『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理事無礙,『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事事無礙,內心安住『不動道場』,同時普徧十方;他的法身能夠含徧十方的無盡虛空,在一個小的毛端當中、現廣大的寶王剎,在小的微塵裏當中,現廣大身、轉大法輪。為什麼佛陀有這麼多功德呢?因為他隨順於一念的妙明不生滅心,而順從於如來藏,所以開發這個功德。所以,總結:
(結示勸修)『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因為他遠離了世間的妄想,順從真如本性,所以把真如的功德開顯出來。這地方的總結,講出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我們生命當中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我們還是活在過去、還是順從我的妄想,我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那就完了!你今生沒有希望、來生更沒有希望!你就是走上一個顛倒痛苦的道路去了,你自己選擇的。痛苦了很久,總有一天,你覺悟了!你再讀《楞嚴經》,還得乖乖的回來,還是要走這條路,因為你沒有其他路可以走,你要離苦得樂、只有回到真如,所以我們現在繼續選擇「隨順妄想」,那就是『故發塵勞,有世間相』,佛陀也救不了你!
第二個、我們順從真如,正念真如,順從真如、順從彌陀的本願,誒、我們的生命…我現在不夠好,但是我們慢慢慢慢走向光明、走向功德,這當中就是看你:要覺悟不覺悟嘛!你的心、痛苦也是它,快樂也是它!你要順從妄想,那就生死流轉;你要順從真如,那就創造功德;生命就在你一念之間。當然這一念的抉擇,你要花很多很多時間的學習,包括生命中的經驗,你才能夠產生強大的扭轉力量。
這地方是說,當然我們要改變自己、不是那麼容易,但至少你要先承當;先相信你有真如本性,你先相信五陰身心是生滅的、是痛苦的,先相信這件事情,先給自己生命的方向先明確,返妄歸真,然後再配合念佛,禪淨雙修,那就更殊勝了。
我們這部經,剛剛在上課之前講過,《楞嚴經》是破除虛妄,它的定位是「破除虛妄」,至於「開顯真如」的功德這一部分,就是未來我們,比方說《梵網經》《法華經》《華嚴經》這一部分,如果有因緣的話,那我們就知道怎麼樣依止真如,依體起用,積功累德,創造萬德莊嚴。但是這部經,起碼它告訴我們,怎麼去遠離妄想、怎麼去安住真如。
我個人認為:即使你不修《法華經》,不修《華嚴經》,你能夠用本經的「不隨妄轉」,你說我妄想很多,但起碼我能夠安住真如、不隨妄轉,然後再配合佛號,你肯定可以往生!我不敢保證你今天能夠成就很大功德,你要成就功德,那你要修《梵網經》;怎麼去發起菩提心,斷惡修善度衆生《法華經》。但起碼你修「首楞嚴王三昧」能夠做到怎麼樣?不隨妄轉,心常覺照,不隨妄轉。煩惱很多、但是我還是正念分明,你煩惱、打你的,我安住到我的真如;那麼這個時候,就像懺公師父常說的:「在本來無一物當中,把佛號提起來。」就是一方面順從真如,一方面順從本願,達到臨終的正念,肯定可以做到。你說誒、積功累德到了淨土以後再做也可以,也可以!所以本經,我覺得它在整個菩薩道當中破除虛妄、安住真如,這個地方的確是我們整個修學宗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