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11

大乘起信論28-06(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6(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有個道友問我行般舟三昧的問題,單有一部經叫般舟三昧經,尼眾能不能行這般舟三昧?不論是誰都可以,修行不分尼眾跟大眾,僧眾跟尼眾一樣的。若總說僧寶的時候,包括尼眾。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個僧寶不是專指男眾說的,女眾也叫僧寶,這是不分的。
你行般舟三昧怎麼樣設置?什麼設置都沒有,就是一間空房子,什麼都沒有。按你這個體型的高低,跟你手能扶得到的要釘上繩子,圍這屋子牆上釘上繩子。繩子得粗一點。一般你行般舟三昧的時候,你立不住的時候要手扶著繩子。當你一個七,可能有你的願力或者信心,還能支持得了。要三個七之後了,你支持不了了,那就得靠著扶著繩子。那褲子得肥一點,腿下身腫的把褲子箍上了,你非得把它絞開。
閉關的情況不同。第三個問題就是一個設置,一個閉關。般舟三昧跟閉關,閉關你坐著。這個關有方便關,我不接見人,不做任何事物,就住在關房裡頭。一般的關房是砌死的,門是沒有的。那送飯在門‧‧‧,你沒住過監獄,跟那監獄差不多,監獄只有這麼一個小洞給你送飲食和遞東西。閉關,就是把門都砌死。般舟三昧不要這樣子,當然謝絕一切事物了,但是不要封得這麼嚴。你閉關可以睡覺,晚上你可以睡覺,你或者念經,只是不接見人,不接見一切事物。般舟三昧不同,那得有個護關的老師,如果出來什麼問題了,他會給你解答。
問這個意思什麼意思,你要想般舟三昧嗎?我跟你說你的身體不適應,現在你這個體力不可能。至於現在有些老和尚說行十個般舟三昧了,多少個般舟三昧了,有些不是真實的。我可以告訴你們,不是真實的。行了,這我簡單給你答。如果你要想真修行,那我們再研究了,還有很多問題呢!不是你所問這個。
般舟關又叫一行三昧,你修哪一個法門,或是就念阿彌陀佛,剋期取證,到時候就走了;或者感阿彌陀佛來接你,加持你;當你立不起來的時候,現在咱們人的體力恐怕不行,你心是不錯,願心!但是你形體不能支持你,這是做所做不到的事情。做所做不到的事情,就叫妄想。誰護持你?誰給你修個般舟關房?現在沒有這麼個住持,也沒這麼個當家師,他發這個大心的。除非你自己給自己修,修完了你自己在裡過。或在精舍裡頭,或者幹什麼,你死了也沒人知道,凡正你在裡頭修吧!那還差不多。現在有行般舟三昧的,就跟咱們念佛、跟咱們坐這聽經差不多。什麼差不多呢?假的佔了一半。你說:我們在這聽課,還說假的?你聽課,你沒有聽課,你思想打妄想。我不敢說你全部打妄想,多數的打妄想。你們如果不信,咱們哪天試驗一下,抽調一位法師,說我講的什麼意思,讓他覆誦一遍,他會立竿見影的。你能老實念佛就好了。
我們過去的大德印光法師,誰問他,他說老實念佛;想精想怪的,不是老實。你能夠一天二十四小時,從你睡眠之後,你如果一句佛號不離心,念念的不斷,是心念。這時候你心還有別的妄想嗎?這就叫一行三昧。不要做形式,修行千萬莫要做形式,形式給人家看的,沒用處!說我打般舟三昧了,我打了好多七,這叫感緣法,知道吧!你也不修大廟,也不需要多錢,感什麼緣法。有緣的他會送來,沒緣的求也沒有。你們普壽寺向誰求?就說你要化緣修一個廟、修佛學院那個地點,你都辦不到。你要求自己,老老實實的修行用功就好了。能夠一心的念佛,就是般舟三昧。一心,不要去行非修個關房,我一天看住我這個心念不要它動。這個可是妄心,但這個妄能趣向於真如,狂心頓歇,把那妄心歇下來就是菩提了。菩提是覺義,那明白了什麼都沒有。所以看起信論吧!
