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31

持戒念佛

末法時期,特別是戒律,幾個人持戒?我沒有看到過。偶爾有看到過持戒的,持戒的大德怎麼樣?常常批評不持戒的。這是不是真持戒?不是,真持戒的人不批評人。持戒的人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為什麼?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得定的目的是開智慧,這是一條成佛大道。有傲慢心、有嫉妒心,執著分別重,決定戒定慧三學全部都沒有,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不容易!現在這個世間,世尊的末法,各個宗派都衰了,真正修行人稀有難逢。我們活在這個夾縫當中,知道自己不是上根利智,下下根人,唯有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們只要自己能得生,功德就圓滿了。對於別人的指責,我們感恩,沒有怨恨,好好想一想,指責是對的,我們要改過;指責是錯誤的,要原諒他,他沒有學過,不要跟他計較,也感謝他。

佛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要分秒必爭,分分秒秒念阿彌陀佛,別管閒事。我們只求往生,所有一切的侮辱、毀謗這一類的,統統是我的增上緣,幫助我消業障。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要有怨恨心就錯了,那我就造孽了;我只有感恩的心、恭敬的心來承受,這就消業障。這一世沒造的惡業,前世有,無量劫來哪有不造業的道理!所以是善是惡、是是是非、是禍是福,都在自己一念間,我這一念統統轉到阿彌陀佛,這就能生淨土,那就是消業障。決定不能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我們往生這條路就斷掉了,這一生不能往生,這個損失太大了,所以不能幹這個傻事。對人要感恩,永遠生在感恩的世界,這就對了。
淨空老法師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七集)

受戒易。守戒難。莫將大事等閑看。浮囊渡海須勤護。一念差池全體殘。理勝欲。便安瀾。把定從來生死關。任他逆順魔軍箭。凜凜孤懷月影寒。【靈峰蕅益大師宗論】

唯識三十頌 直解

唯識三十頌 直解#

  • 天親菩薩造,三藏法師譯,藕益大師解
  • 參考:唯識三十頌 直解(蕅益大師)
  • 天親菩薩大乘最具代表之論典即此頌
  • (觀心法要)
    • 妄心:既不自生,亦不他生,又不共生,不無因生,只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012)
  • 修行者的第三能變乃關鍵,否則一般人只受初能變影響(受業力支配,心隨境轉)
  • 業種子須成佛才能被消滅破壞,懺悔業障的重點在對治煩惱,讓罪業種子無因緣可得果報,再栽培憶佛念佛的念頭,先讓淨業得果報,帶業往生,先到極樂世界再說。之後阿賴耶的種子將不會再得果報。(附表十三:十大地法,014,40)
  • 三性(重要!三性一定要明白才能了解唯識)=>徧計執性、圓成實性、依他起性=>先破遍計執(大死一番),再悟圓成實,再以依他起(用)
  • 資糧位-「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於識相性能深信解。其相云何。」=>聞思智慧,但無法解脫,但朝向解脫方向(順解脫分)。
    • 求住唯識性:「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未起識)未起真實智慧,(求住唯識性)但強迫自己安住此理,希求無上菩提。煩惱障與所知障仍未伏。
    • 資糧位無禪定,只有聞思智慧。大部分心隨境轉,外凡=>須經一大阿僧其劫,止觀力薄弱,易受刺激,靠願力與信心支持。但易退轉。故祖師力勸求生淨土。

———————————————解釋題目————————————————————#

  • 唯識:
    • 唯:破小乘執有
    • 識:強調心識活動(否定中觀之偏空)
    • 離:離有無,處中道
    • 附表一:(唯識觀心法要,藕益大師)
      • 萬法唯識:萬法-所變現;唯識-能變現。
      • 唯識觀法:要先破二執,才能現真性。以空觀為方便而悟入萬法唯識。
      • 若境(隨順無明凡夫,之雜染緣起)...有三種(瑜伽師地論)(1)有尋有伺:對欲望有所尋伺,最低;(2)無尋唯伺:消滅粗尋,內心仍隱約有欲望的伺;(3)無尋無伺:完全無欲望之希求
      • 若教若理若行若果(清淨緣起):教理-先明白道理;行-修止修觀;果-功德
      • 無論雜染或清淨緣起,皆不離現前一念心識。
  • 三十頌:
    • 唯識相:世俗諦(初24頌)
    • 唯識性:勝義諦(第25頌)
    • 唯識行位:修行位次(最後5頌)

———————————————隨文釋義————————————————————#

2018/11/25

八識規矩頌直解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

八識規矩頌直解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
八識規矩頌直解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YouTube)

八識規矩頌直解#

  • 玄奘大師依成唯識論而作八識規矩頌,藕益大師直解
  • 八識規矩頌只探討心王。分四類,各有偈頌。發明「萬法唯識」之理。
  • 應破四種顛倒: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四念處的四種觀法即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 注意十二因緣之「愛取」:將來得果報的關鍵之一。念佛須調伏愛取,以免得三界果報。修四念處,以深信切願。(017:17x,淨土三要述義)
  • 念佛感應道交原理:佛之大圓鏡智「普照十方塵剎中」,如天上月(法身,不須因緣出現)。第六識只能照一大千,應化身(水上月),臨終現佛身。佛救度眾生須有因緣,此緣即佛號。「千江有水千江月」,佛如天上月(法身),水即佛號(因緣),現水上月(佛之接引應化身)。

———————————————作者略史————————————————————#

  • 求法緣起:解當現二常之疑=>現常-真如緣起;當常-阿賴耶緣起(當來將趨向真如)=>大師西行取經為解此疑
  • 印度待十七年。《真唯識量》。戒日王頒與《大乘天》之尊號。
  • 唯識宗中土之初祖。譯出《大般若經》、《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及《大毗婆沙論》
  • 唐太宗賜號三藏法師。

2018/11/10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淨界法師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主要重點:#

  • 比喻:第六識時起時滅,如水波;第七識無始相續,妄執我法,如水流;第八則如水。
  • 補充:五蘊之色受想行識(除「色受想識」之外的其他的心所即行蘊)
  • 去我執:去執,但不去法。

論主———————————————————————————————————#

  • 無著菩薩:請彌勒菩薩說《瑜伽師地論》(001,end)
  • 天親菩薩:於《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第一中略錄百法名數為《百法明門論》.

