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8

廣欽老和尚:人無老少,普勸念佛

師常勸人念佛,每有輕慢者,師常懇切慈悲勸勉:「念佛也不是簡單的,必得通身放下,內外各種紛擾,都要摒棄,一心清淨稱佛名號,然後才能相應。要能將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絲疑念,其他雜念自然消除,決定會證到一心不亂。如果你們信我的話,老實念佛,行住坐臥,不離這個,甚至在夢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號謹記在心,不為六根塵境侵擾,到了這種地步,自然心不貪戀,意不顛倒,等到功夫純熟,西方極樂世界自然現前。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又說:「你們看,螟蛉無子,每次揀選小蟲,放入黃土塊中,天天對小蟲嗡嗡價響,你們知道,牠在說個什麼?牠在與小蟲說:你要像我!你要像我!就這樣把別人的小蟲,化成自己的子嗣,一出塊壘亦成螟蛉。我們念佛修行,當學螟蛉,專心一意,超凡入聖。每天摒絕根塵侵襲,天天念佛,念的是我要像佛!我要像佛!日後功大成熟,當來必定成佛!」「念佛如有散亂心,怎麼辦?」答:「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念,把全付精神投到六字洪名就對了!」問:「老法師,你看帶業可以往生嗎?」答:「帶業不能往生,古德所言『帶業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樣,你有願心往生極樂世界,臨終時,若業力大於念力,那還是不能往生,但若念佛力大於業力,就能往生。」總說一句,人無老少,師總是勸人念佛。師已入古稀之年,為度眾生,極力支撐,明眼人士豈可錯過!

2019/12/22

黃念祖:往生的關鍵在這裡,念佛人一定要清楚!

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沒妄想,那不是往生的關鍵。關鍵就在於你有沒有深信切願,所以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願:‘欣慕極樂,厭離娑婆’。看來這事很容易,實際並不容易。尤其是‘厭離娑婆’這四個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還在爭名啊,爭利啊。這個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還不是在留戀嗎?總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兒女呀,夫婦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對方對自己的愛不真啊,計較我對你很真,你對我不真,很傷心!這些感情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都是男人。這些東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纏縛,就是這些東西使得本來是佛的你,墮落成今天這個樣子。所以要真正的厭離,對於這一切都不留戀。不是說都要出家,許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在家,他又爭佛教中的地位與名聞,他又有新的關係,有和他相親的,又有相疏的,不知不覺形成幫派,團結一派打擊別人。出家而在家,還是留戀娑婆。居士們最好是在家出家。先從淡開始,漸漸發展到真實厭離,毫無留戀。信心堅定,欣願極樂,老實持名,三資糧就圓滿了,這是小本《阿彌陀經》的宗要。

黃念祖老居士:念佛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念自聽

居士敬問:念佛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黃念祖老居士:就是用耳朵聽,念佛最好的法門就是自念自聽。你不要去管著它或者念得好不好,自己來監視,都是多事!
居士敬問:要念低聲,還是不要念出聲?
黃念祖老居士:隨便。
居士敬問:自念自聽也可以聽?
黃念祖老居士:隨便,默念一樣聽得見。因此你的心就攝住了,你完全念這一句你聽到了,你這句是真念了。念的時候你自己都聽不到,那這句就是不算數。每一句功德都不可思議,重要是念就對了。
居士敬問:有妄念是馬上把它打掉,還是不管它,讓它繼續?
黃念祖老居士:你不要去治妄想,“欲除妄想,去一添兩”,你“任它妄想紛飛,聽我念佛分明”,你就聽你這個念佛就完了。不要去驅這個妄想,壓這個妄想,你就好好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自念自聽、自念自聽...。妄想很多時,聲音可以放大一點,可以大聲一點。
居士敬問:心裡有時緊張的時候,還是繼續念下去?有時候有些事想到還沒有做,就是沒有辦法馬上做,心裡有點擔心,在擔心的情況之下要念佛嗎?還是...?
黃念祖老居士:什麼情形之下都不管,只要你能念就是好。還覺得“我這個衣服不乾淨了,或者必須換到什麼地方念”,都不幹事,你只要是念,念就最清淨。

