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6
2020/12/20
2020/12/19
袁宏道往生後,托夢告誡他的弟弟念佛確保往生的方法(袁宏道《西方合論》)
2020/12/12
2020/12/10
《佛教的大千世界》全集,帶你一同暢遊精彩絕倫的三千大千世界,認識莊嚴美麗的極樂淨土!
https://mp.weixin.qq.com/s/98mggPAaXJOQ0vytqOWfJg
目 錄
CONTENTS
第一篇佛教世界
第一章 優婆塞所講述的世界
第二章 “世界”是屬於佛的
第三章 三千大千世界
第一節 世界的地質層次
第二節 須彌山及其上下四方
第三節 三千大千世界
第四章 有情世間及其社會結構
第一節 三界概說
第二節 六道與十界
第五章 世界的成住壞空
第一節 四劫與劫
第二節 壞劫與空劫
第三節 大三災的次序
第四節 成劫與住劫
第五節 世界發展的內因與規律
2020/12/6
【一切事物都有定數,不必著急!】
不管是什麼?心上真放得下,知道這一切都是因果決定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了凡先生沒遇到雲谷禪師之前就懂,一切事情都是「進退有命,遲速有時」,該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這個人該什麼時候出現就什麼時候出現,不必焦急,也不必盼望。只需要耐心做好手頭上的事就行了,認真的做好,它自然就會來,自有安排,我們的心是定的、是安的。
心裡只牽掛阿彌陀佛就好,不需要牽掛任何事情,事情來了便做,做完就放下,這個不管是這個意義上的不管。所以你做著事可以不管事,關懷人的時候可以不管人,手裡拿著錢的時候還是不管錢,心上放下。你看我們師父上人自號「三不管法師」,可是他沒有不做事,天天弘法利生很積極、很努力,團結宗教,事情做得很多也很忙,可是你問他,他說他沒管。
2020/12/5
【學佛以後,如何處理好個人的事】
個人的事,就是我們每個人行住坐臥日常生活的事,有世間事,也有佛法的事。世間事,當然就包括家庭、工作、兒女等世俗事務。印光大師講過一句話,生在世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應該做的事,要「敦倫盡分」。本分事要自己去做,不能指望別人來做。自己有父母,不能交給別人來孝養;自己有子女,不能指望單靠老師、靠社會來教育。
【佛子。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淨宗大德彭際清居士
2020/11/29
【師父說】放下怨恨報復 念佛求生西方
任何一個人,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面輪迴,與一切眾生所結的恩怨也是無量無邊。這種恩怨必定是酬償、報復,也是永無止境的,而且愈報愈殘酷,所謂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非常可怕,這就是一切眾生苦的源頭、苦的根本。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8集) 1996/4
人與人之間,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沒搞清楚,這就冤冤相報;搞清楚了,無論是順境、逆境一笑了之,就沒事了。即使受到極大的冤屈,他也不會計較,也不會報復,為什麼?《金剛經》上幾句話念一念就好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些現象,知道是業緣,我過去沒有得罪他,他今天怎麼會來報復我?他為什麼不報復別人,單單報復我?必定是我跟他過去世有這個結,今天他報復來了,這個帳到此地就結了,沒事了。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8集) 1996/4
2020/11/15
淨空老法師: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在哪裡?
【無邊殊勝剎。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轉。】
『無邊殊勝』,這是極樂世界,「超勝微妙,無有邊際、無有量數,不可稱說,故云無邊殊勝剎」。極樂世界在哪裡?《阿彌陀經》上說,在我們世界的西方,往西方去,過,超過十萬億諸佛剎土,那邊有一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佛說法依二諦,就是根據二諦來說。二諦什麼意思?一個是根據真相,完全講真相,講真實的;第二,根據俗諦,俗諦是我們眾生常識所能接受的。真諦契理,俗諦契機,兩面都要顧到。顧到你能理解、能體會,又不失真實,兩面顧到。真實裡面沒有距離,沒有空間;沒有先後,沒有時間,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阿羅漢就證入這個境界。說空間、說時間毫無意義,這是從眾生妄想裡面生出來,不相應行法,以為有這個事情他就被侷限,被時空侷限了。極樂世界超,超過一切諸佛剎土,一切諸佛剎土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叫超;勝是勝過,微妙。我們想去的地方不是普通地方,一切佛剎裡頭第一殊勝的,沒有任何佛剎能跟它相比的,去這個地方,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極樂世界多大?沒有邊際。佛在經上透的信息給我們,我們要能體會到,我們的世界在極樂世界裡面,它包住我們,我們是它裡面的一部分。換句話說,沒有離開極樂世界,只是我們今天有業障,我們見不到極樂世界。前面講得很清楚,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統統是夢、幻、響。你在作夢,夢中出現我們現在的世界,這叫娑婆世界;等你夢醒了,夢醒了是極樂世界。我們作夢的世界沒有離開現實的世界,我們用這個比喻讓諸位有一個概念。極樂世界太大了,無所不包,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在極樂世界常寂光裡頭。極樂世界就是常寂光,遍照法界,光明遍照法界,沒有邊際,沒有量數。十萬億佛國土是佛比喻說的,不是真的這個數字,我們要把它當真,以為是實在的,錯了。所以不可稱說,極樂世界的真相說不出來,不但不能說,想也想不到。故云無邊殊勝剎,釋迦佛對極樂世界用這一句讚歎,無量無邊殊勝的剎土,生活環境,學習的環境。
淨空老法師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八九集)
2020/11/14
如何內方外圓化解我執?