解釋題目———————————————————————————————————#

  • (1)主要詮釋百法;(2)何謂無我?
    • 大乘
    • 百法:世俗諦
    • 明:真諦(我法二空)。光明喻。
    • 門:通達涅槃門
  • 小乘只有我空,但法不空;大乘則人空與法空
  • 萬法唯識:一切法皆由個人心識所變現→法空(無自性)。諸法無自性,皆由心識因緣所變現。若有自性,則一切因緣皆不可變→破小乘之法有自性→因法無自性,故可改變,即轉煩惱,轉念念佛
  • 唯識雖立名相,但最終要悟入空性之理(悟我空與法空而趨向涅槃)(002,end)

2018/10/21

楞嚴經修學法要 淨界法師

【楞嚴經修學法要】#

前言(與重點)#

  • 首楞嚴:究竟圓滿
  • 不迷、不取、不動:不動-謀定後動,等妄想過去,才動。
  • 色受=>因業力,無法控制;但想蘊則應控制
  • 處理內外真妄四個問題
  • 真妄不二:(1)觀相原妄;(2)觀性元真→要把善根安住在真如,而非妄想
  • 心住外境(受+想)=>生滅心=>(1)今生痛苦;(2)臨命終難出離
    • 攀緣心:住在「感受「與「想法」就會啟動業力=>生滅心
    • 受與想乃繼承過去的業力而有=>應無住(不取不捨),把心帶回家
  • 辯識妄想:(1)必有相狀-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2)必有對立
    • 破妄:「達妄本空」-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明滅。
  • 方法:先脫離妄想(不住),再對治妄想。先理觀(脫離妄想)再事修。
  • 修行次第:安住(從假入空,正念)→調伏(從空入假,斷惡修善)→堅持(願力)
  • 不住相→外在對立變少→心越平等→外在了無差別。末法時期特徵:差別越多,妄想越多。(014)
  • 1.離一切相-空觀-清淨心;2.即一切法-假觀-菩提心(上求下化)(021)
  • 菩薩戒規範有兩層:1.表層規範(身口意);2.深層規範(精神)
  • 三世怨:以向外攀緣而行善,因地中夾雜惡法(貪來生果報之貪心),導致第二生得安樂果報後,第三生得苦果(因地中夾雜煩惱導致)。故善中帶惡。應以正念(菩提心)帶動善念。(027)
  • 俗諦:諸法因緣生(真如作用安立,對二乘、人天);真諦:諸法本自無生(真如本體安立)

2018/9/29

人生每一件事都有意義---淨界法師

破妄顯真 ─ 妄想是很抽像的,我講一個真實的小故事,大家體會一下:

在美國柏克萊大學:有一位體操選手叫做米爾曼,這個米爾曼他可以說是體操界的天才,他從小學就開始學體操,從小學到國中,從國中到高中、到大學,都是體操選手。他生命的目標就是成就奧運的金牌,他對自己很有自信,因為他在大學當中表現的很好;但是因為整個體操界競爭非常激烈,幾乎都是差之毫釐而已,所以他壓力非常的大。一個活在妄想的人,當然壓力很大,他經常作惡夢,他夢到自己在體操過程中…從上面摔下來,結果失掉了金牌,經常從這樣惡夢中驚醒。隨著奧運的時間到來,他惡夢的出現也越來越多。

淨界法師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前言}#

作者#

  • 常慚愧僧:學佛先有信心,再有慚愧心。慚:對善法;愧:對惡法。
  • 身為苦本:因目疾覺悟
  • 龍舒淨土文啟發:目疾因念佛而癒,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 弘法利生:皆有佛經為底(天台)-(1)諸惡莫作,眾善奉行;(2)因果報應,生死輪迴;(3)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002,end)

教起因緣#

  • 淨土三經:
  •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王(附表一),(03,21:16):
    • 因地:
      • 十大願
        • 具足智慧與福德(1~8)-自利
        • 成就眾生(9)-利他
        • 普皆迴向-苦惱眾生、佛道、真如
      • 王:空間與時間自在
    • 果地:臨命終,一切皆散壞不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引導往生極樂世界=>十大願王不被業力破壞(003,end)
  • 觀經下品下生
  • 大集經:

{正文}#

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開示—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老實念佛  求生淨土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from:淨界法師【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講義

2018/9/7

念死無常(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宣講)

光陰迅速,時序更遷;剎那剎那,一念不住。
此殆造物出廣長舌,普為爾我一切眾生,
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急尋歸路,免受沉淪之無上妙法耳

2018/9/3

十二時頌---皇甫士坊(清)轉載

    有一清朝人,名“皇甫士坊”,字“子儀”。浙江錢塘人,家族世代行醫。年少時閱瀆“龍舒”居士《凈土文》突然驚懼震撼而心中有深切的省悟。“士坊”與“思齊”“省庵”大師為方外之交,因而修習凈土法門。平時喜作凈土詩,積有一百多首,今選出他用了十二地支(子、丒、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作了十二首詩,每個時辰都叫人念佛。