今人輒論六度萬行,而於破執法門,曾不究心,求出輪迴,不亦難乎!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說:「今人輒論六度萬行,而於破執法門,曾不究心,求出輪迴,不亦難乎!」末法時代的眾生,剛發菩提心就去修習善法---「輒論六度萬行」;對於心中的破執,從來不下工夫,這樣「求出輪迴,不亦難乎!」這是說:如果我們只停留在持戒,靠著信心來持戒,內心當中對於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我執法執、有所住的心沒有消滅,那這個持戒僅僅是一種善法,能讓我們產生善業,得到安樂的果報而已,內心的煩惱依舊存在,一旦跟安樂果報接觸,就容易造惡業。

因此,在持戒的基礎下,應該修「無住」,這對臨命終非常重要!如果平常對於五蘊,有很堅固的執取,臨命終時雖然念佛,也會構成障礙。所以憨山大師說:我們對五蘊的執取是熟境界,對佛號的憶念是生疏的境界,結果是強者先牽。所以我、法二空的觀照,不是等到臨命終才學習的。平常靜坐的時候,就要經常用功觀照,對於五蘊的執取,每天鬆脫一點、鬆脫一點…慢慢就能夠不隨妄想流轉,等到臨命終時,對於佛號的歸依力量就會很強。所以剛開始應該先「破執」,這是第一點...
(淨界法師/大乘起信論)

2019/12/19

【轉貼】重點不在那些人事物的紛擾,而是你多久可以恢復平靜

有菩薩問:「您在法鼓山義工服務了30幾年,有沒有遇到挫折跟煩惱?」
弘慶菩薩微笑回答:「當然有呀,直到上週都還有呢!不過,重點不在那些人事物的紛擾,而是你多久可以恢復平靜,重新站起來!
回想當初入慈悲門學佛的機緣,在老農禪寺大殿外聽到菩薩們專注的誦念佛號時,突然一個念頭升起:「你們這樣唸,佛菩薩真的有聽到嗎?」
一位法師經過他身邊回答他:「佛菩薩有沒有聽到不知道,但是你聽到啦!」
因著這個機緣,促使他積極的想找尋自己生命的答案,也因此踏上了修學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的法鼓山義工之路。
弘慶菩薩分享一路走來,深刻體會到修行在紅塵這句話,佛法是用來實踐的。聖嚴師父曾在關懷義工菩薩時開示:「法鼓山就像一棵大樹,悅眾菩薩都是這棵大樹的樹根,我們在享受大樹庇蔭的同時,也在接受佛法的滋養,大家共同學習,彼此成就。」
弘慶菩薩建議大家,當遇到不如意﹑挫折或起煩惱時,記得要時時回想當初支持自己來的行動源頭。並分享不斷支持他繼續在三寶中服務的三個原因:
1. 佛法帶給我生活上的幫助
2. 法鼓山理念精神帶給我的啟示
3. 師父的言教身教帶給我的感動
當別人踩你的時候,記得不要回嘴,想想聖嚴師父說的:「任勞者必堪任怨,任事者必遭批評,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評之中藏金玉。」

搜尋結果

網頁搜尋結果

2019/12/13

佛陀教育電子報 第827期:「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竹窗隨筆  蓮池大師

遊名山不願西方

  遊五臺山的人聲稱五臺有文殊菩薩在,遊峨嵋山的人認定峨嵋有普賢菩薩在,遊普陀山的人深信 有觀世音菩薩在;唯獨沒聽人說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在呢?為何不這麼說:遊三大名山朝禮三大菩薩只是仰慕其名聲;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正在說法, 何不到極樂世界親受阿彌陀佛智慧福德之光的薰陶,豈不更為殊勝呢?再者,也沒聽人說,跋涉三山需要經年累月才能抵達;不如信心念佛,一彈指頃即可往生西方 呢?這實在是令人感歎啊!
..........
  遊五臺者曰文殊在,遊峨嵋者曰普賢在,遊普陀者曰觀世音在;獨不曰西方極樂世界有彌陀在乎?又不曰三大士者徒仰嘉名;阿彌陀佛見在說法,親炙休光之為 愈乎?又不曰跋涉三山,累年月而後到;信心念佛,一彈指而往生乎?大可歎也。
竹窗隨筆白話解》 明‧蓮池大師 著/華藏講記組 恭譯

