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12

第126.首楞嚴卷10.明行陰境:別明發相十種幽隱妄想。

 這個外道的​​思想,最大的問題是太相信自己的六根,問題出在這裡,就是他看到什麽!他就計度分別。過去台灣有一個叫現在禪,這現在禪它的思想就有點像外道的見聞覺知,以什麽是見性?他說見聞覺知就是見性,你看到這朵花,當下就是見性。

 

  這個思想是有點似是而非,當然他已經不落入妄想,行陰現前他的想陰破壞了,他的確看到的事情是一個依他起性;這畢竟是一個依他起,「見聞覺知」這是看到了第七識、第八識,你不能說他是見性。佛法的見性是從理論上思惟,不能從事相上去體會,不能從假相上去體會。

 

  孔夫子有一天,他在行腳的過程當中,經過廚房,他看到子路把菜煮出來,他拿著菜就往嘴巴塞。孔夫子很生氣,說子路這個人真不懂禮貌,大眾師還沒有用他就先用,他就把子路叫過來,把他罵一頓。子路說:夫子啊!我沒有偷吃,我是看這菜煮出來有一個髒東西,我把它拿起來看一看,把它丟掉,我沒有吃啊!孔夫子說:哦,弟子們!我親眼看到的事情都有錯誤,何況是道聽塗說呢!

 

  他看到這個假相,孔夫子在解釋這個假相的時候,他照樣解釋錯誤。你怎麽能說見聞覺知就是見性呢!假相就是假相,真理就是真理。所以佛教很重視傳承,道理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是「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

 

  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這些修止觀的人可能到最後都沒有看經典,這不對的!他剛開始是應該有看經典,但是走到最後的時候,他就完全是根據自己的分別來判斷,這個是常、這個是無常、這是有邊、這是無邊,完全在假相當中產生了顛倒。所以佛教是要如理思惟的,要依止聖言量。

-----------------------

總而言之外道的思想,結論只有一句話就是「用心別見」。他以有所得的分別心,去分別去見真理。我們一再強調,真理不能追求,真理只能夠在一種看破放下的情況可以體會,不能追求,真理你一追求,就不是真理了,動念即乖嘛!仁者心動,一念方動,烏雲徧布。

 

  這個外道其實他所看到的沒有錯,他看到了生,也看到了滅;看到了有,也看到了無;看到的增,也看到了減,看到的通通沒有錯!他錯在哪裡呢?就錯在「用心別見」。你要不追求,這一切法是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一切法本來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當下真理就顯現出來,當下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循業發現,清淨本然;清淨本然,循業發現,但是你一追求就完了!就什麽都不是了。

 

  這意思就是法沒有錯,是心態錯誤,問題在心態錯誤。你看外道他所看到的都沒有錯,他還看到了眾生的「生相、滅相、有相、無相」,但是他想要去追求時就找不到了。所以真理只能夠體會,不能夠追求,這大家要知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