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9/29

淨界法師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前言}#

作者#

  • 常慚愧僧:學佛先有信心,再有慚愧心。慚:對善法;愧:對惡法。
  • 身為苦本:因目疾覺悟
  • 龍舒淨土文啟發:目疾因念佛而癒,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 弘法利生:皆有佛經為底(天台)-(1)諸惡莫作,眾善奉行;(2)因果報應,生死輪迴;(3)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002,end)

教起因緣#

  • 淨土三經:
  •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王(附表一),(03,21:16):
    • 因地:
      • 十大願
        • 具足智慧與福德(1~8)-自利
        • 成就眾生(9)-利他
        • 普皆迴向-苦惱眾生、佛道、真如
      • 王:空間與時間自在
    • 果地:臨命終,一切皆散壞不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引導往生極樂世界=>十大願王不被業力破壞(003,end)
  • 觀經下品下生
  • 大集經:

{正文}#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 厭離娑婆
    • 思惟苦諦
      • 正行-念佛方法:早晚課(靜中修)=>動中修=>念茲在茲(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004,end)
      • 助行-發露懺悔:訶責過去(悔),發願未來不造作(懺);並斷相續心
      • 發菩提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方法:觀「死」字、觀因緣
        • 觀因緣:過去無始來惡業無量無邊,今看似風平浪靜(得人生,聞佛法),若不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得三惡道果報
        • 三惡道與輪迴之苦(005,end):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須重複思維
    • 痛念無常:光陰迅速,時序更遷(粗相狀);剎那剎那,一念不住(微細相)。此怠造物出廣長舌(真實不需),普為爾我說一切眾生,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急尋歸路,免受沉淪之無上妙法耳!
      • 附表二-念死無常觀:
        • 今生決定死
        • 死無定期
        • 死時除佛法外餘皆無益
  • 欣求極樂...娑婆與極樂之比較...(006,end)
  • 結勸
    • 念佛不懇切:因不知娑婆苦與極樂樂!應思維人生難得,淨土難聞,若不念佛,一氣不來則長劫受苦。=>思地獄苦,發菩提心
      • 附表三-「思地獄苦,發菩提心」:三輩往生,皆應發菩提心。菩提心即願作佛心,願度眾生心,攝取眾生生淨土。
    • 菩提心

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正行)———————————————————————————————————————————