法語開示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 此不遠,不難往生

  「佛言不遠者,顯極樂乃唯心淨土,何遠之有?疏指佛頂光中彌陀,固是,佛不一定彌陀說在光中,如果是光中彌陀,與韋提覿面相見,佛亦不問知之與不,據 佛意謂,爾前言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此不遠,不難往生,祗要繫念阿彌陀佛,諦觀彼極樂國土。」諦閑法師重在這 兩句,這兩句解釋非常親切,確實比智者大師說得清楚,說得中肯,說得好!遠近不是要緊的事情,要緊的事情是怎樣去,決定去,這個才要緊。諦老根據經意來解 釋,只要繫念阿彌陀佛,「繫念」,根據前面的意思就是信願求生,求生之心非常的懇切,這就是繫念。求生之心懇切,我們這個世間自然就淡薄,這個世間不論你 是處人接物、對人對事,你不會去計較,也不會去認真,為什麼?一心一意想到極樂世界去。想捨離這個世界,還會跟這個世界有什麼過不去?沒有!這就是所謂萬 緣放下,這是真放下。繫念就是放下萬緣,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
  諦觀就是憶佛念佛,十六觀把它總括起來說,就這四個字。憶佛念佛,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才曉得諦觀是包括了修行的方法。憶念 的範圍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繫念,即思惟,助道也。諦觀,即觀想,正行也。」持名念佛是屬於正行,它是屬於觀想的範圍,十六觀範圍之中。所以諸位要 記住,持名不是助念,持名是正念,不是助道的,是正行。「二俱淨業」,佛給我們講的二種都是淨業,「正助行成,臨終決定往生,可無疑貳」。正修助修,正助 雙修,臨終決定住生,這是毫無疑問的問題。
 

(本文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第一九集)

2019/12/7

淨空老法師談養老院


如何能幫助老人度一個幸福快樂的晚年,這個功德太大太大了,什麼原因?晚年生活快樂,不會墮三惡道;晚年天天在生悶氣,心胸不愉快,死的時候多半三惡道去了。你能幫助他晚年很快樂,度過晚年,等於說是把他從三惡道拉出來,再能到人天來,這個功德多大!

2019/12/6

【轉貼】猜猜看,人生有哪五件事是不能替你做的?

https://www.weiwenku.org/d/103922783

人生的修行,就是認真過好每一個當下


僧人道謙一生最大的心願就是明白禪法最深的智慧,達到開悟。這可不是說幾句話,讀幾本書那麼簡單的事。道謙心急,滿腦子除了開悟這件事,什麼事都不想做,任何勸告都聽不進去。
他的老師大慧宗杲想出讓道謙出遠門送信的妙計,讓他體會智慧不遠求,活在當下的喜悅。
中了計的道謙,終於因此而開竅!

2019/12/3

隨筆


  • 淨界法師:「成事不必在,隨喜一切功德」→「樂觀其成」→即縮小自我
  • 學佛前更應「信佛」

2019/11/10

佛經與科學的驚人巧合!原來“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存在!


感應道交的原理(三則)(大安法師)


持名念佛的功德,貴在一心不亂。如果心亂時,應當念佛,耳朵專心聽,則雜念自然消除,妄想自然滅去,心得清淨


「持名念佛的功德,貴在一心不亂。如果心亂時,應當念佛,耳朵專心聽,則雜念自然消除,妄想自然滅去,心得清淨……。」 (陳伯達:淨土的見證/第十一章 離苦得樂)

盧來發阿嬤

念佛求生西方,不用說那口氣若斷,找不到路走,黑漆漆的。
念佛有光。

2019/10/19

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179集

學佛的佛弟子,首先要建立堅定的信心。佛法好,我們現在嘗到法味了,魔王波旬那些東西我們確實把它捨棄了,不予理會。可是我們今天的功夫,對深入經藏還不及格,為什麼?法喜沒有得到。真正得到法喜,這就夠格了。《論語》上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的喜悅出現了,這是功夫真正得利益。學佛,要把這個擺在第一個目標,第一個階段、第一個目標,讓我們得到法喜。無論是順境善緣、逆境惡緣,都能生歡喜心,這可以說他入門了,他就有向上提升的機緣,他能持戒,喜歡聞法,喜歡修行。行是行為,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為,言語是口業的行為,身體動作是身業的行為。行為再多,不外乎這三大類,身、口、意。行為要跟標準脫節,就得要把它修正過來。