《十二時頌》,頌雲:
    天光寅, 常時佛課在淩晨。一刻工夫十聲號,能超生死出沈淪,稀有法,妙難論,往生全依信為因。君能聽受無疑惑,便是多些受記人。
    日出卯, 朝露易失人易老。試將親友尋細思,眼前多少埋芳草,要修行,須及早,一寸光陰無價寶。閑時不肯念彌陀,直待臨終空懊惱。
    日高辰, 人世相居必擇鄰。莫向南天求福報,壽終難免再沈淪,生忉利,作轉輪,暫時快樂未為真。勸君念佛求西去,永作消遙自在人。
    日中已, 食時處處炊煙起。自攴飽飯自充飢,自已修持了生死,子憶娘,母憶子,到底功夫全在已。捨棄身心見願王,十萬憶土近如咫。
    日南午, 佛日當空目不睹。一條直路無人行,荒遠長途受辛苦,不談閑,不揮土,念念彌陀常作主。雖然身未出娑婆,精神已在蓮花土。
    日則未, 六蛇共室真恐怖。出沒閻浮是幾遭,多生還得辨真偽,快回頭,洗塵垢,人命無常須不諱。常將死字掛在眉,才覺西方有趣味。
    午時申, 嘆息人生自轉輪。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生渡此身,休錯過,莫因循,居多大角與披鱗。千佛慈悲難救渡,塵沙劫數自沈淪。
    日落酉, 返照餘光不悠久。嘆笑愚人顧眼前,自生大事君知否,臭錢財,閑茶酒,騙得凡夫終日走。閑時不肯念彌陀,臘月到來空束手。
    黃昏戍, 一盞弧燈明滅失。上床別了鞋和襪,魂夢迷茫黑如漆,嘆人身,容易失,要出輪回須念佛。無邊罪障一時消,佛光皎似千輪日。
    人定亥, 富貴功名不常在。枕上黃梁夢未醒,癡情猶自憂千載,稍因循,成懈怠,一息不來成劫悔。辜負西方老願王,遙垂金臂恩如海。
    夜半子, 淨穢相形分彼此。不受娑婆苦折磨,誰肯捨身離生死,既厭離,要知止,黃金地上樂無比。眼前煩惱為誰來,辜負西方促裝使。
    雞鳴醜, 君願往生誰能阻。煩惱場中正好修,念佛須教心應口,離是非,無可否,凡事隨緣我何有。但看蓮花不綠生,結根偏在泥中藕。 

2018/9/1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淨土教觀學苑 淨界法師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標題:#

  • 修:修正
  • 習:不令間斷,生轉熟
  • 兩個法門:
    • 止觀(總相-調心,本課程以此為主)
    • 坐禪(別相,下手方便-初學以坐姿最易相應,以坐姿修習止觀)
  • 止觀:
    • 止觀功德:
      • 世出世的功德,皆因修習止觀之果。持戒→止觀
      • 攝心→心定→知生滅法相(生命真相)。得定則心不散,如惜水(智慧)之家,善治堤塘(圍欄)。先止→再觀。
      • 廣大布施不如一天出家修寂靜(出世俗家或出煩惱家-在家解脫煩惱,修止觀)
      • 布施、持戒、忍辱=>凡夫可作,仍順生死流(無功德力);精進、禪定、智慧=>止觀..逆生死流,大事業,須注意很多細節
        • 色身安樂:擾動與雜染
        • 內心安樂:法喜安樂是寂靜、清淨隨順涅槃而不生煩惱

2018/8/18

如何扩大心量 ─ 学佛快速进步的关键 佟爱国老师精彩开示

  • 愚人除境不除心,智人除心不除境
  • 避開他人的貪嗔癡與是非,找到自己的道,即入道
  • 為何降伏欲望後(去除喜歡之心),感到抑鬱?
    • 壓制欲望,而沒發心,因而抑鬱
    • 以願望代替欲望(願望不會放在心上,不影響喜怒哀樂;念頭與欲望會浮現心上,會有急躁心)
    • 要回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心,而法喜充滿
  • 關鍵:擴大心量
    • 看一切眾生是佛,生感恩心
    • 一切法從佛的大慈大悲流出,心量大才能體會
    • 心量大即發菩提心:(1)求生極樂;(2)眾生無邊誓願度
    • 大心凡夫:先發假的大心量,遇到境緣再縮小也沒關係。先維護自己的心量,漸漸就懂法了、心量也開了。
    • 不懂的法會突然懂,過不去的煩惱突然就過去了。自然會形成自己的觀照波若。
  • 再上一個台階:把喜歡學佛、了生死變的欲望成願望
    • 若是欲望:一遇到障礙會起煩惱、嗔恨心
    • 若是願力:則會增強願力,知眾生煩惱重。越障礙,願力越強
  • 分辨了義法與方便法

2018/8/4

禪觀與淨土四 往生篇 - 淨土教觀學苑 淨界法師

概說與補充:#

  • 此篇目的:如何引導佛號導歸淨土。重點在心態改變:減少娑婆念想,增加淨土念想。
  • 前篇的念佛篇是建立與彌陀名號的皈依(所緣境是佛號);在此則是建立與淨土的願力(往生所緣境是淨土)。念佛(緣彌陀)與往生(緣淨土)是兩碼事。
  • 諸佛如來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後,主動權就在眾生心想了。
  • 淨土行人:
    • (1)念佛-建立與佛號的關係,離開佛號就只能受生死,只要堅持念(不能念,要他念),妄想就怕;
    • (2)往生-如何在臨終時讓佛號從資糧種子轉成現行(比念佛困難!)-業力沈澱、思想轉變、真如安住
  • 一心三觀(問答)
    • 空觀:處理妄想與過去
    • 假觀:念想極樂
    • 中觀:安住真如
  • 平時的念佛與臨終念佛不同:
    • 平時念佛是為離苦得樂的念想
    • 臨終念佛是為往生淨土(生命轉變)=>欣求極樂的念想=>只能借相(經典文字相)修心(轉成心中影像)
  • 一定要把心靜下來才能修觀=>借相修心
  • 初學先假想觀,依照文字安住=>成就後為真實觀,則為隨心
  • 臨終若回首往事,就是刺激第八識,啟動業力..若平常打娑婆想,即與娑婆的生死感應道交=>應讓業力沈澱
    • 回入娑婆時再來處理業力:有恩報恩,有怨報怨,自在隨意,順逆皆方便