【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
前頭說四句百非都不對,那些遣的時候,因為我們眾生說什麼執著什麼、說什麼執著什麼。般舟三昧就是一心念佛,最高超的境界,得下定決心,以必死之心求生極樂世界。眾生的妄想心,豈止起信論說的,離四句,絕百非,有、無,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豈止這個,多得很!眾生的遍計,遍是普遍的意思,遇到什麼執著什麼、遇到什麼執著什麼。放下執著就對了,把妄想心放下了,一切都清淨了。若沒有妄想心,沒有妄了;沒有妄了,就是真,那就跟你的真如你的本體相應了。就是咱們最初講的一心,講那個大,本體,跟它相應了。等相應之後了,你再來觀一切法,法法皆真,一切妄都變成真實了。現在你沒有得到這個真,所有一切妄,產生一切妄。若離開了一切妄心,還說什麼空、不空、有、無,這些都是廢話了。這是相對著而說的。離開對待了,什麼都沒有了。人說辯論或是爭執,他這個都是兩邊的。如果有一邊的放下了,什麼都沒有了。譬如兩人抬槓,他們經常說抬槓就像兩人抬個槓子似的,有一邊我不抬了,撂下了,你自己抬吧!那不就沒有了,抬不起來了。含義就是這樣。
所以解釋空、不空。空呢?空的一切執著。不空呢?不空是依無漏性功德。顯你體性的本體本來就沒有妄,還離什麼妄呢!本來就沒有,你還離什麼!那就是真的了?凡是有形、有相、有言說,這都是虛妄的。離開這些了,都是清淨了。清淨了,就不變異。達到這種境界了,叫離四句,絕百非。達到這種境界了,就是明白自己所具足的本有的真如心,叫真心。因為無妄故,就是真心。我們經常說真空,為什麼說真空,加個真字?這個空不是外邊虛空這個空,也不是假空。真對假說的,真空不是我們所認為那個假空,這叫真空。翻過來說,真空不空,空的是那個假。不空是什麼?不空是諸佛都具足無漏性功德。那就是相,大智之相。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個方,方就是相。這個時候顯諸佛的一切性的功德,性的不空的相就是無漏性功德。
【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恆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
所以說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從來就沒有妄。沒有妄故,說是真心。真心,不是妄心。妄心歇了,真心就顯現了,那就沒有對待法了,全都是真的了。這個真是什麼樣子?常恆不變的,一切淨法滿足。佛所現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只是化身。千百萬億相、千百萬億好是報身。若說到法身,沒有一法不是佛的功德,沒有染了,全是淨了,轉染成淨,這是佛的法身。
若說到佛的法身,咱們都具足,跟佛無二無別。現在咱們有一些個妄,咱們的真不顯了,諸佛的無漏性功德變成咱們無盡的煩惱,見什麼執著什麼、見什麼執著什麼;若把這一切執著不執著了,都放下了,自在了。這個時候體和相,體是本體,相從本體所產生之相,功德相,所以叫不空。懂得這個含義了,所以一切眾生因為有妄心念念分別的,這個分別的妄心跟他的真心本體不相應,所以要把它空掉。如果把妄心離掉了,自然就空了。這個空可是不空。若離開妄心,沒有什麼空、不空。
現在我們的修行,為什麼要修行呢?我們有煩惱。煩惱沒有了,還有什麼叫修行,什麼叫不修行;什麼叫信,什麼叫解,什麼叫行,什麼叫證;沒有信解行證這一說,就是這個含義。這個無漏性功德是不是有個相真可取?它有相可取,又落了妄,無相可取。沒有言說,沒有一切念,沒有前的境界相。必須證得了一念頓斷,無始劫來的習氣,無明過後還有習氣,不但無明滅了,連習氣也都滅了,這樣才能跟不空相應。跟真心相應了,就跟不空相應了。這就是真空不空。不空故,才是真空。咱們經常說真空不空是妙有,妙有不是真有,不是執著的有,所以說名真空。真空不空,所以它無漏性功德利益眾生的一切事業是不空,別把它執著實有。我們眾生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隨說隨著,著是執著。佛說有,執著有;佛說空,又執著空;佛說非有非空,又執著非有非空。懂得這種含義了,就知道了。