2019/10/17

每一個委屈都有它的功課

珍惜每一次相遇的順逆因緣,在紅塵中為心靈保有一塊清涼地
有些人在職場受到委屈和打擊就想回家去。因為回到家可以得到平安,可以得到親人的依靠和安慰,覺得家是最可靠的地方。因此遇到挫折和不如意,就想離職回家或轉換跑道,換個環境或繼續求學。
其實,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真正可靠的地方,亦沒有一個真正安靜、清淨、和平的地方。
聖嚴師在《禪的生活》書中提到:「 我收到一個徒弟的信說:『師父!我在出家以前所想的寺院,是清淨的、沒有煩惱的。沒想到出家不到三個月,我看到的寺院裡面,不但有異見、有煩惱,而且也有是非,我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我的回信說:『 這都是因為你自己原先就有煩惱,你把煩惱從外面帶進了寺院。寺院只是房屋的建築,裡面不可能有煩惱,也沒有是非,它是很清淨的。寺院的大眾,各自過他們的生活,就好像冬寒春暖、秋涼夏熱,是自然的現象。因你有身體的反應,就有苦樂的煩惱。所以說因為你來了,寺院才有是非煩惱,你當自行懺悔。』
你們相信嗎?如果寺院裡一個人也沒有,怎麼有煩惱,怎會有是非呢?多一個人來,就多一個人的煩惱,多兩個人來就多兩個人的是非。」
每一個委屈都有它的功課
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無緣無故出現在你的生命裡,都是生命中應該出現的人;每一件事情的發生也都有原因,是唯一會發生的事。
人事物一切因緣,均是修福修慧的助道資糧。在職場遇到委屈的人或事時,不妨提醒自己,人人都有不同背景、不同思維,要達成共識與和諧,需持續溝通和歲月的累積;同時還要抱持耐心、毅力去做,學習珍惜每一次相遇的順逆因緣。

2019/10/6

【轉貼】面對「慢性日常小麻煩」真正需要的是「忽略」

台灣人現在已經非常習慣小確幸這個詞了,小確幸源自於村上春樹的一篇雜誌專欄隨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其中第十九篇是「小確幸」,說的是村上春樹個人的小確幸抽屜裡塞滿了疊整齊捲好的乾淨內褲,不正是人生中小而確切的幸福之一嗎,我這麼認為。不過這或許是只有我才有的特殊想法也不一定。」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種因整齊內褲而產生的喜悅未免太微不足道,但是我認為這其實是一種高級的境界。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epub


2019/9/15

達磨大師破相論

問:經說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淨土。以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於解脫?答: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達彼!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如是義,名為念。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因筌求魚,得魚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內臻,人我填臆,將無明心不見佛,徒爾費功。且如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知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相求理,終無是處。故知過去諸聖所修,皆非外說,唯只推心。即心是眾善之源,即心為萬德之王。涅槃常樂,由息心生。三界輪迴,亦從心起。心是一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知門戶者,豈慮難成?知關津者,何憂不達?

2019/9/8

因果故事:毛驢與色和尚

珈藍菩薩開示:一分貢獻。一分享用。
夢參老法師

  我們知道經常檢查我們自己,不要抱怨三寶我們道友抱怨三寶的很多,說佛菩薩不靈,不加持我,我這麼樣修行。你好大的修行?你自己都沒對照。你錯誤了做的,你還認為是真實的,還認為自己很了不起,這都是沒有智慧

  從前我們有個老修行,老和尚,走到河南那個山區裡頭,天黑了,四面也沒一個店,看到山坡上有個廟到那去掛單。住持和尚不留他。他說:我只在你殿裡頭,我自己帶有蒲團,我坐一夜就行。住持和尚說:坐一夜也不行。不留他。他也就發了無明火了,他說:不留我也要住,管你留不留。把蒲團一放,他就坐下了,管你去,反正廟裡是和尚的。那個住持和尚也沒辦法,就把山門關了,讓他坐去吧!也不理他,就走了。這個老修行他很有功夫了,他坐著他就想,今天入不了定,好像起了煩惱了。這個和尚什麼和尚,他就起來看看。夜裡已經很靜了,起來看。走了一層殿破破爛爛的,走了兩層殿破破爛爛的,走到後頭,緊後院,大概是師父住的地點吧!廟裡頭住的地點,他一看七間瓦房修得光明透亮的,裡頭點著蠟燭。他往裡頭一看,不是一個和尚,兩個和尚。另外擺一桌酒席,還請些花姑娘陪著他們作樂。