  • 總標:淨土法門(007,end)
    • 信願行三資糧
      • 信:(1)信娑婆苦,極樂樂;(2)信我是凡夫,無法自力了生死;(3)信佛必來接引
        • 附表四-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 依緣起說明皈依之義:只有三寶能救護。現前一念心性:皈依魔→三界生死之苦報;皈依佛→成就極樂世界功德莊嚴
          • 皈依修行方法
            • 依止聖教,抉擇所歸:(1)由皈依無明而抉擇皈依佛;(2)由十方諸佛抉擇阿彌陀佛;(3)彌陀的皈依處有三種:a.相狀;b.功德;c.名號(抉擇名號,最穩當)
            • 數數憶念,令心依止:皈依佛號。靜中修→動中修。(無明與佛號交錯,生轉熟)
            • 心佛不二,能所雙亡:只剩佛號。藕益大師:「無平時的正念,絕無往生的正念」。煩惱出現時,現出本尊調伏之→才算真正皈依。
              • 念佛念得好,不能有我的概念,才是真實皈依,是因彌陀加持。(善導大師)
      • 願:願速出離娑婆;願速往生極樂。
      • 行:至誠懇切念佛,時時刻刻無暫忘。(008,end)
  • 別釋
    • 深信切願:信願真切,雖心未清淨,仍能帶業往生。原因:志心念佛為能感,彌陀為能應。
      • 附表五-感應道交:
        • 他力能應:彌陀十八願=>應深信諸佛皆充滿,佛未滅度,只是應化身滅,法報身恆存法界。
        • 自力能感:
          • 能念-自性功德力:信自。自心本具極樂,但須「一念回心」。
          • 所念-名號功德力:佛為實施權,創造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 當發決定往生西方之心,就算當人天王或高僧也不受(009,end)
    • 執持名號
      • 靜中修
        • 念佛方法:
          • 勿用觀心法門,要用攝心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口耳要清清楚楚。
          • 十念計數:三三四念法,吸氣不念,吐氣才念(要吐完)。以此方式調氣(吐氣重要)。
            • 附表六-止觀體性:
              • 止:差異-念佛法門不捨所觀境(聖教門要捨息)..
              • 觀:念佛-信願與持名輾轉增上...(010,end)
            • 附表七-「念佛攝心方便法」:(1)都攝六根-一句彌陀念誦聽-專注力;(2)淨念相繼-十句成片三三四-相續力
              • 五點記數法:(1)安置地輪,令心下沉;(2)所緣行相,清楚分明;(3)寧可少念,不可草率;(4)先依記數,再求圓融
                • 「聽」不是住在耳根,而是遍法界的聲相。
              • 破除二障:
                • 掉舉:貪心造成心不寂靜。對治法:(1)觀苦不淨等過患,令心厭離(訶責,五欲奪法身慧命);(2)無常想(能掉舉的內心不可得)
                • 昏沉:痴心造成心不明了。對治法:(1)思佛像等依報莊嚴歡喜相(雖棄五欲,但法樂未起,無苦但憂而沉悶);(2)取光明相
            • 附表八-「一心不亂」(功德相)
              • 九心住(欲界定):明了與寂靜(無三昧樂)
                • (1)內住:於外境攝心令住內境(專注);
                • (2)等住:前後念相續安住(相續力);
                • (3)安住:立即覺察妄念,馬上安住(011,end);
                • (4)近住:破除粗的掉舉,數數攝心,由粗轉細;
                • (5)調順:破除粗的昏沉。思維三摩地功德,正定心生欣喜;=>初五年修行至少到此境界!
                • (6)寂靜:破除細的掉舉。觀五欲散亂過失,於三摩地寂滅不喜之心(破除不喜寂靜的心);
                • (7)最極寂靜:破除細的昏沉(仍未得三昧);
                • (8)專注一趣:任運轉,精進修習。
                • (9)等持:不須作意,自在任運而轉=>得定。
              • 近分定(未到地定,明了與寂靜,且有三昧樂)):風入身中。(1)身輕安;(2)心輕安
              • 結示勸修:心散亂所作善法皆薄弱。故要修止。數數憶念佛號,心不他散,念力增長乃至安住。
          • 十念法門:借氣攝心-一口氣念唸完,一天念十次。不可強念,不可多念,早起念。(012,end)
        • 對治除障
          • 對內障:
            • 我空觀(根本方法)-我是不存在的,現在的我是業力所現(我如因風而變化的浮雲,不變的虛空則是真我)。既無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煩惱之事。
            • 五停心觀對治法-若我空觀無法修時:
              • 多貪→不淨觀:(1)現生色身不淨-漏囊盛糞;(2)死後九想觀;(3)白骨觀-通生時與死後,不要看肉與皮,直接看骨頭。常憶念自己是白骨,生活中走來走去...
              • 多嗔→慈悲觀:次第-(1)平等捨心:冤親不決定,破壞冤親的定義,無真實的冤親(惡因緣可改變);(2)知母報恩:一定有一生當作母親,才會相遇,故應報恩,建立好因緣→慈悲(拔苦予樂)
              • 多散→數息觀:息-指吸氣到丹田,再呼出;印光-吸氣不念佛,吐氣念佛(十念記數)。風大調則其他三大調。
              • 愚癡→因緣觀:不知生命是則麼回事即為癡。應知三世因緣。
              • 多障→念佛觀:指觀像與觀想(天台)(013,end)
          • 對外障:以躁妄心作觀,急欲境現(見佛、淨土)→攀緣有所得→魔現(冤家現境界)..........
            • 應:心淨佛現。遇境界,應相續持名→魔境會消去;聖境則會越清楚
            • 修行應向內而非向外
            • 念佛應趨向明了、寂靜(014,end)
        • 回向-(1)消業障,福慧增長;(2)蒙佛接引,往生西方;(3)普及一切眾生
          • 意義:把功德集中
          • 方法:發菩提心度眾生-為四恩三有眾生迴向→與眾生結緣;成就自己大乘勝行
      • 歷緣對境修
        • 俗務糾纏時,不隨所轉,即糾纏即是擺脫。如鏡照像,像去不留。不隨所轉的關鍵是心有依止處(即佛號)。
        • 煩惱非外來,而是內在的分別妄想。按本分行事。
        • 先從假入空(平等,總相),在從空入假(別相)(015,end)

