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9

第125.首楞嚴卷10.明行陰境:別明發相十種幽隱妄想.

 這一科是講到,我們在修《首愣嚴王三昧》,也就是在修真如三昧的過程當中,所遇到的五陰魔境的一些相貌。當我們在修真如三昧的時候,其實我們所修的法門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正念」,第二個是「正知」。

 

  「正念」就是你要如實的、不顛倒的去觀察二空的真如之理,我們說是於諸境緣「不迷不取不動」,安住在一念不生那樣的真如理,這就是「正念」。但是你除了正念以外,你還要加上一個「正知」,正知就是心中的一種覺照功夫,你要隨時的保持「覺照」,看你這一念心是不是已經如實的安住在你的正念當中。

 

  因為我們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我們的內心雖然累積很多的善根,但是也累積很多顛倒的五陰的種子;這時你的正念跟你過去的顛倒種子一接觸的時候,你的色受想行識的那種顛倒的煩惱相貌就顯現出來。

 

  宗喀巴大師講出一個譬喻,他說我們今天要去調伏一個性情非常暴惡的狂象,要怎麽辦呢!你要做兩件事:第一、拿一條繩子把牠往前拉,要牠能照著我們所規劃的方向往前走,這叫「正念」。第二、要有一個人拿著鐵棒在旁邊,隨時觀察這隻象是否有失控的情況,牠一旦失控,你要隨時用鐵棒調整牠,讓牠回歸到原來的道路上。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在修《首愣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因地發心是正確的,我們依止「不生滅心」嘛!但是過程就未必了!所以在整個修行當中,我們怎麽樣能夠不忘初心?就是你不要忘失你最初的「不生滅心」。那這怎麽辦呢?當然就是依靠「正知」。

 

  佛陀在前面不斷的提醒我們要「覺了不迷」,你一定要經常保持自我覺照,而且你要經常檢查,你現在的因地心跟你最初的發心,是不是相隨順!你是不是已經忘失了初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自我反省的修行功夫。

 

  這一科講到「行陰魔境」,這個「行」怎麽說呢!就是我們內心深處,那種生滅而且遷流的相貌,很微細的生滅遷流的相貌。

-----------------------------------------------------

這地方是說什麽意思呢?

  我們一般人是活在妄想中,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這個人煩惱很重,什麽叫煩惱很重?就是這個人妄想很多啦!一個人想像越豐富當然煩惱越重,佛法是這個意思,天下本來是沒有這種事情,你自己在那邊打妄想,打妄想就讓自己心有千千結,自己起煩惱,煩惱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在佛教的因果觀裡面,本來不應該有煩惱。我們造了一個業,顯現一個果報,就是這樣子嘛!一切法本來就是那樣就是那樣,這樣就是這樣,一切法是因果的顯現,但是我們心中有所住、有所黏。在《瑜伽師地論》上說:我們凡夫的心就像強力膠一樣,看到什麽就要黏,要有所住。

 

  這個修止觀的人把妄想破壞以後,他的心就像一面鏡子,照了萬物的時候,套一句〔禪宗〕的話就是他看事情,那樣就是那樣,這樣就是這樣,來無所黏,去無踪跡。他整個過去生的妄想習氣完全被破壞了,他的心中是空空蕩蕩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空空蕩盪,他做什麽事情,該怎麽做就怎麽做,心裡面沒有這些妄想、掛礙、恐怖的負擔,通通都沒有了。這一段是讚歎想陰盡相的功德,當然在整個回家過程中,還沒有到究竟圓滿。

----------------------------------------------------

生滅的根元指的是第八識,他這時只能夠看到第七意識的行陰,還不能夠看到第八識的這個識陰的障礙。但是他「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他能夠很清楚的看到「同生基」就是眾生的生命,雖然因果各式各樣,但是他們都有共同的「同生基」一種造作遷流的相貌就是行陰。講一個譬喻,行陰就像野馬一樣的熠熠清擾,這個「野馬」指的是陽燄,就是太陽的折射照到空中,一種好像光明的水氣,這個陽燄遠遠望去是熠熠清擾,「熠熠」就是那種生滅閃爍的樣子,「清擾」是微細的流動相貌。

 