2019/8/31

讀了九千部《無量壽經》的姑姑,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來自: 風輕雲淡 (戒色小組【戒色組】) 2019-07-29 20:02:57 特別提示:本文轉載自新浪博客。


照片上戴眼鏡認真讀經的人,她是我的姑姑。 

2019/8/21

淨空老法師簡說唯識


三界的因,哪一個沒有?貪瞋痴是俱生的煩惱。最初一念不覺,出現了阿賴耶,跟著阿賴耶連帶生起來的,前七識。末那識生起來了,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第一個我見,非常堅固,執著阿賴耶的見分的一分。阿賴耶見分很大,相分也很大,它也是遍法界虛空界。見分是什麼?精神現象。相分是物質現象,整個宇宙的物質都是阿賴耶的相分。執著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阿賴耶相分,一分;見分也是執著一點點,以為是自己的心,能思能想。把這個東西當作自己的身心,堅固執著。與它同時起來的,跟我見同時起來的,我愛,我愛是貪;我慢是瞋;我痴。貪瞋痴,與生俱來的煩惱,這不是學的。這是什麼?把性德,戒定慧是性德,迷了性德,戒定慧變成貪瞋痴。把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性德,自性裡本來具有的,迷了之後變成受想行識,變質了。於是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末那的執著,起作用落實在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是事識,它是管事的,它是聽指揮的,它沒有執著、它沒有分別;換句話說,前五識所造的是淨業。但是它跟六、七聯合起作用,就變成染污,這就造六道輪迴業了。

2019/8/11

大乘起信論28-28(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8(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https://blog.xuite.net/jaifu28/twblog/119786359

大乘起信論28-27(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7(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6(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6(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5(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5(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4(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4(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3(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3(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2(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2(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1(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1(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0(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0(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9(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9(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8(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8(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7(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7(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6(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6(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5(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5(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4(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4(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3(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3(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2(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2(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1(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1(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0(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10(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9(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9(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8(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8(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7(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7(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6(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6(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5(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5(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4(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4(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3(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3(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2(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2(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1(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1(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2019/8/9

淨空老法師:自己對於一切所用之物沒有牽掛,我們往生才會有把握

餓鬼貪心重,夾雜著其他的惡業,惡業很複雜,所以餓鬼也很複雜。鬼道裡頭,大多數是有飢餓,所以叫他做餓鬼,這貪婪所感得的。也有少數有福報的,他修的福很大,墮落到餓鬼道,他還有福享,做鬼王,小鬼王,像土地公、山神、樹神、花神,這一類的,都是有福報的鬼。《大乘義章》裡面為我們解釋的,說「以從他求故」,常常求助於人,在世間求財、求名、求利,財色名利都是外頭的境界,他樣樣都攀緣,這貪。貪的對象很多,學佛還有貪心的,貪佛法。甚至於有出家人,喜歡佛像,蒐集這些佛像當作藝術品。我遇到一個,早年在美國舊金山有一個法師,他精通這一行,好像珠寶商一樣。他識貨,這個佛像是哪個朝代的,是寶石雕的,還是什麼東西造的,非常內行,像講古董一樣。我在那邊講經,他來聽經,歡喜,帶我到他精舍裡頭看佛像。他那個佛像是鎖在像保險櫃一樣,一個房間比我們這個攝影棚大概大一倍,裡面收藏著總有二、三百尊,都是古董,當寶貝,輕易不給人看的,他那個房門鎖了幾道鎖的。我去看了一下,我心裡一想,這法師有麻煩,為什麼?死了之後,這些東西他放不下。放不下怎麼辦?會變成老鼠,就這裡頭的老鼠、蟑螂、螞蟻,他留戀這個地方,他走不掉。所以,他就不知道,《金剛經》上的話他會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會念,他沒做到。我們了解這樁事情之後,千萬不要收藏這些東西,自己一天到晚提心弔膽,把佛都忘掉了,天天念這些東西,又怕人偷,又怕人知道來搶。收藏這些佛菩薩,不許給人家去禮拜、供養,自己把它鎖在房子裡頭,像坐禁閉一樣,像坐監牢一樣,他是牢頭。你說,這都是罪過。佛像功德在哪裡?拜的人愈多功德愈大,阿賴耶識裡面種種子,你怎麼可以把它收起來?可是這些話我們不能講,講馬上得罪人,我好心請你來,來參觀,那很大的面子。這人,大概現在這法師都不在了,年齡大概跟我都差不多,可能都不在了。