心裡有一定的標準,可是當需要變通的時候,也不要執意不變,食古不化。必須要有一些善巧方便,觀念想法適時地轉一個彎、換個角度,或是多用同理心、柔軟語,這樣才不會讓人覺得你很難相處,事情才容易成就。
■ 文/聖嚴法師
待人處世的過程中,「堅持原則」本來是正常的,問題是:你所堅持的究竟真的是原則?還是自己的偏見?
堅持原則與我執偏見
如果對任何事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堅持要用自己的作法。只管自己,別人的建議和商量,都不願意接受,也不願意為任何人改變,不替別人設身處地著想,到最後可能於人於事都會造成傷害。你以為這是堅持「原則」,其實不是!你所堅持的,不過是個人的偏見,這就是「我執」。
堅持原則,是指自己所堅持的,也會為其他人所接受;不僅現在的人可以接受,未來的人也可以接受,甚至過去也曾經被人接受過,這才叫作原則。
如何萬事如意?
要求外境改變,了不可得,唯有改變內心的期待,方是正道。
■ 文/果然是大師
人人都想萬事如意,但有句俗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人生如意事,只有一二而已,多數時間都是在不如意狀態中。
但聖嚴師父則延伸其意義: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當遇到不如意事時,正如你所意。所以,萬事都是如意的。
[轉貼l:聯合報]楊定一/學會反問自己,帶來個人的轉捩點
文章出處: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399/4997300
2020-11-08 12:04聯合報 楊定一
這個年代,人群和理念的對立再強烈不過。即使親人,一談到意見相左的話題,也可能立即失去了對人的尊重和對事的客觀。這一點,相信許多朋友都有類似感慨,也往往認為是大環境對立太強烈的影響。
然而,我在這裡要說實話:是的,社會是愈來愈對立。但是,加速對立的過程,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一份。你可能會想「可能嗎?我怎麼可能主張對立呢?」不過,我們只要觀察自己,就會發現事實是如此。
舉例來說,我們每天總有短暫空檔拿起手機,進入另一個充滿訊息的世界。或許是看看家人、朋友說了什麼,也可能是留意一下新聞。有意思的是,抓住我們注意力的,多半是激烈、充滿對立的新聞或表達。我們一看到這些激烈的資訊,即使裡頭提到的人事物根本不在身邊、甚至是我們一輩子遇不到的,但我們的身心反應卻好像自己在現場、彷彿已經發生在身上:心跳和呼吸加快、胃有點緊、肩頸或手腳變硬,同時也浮起了許多情緒(特別是負向情緒)和想法(主要圍繞在如何防衛、主動出擊)。
[轉貼:聯合報]楊定一/動盪時刻,真正理性的選擇
我過去時常提到地球轉變的速度不斷加快,對很多朋友而言,這句話原本是相當抽象的。然而,光是今年,只要我們比較全面地關注新聞,也就可以體會到轉變的速度不光是加快,而且全球從經濟、制度到人心都處在一種緊繃的狀態,衝突一觸即發。面對一切的動盪,何去何從?
不到幾年,現代社會遭遇的轉變「進度」遠遠超過以前要一代乃至兩、三代、甚至是幾百年才有的變革。在這麼快速的轉換下,我們過去的所知、所學不再靠得住,以往認定可以進行的人生軌道也不見得有效。在關鍵時刻,我們能仰賴什麼?
