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27

佟愛國老師:談「觀想」的重要


  1. 什麼是觀想?
    • :對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但心中不生起妄想、雜念或憤怒與懷疑等情緒。如鏡子一般照物。
      • 舉例:眼睛看到或耳朵聽到一件事,先了解清楚文字或事件的內容,但不馬上猜「想」原因、妄「想」後果,甚至內心產生情緒(不安、憤怒或懷疑)ˋ。
    • :生起念頭,開始分別與判斷前因後果,或進行推理分析。
      • 「想」字:上面是「相」,下面是「心」,相由心生而為想。想」會消耗能量。
      • 舉例:用頭腦思考、判斷整件事的真假、對錯或前因後果。
  2. 我們遇到事情,為什麼會處理得很累?
    • 不觀只想(下等人:遇到事情,就著急,立刻就用貪嗔癡慢疑的心,使勁地(想原因,想辦法...),導致還沒看清真相,就能量耗盡,而累死!
    • 少觀多想(中等人)2成觀察,8成用想。雖不著急,也不用貪嗔癡慢疑的心,但還沒「觀」察清楚現況,如盲人摸象拼命地想(想原因,想辦法...),前面想完,後面又忘了,耗能量,也累!
    • 多觀少想(上等人):9成觀察,1成用想。既不著急,也不亂想,只先「觀」察清楚現狀。觀看全局,需要想的地方才去想,看清全貌,而解決問題。不累。
    • 純觀無想(聖者):只有觀,沒有想,就可以解決問題。例如看到車子衝過來,想都不想,直接躲開。但我們沒純觀的能力,只能用純觀解決小問題,所以還是得用觀想。
  3. 正確的觀想方法:想(八正道之正思維)
    • 先觀察,再開始想。或一邊觀察,該想的時候就想。觀與想交互使用,不要只用想。
    • 像局外人一樣,跳出來觀察自己內在與外在現況。然後再去
    • 舉例:如柯南辦案,找到真相之前,不會先亂想妄下推斷某人就是兇手,而是先觀察現況收集足夠的證據與資料後,才開始推理(想)。一邊觀察,一邊推理(想),再找出真相!
    • 要常常反觀自己有沒有用正確的觀想方法
(整理自:佟愛國老師- 《现代学佛正确导航》解读 第二十九集: 浅谈观 参 虑 悟 想 浅谈十善业,舉例為筆者加入)

    《现代学佛正确导航》解读 第28,29,30,31,32集:谈【行】-轉變心態與心念

    (28)
    (29)
    (30)
    (31)
    (32)