禪觀與淨土(三) 念佛篇 - 淨土教觀學苑 淨界法師

念佛篇-善導的信仰(皈依)+藕溢的智慧觀照=>往生思想#

  • 法脈
    • 印度:難行道與易行道
      • 籠樹菩薩判淨土宗(佛滅後一百年)
      • 易行道:早期無往生概念,念佛為助行,以破障為主。把佛陀的功德透過憶念轉化成自己的。
    • 中國:聖道門與淨土門
      • 演變:
        • 天親菩薩最先提出往生概念(佛滅後九百年)
        • 唐朝道綽大師再判為聖道與淨土門
        • 印光大師:他力門(念佛消業障,增福慧)與果地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集眾生心,投大覺海=>有急迫感,背水一戰,必須往生淨土
      • 聖道門:娑婆世界成就
      • 淨土門:極樂世界成就(原因-末法1.善根退化;2.刺激太大)
  • 不要主宰業果:善導=>用怖畏心不敢主宰;藕益=>本來沒有,沒必要主宰

禪觀與淨土(二) 觀照篇 - 淨土教觀學苑 淨界法師

{觀照篇}#

  • 處理三個問題:業力、思想、執著
  • 臨終的外患:業力;內憂:顛倒妄想

禪觀與淨土(一) 基礎篇 - 淨土教觀學苑 淨界法師

禪觀與淨土 一、基礎篇

{基礎篇}#

  • 目的:加強內在三種善根的願力,降低四種外在產生業力的過失
  • 目的:降低對娑婆的順從,增加對極樂的順從
  • 剷除妄想的根;生出菩提的根

2018/7/18

澫益大师 戒淫文 字幕版(定弘法師宣講)

蕅益大師戒淫文
人知殺生之業最慘,不知邪淫業尤慘也;人知殺生之報最酷,不知邪淫報尤酷也。蓋種種受生,肇端淫慾;種種造罪,托因有生:淫為生本,生為罪本。是故三途劇苦,人世余殃,淫意才萌,一切俱起。淫習難斷,如火燎原:於極臭處,謬為香美;與極穢處,謬為潔淨。隨處苟合,何異畜生?非道染觸,過於雞犬!此在稍有良心者,便應痛絕,奈何聰明學識之士,甘此喪心無恥耶!

一念欲心,是鐵床銅柱因;一念愛心,是積寒堅冰因。況具行非法,滅理亂常,塵沙劫數,不足盡其辜,千萬億言,不足數其惡。須發大慚懼、大誓願:

寧火炙刀剜,終不與一切男女欲心相觸;
寧碎身粉骨,終不與一切男女污穢交遘。

設忘正念,更犯前非,必遭毒害橫災,生身陷入地獄。以茲猛決,善自要心,時時懺除往業,切切悔過自新,庶白法可修。而又勤觀經論格言,以策廢忘;精修對治觀行,以除毒本。不然,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必落魔道,永無出期。矧世智辯聰,曾非大器,隨業直墜,百劫千生,受諸燒煮,尚不成魔,安能成佛?尚失人身,安能往生?請於靜時,仔細思之,於對境努力防之;不然,諸佛無下手處,善友其奈爾何哉!

2018/7/3

淨心與淨土(美國版)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

淨心與淨土(美國版)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 (7/7學習圓滿)

  • 根據彌陀要解之精要
  • 禪淨雙修:
    • 止觀:心力
    • 淨土:佛力
  • 彌陀要解:三力-心力帶動法力,法力感應佛力
    • 心力:信願行資糧
    • 法力:佛號
    • 佛力:彌陀
  • 臨終的正念來自於平日的正念:遇境逢緣-心不貪戀,意不顛腦,正念分明
  • 心力是主動,彌力是被動的:「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
  • 三種憶念達到臨終正念
    • 憶念真如佛性=>不隨妄轉
    • 憶念彌陀名號功德以啟信:
      • 今生消除災障(光明無量願)
      • 來世增長福德(聞名得福願)
      • 善根堅固(聞名不退願)
      • 十念必生(十念必生願18)
      • 臨終接引(臨終接引願19)
    • 憶念淨土莊嚴以生願:
      • 遠離惡道(不更惡道願2)
      • 國土莊嚴(一切嚴淨願27)
      • 衣食自然(衣服隨念願38)
      • 身心安樂(樂如漏盡願39)
      • 聞法歡喜(隨願聞法願46)
      • 具足五通(神足無礙願9)
      • 壽命久遠(壽命無量願13)
      • 功德圓滿(一生補處願22):

2018/6/24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 淨土教觀學苑 淨界法師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 (2018.7.1學習圓滿)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文字版#

  • 禪宗觀心;淨宗觀佛
  • 宋朝後,禪宗無把握,故轉入淨土,禪淨雙修開始,永明延壽大師
  • 禪淨雙修:結合理觀(禪)與事修(淨)
    • 理觀(禪):依外境而起的是虛妄生滅心;依道理而起的是真實心=>攝用歸體,返妄歸真
    • 事修:一心歸命彌陀, 感應道交=>依體起用,成就功德莊嚴
  • 宗旨:1.理論;2.方法;3.次第