2020/11/7
淨空老法師:法門無量慢慢學
我們用什麼方法修清淨平等覺?用信願持名,在所有法門裡頭,我只選擇這一門,這一門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這八個字。專念阿彌陀佛,專念《無量壽經》,專學黃念老的集註,其他的可以不要了。那麼多東西,你要不要學?要學,現在不學,到極樂世界才學。現在我就學這個,學這個可以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我有無量壽,法門無量慢慢學,有的是壽命,有的是時間。不要在這裡把時間糟蹋掉了,在這個地方時間短,要集中力量搞這一門,這一門決定到極樂世界。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八七集)
2020/11/5
淨空老法師:地球被染污了。再過若干年,空氣裡頭有毒,你怎麼生存?
地球被染污了。將來的事情更麻煩,土壤被染污,自己種的菜,土壤有問題,它帶著有毒,這你怎麼辦?水被染污,灌溉的水裡頭有毒。科學家警告我們,再過若干年,空氣裡頭有毒,你怎麼生存?這是真正嚴重的問題。
李老師教給我們這些學生一句話,臨走之前頭一天的下午,跟身邊的學生說,世界亂了,佛菩薩神仙下凡來也治不了。他說你們唯一的一條生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老師留給我們最後這一句話。真的,我們今天不能想將來有多少年,還要活多久。我已經早就到頭了,八十七歲了,你問我還活多久?我告訴你,一天,活一天算一天,哪一天走都歡喜。我不希望將來還有多少年,沒有,我只有今天;明天沒有走的時候,又是一個今天,別想那麼多。人肯定要有生有滅,哪有不死的?生死是平常事情,不要害怕,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才叫大問題。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八七集)
2020/11/1
關於佟愛國老師(正果居士)的介紹
https://twgreatdaily.com/lmHQc3UBLq-Ct6CZodfF.html
佟愛國,男,滿族。1968年生於河北省承德縣上谷鄉佟家院村。
1992年,佟愛國畢業於河北中醫學院,就職於承德縣醫院。後來佟愛國從縣醫院出來,開辦了一家診所,專門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皮膚病、風濕病、癌症和各種疑難雜症。佟愛國醫術高超,心地善良,對於同村和竹林寺村所有的鄉親,總是免費診療,免費送藥。
1997年,佟愛國接觸到佛法。學了一段時間後,認識到佛法博大精深,確實可以極大的利益國家和人民,所以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翻閱佛經和祖師大德的著作。
2004年,佟愛國開始修建承德縣竹林寺道場,把自己多年行醫的積蓄都投了進去。
從2014年至今,本著自給自足以醫養道的原則,一律食宿免費。對於家庭困難的病人送錢送藥送米送油,免費醫治。
2020/10/24
佛心湛然,無喜無憂。
《無量壽經會疏》
《會疏》曰:「『應時』,應菩薩發願時。『欣笑』,授記之相。如來常住三昧,將欲說法,安祥而動。故佛心湛然,無喜無憂。若將授記時,現欣笑。舌相薄淨,如赤銅色。舌上五畫,如印文。笑時動舌,出五色光。《寶積經》云:「諸佛常法,若授地獄眾生記時,爾時光明兩足下沒。乃至若授菩提記,爾時光明從頂上沒。」
黃念祖老居士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2020/10/17
2020/10/11
〈恭讀經典〉基本步驟
〈恭讀經典〉基本步驟
淨心、淨口、淨手、淨桌、唸誦清晰、不貪快。 〈恭敬法寶〉所應注意事項,略說如下: 【基本概念】 ◎佛經為眾生離苦的指南,應尊重恭敬,若有破損,應速修補,不可燒燬或丟棄。法寶所在之處皆有龍天護祐,若任其損壞廢置,罪過無量。2020/10/9
一切諸天。皆齎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
一切諸天。皆齎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前后往來。熙怡快樂。
『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伎樂」就是「樂工」,現代稱為演藝人員。小乘經上不許佛弟子歌舞,「八關齋戒」是小乘戒。此處是大菩薩,不是小乘。眾生的根性不同。小乘人的戒律是一板一眼的,嚴持戒律。不殺生就決定不能殺生;不偷盜,一點也不敢動。大乘嚴持禁戒,該殺的可以殺,該偷的可以偷。制戒的用意不一樣。小乘嚴持戒律是持「戒條」,是在事上。大乘嚴持戒律是在心。殺生,有沒有殺生的心?沒有。有沒有偷盜的心?沒有。事不相干!事可以做,可以不做,一切皆以利益眾生而定。