前頭說的都是空,空是遣執的,遣眾生的遍計執著。現在說不空,那不是相違背了嗎?不相違背,因為把那個執著去掉了,利益眾生,他性本具的諸功德還是有的。所以諸佛菩薩說空的時候是不離開有說的,就有的本體來說,說空;說這個空是不空的,解釋不空的含義。說這個相不是遍計執的相,是諸佛菩薩無漏性功德的相,千萬莫把它執著實有,稱性的相,稱性而說的相。相即是性,在有的時候就認得空理了,在空的當中就識得不空了。這不是起著的,這是讓我們離開妄念的。一有了妄念了什麼都變了,無漏性功德變成障礙了,再往前進的障礙了。你學到次第時候就知道,當他入到這個位子,入到初信,他就不能入二信了,他產生了障礙。入到初地,我們經常說初地不知二地事,他離一分無明,第二分無明的形相他不知道,必須假修證,得學習再學習。為什麼成佛要經過無量劫?是三阿僧祇劫成佛的,是對偏小計度說的,沒一個三大阿僧祇劫。佛成佛的時候,必須經無量億劫。等無量億劫成的那一天,一切時無定體,就是現前一念,一念延伸無量劫,無量劫就是你現前一念心。這個意思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距著我們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十萬億!一個佛土是好多?三千大千世界。咱們這個小地球,三千大千世界裡頭一個微塵而已。這種境界你凡小的心量沒辦法理解的,你必須把你這個心,信!我們產生信這個都不容易。為什麼讓你信大乘?為什麼馬鳴菩薩造這部論?就是讓你生起起個信心而已,證得還遙遠呢!你這樣來信。
用你的思想想,說念一句阿彌陀佛,到臨終時候,十萬億佛土!十萬億佛土是好遠?這是不可計數的。大家讀到彌陀經,彌陀經六方佛護持的,不是都叫阿彌陀佛!往西方極樂世界好多佛!看看西方極樂世界有好多佛?一個佛一個佛世界。釋迦牟尼佛在戒經裡頭說,他看見兩老夫婦在那念佛,拿那個穀子來計數,兩個籮筐。釋迦牟尼佛看見就問:你們這在幹什麼?兩老說:計數,我們念多少聲好記得。釋迦牟尼佛說:你們這樣計太麻煩了,我教你們一個方法,念這一句「南無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同名同號他都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有個國土。你說往西方極樂世界,究竟有好多國土?好多阿彌陀佛?有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有這麼多個西方極樂世界,你生哪一個極樂世界?應當用這樣的心量來觀、來認識。信大,相信你的心。大,就是你的心,這個心跟佛無二無別的。馬鳴菩薩造這個論說完了最後,還讓你起個信心而已。你相信這個大,就是相信你自心。咱們如果通俗一點簡單說,我們每人到廟裡來說要信佛,問你:有信心沒有?就像我們出家的這些二眾,受了比丘、比丘尼大戒的,問你:有信心沒有?都說:有啊!沒有,我怎麼剃度出家。這個信心跟起信這個信心不一樣的。明白這個道理吧?所以他這整個的論,把這個心體真和妄,真的和假的,大的和小的,咱們現在小的又小、小的又小,是這麼樣一個心,讓你相信大,讓你這樣的來信。
【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那麼你在這個解釋當中,你所信這個心,等你相信了之後,說它空,可以的,空一切眾生煩惱;說它不空,不空是法體具足無漏性功德。真心含藏著無量的相,那個相是功德相,無量億劫所積累的功德相。但是這個相不可取,不是有相可取的。因為這個相是離念、離心緣,不是心所緣相,也不是念相。只有證得了,你先只是起個信而已;信完了,解釋明白了,去做;做完了,證得了。到這個證得的時候,你就知道了。知道什麼?知道所信的不謬。你所信的大不謬,沒錯,就把你運載到大的境界當中了,成就你的大。