2018/6/13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共20集)

觀想念佛法門《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6/13~6/24學習圓滿)
  • 本經結構:心力+佛力
    • 法界圓融體,做我一念心(空觀破妄)
    • 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假觀顯真)
  • 觀經重點:
    •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 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
  • 心態比心相更重要:只要心態正確,諸佛就能進入心中。先求感應道交,再求開顯自性。
  • 學過觀經,再念佛會有欣求之心

2018/6/8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

  • 心為業主:心理素質決定一切,法門則無高下
    • 想久成思=>想是妄想
    • 思是願望=>最好的思心所是菩提心(美好想像與堅定的願望)
    • 善心=>提昇到菩提心
  • 菩提心層次:
    • 出離心:二乘
    • 自覺覺他:菩薩種子(菩提心)
    • 普與眾生,同登極樂:無上菩提(空正見)

2018/4/29

净界法师:放纵淫欲,后果不堪设想

在佛法里面我们允许有行为上的错误,但是绝对不允许有根本上的错误!即便我们一个在家居士,我们没办法去突破现前的因缘,我们有一些偶尔的正淫,但是你的心态很重要!你一定要发愿:淫欲它的本质就是一种生死业力,我目前不能突破,但是我以惭愧心,我发愿我总有一天能够远离这样的因缘。至少你心中有一个愿景,你没有放弃,而且你不完全放纵。这个时候,至少你根本没有坏,也就是枝末上的过失。

淨界法師:當淫慾心生起的時候記住要神光內凝

※你要觀察你沒有生起淫慾念頭的時候,你的心是清涼的,叫冷;當這個淫慾之火活動的時候,你身體變成熱惱的,叫做暖。那么這清涼之相跟熱惱之相,這兩個相狀在你心中互動作用,有時候清涼、有時候熱惱,有時候熱惱、有時候清涼。那你應該怎么辦呢?

神光內凝─關鍵在這四個字。神光就是你那一念心要內凝,就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你要觀想:你淫慾在活動的時候,你要迴光返照、你要問它說:你從什麼地方來?觀察我們的淫慾心,你沒有來之前,到底它的根源在哪裡?我們知道:妄想最怕的就是我們迴光返照─達妄本空,覓心了不可得。所以,我們面對煩惱第一件事情要怎么樣?迴光返照---先脫離妄想。那么一個人迴光返照就開始安住真如,就跟妄想的相狀脫離了,就不住在妄想,然後轉化化多淫心成智慧之火。這個地方他理觀是脫離妄想,應該還有一些事修的對治,比方說:念佛持咒、修四念處等等。

一方面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脫離妄想;一方面種種事相的對治,就把淫慾的火轉成智慧之火

我是如實的觀察:在身心世界當中,這個冷暖的觸覺,我發覺我的身體有時候是清涼的、有時候是熱惱的;有時候是熱惱的、有時候是清涼的。怎么會這樣子呢?原來都只是一種因緣和合的假相,當我的因緣是一個苦惱的因緣結合,就出現淫慾之火的假相;當我阿賴耶識釋放業力的種子,是一個善的清淨種子,就出現清涼的假相,不過這兩個假相,都沒有真實的體性,所以開始脫離熱惱相、也脫離清淨相,最後無礙流通,我就悟入了

淨界法師:當你起淫欲心的時候,你對淫欲心是抗拒的!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佛陀這句話講得很清楚、非常的肯定,就是如我前面所說的,這個是正知正見;假設相反說:淫欲是善知識、是幫助我們修行的;這個是​​邪知邪見魔王所宣說的。

  我們常說《楞嚴經》是照妖鏡,它把這個邪、正的根本,分得很清楚!這個在淫戒當中的一個根本思想,就達到其心不淫。其心不淫的意思不是說,我們現在開始都不起淫欲心,那沒幾個做得到,不是這個意思。它的意思是─你的心,必須安住菩薩種性,當你起淫欲心的時候,你對淫欲心是抗拒的,關鍵在這個地方!

净界法师:如何对治念佛的两大障碍

  我们念佛的时候有什么障碍要破除?
  一个是昏沉障,一个是掉举障,破除之前先了解昏沉、掉举的相貌。
  第一掉举,掉举的出现,你怎么知道你的心掉举?「于所缘境心不寂静」,掉举就是心中念佛的时候,本来应该心里佛号专一安住,心里佛号相续安住,但是你发觉你这颗能念的心开始向外攀缘,开始扰动不安。为什么心不安?你心中一定有一个罣碍的东西藏在你内心深处,在那个地方扰动,就掉举了!你心中有一件事没有放下。掉举的相貌,它出现的时候,你的心不是寂静的!
  第二昏沉,「心于所缘心不明了」,你说我这个人提得起放得下,在外面可以做大事业,回到佛堂万缘放下。万缘放下当然是寂静啦!但是念没多久就打瞌睡了,心不明了了,这也是个障碍!虽然寂静,但是明了心失掉了。

唯識學概要 - 淨土教觀學苑 淨界法師(共33集)

净界法师:你知道如何拜佛念佛吗?