大乘戒是「論心不論事」,小乘戒是「論事不論心」。心裡想偷沒偷,小乘不犯戒,但是大乘就犯戒。大乘人起心動念就犯戒。若事上偷了,心裡沒有動心,則不犯戒。所以,大小乘戒的精神不一樣。大乘戒比小乘戒難持,大乘戒在「起心動念」上持;小乘戒是在「事相」上持。想殺人,但是並沒有殺害他,在小乘不算犯戒;大乘就犯了殺戒。若去殺一個人,但心裡並不想殺他,這在大乘,沒有犯殺戒。這是大小乘持戒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大乘人才真正大自在。《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有障礙?一有障礙就不圓滿,就不自在。
2020/10/1
淨空法師:「功夫成片」
所有一切障礙都是心不清淨產生的。心若清淨,六根就沒有障礙,眼能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耳能聽到西方世界,鼻可以聞到西方世界的寶香,確實就如同在面前。非常可惜,我們的心地染污太嚴重。現在每天還在加速的染污,這多可怕。為什麼去不掉染污?佛說因為兩種執著:我執、法執。起心動念想到自己的利益,只想到自己,是染污的大根大本。只要有「我執」,想把染污去掉,就非常困難。念佛法門的殊勝,就是染污還存在,用一句佛號把染污控制住,像石頭壓草一樣。染污的根還在,不讓它起作用,這樣就能往生,這是其他法門裡沒有的。
一切法門,我執不破,決定不能出三界。法執不斷,決定不能見性。念佛法門方便,不須斷妄想執著,只要把它控制住就行。用什麼方法控制?整個精神意志集中在名號上,二六時中,不是誦經就是稱名。口頭上不念沒有關係,心裡憶念決定不能中斷,因為一中斷,妄想、執著就起現行。這話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也很難。難,還是要做;不做就不能出三界。我們要警覺,難行還是要行。怎麼行法?只要努力去行,生煩惱,不要害怕。一面念佛,一面有妄想煩惱,不要緊,只要努力用功。佛號愈念愈多,經愈念愈多,妄想就能伏住。心裡常常想著經訓,想佛的名號,就不會再想別的。在生活中,要認真鍛鍊。練到妄想雜念不起作用,即是「功夫成片」。有這種能力就決定往生。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禮供聽法第二十六)淨空法師講述
2020/9/26
背誦《無量壽經》的好處與方法
《無量壽經》是一切大乘經的總綱領、一切經典的精華,念這部經就是念一切大乘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不講這部經的。念這部經,就是把一切諸佛所講的經統統都念到了。
依《無量壽經》修學,“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自己幾十年的修行,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劫的修行,就轉阿彌陀佛無量劫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
《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經”所在處,就是阿彌陀佛所在之處。
-------以上恭錄淨空老法師講經菁華錄:關於'讀經'的開示
背誦《無量壽經》的好處與方法
作者:佟愛國
背誦無量壽經的好處:
1 、有境界 , 用這個境界來熏陶自己 , 激勵自己 . 得到清淨心 . 去掉無始劫來的雜念 . 消業障 , 得佛加持 .
2 、老師時時在教自己 , 聽經得打開機器 , 這個不用 : 自己隨口就來 , 隨時隨地地就來教自己了 , 哈哈 , 隨身攜帶 .
3 、讓自己心定下來 . 早上起不來 , 先在那裡背經 , 背著背著 , 頭腦就清醒了 .
4 、誦得越多越好,時間長了,生定了,就會開悟。誦經,對念佛也有很大的幫助。
誦經過後,心定了,念佛才能更攝心。
背大經的方法
2020/9/20
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菩薩修持第三十)淨空法師講述
佛常在經上說,有人聽經,聽了一半,他證果了,他開悟,見性了。那就是契入這個境界。我們聽了,還是人我是非,還是貪瞋癡慢,沒聽懂!這是真的。為什麼聽不懂?那就是沒有辦法捨離一切分別執著,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還是照舊,這就沒有法子,聽也聽不懂。聽不懂最好,怎麼辦?最好不講。為什麼還要講?讓你阿賴耶識裡落個印象,印象若是多了,即有熏習的力量,會產生作用,幫助你開悟,幫助你契入這境界。所以,佛家教學很重視「熏習」。
你的煩惱執著為什麼放不下?因為煩惱執著天天在熏習。熏習的力量太大,所以習慣成自然。熏習有這麼大的作用,我們今天把熏習的對象換過來,改用佛法來熏習。
讀經即是熏習,聽經也是熏習,念佛也是熏習。知道熏習對我們這一生中有這樣嚴重、深遠的影響,我們對於「熏習」就應當選擇。這就是智慧!前面念過「肉眼簡擇,天眼通達」,所以他們能「解法如如」,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經過長期的熏習,真的明瞭,真的理解,真正放下了。
2020/9/19
第132.首楞嚴卷10.五陰:生因識有,滅從色除.如來歎述:大眾歡喜.
