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11

大乘起信論28-25(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5(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地上的菩薩從初地到十地菩薩,他在自利,自己修行的方面都是同等的;但是他在利生的方面,利他的行方便的方便,那就不一樣了。發心則等,所證的果位也等,沒有誰超過誰的。每一位菩薩在他修行過程的當中,一直到成佛,都要經過三阿僧祇劫,時間也是同等的。為什麼?所證的法空理、所證的真如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彼此的分別,經過時間的長短;就是他所修的時間、所修行的法門沒有什麼差別,就是沒有不同的。
【但隨眾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
那麼有不同的是在什麼因緣上呢?但隨眾生的世界不同,所見所聞的不同,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在他利生應眾生的機,利生的時候應利眾生的機。眾生的根機不一樣,所欲所求不同,這些大菩薩利益眾生的時候,他所示現的方便法門也不同,有頓有漸,這是有差別的。這個差別因為一切眾生他的善根有淺有深,他在現世當中,他的希望、他的欲求不一樣。因此在菩薩利益他的時候,隨眾生機利益的時候,有因果的差異,進度快慢的差異,教育眾生的方式、方法的差異,這是不同的。這個不同是因為但隨眾生的世界不同,就是他的依報不同,世界是他的依報。正報呢?有的善根深厚的,有的善根淺薄的,根性需求的不一樣,所以那些大菩薩利益眾生的事業也就不同了。
【又是菩薩發心相者,有三種心微細之相。云何為三:一者真心,無分別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眾生故。三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
這是說十地菩薩他的發心相不同。哪些個不同呢?三種心有微細之相。哪三種?云何為三是徵起的意思,來解釋這三種。一者真心,就是根本無分別智。信成就了所發的直心正念真如,就是這個真心所發的直心,以後轉深了成了無分別的智慧,轉深了就成了無分別智了。這個跟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有所差別,地上的菩薩都見了法性,有深度淺度不同,賢位的菩薩他是相似,他還沒有親證法身。又者在眾生說,時時念念的都有分別,很不容易對治眾生的分別心,這要發道心。道心就是菩提心,菩提道的心。因為眾生他是隨時時時的分別,很難對治,要對治他得發道心來對治。
能不能對治呢?能。若不能對治,還有人成佛嗎?這是用方便善巧的方法。方便善巧就是後得智,不是原來的根本智,叫後得智。這是前頭那個大悲心,所得到的利益眾生的智慧。但是這個智慧是從真而起的,稱前頭那個真如心,能夠普利,能夠平等,沒有分別,這叫無分別。方便心不同了,方便是修成的。發了大悲心利益眾生時候,這個叫後得智。但是利益眾生他自然的流露,不要怎麼勉強的。為什麼?隨順真心而起的,也是不分別優劣的。
這是兩種的智慧,一個真心的智慧,一個方便心的智慧,自然而然的遍利一切眾生。第三種,就是微細的業識心。發這個業識心,這個心是原有的,不是新發出來的,是舊有的。在前九地菩薩都沒有破除,這叫微細的生滅,這就是無明了。這種有時說種子的現行生滅的最深處,但有善根種子的現行,十地菩薩到他要成佛的時候,他才能夠把這個業識轉變成了清淨的、無染污的,叫白淨識。這個是明菩薩發心利益眾生的相。前面所說的是菩薩他的實行,他的修行當中利他的方便。
【又是菩薩功德成滿,於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
這是大乘的菩薩成佛所示現的身。自利利他就功成了,自利利他的他的所有修行滿了,那就是功德成滿了,這叫慧成足,利他的滿了叫德成足。這叫智行的智慧,利他的福德,這叫福足慧足;成佛叫兩足尊,福足慧足;這樣才能成佛果。這是大乘菩薩。