2019/7/25

【轉貼】所有的人生經歷,都是開悟的因緣!

 心靈法語
依隨著當下的因緣
做適當的事
並用心做好
就是中道
就得自在
摘自:《提起話頭》
梅子熟了(上)


2019/7/17

【轉貼】殺活自在

殺活自在
人不自在,是因為有煩惱,因此禪宗才會有「殺活自在」一說,大修行者斷除一分煩惱,即長養一分智慧,再用智慧斷煩惱。聖嚴法師點出人為何感到煩惱,那是自我中心的得失在作祟。把自己放開,煩惱就會解除。
在日常生活中,如能凡事以利人為出發點,加上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態度,即能讓我們時時在愉快、自在的情形下,向前程邁進,向高處昇華。

2019/7/14

我們無論修行哪一個法門,最大的障礙就是中斷魔

一失足成百年恨,再回頭時已千年身!
因為你的愚痴、你的障礙、你的蓋覆、你的知見,常時在這迷惑當中流轉,突然遇見光明,你又不能掌握這個光明的力度;不能掌握光明的力度,抉擇不了,一點世間的小緣,就障礙住了。那麼,當然是了,出家兩眾嘛,那這種因緣還少。在家的嘛,在這個名利場合當中啊,在世法當中啊,你沒有力量來克服它的,克服不了。出家人有沒有呢?隨時發現,或者六親眷屬害了病了,要不好了,給你打個電報,你經也不聽了,道也不修了,回家去了,照顧去了。照顧去吧。說再回來?再回來另是一個境界了,過去了。這個事情常發現。這是道心惟微,道心是很少的;那業障力呢,很強,經常打斷,不然我們早都成就了。就因為這些障緣哪,東障西障的,就東錯西錯的。今生昏已矣啊,來生再結緣吧。來生又不知道遇到遇不到了,來生你不曉得生到哪一個國去了;再來生,這時間不對了,條件不對了。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28-1 >>文字版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大乘起信論》28-2 >>文字版

大家知道,當你發心出家的時候,勇猛心好發,持久心就難了。在日常生活中鍛鍊磨練你,你不起貪瞋痴念。內心斷了貪瞋痴念,談何容易!我們每個人都自己要面子,不肯說而已,內心裡包藏了很多不可對人言的事。怎能成道?還怎麼能解脫?說得很好聽,做的是另一回事,說跟做不相合。

2019/7/7

【轉貼】為什麼我們會看別人不順眼?

看上級不順眼,是自己的能力不夠;
看老闆不順眼,是自己的夢想不夠;
看同事不順眼,是自己的胸襟不夠;
看朋友不順眼,是自己的眼力不夠;
看自己不順眼,是自己的修煉不夠;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

把不想做的事做好是一種能力。
把快罵出來的話收回是一種本事。
把咽不下的氣咽下是一種胸懷。

受人之惠不動於色。 
察人之過不揚於他。 
施人之惠不記於心。


【轉貼自網路文章】

2019/7/4

聖者法王如意寶之極樂教言 益西彭措堪布


如今進入信息時代,大家聞法的機會很多,無論是依靠網絡還是直接在上師面前,都聽了很多的法。那麼,是不是你聽到的所有法,都能付諸實踐,按照經論中所說去實際行持呢?我看這就很困難。這是當今時代的每個人,尤其是在家人身上,非常現實的一個問題。
  你們可以數數,七年、八年、十年當中聽的法有多少,而你真正用到的又有幾句?或者說有多少內容消化了呢?要知道,我們需要抓住一個根本,要在這無量的法門當中做個抉擇。所以,首先我們要很客觀的對自身的真實狀況做個觀察,然後再分析對自身而言,哪種修法最合適、最得力、最能落實?