    • - 信願行相互含攝
      • 信願要融入行(念佛)中
        • 信願為主,往生取決於信願
      • 信願不足時,要先補足信願(聽經為主);信願足了,就好好念佛
        • 聽經聞法裡也包含著行(解義即修行),但以增強信願為主,行為輔
        • 念佛以行為主,信願為輔
      • 信願須由行中檢視
    • 持名念佛之修行分為
      • 轉變心態與心念
        (28,29,30,31,32)
        • - 總說
          • 心裡做到十善以轉心念心態,達到萬緣放下→真信切願
          • 念:今心,當下的心念與心態
            • 正確見解:念佛與改心(錯誤心態與念頭)
          • - 念佛的能量要夠才能往生
            • 萬緣放下
            • 正確見解:常常反觀自己是否能量足夠
            • 什麼是能量夠?
              • 能量夠:萬緣放下,趨向真誠、清淨、平等、正覺
              • 能量不夠:不能放下,伏不住貪嗔癡等煩惱
            • 怎麼做?改變心態與心念
              • 改心念:惡念→善念→淨念
              • 改心態:貪嗔癡慢疑→真誠、清淨、平等、正覺
        • 分說
          • - 具十善業的心態
            • - 十善業
              • 不殺生:不殺肉眼看得到的生命
              • 不偷盜
              • 不淫慾:淫慾則精氣神不足,臨終難清醒
              • 不妄言
              • 不綺語
              • 不惡口
              • 不兩舌
              • 不貪
              • 不嗔
              • 不癡:建立正見,即十善
            • 往生的基礎是十善業
            • 最重要的是三條意業:貪嗔癡→心態與心念
              • 根本上修在此(心上修)
            • - 很多事雖沒犯戒,卻與貪嗔癡應
              • 譬如:吃東西沒犯戒,前面有個想吃的念頭,但更前面有個貪吃的心態
              • 光改心念不夠,不貪這卻又貪別的→應改心態
              • 一切時一切觸,與一切人事物接觸,都要檢查心態→根本上修
            • - 正確的心態→正確的念頭→正確的語言與行為
              • 譬喻:砍倒大樹
                • 改言語行為→摘葉子
                • 改心念→砍樹枝
                • 改心態→砍樹幹之根部(我們能做得到的)
                • 更微細的貪→土裡的樹根,看不到(須根性高的人才砍得掉)
            • - 嗔恨心的處法方法(30)
              • 修學之大敵
              • 一點不如意、反感、不順與難過都是嗔的心態
              • 未起令不起;已起要改之
              • 功德未破壞前之第一等修法:遇到要嗔恨之時,第一步要趕快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不要去應對或打鬥
                • 第二步再觀察這個問題
                • 第三步再看看是不是自己錯了
                  • 若找到錯誤,就要感謝那個人那個事,讓自己找到錯誤
                  • 若不是自己的錯誤,因為沒有起嗔恨,表示考試過關,也應該感謝
                    • 應表明他不應該這樣做,起慈悲幫助的心
                    • 真修行不找別人毛病,只有要幫助他時才找他人毛病
              • 功德已破壞之次等修法:找貪心
            • 淺談心態的重要性 (31)
              • 轉心態才是真學佛人
          • - 對極樂世界真信切願
            • 信願專一
            • 萬緣放下
          • 萬緣放下(32)
            • 是信真願切的標準
            • 万缘放下就是十善业里的不贪,也就是十善业 里的总目标
            • - 八大難關
              • 第一難關:放下惡友,親近善友
                • 不談五欲六塵之事
                • 善友(道友)間是理性的道義,非感情
                  • 感情: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對我不好就不對你好
                    • 因欲望而產生之假情
                  • 理智:你对我不好我也 对你好,我对你的好是永恒不变的,这才是真情→真誠心
              • 第二難關:放下一般家親眷屬
                • 用真心對待,仍和睦相處
              • 第三難關:放下父母、妻兒等最牽掛的人
              • 第四難關:放下淫慾,喜愛異性之心
                • 90%的人障於此
              • 第五難關:放下生命
              • 第六難關:放下微細名聞利養,善心之名
              • 第七難關:放下恩情
              • 第八難關:放下弘法利生
            • - 不是指事上放下,指的是心上 放下
              • 不是指拋開工作、家親的事上
              • 事上和睦相處,真誠對待(可以為世間事)
              • 但不能有情執(不可有世間意)
              • 非真放下:事來了放不下,事走了才放下
            • - 如何檢查是否真放下?
          • 具足前三後一心念佛
        念佛

    2017/5/26

    海印三昧

    「海印三昧」。名為印者,以世間印章為喻。印上文字能同時頓現,而無前後之差;舉體齊彰,亦無或隱之處。
    名為海者,猶如大海,同時影現種種差別之相。形象千差,水體無別。萬相繁興,而水湛然。宛然萬相,宛然無相。時無先後,故延促同時,三世古今不離於當念,齊現水中,故
    廣狹自在,十方世界不離於當處。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註)