大乘是指著始教說的。他不像化身佛,釋迦牟尼佛在人間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丈六金身。這個菩薩他所成就的,他在色究竟天,這個是大乘始教的菩薩成就佛果了。小乘的,像釋迦牟尼佛是在南贍部洲菩提樹下成佛的,這叫化佛成佛的處所。始教到實教,就是終教。始教的成佛處所是在色究竟天,再往上面就是四空天了,就是色界的頂天。那裡示現色相有多高呢?示現三萬二千由旬,是那個天王。色界天的天王三萬二千由旬,成佛的佛身比他還高一倍。一由旬是好多呢?從我們華里計算,一由旬是四十華里、六十華里、八十華里。三萬二千由旬好高好大!形相意思。
這都不是真實的,有形相的不是真實的,只是化那一類眾生。梵天有十八梵天,示現的身也高大,所說的法也不同。到了實教,權實那個實,實教示現的報身沒有形相的,不以形相來計算。因為稱真如心,它是達到無相了,無相而能隨著眾生示現一切相。這都是講成佛的。自利利他圓滿的時候,看你在權教、在實教。在究竟,究竟就是法身了,無相,隨一切眾生機而現的。
【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
以一念相應慧,斷那一分的無明,這個所成就的佛智叫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所產生的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一切種智就是自利的功德、智慧,身口意三業都現的是不可思議的,觀眾生機,應以何相得度者,就現何相給他說法,不假作意的,能在十方世界利益眾生。這不是前頭那個方便心,是利他的。
【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上來所說這三種,在問答當中就是對這個說法有疑惑,有疑惑才有問答。每逢在論上所說問答的意思,就是對治恐怕有一類眾生這樣的懷疑。虛空無邊故,世界才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才無邊;眾生無邊故,眾生的心所做的事都有差別的,亦復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分它一個界限是不可得的。難知難解,不容易明白,不容易理解。若把無明斷了,若無明斷,沒有心想,心想都沒有了。無明一斷,連心想都沒有了,這叫一切種智。他對一切種智產生懷疑。虛空無邊,世界無邊;世界無邊,眾生也無邊;眾生無邊,眾生的心心裡所想的、所起的作用,那就差別太多了,亦復無邊。像這種境界,如是的境界沒法分辨它的分齊,難知難解。如果把無明斷了,心想也沒有了,怎麼能夠了知一切眾生無邊的心行?那這個一切種智怎麼產生的?說這個叫一切種智,這是對一切種智有懷疑。若有無明心想,那可以有分別可知了。無明心想也沒有了,那什麼來了呢?把無明斷盡了,沒有心想了,那還怎麼能知道呢?若不知道,為什麼又叫一切種智呢?看答吧!
【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
解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切種智,一切境界就是本來一心。一切境界本來一心,心跟外面的一切境界相是一個,不是兩個,境即是心,心即是境。因為境無自性,心是境界相的性,所以這個時候就性相不二,沒有能所,沒有對待,沒有能知,也沒有所知。想念都沒有了,還有什麼知呢!這叫什麼智慧?這叫大圓鏡智。所有的依報就是世界,咱們經常說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琉璃世界,這是佛所居處。在這個時候依報即是正報,正報即是依報,盡虛空遍法界的依正二報,就是一個大圓鏡智。相即是體,體即是相。大圓鏡智為體,體和相就是一個鏡子,這是大圓鏡智要形容比喻的話;約法來說,就是一心。
【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
我們從理解上是知,知就是解。凡夫他能解齊佛等,依佛經論的教導,他的理解力能解的跟佛相齊。行,業報,就不行了,他不是修為的,他是只能理解。理解的還不是真實。一切境界相本來就是一心,沒有想念。但有分別,都無實義。實義是沒分別的。以眾生妄見境界,虛妄現的境界,境界是沒有的。因為妄心有境界,故心有分齊,所以才有妄起的想念,這個不稱法性,不能決了。分齊的妄境就是迷了,迷了就妄起想念,這個是不稱真空法性,跟真空法性不相合,迷了真諦的道理。理迷了,事也迷了。見有分別的妄境,是迷了世俗的諦理,是迷俗諦。妄起想念,妙有的境界不是真空的法性,是迷真諦。約事也迷了,約理也迷了,所以不能決了。迷了還能決了嗎?迷了就決了不了了。