  行陰是整個眾生的根身世界的一個究竟的樞穴,這個樞穴就是開關。就是說這個人為什麽能夠走路呢!他為什麽能夠坐在那裡呢?他因為有行陰。整個有情眾生的生命動力的來源就是行陰。行陰在《八識規矩頌》有句偈形容說:「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月鎮昏迷。」一個人的生命,他為什麽能夠去造業,為什麽去得果報呢?因為他有一個我,有情眾生是從以自我來發動,他的整個生滅的作用,也是因有一個我,所以才得果報。說這個地是誰掃的?是我掃的。也因為有這個自我意識的執取,也使令眾生就活在三界的顛倒當中所以說行陰:第一、是有情眾生生命的根元。第二、是一個顛倒的根元。

-----------------------------------------------------------------

說明:「第六意識」就像是一個很大的波浪,你看我們打妄想,我們馬上知道「第七意識」是一個微細的波浪,第七意識是一種生命流動的根元。當然那個流動不是你在高速公路看那車子這樣跑來跑去,不是這麽粗的流動,那是在定中意識,或者說是用高倍的顯微鏡,看到我們生命的細胞在動,我們整個生命的細胞都是在動態,沒有一個東西是靜的。從行陰的角度,我們生命是活在動態當中,我們色身的細胞,我們內心的狀態,沒有一個是不動的,都是在動。動的力量!從什麽地方而來呢?就是「行陰」發動出來的,行陰是一個微細的波浪。「第八識」是一個沒有波浪,但是有微細流動的水;真如是完全「不迷、不取、不動」沒有波浪也不流動。

 

  這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在破壞行陰的過程當中,這一段經文是值得我們注意『如波瀾滅,化為澄水』,這一句裡面最重要的是這個「化」是轉化;說行陰是生命的根元,就一刀二斷,那你就完了!行陰是生滅的根元,行陰也是我們智慧的根元。《唯識學》講:轉第七意識成平等性智,是要「轉」的;這個波浪是不好,但是沒有波浪你也找不到平靜的水,所以是要轉變。

 

  《首愣嚴經》在轉變煩惱的方法很特別,不採取任何行動,就是「不迷、不取、不動」,認為達妄本空,煩惱本來就不真實,你不隨妄轉,它自己會消失掉,本經的思想是這樣,不像『唯識學』那是要對治,「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完全站在一種抗拒的角度來對治煩惱。《愣嚴經》講你不用對治,它自己會消失掉,你只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你就做三件事「不迷不取不動」它就自然消失,本經的思想是這個意思。

----------------------------------------------------------

行陰的根源:我們眾生的這種生命動力,是一種幽隱的妄想。我們解釋「幽隱妄想」,行陰的相貌我們可以分作三個總結:

 

  第一、行陰是變化而相續的,生滅變化但是又恆常相續。所以我們接下來講到整個十種魔境的時候,主要的顛倒只有兩種:一個「斷滅見」,另一個「常見」。為什麽起斷滅見呢?因為他看到眾生在「生滅變化」中,他只看到生滅變化這一部份,所以他起「斷滅見」。那為什麽起常見呢?他看到行陰那種相續這一部份起「常見」。其實行陰是兩種都具足,它​​是生滅而相續,相續而生滅。

 

  第二、行陰是微細而難知的,我們很難知道,只有定中才能夠知道,那是很微細的流動。

 

  第三、行陰是有情眾生生命的根元。要了脫生死這就關鍵了,行陰是眾生的「同生基」,眾生生命的一個最重要的根基。這樣的一個根基到底是怎麽來的呢?是從妄想而來,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妄想而來表示什麽?表示妄想是可以消滅的嘛!

 

  諸位如果我們研究菩薩戒,你就會了解一個觀念,在『菩薩戒』整個戒文當中,佛陀在訓練一個菩薩的心態,菩薩有一句話是絕對不能說:「我做不到!」你不能這樣講。菩薩在斷惡修善度眾生,只有資格講一句話說:「我盡量做!」你不能說我做不到。為什麽做不到?這些都是虛妄的想像,要斷除「色受想行識」,它的本質都是妄想,它沒有實體,所以菩薩是不能講我做不到的!這不合道理,菩薩只能夠說,我盡量慢慢改,就表示我不放棄。他為什麽能有這樣的力量呢?來自於他的一種空正見,一切整個生命的根元都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是過去的妄想捏造出來,所以它是可以斷除的。

------------------------------------------------

我們前面講到想陰的魔境,他的干擾是外面來的,魔王派遣一個說法的法師,跟著顯神通來引誘他,來破壞他的戒定慧,是外來的。行陰所有的魔境都是自己的妄想生起的,他在定中看到了事情,自己在那地方虛妄分別然後產生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