    2017/5/21

    地獄變相圖

    http://faculty.stust.edu.tw/~tang/Mahayana/hell2.htm
    眾聖來迎  一生成就在當下   六字洪名出乾坤
     
     六道形成,升墮無常,皆由習氣染著之輕重而別,故有苦樂無常,亦不離生滅輪迴之現象。因此謂:「六道輪迴,頭出頭沒,苦不堪言。」 既知六道不究竟之苦,當嚴肅看待,如何能了生脫死,永不再墮輪迴?唯從「制心」做起,制心一處,萬緣放下,心不外攀,老實安分,自淨其意,是謂「淨念」,此即淨土念佛法門之要義。
     「念佛臨終見寶臺,寶幢寶蓋滿空排;彌陀勢至觀音等,合掌相隨歸去來。」此乃念佛成就之境界。
     阿彌陀佛,以無比慈悲願力,成就清淨、平等、光明、無染的極樂淨土,只要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以真誠信心與堅定願力,懇切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至臨命終時,必蒙阿彌陀佛親率菩薩聖眾,前來接引往生極樂淨土,永不墮六道生死輪迴。念佛往生是諸修行中最為便捷之法門,古德讚云:「當生成就」,並且是「萬人修萬人去」之殊勝法門。只要是非人我全放下,一句阿彌陀佛鎖心頭,堅定「信、願、行」三資糧,由生入熟,由熟而純,自然去穢存淨,何愁淨業不成?況念佛人心,與佛同心,與佛同願,與佛同悲之不迴向法門。以清淨心感清淨佛,心心相應、融為不二,當下遂生淨土,故云:「法門無量,念佛第一。」其殊勝之處在此。
     

    2017/5/19

    執著

    執著
      一般人都認為「執著」是不好的,其實也不能一概而論。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必須專心學習,並且樂此不疲,才能有所成就。濃厚的興趣、愛好到了極處,這也是「執著」的意思。
      古時后羿專心致力於射箭,所以成為射日英雄;宜遼專心致力於弄丸,因神乎其技而免楚宋干戈;成連專心致力於彈琴,而成為著名琴師;還有專心致力於圍棋的人,連屏帳、牆、窗都能看成黑白子對壘的棋局;專心致力於書法的人,見到山中一木一石都能看成各式字體;學畫馬的人,專心於馬的聲形樣貌,連躺在床上睡覺時都會變成馬形;這都是因為專心所致,所以他們的技藝才能聞名天下而流傳於後世。世間的技藝都需要專心學習才能成就,為何唯獨對於學道之事,就覺得不能執著呢? 

    2017/5/13

    《现代学佛正确导航》 解读 第23,24,25,26,27集-人生觀(信、願)