這一科就是說明五陰的它的一個銷除的次第。我們看經文:
(經文)『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說這個五陰的根元是重疊次第而生起的,它這五陰的生起,我們前面講過五陰的生起是由顛倒生,一念的顛倒想生起的;也就是說,五陰不是我們本來就有的,這個地方很重要!我們本來沒有五陰的、沒有五陰的;這是一念的顛倒而生起,這個生起它不是同時生起,它是一個一個生起的,說是『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當它生起的時候呢是先有識陰、然後才有行陰,乃至於才有色陰;但是滅除的次第呢,是從外面滅除、先滅色、再滅受、再滅想,乃至於行跟識。
所以說是『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們在修理觀的時候,那是說「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當然一空、一切空,當下成就『乘悟併銷』同時銷滅五陰的執取。但是在事相的修學,那你可要一個一個對治、一個一個銷滅了,理觀跟事修是不同的;理觀是同時的現前,事修是要一個一個銷滅的。
第131.首楞嚴經卷10.別示五陰: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所以本經的定位就是「破除虛妄」扮演了重要角色,把你的基礎打好,說這個杯子你還沒裝甘露水,但是起碼你先把這個杯子洗乾淨,那你以後所作的六波羅蜜,全部是一種成佛的資糧,全部是一種稱性的功德。你沒有經過《楞嚴經》的過程,杯子沒有洗乾淨,你依止虛妄的心來布施、持戒、忍辱,所有的心都是虛妄的,你的杯子沒洗乾淨,裝了所有的東西通通都是染污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每一個修學大乘佛法的人,這部《楞嚴經》這一關是必修的,是基礎的課程,因為你要先破妄,你才有資格顯真。
所以本經在破妄這一部份,佛陀講得非常詳細:第一、你要怎麽破妄,要怎麽正念真如。第二、你在破妄的過程當中妄想會開始「真妄交攻」,妄想會反彈!你要怎麽辦?你要如何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也就是說你要怎麽去安住,安住了以後在過程當中遇到障礙又怎麽去調伏。本經在整個破妄的過程當中,引導菩薩「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是講得非常的詳細了。可以說為我們未來行菩薩道打下一個堅固的一個基礎,一個不生滅的基礎。
第130.首楞嚴卷10.斥邪結正,廣答五陰本妄想。
第一、訶責前面八種外道的邪見,叫做「中途成狂,因依迷惑」的訶責;說你本來應該是正念真如,應該去順從我空、法空的真如,怎麽在中途當中生起這種斷常種種的邪見呢?這個邪見是怎麽生起的呢?佛陀作一個總結說:「因依迷惑」,這邪見還是我們自己迷惑不覺的心生起的!這個很重要,你不能說我看到這件事情是它引誘我的啊!不能這樣講,外境是被動的!諸位要知道!外境永遠是被動的,你有主動權啊!別人刺不刺激你是他決定的,你要不要起煩惱是你決定的。
過去有人在一本書上說:事因印順老法師講一些思想,大家不同意,所以「打倒印順」。印順老法師提出一個方法,他說:「打不打歸你,倒不倒歸我」,哈!這個高明啊!因為外境你沒辦法決定,打不打我沒辦法決定,但是倒不倒我決定,我自己「不迷、不取、不動」倒不了的。所以這地方佛陀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起顛倒,你自己要負責,你自己顛倒嘛!