2019/7/3

【精進】慷慨赴死易,從容守土難

慷慨赴死易,從容守土難: 長時精進很不容易啊


修行要精勤精进

2019/6/23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佛說阿彌陀經》


上夢下參長老講解《佛說阿彌陀經》6—1

為什麼我們會看別人不順眼?


看上級不順眼,是自己的能力不夠;
看老闆不順眼,是自己的夢想不夠;
看同事不順眼,是自己的胸襟不夠;
看朋友不順眼,是自己的眼力不夠;
看自己不順眼,是自己的修煉不夠;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

把不想做的事做好是一種能力。
把快罵出來的話收回是一種本事。
把咽不下的氣咽下是一種胸懷。

受人之惠不動於色。
察人之過不揚於他。
施人之惠不記於心。


生老病死我們作不了主,在定業中我們要歡喜還報,可別再造(世主妙嚴品60 -35微視頻)


2019/6/1

佟老師:修十善業要點

修十善的目標
(一)臨終時,能萬緣放下,無有牽掛,不生煩惱。
(二)平時,遇到一切順逆境緣,心能保持平靜,沒有得失之心」憎愛二心」染淨二心」,對待一切眾生能「冤親平等」順境不生貪戀,逆境不生瞋恚,把不舒服(不如意)變成舒服(如意),生出清淨的快樂。感恩一切眾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

2019/5/3

往生之路-益西彭措堪布(智圓法師)


往生之路C01


每天用一定時間去培養信願


淨土信願的培養
如果宿世已經熏好了,現在一碰到就會非常猛利地發出來,這時是真心想去極樂世界,毫不含糊,這是具相的心。這也是因為有宿世的栽培,只欠今生。過去無數世已經集過資糧,實際前世只差一點點,不然前世就往生了,所以到了這一世,再加一點點就行了。這是不能隨便來比的,就像吃六個半包子的故事一樣。你不能說“他怎麼吃半個包子就飽了?”因為他前面吃了六個包子。也不能說“我怎麼吃了一個包子還不飽?”因為你只吃了一個包子。所以這事不能憑幻想,必須有自知之明。
這樣的話,在真實去發展信願的時候在時間的量度上,需要有多少聽聞、多少思維、多少串習,才會一點點地長成。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有一個密閉的環境,在這上面持續地加溫,才有一個氣氛。這樣逐漸地熏,熏到一定量的時候,才會有一個成果。這就好比孕育胎兒,在母親腹中時是不能打開來的,而且天天都要吸收母體中的養料,這樣才會一周一個變化,逐漸地就能長成,否則絕對不可能長成。
當今人心的現狀
那麼我們按這個標準去衡量,在這個時代,退緣非常多,染污緣也特別地多,自心的狀況也非常地亂。一下子碰到因緣,三天兩頭就過不去了。遇到一件事情,一下子煩惱起來幾個小時,或者狀況不好的話幾天,這對當今人類來說非常普遍。
再說,處在信息海洋當中,人的心把持不住,一下子就溜到虛幻的法塵裡頭,起心動念幾乎全是不清淨的。不必說很純一的道心,連起碼的健康狀態也缺乏。因此,處於這種狀況應該具有理智。
要知道,這跟五十年前比已經差得很遠了,跟一百年前比差得更遠。那麼在這樣的時代狀況裡,如果沒有重點專修,一門深入,而只是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上,表面地應付一下,那會發現百個千個里難得一個兩個往生。
集中時間,專修淨業
這樣的話,如果不是專修淨業(包括聞思修一系列的發展),怎麼能把現在這個貪戀娑婆的心換成希求極樂的心呢?怎麼能使得我們的淨土信願從很弱的狀況變成十分猛利?從基本上不相續變成恆常相續?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一定要每天專門集中一段時間,這樣一步一步地往淨土走,一步一步地在心上集聚因緣,一步一步地做強化訓練。
這樣就會看到,他的溫度在增上,氣氛越來越濃厚,像這樣就開始長養淨土的慧命,這才是真實在奠定淨土的基礎。
·
智圓法師《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重刻序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