接下來我們看五點記數法。

  ◎「五點記數法」:

  (一)安置地輪,令必下沈。

  (二)所緣行相,清楚分明。

  (三)寧可少念,不可草率。

  (四)先依記數,再求圓滿。

  靜坐五點記數: 一、安置地輪,令心下沈。 二、所緣行相,清楚分明。 三、寧可少念,不可草率。 四、先依記數,再求圓融。

2018/4/16

淨空老法師2018開示:善學的方法-善聽、善思、善言、善行

上凈下空長老: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二O一八香港清明祭祖法會談話 今年是第七年了。祭祖的意義,是提倡孝道,教人不忘本,所謂「知恩報恩」「報本反始」。孝敬是人道的大根大本,人人發揚孝敬精神,社會風氣就會歸於淳厚。所以《論語》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個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你會麼?」如果你會,你就是個明白人;如果你不會,你就是個糊塗人。那麼,怎樣才算會呢?就是要善學;學習佛法要善學,學習傳統文化也要善學。能夠善學,你就能得到佛法與傳統文化的真正利益,一生幸福、美滿、快樂;如果不善學,即使佛法與傳統文化這麼好,你也可能愈學愈出問題、愈學愈多毛病、愈學愈痛苦。這就好比一帖良藥,如果懂得正確的服用方法,你的病很快就能治癒;反之,如果服用的方法錯了,可能你的病會愈來愈加重。所以問題不在於藥,而在於你自己是不是懂得善用。同樣的,學佛和學習傳統文化學出了問題的人,關鍵不在於佛法和傳統文化,而在於你自己本身不善學,你學錯了、學偏了!

2018/4/8

什麼是妄想?該如何面對?(淨界法師)

※摘自佛法修學概要 淨土教觀學苑 淨界法師 第05集

【74】「妄想」是我們迷失心性、招感痛苦的關鍵所在 

我們本來清淨,本來自在,本來平等,但是我們現在變成不清淨,也 不自在,也不平等,這個地方是哪裡出了毛病?它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 我們的「妄想」。這個「妄想」我們解釋一下,它是怎麼回事。「妄想」是 由感受而來的。我們的一個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觸時,先有一個感受。福報 大的人,他過去生有善業,從善業而來,他的感受大部分是快樂,一生當 中,快樂多,痛苦少;福報比較差的人,他一生當中痛苦的因緣多,快樂 少。但這個感受還不是問題,因為感受沒有相狀,但是感受的下一個剎那, 帶動想像力,他會從這個地方捏造很多影像。

2018/4/7

念佛法要 淨界法師 宣講(共兩集)

念佛如何攝心?有什麼幫助攝心的技巧?
為何一定要唸出聲音,要聽到自己的聲音?
散亂的念佛一輩子,方式錯誤,不如正確如法的念一天?
念佛法門,是最契合現代人的修行方法,方法正確人人都能一生成就!
感恩淨界法師精闢的理論及教導,南無阿彌陀佛!

2018/4/5

淨土教觀學苑 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共40集)

佛法修學概要
4/5~6/7修學圓滿
南無阿彌陀佛🙏
  • 總相:
    • 心力、法力、理觀、事修
      • 理觀:依教起觀→依據祖師的法語起觀、思考
    • 以心力安住;以法力調伏、引導
      • 心力安住於空性:不隨相轉=>真實法
      • 法力調伏對治:借相修心,調伏對治,善加引導=>方便法
      • 修行的雙向力量:向外以佛號向法界流(事修,稱性起修);向內有無性力量反彈讓善根增長(理觀,全修在性)
    • 訓練第二念反轉的覺悟力量
  • 安住力(空觀)
    • 空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站在本來沒有的角度來看待一切.從假入空的智慧
      • 放下人生的背包(佛概37)
        • 從假入空之後=>再從空入假(假借相狀來調伏、引導)
      • 心中不安立名言
      • 不隨妄轉
      • 要把心中的相狀放掉:業力產生相狀→與六根接觸→相狀本應消失→我們卻執取相狀(愛、取)→有(造業)
        • 不用去掉相狀,只需放掉相狀(佛概期中座談6)=>不著相就會得定(老法師)
        • 雖知對錯,相狀雖有,但反應慢慢淡薄,執取心慢慢調伏
  • 調伏力(假觀)
    • 調伏業力
      • 懺悔法門
    • 調伏愛取(貪什麼?)...感情(悲心)重者須調伏
      •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 受是苦:不受,不安立名言,不起妄像
        • 心無常:
        • 法無我:不控制外境
    • 淨土:厭離娑婆
  • 引導力(假觀)
    • 佛為法王,於法自在
    • 理智重者須引導(菩提心?)
    • 信仰式的念佛(用妄心)=>理觀的念佛(用智慧)
    • 分享佛菩薩的涅槃功德(但菩提不能分享)
    • 求生淨土(欣求極樂)
      • 核心思想:一心歸命

2018/4/4

淨界法師 五戒修學述要(共四集)




甲一、安住戒體(內心願力)
甲二、奉持戒相(付諸身口意)
甲三、結示勸修
___________

淨界法師 受戒須知(共兩集)

有三種「火」在干擾我們的生命(煩惱火、業力火、果報火)
第一個是「煩惱」:煩惱的活動的一種是「擾動相」
第二個是「業力」:罪業的力 量,使令我們不得自在
第三個是「果報體」:老病死

歸依三寶,在程度的淺深上,有二種不同的層次,《菩薩瓔珞經》上說 「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開始歸依三寶是仰仗一分的「信心」
如果我們只停留在這個階段,會發現我們的信心是進進退退,所以應該進一步:「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持戒就像一個倉庫。」雖然我們做了很多的善法,曾經印經、布施、放生等等,賺 了很多的珍寶,但是你沒有倉庫來儲存,你的珍寶就容易流失掉

2018/4/1

懺悔法門 淨界法師 宣講(共5集)