深信因果,斷惡修善(助行)———————————————————————————————————————————

  • 明因果之理:
    • 因果:能招感之業因;所招感的業果
    • 附表九:「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
      • 因果理論:業-身口意造作行為=>薰習第八識=>種子有兩個功能:(1)異熟;(2)等流
        • (1)異熟-有漏或不善所招感自相續異熟的可樂或不可樂之無記果報(果報與因地的心是否堅固、是否歡喜、境界是否有三寶有關);-果報為無記,不論善惡
        • (2)等流-論善惡。過去業力薰習而來的習氣。(016,end)
      • 阿賴耶為斷為常?:非斷非常,恆轉故。(017,end)
        • 法性本來空寂:轉-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
        • 因果絲毫不爽:恆-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
  • 明因果之事
    •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 「報通三世」:
      • 現報:現生獲報。強大業力支持。(1)花報:仍有後報..得果報前先出現的;(2)正式果報:無有後報
      • 生報:來生獲報。
      • 後報:第三生乃至無量劫後獲報,遲早不定。業力薄弱,故不決定,但絕不消失。(018,end)
    • 「轉變由心」:譬喻-牛拉車不動,應打牛(心),非打車(身)
      • 轉變因:
        • 先有慚愧心,具因果正知見(破惡);
        • 發菩提心(生善)-(1)世俗菩提心(眾生如母、護持正法);(2)聖義菩提心(讀誦大乘,心佛眾生無差、眾生無邊誓願度)
      • 轉變果:已發心,卻仍現生受苦→惡業受動搖,重報輕受
        • 附表十:儒家角度(了凡四訓)
          • 明罪業之相:
            • 總說: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厚者獲福;薄者近禍。
            • 別明:罪過深重有多種徵兆-(1)昏塞常忘;(2)常煩惱;(3)怕見有功德者;(4)聽正法而不樂;(5)助人卻被怨;(6)夜夢顛倒,妄言失志
          • 轉業之法
            • 改過
              • 思想轉變:圓發三心-(1)羞恥心(希聖希賢);(2)畏懼心(對未來果報,怕三惡道);(3)勇猛心(要有行動,如芒刺在背,急需拔除)...必須具正知見才能圓發三心
              • 行為轉變:漸修三行-(1)隨事禁之(功過格,事修);(2)明理遣之(理觀);(3)從心滅之(持名、持咒,用念力)
            • 積善:(1)與人為善;(2)愛敬存心(對下慈愛,對上恭敬);(3)成人之美(隨喜助人);(4)勸人為善(口業);(5)救人危急(行動);(019,end)(6)興建大利;(7)捨財作福;(8)護持正法(智慧);(9)敬重尊長;(10)愛惜物命(慈悲,四種不食-聞殺、見殺、專為我殺、自養者)
            • 謙德:保持謙卑。氣盈(驕慢)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
          • 結示滅罪之相:心神怡曠(舒適開闊);智慧頓開;處冗沓但觸念接通(處亂心平靜);冤仇回嗔作喜;夢吐黑物;夢往聖先賢;夢飛步太虛;夢幢幡寶蓋(三寶)
  • 結勸:念佛能消罪,但須生慚愧與怖畏,轉眾生損人利己心為菩薩之普利眾生行。(020,end)

禪淨雙修,理事無礙———————————————————————————————————————————

  • 禪淨之別
    • 禪(約理性):「禪那」-(1)靜-專一安住所緣境(=定);(2)慮-正確思慮(=觀)
      • 教下-禪者:本具真如佛性(不隨因緣變為真;恆常不變為如)
      • 宗門-禪者:本來面目-未造作前本來面目
      • 純真心體:(1)無能所:凡夫為攀緣心此則無;(2)即照即寂:
      • 附表十一:真如佛性(楞嚴經)
        • 即妄顯真:
          • 因緣所生法:色心二法-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 色心二法: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 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去來、迷悟、生死皆不可得!
        • 嘆德勸修:依止不生滅心的好處(021,end)
    • 淨(約緣起):淨土應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因緣上肯定有彌陀與淨土存在),不應只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 「有禪」:須徹悟才算(標準高!)-參禪未悟或悟而不徹皆不算
    • 「有淨土」:不能偏執唯心淨土;信願不能攸攸泛泛;不能精進但心戀塵境(1.求來生富貴;2.求生天;3.求當高僧)
  • 禪淨雙修
    • 附表十二:「從上諸祖密修淨土之大旨」-稱性起修,全修在性(禪淨雙修)。雖知一切法清淨本然,但仍信願持名,求生淨土。(022,end)

臨終開導,助成往生———————————————————————————————————————————

  • 附表十三-臨終一關,最為要緊
    • 隨業(習)往生:依重大善惡業或串習,重複造作(1)對父母師長或三寶造作之善惡業;(2)約心力所造善惡 =>如看電影回顧
      • 惡業現行:無量種變怪色相→地獄相現前,從明趣闇(見昏暗)
      • 善業現行:猶如夢中,見無量種可意相,從闇趣明(見光明)
    • 隨念往生:一生造善,命終惡念現行→墮惡道;一生作惡,命終善念現行→生善道。(臨終助念目的為幫助亡者生善念)
  • 臨終三要:
    • 善巧開導,令生正信:
      • 開示前:先修慈悲觀-應報恩-自他交換(西藏生死書)
        • 剛開始多聽他講,少發表意見
        • 不要報太大期望
        • 不要變動他的法門
      • 了解身心狀況,再抉擇契機法門..先解開心中之結(先滅惡,再生善)
      • 臨終助念應在頭腦清楚時進行,非昏迷時
    • 換班念佛,以助淨念:若已昏迷,直接念佛。若清醒,則先開導。臨命終八小時內不斷。
    • 勿搬動哭泣,以防誤事:

{結勸}#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