    23
    24
    25
    26
    27


    人生觀
    • 23,24,25集
    • 人生第一遺憾:未聞佛法
    • - 人生第二遺憾:已學佛,未聞淨土
      • 正法时期,戒律成就; 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 禪宗的機鋒轉語是針對快要開悟者而說的。將悟未悟時集中心力思考,定功一提昇,就開悟了
      • 八宗並重導歸極樂
    • 淨土法門修學次第(25,26,27集)
      • - 放下
        • 看破看不破,都要放下。
        • 放下:狠、穩、準
        • 放下標準:心裡放下,非事上而已
        • 真信切願的標準:放下
        • 老實的標準:放下
      • - 人生第三遺憾:學淨土而不精進
        • 我們既非上根亦非下根人
          • 萬緣放下為我們努力的核心
            • 正知正見:理論
            • 十善業道:實踐
      • - 人生第四遺憾:學淨土精進而不得法
        • 障礙往生與否之判別
          • 不會障礙往生的大小事隨遇而安
          • 不會障礙往生的牽掛就無所謂
            • 內心隨遇而安,不喜歡也不難過
          • 會讓內心牽掛,產生憎愛而障礙往生的就要放下
        • ~ 應如何學好淨土法門?理論與次第
          • 幹活避免無用功
            • 往熄滅貪嗔癡方向修
            • 煩惱滅了,福報也培→福慧雙修
            • 把貪嗔癡勾起的都是恩人
      • 淨土法門理論與修學次第
        • 總綱領:信願行
          • 總說
            • 萬修萬人去之「修」:達到信願行的標準→放下
            • - 真信
              • 真信佛的人能壓住貪嗔癡,超越生死
              • 反感、難過與煩惱準備萌動的時候要問自己:「真信佛嗎?」
              • 要感恩對方,因幫忙消了業障(解除瞋恚心,過了這關),法喜由此生,源於真信佛
              - 六信
              • 信自
                • 信自己是佛
                • 信能生極樂
              • 信他
                • 信阿彌陀佛實有
                • 信極樂世界實有
                • 實有:相有體空
              • 信因
                • 念佛是因
              • 信果
                • 成佛是果
              • 信理
                • 實相之理-真空妙有
              • 信事
                • 萬法皆空-真空妙有
              -補充:信心決定往生的資糧夠不夠
              信心為關鍵點(27集)
              • 衝破十排長矛(煩惱)的比喻
                • 持戒如同穿盔甲,衝破煩惱關
                • 加上信心夠,才能衝破
                • 縱然淨土是二力法門,阿彌陀佛來接引前,自己還是得走一段路
                  • →靠持戒與信心
                • 淨宗易行道,是與其他法門來比,只要伏煩惱即可,不用斷煩惱
                  • 但仍要有信心與持戒
                信心增長→煩惱轉輕得快→成功的時間短
                如何使信心增長?
                (關鍵一:「保持」一念心力)
                • 先提著假的信心,久了就有真信心,真誠就出來了
                • 要有信心,煩惱一來就打掉
                  • 傻傻的樣子
                  • 一有煩惱,表示信心就沒了
                • 信心長保不失,壯實到一定程度,就能摧伏一切魔軍
                • 此信心含藏無量功德
                • 靠著強大的信心修習十善業
                • 信心出來了→不疲不厭
                (關鍵二:「迅速」提昇信心
                • 死前只要一提起信心,也能往生,表示信心可以迅速提起的
                • 勇猛發心就能具足
                  • 若平時不能保持信心,平時要練習勇猛發心
                  • 勇猛時間逐漸增長(發光的時間增長)
                  • 「以心易物」→不疲累
                    • 心是主人,物是奴隸
                  • 「以物易心」→累!
                    • 心變奴隸
                如何轉煩惱為菩提
                • 極重的貪嗔癡若轉為菩提就好了!
                • 把貪嗔癡的「力量」借來用在戒定慧、信願行→煩惱就轉成菩提
                「信為道元功德母」一切法都從信而來
            • 發願去西方極樂只是初步,關鍵在到達萬緣放下的程度才是真願
            • 錯誤點:願意去,但不願意早往生→應天天盼望往生
              • 平時應準備好往生
              • 信真願切之切指不急躁,特別想去但靜靜地等待
            • 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
              • 信願有無:以是否能萬緣放下為準
            • 信願行三者相互包含不可分
            • 轉十惡為十善,萬緣放下,是行的基礎,才表示有信願