罪業開始干擾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趨向於障礙、痛苦的時候,這時候, 我們就必須要修「懺悔」行,來破除這種罪業的障礙,使令我們的身心恢復到原 本健康、順暢的狀態,能夠繼續的修學佛法。
懺悔法門在佛教教義中,是被列為修行的「道前基礎」。
甲一、解釋名義: 佛法的懺悔有比較深入的意義存在
甲二、懺悔的方法 講正式的修學方法
甲三、罪除之相 是判斷罪業是否已除滅的一種方法
甲四、結示勸修
----------------------------------------------------------------------------------------------

2018/3/31

皈依的意義與方法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共兩集)


皈依是佛弟子修行的根本   善業若不與三皈依相應   就是外道法
《 歸依的意義與方法 》
◎將釋此義,大分為三:
 甲一、總標歸依的意義
甲二、別明歸依的方法
甲三、結示勸修

2018/3/25

聞法儀軌 淨土教觀學苑 淨界法師(共兩集)

《聞法儀軌》課程內容完整說明-影音連結、講義、課程講記

分科:
甲一、思惟聞法所有勝利
甲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甲三、正聞軌理
    乙一、斷器三過
    乙二、依六種想

法師分享三個心得:
第一點、我們聽聞佛法的重點,是在「改變觀念」...你要知道:聽聞佛法,不是為了增加知識,是為 了改變觀念。
....蕅益大師也說:不要以為年紀大的人,念佛就不用聽經;年紀輕 的人,聽經就不用念佛。他說:「念佛」跟「聽經」是缺一不可的。 因為我們在聽聞佛法當中,可以調整過去一些觀念,聽聞佛法,最重 要的就是改變觀念。

第二個、要「融會貫通」...發覺很多思想是衝突的。這時候,你要做一 項工作,就是把它融會貫通。...
講實在話:沒有一個人,回家的路完全一樣。我們離開家太久、 太遠了;所以回家的路,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成佛之道」沒有二 個人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他適合走的路,不見得適合你。 《大乘起信論》說:我們今天所對治的是無明、是妄想,而每一 個人形成妄想的因緣不一樣。他的妄想是這樣形成的,所以必須這樣對治;這個人的妄想是這樣形成,就必須這樣對治;你的妄想是另一 個方式形成的,就有你的對治之道。孔夫子說:「吾道一以貫之」。 必須在這麼多善知識的法義當中,聽聞之後,融會貫通,找出你適 合的道路來。否則,你會不知道怎麼修下去。

三、要付諸行動:你得到一個觀念,就要試著去實踐,即便跨出 半步都好。佛法的信心、佛法的宗教情操,來自於「真實的受用」。 你可能剛開始是「仰信」,但是如果你學佛很久,都沒有得到真實的 利益,你那個信心就會很薄弱。如果你今天聽聞之後,能夠隨轉、修 心要,順著去思考,而產生利益,你對佛法的信心,會更加的堅定。 所以當你聽到增上的新觀念,就要強迫自己,儘量往這個觀念去思考。 要改變我們過去的老毛病,必須要付諸行動

淨土十疑論(新加坡)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1~6集)


2018/3/24

淨界法師:你在娑婆世界很用功的修行,頂多保持原狀

 (本文摘自: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講記)

我們今天往生淨土,最大的訴求就是成就不退轉,善根不退轉。娑婆世界的問題在哪裡啊?因為它是一個五濁惡世;也就是說,它是一個大環境的染污。印光大師說: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修行,像逆水的魚啊!

你說:「哎!我今天沒有做功課,我的善根沒有進步;但是可也沒有造什麼罪業,沒有進步也沒有退步。」其實你是退步,因為你沒有進步就退步。你這個逆水的魚啊,它大方向是在往後面走。你看我逆水中的魚,我今天不游;不游的結果,就是往後退。

我告訴大家一個事實:你在娑婆世界很用功的修行,頂多保持原狀。

2018/3/18

淨空老法師:精進的障礙


       常普法師問了一個問題,關於小乘二、三、四果,還會有退轉這樁事情,要我做一個解釋。他說:如果三果要退到初果,初果就會來到欲界,三果叫不來,這兩樁事情如何會通?又問:四果是無學,見思煩惱斷盡了,如果還有退轉,它的思惑是不是時斷時生?出離三界是不是時出時入?滅盡定是不是也有失掉的時候?如果是這樣,阿羅漢跟凡夫又有什麼兩樣?
       學佛,疑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障礙了智慧,障礙了禪定。佛在大經上常講,決定要斷疑生信,佛所說的決定是事實。他為什麼會退轉?昨天我在講經的時候也說過,證得聖果的人,知見不會退轉,行持會退轉;就像我們舉師子覺這樁事情,禁不起五欲六塵這種誘惑。大、小乘的聖人,如果不到世間來度眾生,決定不會退轉,到世間來度眾生,這是應化而來的。應化而來,我們知道「四攝法」裡頭有利行、有同事,同事要沒有甚深的定功,自己把持不住就退了。因此佛才說,「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真的是不進則退。一直到遠行地的菩薩,經論上告訴我們,八地才不退轉。聖人跟凡夫有什麼不同?凡夫會退到阿鼻地獄,小乘初果決定不會退墮到三惡道,這是聖人,凡聖差別在此地,這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昨天我舉例子,他上學了,他會留級,他會降級,他不會被開除。我們凡夫?凡夫根本就沒有入學,是在學校之外,沒有入聖者之流,這是不同的地方。

2018/3/17

如何斷疑生信?