2020/9/13
第129.首楞嚴卷10.明識陰境:別明發相十種顛倒妄想。
這一科講到五陰魔境的最後一個魔境,就是識陰的魔境,識陰的形相是甚深微細的,我們一般人是很難去了知的。在《成唯識論》中講出一首偈誦,把識陰作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說明,說是「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這首偈誦就講出了四種相貌,所謂的「因果染淨」四種相貌。這個「無始時來界」的這個「界」指的是種子,阿賴耶識的功能,就是能夠攝持我們過去生無量無邊的有漏無漏的種子,這講到它的「因相」,它有攝持無量功能的相狀;「一切法等依」就是說在因緣成熟的時候,它會變現各式各樣的果報,人天的果報,三惡道的果報,這是它的「果相」;因跟果又有雜染跟清淨的差別,所以「由此有諸趣」這指的是雜染的因果,假設我們在因果當中執著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那就變成整個六道的因果;「及涅槃證得」這是講清淨的因果,假設我們在因果當中能夠觀察我空法空的真理,以平等的心性來面對因果,這時候就成就涅槃。所以整個阿賴耶識,假設我們掌控「因果染淨」這四個相貌,你就很清楚了。
第128.首楞嚴卷10.明識陰境:別明發相十種顛倒妄想。
善男子在正念真如把心帶回家的過程中,他的行陰窮盡是什麽相貌呢?
「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這時候一切有為世間的體性,包括幽隱清微的生滅擾動之相,而這種擾動之相是一切有情眾生一種生滅的根元,叫「同分生機」;這個「機」就是生命那種活動的開始,像一個開關一樣,你一打開就開始活動,你把它關掉它就不活動。這整個生命活動的根元,突然間完全破壞了。
這個是什麽意思呢?「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解釋「補特伽羅」就是有情眾生。有情眾生當中那種深沉微細生命的「綱紐」開關,生命流動的開關消滅了。「酬業深脈,感應懸絕」,為了酬答業力的這種微細的流動,這個行陰整個消滅了,也就是說整個三界因果的感應,完全斷除窮盡了;這個「感應」就是因果的感應,完全斷除窮盡了。
2020/9/12
第127.首楞嚴卷10.明行陰境:別明發相十種幽隱妄想。
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也就是在正念真如的時候,其實它整個重點就有兩個:第一、是破妄,第二、是顯真。破妄跟顯真之間的關係是怎麽樣呢?
蕅益大師說:如果是一個利根人,他的大乘善根特別強,煩惱也特別淡薄,他可以直接的去開顯真如。也就是說,他直接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入一種不思議境,就在一念不生當中,念念的把真如本性給顯現出來,這種人不需要經過破妄的過程,他可以直接的「正念真如」。第二種人是鈍跟人,就像我們這種人,我們有善根,但是我們有更粗重的煩惱。蕅益大師警告鈍跟人不能直接正念真如,要先求破妄,再求顯真;也就是你在觀你內心的時候,不能直接觀「即空、即假、即中」,不可以!要先修「空觀」來破除妄想,再修「假觀」開顯真如的妙用,再修「中觀」入一念不生,它是要有次第的。
很多人問我正念真如要怎麽正念呢?
我們剛開始不要被這句話所蒙蔽,其實正念真如的下手就是破除妄想!你面對妄想的時候能夠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不隨妄轉,念念之間,就是在開顯真如。真如本具「覓即知君不可見」,但是你念念的「迴光返照,不隨妄轉,不離當處常湛然」,它就是念念現前!真如是你本具的,你不用去求的,你越求它就不是真如。
第126.首楞嚴卷10.明行陰境:別明發相十種幽隱妄想。
這個外道的思想,最大的問題是太相信自己的六根,問題出在這裡,就是他看到什麽!他就計度分別。過去台灣有一個叫現在禪,這現在禪它的思想就有點像外道的見聞覺知,以什麽是見性?他說見聞覺知就是見性,你看到這朵花,當下就是見性。
這個思想是有點似是而非,當然他已經不落入妄想,行陰現前他的想陰破壞了,他的確看到的事情是一個依他起性;這畢竟是一個依他起,「見聞覺知」這是看到了第七識、第八識,你不能說他是見性。佛法的見性是從理論上思惟,不能從事相上去體會,不能從假相上去體會。
孔夫子有一天,他在行腳的過程當中,經過廚房,他看到子路把菜煮出來,他拿著菜就往嘴巴塞。孔夫子很生氣,說子路這個人真不懂禮貌,大眾師還沒有用他就先用,他就把子路叫過來,把他罵一頓。子路說:夫子啊!我沒有偷吃,我是看這菜煮出來有一個髒東西,我把它拿起來看一看,把它丟掉,我沒有吃啊!孔夫子說:哦,弟子們!我親眼看到的事情都有錯誤,何況是道聽塗說呢!
他看到這個假相,孔夫子在解釋這個假相的時候,他照樣解釋錯誤。你怎麽能說見聞覺知就是見性呢!假相就是假相,真理就是真理。所以佛教很重視傳承,道理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是「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