【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這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對一切種智產生懷疑的給他解答,一切種智是什麼樣子呢?沒有見相,離了見相。因為離了見相,沒有能見所見,他所見的是遍,是稱真性而起的。稱真如而生起的,所以心真實故。這個真實的心,就是一切諸法之體。從諸法之體的體性來照一切妄法,這個照就是智慧。照!不是分別。凡是加個照,就不是分別心。大家都會背心經吧?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的時候,照見五蘊皆空。他用照,照裡頭不含著分別。像燈光來照,破除黑暗。它有分別嗎?沒分別。它也沒有厚彼薄此,哪個照得多一點,哪個照得少一點,這些都沒有。所以這叫大智用。從大智慧用的裡頭,用是化度眾生。化度眾生,眾生的心種種的妄心,執著種種的妄境。利益眾生的大菩薩,他以大智用隨順眾生的心理,能得度者,他就用無量的方便來度眾生,他一定讓眾生能夠理解。菩薩他利益眾生的時候,他說的法,他知道眾生的根機,讓他能理解,心解意開,他能夠依教奉行。如果眾生不能理解的,你說了有什麼用?你說了利益不了他。所以必須得說他能夠瞭解的、能夠明白的,你才給他開示種種的法義,就是法的道理、法的義理。說法,它含著有個道理,讓他明白那個道理。所以這樣才叫一切種智,是故得名一切種智。這就叫不可思議的業相。
【又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眾生。一切眾生,若見其身,若睹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云何世間多不能見。】
諸佛菩薩他有自然業,不假造作自然而現的。業是用,他那個用大用無邊,能在一切處示現,能在一切處利益眾生。一切眾生見佛身,看見佛的神變,或者聽他說的法,都能得到利益。這是無疑了。所疑的,為什麼眾生不能得見?云何世間多不能見,這是他疑問的。既然佛有那麼大的自然業用,換句話說,我怎麼不能見到佛呀?我怎麼不能聞到法呀?我怎麼不能得度?對佛的自然業用不是產生懷疑了,這是問號。
【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而說自然;但依眾生心現。眾生心者,猶如於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眾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
答呢?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沒有作意。這是不錯的,千真萬確的,因為這是自然的顯現。但是眾生的心不是這樣子了,無緣怎麼現呢?含義就在這。諸佛的妙法妙力是無邊際的,無緣者難度,不能度,沒有因緣。諸佛如來的法身是平等的、遍一切處的,沒有作意的,這個不錯了,因此才說自然。說諸佛有自然義,但是得有水從現。月亮是無私的,哪地方有水,哪地方就現。沒水的,它怎麼現呢?無緣的現不了。眾生的心像一面大鏡子,那鏡子本身它有了垢染,灰塵很重,它不能照形相了,色像不能現了。眾生心有了垢,法身就不現了。我們說他無緣吧!現在我們在幹什麼呢?我們在磨垢呢!我們這個鏡子上有垢,我們現在在磨呢!你拜懺也好、禮佛也好、念經也好、聞法也好,都是磨這個塵垢。
諸佛是以法為身,這個法身也現報身、化身,說法身就是報化都具足在內了,所以他平等現在一切處,這是自然的,也沒有作意。佛是證得了無為無念而說的自然,但是他得隨眾生心而現。眾生心清淨了,那就現了。眾生心污染了,不得見故。感應道交,你得感。你不感,你怎麼會應呢?是你感的不誠,你感的有夾雜,你的妄想心跟諸佛的清淨心不能相合的,所以見不到佛。假使你現在假修戒定慧,心裡念佛念法念僧,感應道交,可以見佛。以一切眾生心為因,諸佛現身就叫緣,等因緣和合那就現了。鏡子若有垢,你照相就照不見了。鏡子若無有垢,眾生心若有垢,佛身不現。眾生心若無垢,見佛聞法,了脫生死。
【已說解釋分,次說修行信心分。】
但是依著這樣子說,眾生怎麼樣修行,前頭解釋這種道理,還得你自己去做。以下就說修行信心。
【是中依未入正定眾生,故說修行信心。】
就人來說,沒有正定的眾生。沒入正定的眾生,是指著你十信還沒修滿。十信沒修滿,就得還修行信心。
【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什麼叫信心?怎麼樣去修行?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略說信心有四種:云何為四?】