深知自己的業障深重,恭敬心不夠,功夫不得力,因此無法真信切願地念佛修行。
若無法斷疑生信,就不容易提起一念的心力,斷惡修善,精進念佛。
無法斷疑生信 ,如何能度人?如何能讓人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 每想要度化別人時,說極樂與彌陀,總感空虛與不實。
世人要「眼見為憑」啊!
老法師常提到他剛出家時,回去見恩師,恩師指著他說:「要信佛啊!」。法師納悶,怎麼自己都出家了,老師還這麼說?
如今稍能體會老法師當年的感受了。修行無法精進,斷十惡的速度慢,念佛還常打妄想,不正是自己還沒真信佛嗎?
偶爾看到世間無常的事,或自己受到病苦或煩惱折磨時,雖稍能感受生死輪迴之苦,欲求出離,但這種心也只能維持一段時間,又退了。
這不正是一些大德所說的:「生死心不切」嗎?印光祖師常說要把「死」字貼在額頭上,雖偶爾也會這麼來鞭策自己要精進,但這個心力仍感不足啊!
受世間的苦不夠多,還要為家親眷屬等俗事終日奔波 ,因此無法全心地「厭離娑婆」;
無法對極樂與彌陀真信,不能如實地體會什麼叫「真的往生極樂」,也無法全然地生起「欣求極樂」之心。
日復一日地聽經聞法,念經、拜佛與念佛,偶爾看到某某法師或居士大德的「往生記實」,或「淨土聖賢錄」記載的往生事蹟,當下雖受感動,但終究覺得隔了一層紗,很難真正信受。
心中總有那麼點「欲望」,期望諸佛菩薩能給自己來個示現,就算在夢中也好,讓自己可以真實看到極樂,見到彌陀,那麼自己就可以死心塌地信佛了,而能真正地精進修行了。而且,當要度化別人時,再也不用心虛了。
當然了,雖然這麼說,這終究還是得靠自己真修實幹才能做到。

2018/3/7

弟子披荊斬棘,只為奔上念佛的高速公路,直達目的地。

2018/3/3

轉載: 佟老师念佛法的几点体会

轉載: 佟老师念佛法的几点体会


        念佛,實際上不是念佛,是在聽自己心中念佛的聲音.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認知.
       佟老師的念佛,改變了以前的萬人之中只有一二個人往生,甚至一個也沒有的苦難出現.他的方法,是具體可以操作的。按他的方法,老實真干就可以。具體是什麼樣呢,下面總結一下.
佟老師教給我們的念佛方法,
一是,安住自己的心中,心不外馳;
在能聽與所聽之中,念佛時想所聽,所聽是指: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聽這種叫做無聲之聲的聲音;在不念佛時,想能聽,就是想自己的能或是在聽著沒有聲音的這個聲音
住在清淨心中,保護自己的清淨心;
不是所聽,就是能聽,多好;都在聽,這符合科學;

末来居士谈小录音机和念佛成片

末来居士谈小录音机和念佛成片

作者:末来居士
师兄你只要把佛号念熟了,念的滚瓜烂熟,到时就不由你了,不想念都不中,内心的杂念一个都没了,都被佛号替代了,那叫一个字美,舒服,安详,那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世界上所有的快乐包括夫妻之事都无法跟他比,到那时你才能真正相信真有极乐世界。同时佛光还会笼照着您……记住这是功夫到了自然会有的,千万不要刻意去求,功到自然成,切记切记!

2018/2/28

【願望與欲望的區別】

把這分牽掛變成自己的願望,怎麼變呢?不把求生極樂的這一念心放在心上去牽掛了,不是一種欲望了,而是一種願望。我有這份願望去極樂世界。
願望與欲望有什麼區別?願望不是馬上放在心上,比如我現在想找一枝筆,這就是放在心上,現在心上當下就想著要一枝筆,這就是牽掛。我馬上想著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牽掛,但這是正向的牽掛,但他成了念佛的雜念,馬上在心上顯像了,這就是牽掛。願望在心裡沒有顯像,我們心裡沒有總想著去極樂世界,本身就有去極樂世界的願望,願望雖然沒表現出來,但融在了這句佛號裡了。我是為何念這句阿彌陀佛呢?我是為了信有極樂世界,願意去極樂世界而念。所以當你這句佛號提起來的時候,只有這句佛號的時候,他背後的目的是為了往生。雖然現前的心沒有想著去極樂世界,但他背後的願力是這樣的,所以這一句佛號就包含著信願在裡頭。所以這句佛號裡要含著真實的信願,佛號裡沒有其他的雜念,就是萬緣放下。這代表你信願的功夫達標了。如果還有一個牽掛,留戀一朵花,留戀兒孫,說明你的信願沒有達標,這句佛號還夾雜。夾雜這個,不能往生。如果夾雜著「求生極樂世界」,這可以往生,這跟念阿彌陀佛的心念是一個,是專一的,但品位低。當你把他變成一個願望,融在阿彌陀佛佛號裡,你只剩一句阿彌陀佛佛號了,這個願望馬上 沒有 在心上,但背後的願力很強,這時品位會高。所以我們用念佛法門,信願和持名不可以分家的。如果分了家,就錯了。信願是融在持名裡的。對於持名念佛,信願是融在這句佛號裡的,這三個是不分家的。我們以念佛為主,以念佛為宗,把信願融在了裡面。也就是在信願的基礎上念佛。專持這句佛號,使信願漸漸增長。這句佛號念得越好,雜念就越少。雜念沒了,只有這句佛號了,就萬緣放下了,把一切都伏住了,信願就達標了。持這句阿彌陀佛名號,就往生了。所以臨終的時候,一定要有這句佛號。但是還要注意兩點:十善業的修行幫助萬緣放下,幫助臨終不糊塗。還要把這句佛號念熟,臨終的時候才容易提得起來。...如果念佛,悠悠泛泛,想往生極樂世界的願望不強,這說明信不真,願不切。如果願得切,就會孜孜不倦地念佛,自然就契入精進的狀態。(2018年2月網路回答-2:20: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