但是這個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一切諸相,離言真如。怕你離言真如墮到空裡頭去,所以他又跟你說無漏性功德是不空的。怎麼樣不空的?我們怎麼樣進入?在真如門沒法進入。一心二門,還有一個心生滅門,從它生滅給它還源,又回來;完了還源時候,又回歸真如門。一心二門,真如門是這樣一個情況。完了才講生滅門,說我怎麼樣入,怎麼樣把生滅銷滅掉,恢復我原來的離言真如、離相真如。下頭就講生滅心。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咱們前頭在立義分講法和義,心裡頭講心是心法,心法所含著什麼義呢?那就從眾生心來解釋,就是我們現前的眾生心。這個心有真有妄,現在我們全在妄中。但是我們真沒有失掉,我們真心並沒有失掉。那就是真沒有失掉跟妄和合,妄以真起,就是真妄和合這個心。若光就真的來說,咱們前頭所說的心的真如,這是真的。那心的生滅是假的,假的我們銷滅它,把它斷了,回歸你心真如。所以要想解釋生滅,先解釋你的心。咱們用極簡單的方式,你自己現在回照你的心,現在隨著我的言說,你那個心就隨著我言說就轉,我說到哪去,你想到哪裡,你只是還有分辨,分辨所說的言語言詞,言詞所含的義。
我們說的真是標示而已,說真不是真。那說妄該是妄吧?說妄亦非妄。你懂得這個道理了,什麼叫心生滅,先要懂得心,先識這個心。這個心是我們上來所講那個真如心,真如心隨緣;隨緣而在纏,就被這個煩惱習氣把它纏縛住了;雖然纏縛住了,它本身的真沒失掉。因此前頭加個如來藏,藏者是含藏之意。咱們一個寶藏,一個庫房,庫房裝米,米倉就含藏大米了。裝著雜物衣服什麼各種用具,就含藏各種用具了。它這個不是,是如來藏,如來藏含藏著東西,庫存都是什麼呢?都是如來。如者如如不動,來者來即不來;來即不來,就顯示這個一切度眾生的無量恆沙性功德。這叫性功德,所以它叫如來藏。
這個真如是隨緣不變的真如,給一切諸法做體的。真如在纏,被煩惱習氣所纏繞,但是它可不隨你煩惱習氣所轉。它有個生滅,隨緣的時候,隨著生滅的緣,而且叫阿賴耶識,就是真妄和合阿賴耶識。依著如來藏心,如來藏心含藏著這個真如裡頭真的有了生滅的妄念。咱們一切受身都說這個阿賴耶識,「去後來先作主翁」,就是你在受身的時候,阿賴耶識先到的,先有識;等你死的時候,它最後離開的;六根身體已經壞了,阿賴耶識才離開。為什麼我們出家人死了要停個三天,這是最少的,他那屍體不要動他,他阿賴耶識還沒走。有的多一點,更好,停七天,等他識神去盡了,不然他有痛苦、有瞋恨,更增加他的煩惱。真妄和合叫生滅心,所以叫阿賴耶識。要把阿賴耶識轉化成智慧了,叫大圓鏡智,究竟成佛了。轉八識成四智的時候,究竟就成佛了。所以因為依著如來藏故有生滅心,它的染淨種子義,心生滅者就是染淨種子義。這以下就分別說。既然是和合了,有生滅,還有個不生滅;先解釋不生滅。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不生滅跟生滅和合了,一個生滅,一個不生滅,和合了,是一嗎?是異嗎?究竟阿賴耶識是一個、還是兩個?說一個吧!它有個不生滅的,還有個生滅的,看著是兩個。說是兩個吧?就是一心,另外沒有,那又是一個。所以這叫非一非異,說一個,不是一個;說異,就差別了,說兩個;說兩個,也不是兩個;非一非異。就是你不要去執著,你以智慧觀察,以大圓鏡智來觀察。所以轉識成智的時候,真非真,妄非妄,真依妄起,真起妄,妄依真,真妄和合的,假名無實。
這個和合,不像咱們弄些土,澆上一些水,那合成了就變成泥巴了。生滅跟不生滅和合了,是不是像泥巴那樣子成了泥巴的相?不是這個意思,也不是這個相。生滅跟不生滅它畢竟不同的。真如決不是無明,無明可以消失,就是在纏的真如跟離纏的真如,是一個真如、是兩個真如?真如是一。說一個極簡單的例子,這屋子黑了,你把電燈一打開,亮了!那黑到哪兒去了?你把電門一關,又黑了。究竟是黑是亮?光明跟黑暗是兩個、是一個?這個大家都能明白,這個得要思想用腦筋,得你靜下來觀察。黑暗從哪裡來的?你打開電燈光一照,或是太陽一出來,白天了,那黑暗到哪兒去了?黑暗有沒有實體?光明有沒有實體?光明只是亮。所以大家讀心經的時候,觀自在菩薩用深般若智,照見五蘊皆空。照見,特別注意那個照字,照見五蘊皆空;就跟那個燈光一照,黑暗沒有了;燈光沒照,黑暗又來了。你要是想參,就這樣參吧!燈它沒有作意的,它沒有「我要把黑暗破除」,電燈絕沒這個意思,它也不是有意思的。你從這樣來想。
【名為阿黎耶識。】
阿賴耶識是一相、是異相?是有相、是無相?是非有相、是非無相?是非非有相、是非非無相?這是文字,你自己思想去想,想就是觀照。咱們所說修觀,就是觀照。依著你觀照的思想理解了,這個理解了是心真正明白了。以下就解釋這個識。咱們這是總說,讓大家知道阿賴耶識的含義。