解釋這個信心,略說,不是廣泛的說,略說這個信心有四種。這指說能信的,只說四。咱們上回講的是十個,信心有十。略說,說四種。說四種,就賅括十種了。
【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
第一個要信,信根本,文字上這樣說。離開文字說,問:你有信心沒有?在我們四眾弟子,無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說有信心。問:你信得及自己的根本是佛,你信不信?恐怕這個答號,很多人答我不是。他若問到我:你是不是佛?我也會答他:我不是佛。肯定咱們都這樣答覆了。但是你信不信你是佛?問題在這。說信心,信心是佛,信我的心是佛,我也能夠成佛,這叫信根本。樂念真如法故,很喜歡,很樂欲,信根本,根本信我自性是我真如的心,信我的本體。以下是信佛法僧三寶。
二信是信佛,佛是修成的。誰相信自己是佛?但是無量劫來垢染太多了,不是佛了。已成就的佛,他有無量的功德,自己常思念,信事三寶,承奉三寶,常念親近的。親近什麼?親近佛,親近法,親近僧。因為佛修成了,他有無量的修的功德,所以親近供養,從這發起的善根。要求的目的是求什麼呢?求一切智。
三者信法,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法能出生我們的信心。我們依著法就是方法,就是方便善巧,我們能把我們的垢染除掉,從這個生死苦海,能到不生死的涅槃。諸波羅蜜,波羅蜜就叫到彼岸,從生死苦海能到不生死處。
四者信僧。這叫四信。三寶加一個信,真心正念真如。僧是正修行者,能夠自利利他。這是指著菩薩僧說的。常樂親近諸菩薩,向諸菩薩學。學到了如實修行,如你那個所信的根本去修行。略說是這樣。
我們這裡所說信三寶是指著世間相的三寶,事的三寶,佛法僧各別的都不同,佛是佛,法是法,僧是僧,所以叫事三寶。佛是覺悟的覺,已自覺,又能覺他,覺行圓滿了,這樣的來信。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叫一體三寶。知道真如本有的,覺悟到無始的三障是沒有的,是妄。覺真本有,覺妄本空。覺自,自己覺悟了,又利益一切眾生覺悟,自覺覺他,叫二利,自利利他,這才圓滿成佛了,成了佛才有無量的功德。
引證華嚴經上一句話,入法界品,「剎塵心念可數知」,我們那念頭像微塵數佛剎,微塵數佛剎裡頭有微塵數那麼多微塵,我能把它知道數字;「大海中水可飲盡」,大海水不論它好多,我都能把它喝完;「虛空可量」,量量虛空是好多;咱們知道咱們這個屋子裡頭,法堂裡頭空間是好多尺。外頭虛空你能量嗎?假使可量的話,就是這麼個意思。「風可繫」,我能把風拴住。拿什麼把風繫住?拿這三種,「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想說諸佛的功德,比四不盡的還無盡,不能說完。就像我們不能把風繫住,也不能把海水飲盡,拿這個形容著你想說佛功德,不可能!這麼個意思。你能說出佛的功德多少嗎?就這個含義。
所以常念親近諸佛,恭敬供養諸佛,懺悔自己的業障,隨喜十方一切諸佛的利生的功德。這隨喜功德不可思議,我們這道功夫、這道修行做得不夠。隨時你意念,隨時想,隨喜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誓要度他們,隨喜十方一切諸佛利益眾生的功德。隨喜就是我也有一分,我讚歎你的功德,分給我一點,這是這樣的意思,這叫隨喜功德。這是說信佛。
信法呢?三藏十二部那叫教。教裡頭必含著有理,教是言詮,言詮詮於所詮的道理,叫教理。教的話,他講些什麼?告訴我們些個什麼方法?這叫理。完了就要行,行就是照著方法去修行。完了就證得果。就拿三藏十二部吧!這三藏大藏經那裡頭無窮無盡的方法,看哪一方法對你適合。
四者,信僧。僧是和合義,六和眾僧。大眾僧的眾僧,它有六種共處。咱們一住有幾千人幾萬人,乃至十幾萬人,都是僧人。這個它不分哪個寺廟,反正僧人,二眾僧。僧是和合義,「身、口、意、戒、見、利」六種和合。這個你們天天戒律,不詳細去講它了。要這樣常時親近這些大眾僧,我們同一氣息,同一相求,同一斷妄,同一顯真,這樣的來學習。(以上文字依夢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請參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