    2017/5/6

    《現代學佛正確導航》講解 第21,22集:天道

    第21集:
    第22集:https://v.qq.com/x/page/d0398borc4e.html

    • 天道總說
      • 參考天道圖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8721370102w6ar.html
      • 如何檢查修證功夫到哪?(1)看信願多少?(2)看放下多少?
      • 天道重要性
        • 只要能信願真切,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極樂→只要有生天的功夫,就可以往生極樂
          • 有天人的功夫才能超越常人,有機會生淨土
          • 要把平常獨居的片刻清靜心(不思淫),擴大到行住坐臥
        • 怎樣讓臨終不糊塗?
          • 修十善,保護精氣神
        • 1~6層天的功夫我們有機會達到
    • 28層天
      • 欲界6層
        • 總說
          • 修五戒十善,但有夫妻恩愛
          • 六层天在爱欲方面次第减弱,第一层天,身动 则有节制,第二层天心动亦微,第三层天遇境方动,第四层天境迫不违,第五层天交中无味,第六层天身 合心超
        • 6層分說
          • 四王天
            • 不邪淫:身不犯,心不想,心清淨,不流逸(邪意不外流)
              • 仍有正淫
                • 風氣一洩,欲漏便除
              • 淫慾心!!!
                • 一念喜歡的念頭都不能有
              • 我們修行的第一個目標!!
              • 意念來就捨
                • 要捨到連來都不來,才算達標
            • 須彌山腰,日月為鄰
            • 500歲,人間50年/天
          • 忉利天(帝釋天,33天)
            • 對夫妻情慾淡薄。但獨居時,還有慾念
            • 須彌山頂,33天(四方各八天,中間一天),超日月
            • 1000歲,人間100年/天
          • 夜摩天(須焰摩天)
            • 夫妻逢場作戲,事後無回憶。拉手示愛,無行淫。獨居時,無欲念
              • 要把平常獨居的片刻清靜心(不思淫),擴大到行住坐臥
            • 2000歲,人間200年/天
            • 自行放光
          • 兜率天
            • 獨居時無慾念。因緣相遇,若對方強迫,內心仍順從。相愛只是一笑。
            • 三災不受難,因有菩薩在
              • 彌勒菩薩於內院
            • 4000歲,400年/天
          • 化樂天
            • 完全無欲。玉體橫陳,味同嚼蠟。男女相愛,熟視無笑。
            • 升天後五欲可隨願變化
            • 8000歲,800年/天
          • 他化自在天
            • 厭惡淫慾。行事時索然無味,神遊境外。男女相愛,只看一眼。
            • 自己不用變化,其他天界變現
            • 16000歲,1600年/天
            • 天外別有魔天
              • 魔王波旬
      • 色界18層
        • 總說
        • 分說
          • 初禪3天
          • 二禪3天
          • 三禪3天
          • 四禪4天
          • 五不還天(5天,三果所居)
            • 無煩天
            • 無樂天
            • 善見天
            • 善現天
            • 色究竟天
              • 色界最頂天後有兩條路
                • 證羅漢果
                • 滅色歸空
      • 無色界4層
        • 空處天
          • 滅色歸空
        • 識處天
          • 第七識不緣外色,只緣內之阿賴耶
        • 無所有處天
          • 扶第七識,只剩阿賴耶識
        • 非想非非想處天
          • 以定力壓識不現行,但識性猶存。若存不存,若盡非盡
    第六集
    • 三股力量:信真願切、萬緣放下、一心求生
    • 師承之路
      • 積極地與生死鬥爭
      • 天災發生時,只管勇猛精進念佛,不慌恐,心神聚集念佛,即可往生
      • 想到死,就萬緣放下
    • 聽法的方法
      • 自利利他原則
        • 自利:聽懂後,檢查自己有沒有如法
        • 利他:講給自己聽,講給別人聽
    • 只要會生煩惱的,就算正確的事也不如法; 能讓心清靜的,就算是不好的事,也變好事
    • ~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的正確理解
      • 看什麼情況該用什麼法來對治,就用法,用完了就捨去
      • ex:吃飯吃完,碗筷就該捨掉
    • 何謂「清靜心」?
      • 放下貪嗔癡、名聞利養、自利的心

    2017/5/1

    淨土大經解演義要選第五集

    第五集
    • 如何通達一切法?
      • 聽法要入講法者的思維、目的、心態(知其起心動念)
        • 產生共鳴
        • 可能總說,可能針對某根性而說,要分清楚
      • 解法(思維)不能間斷(不能忘記學過的)
    • 成就五條件
      • 好學(主要)
      • 明師(主要)
      • 時間
      • 環境
      • 衣食無虞
    • 解行並重
      • 解法要領
        • 先解再行:就算行不到,也要先解,才不會迷路
        • 從高往下解:往上知道更高的法
          • 如:無吃肉之念(最上)→不吃肉(下一層)→吃三淨肉(最下)
          • 一時雖做不到,但知道有更高的法
      • 行法要領
        • 先從近的走
    • 懺悔就是改變心態
    • 聽法後,信與懷疑的分界(學法關鍵)
      • 師承:一聽就信
        • (相信或懷疑無量壽經會集本)
        • 佛說法無有定法,在對象不同。師承者不懷疑,找原因
      • 師資道合一定成就
        • 跟一個老師學習,進入老師的思維,老師的思維與經典相應
          • 須誠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