【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這個阿賴耶識有兩種的含義,哪兩種?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心的生滅,咱們舉例說,講因果報應,你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就是生滅因緣。我們現在這一念心生起來是念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那這一念心的果就是生在極樂世界。這一念心殺人、害人,乃至想些壞心眼,屬於貪瞋痴的,那你得的果就是地獄三塗八難。只為當初一念差,所以六道輪迴永不脫。只要你一念差了,想錯了,說錯了念頭,那你受吧!這個念的因所感的果,咱們不要認為我們這個心念念頭「我想一下算什麼,我啥事也沒有」,可不容易。古人說「你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如果你能把念頭打死了,讓它不生了,你法身就活了。生滅之相就是這樣。我們眾生是畏果的,受苦了,苦到他身上了,他才相信;沒苦到他身上,別人身上受苦,他不相信。
因此這個念就是識心動念,它能夠攝一切法,它也能生一切法,生滅之相!以下講九相,就把這個阿賴耶識分得很清楚。九相裡頭,業相、轉相、現相是八地菩薩、九地菩薩、十地菩薩斷的,那就是心生滅的生滅心,就是起心動念。我經常跟我們道友說,我說好好看住你這個心,看它產生什麼念頭。一念之間就是念,這看不住的,必須得斷這個,一切法執都斷了。到了十地菩薩才能斷生滅相,還到等覺菩薩,到妙覺菩薩那一念頓斷無明習氣,才能究竟成佛。
前頭我們講的生滅心,現在說這個生滅因緣,以下就講生滅因緣,就跟你日常的生活結合起來。我們學這個佛法,學佛法就學這個覺悟明白的方法。我們隨時在覺悟,就是覺照,覺照觀察,觀察我這心想什麼、起什麼念頭。你讓你心不起念頭是做不到的,絕對做不到的;除非成了佛。想要念頭不起,不可能。起了,能夠覺照得快,善念讓它增長,惡念讓它消除。所以有信心的菩薩,就是信這個大、信這個體的,這叫有信心的菩薩,他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者,才成為利益眾生的菩薩,剛有信心。就這個覺照,我們可以反問自己,你有沒有這個念頭?你做不做到?起個不好的,離開了三寶念頭,馬上就收回來,不讓它起第二念,不讓它相續,更不要發之身口七支。這就是一個覺義。起念了,就是不覺義。不覺,妄念生起,馬上覺照,讓它不相續。所以這個阿賴耶識又名含藏識,就是含藏一切的,它有無漏性功德,也有一切染法的九法界的一切法。反正是出世間法,淨法染法它都攝,它從淨的種子生淨法,從染的種子生染法,兩種種子它都有,所以叫和合識。
【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云何為二,什麼樣的能生一切法、能攝一切法呢?它有兩種義,一者覺,一者不覺。現在以下就先講覺。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既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所言覺義者,心體離了念了。什麼叫離念?離念相是什麼樣子?等虛空界,離念相就是空了。拿虛空作比喻,不是就是虛空。離念相了跟虛空差不多,拿虛空比喻,虛空是遍一切處的,沒有一處沒有空的。咱們不說外頭,咱們說你五臟六腑肚子裡頭這一堆,全是空的。胃跟腸子它跟它通,它跟它不能在一起,腸子跟腸子中間都有空隙的。若是肚子心肝脾胃腎乃至沾到一起,沒空,活不了了,這個人就死了。
這個我深有體會的,我開過刀,把那腸子又擱在裡頭,它以前原來的部位各有各的位置,它這一掏出來,完了再往裡頭一裝,位置變化了,變化它黏到一起了。這黏到一起了,什麼現象呢?你也不能喝,也不能排泄,進不能進,出不能出,不空了嘛!因此你要懂得,你這個五臟六腑看都在肚子裡頭,胃跟腸子,腸子跟肺,心肝脾胃腎所有的零件吧!各個都有空間,各各活動的地方。如果你把這活動地方錯了,錯了就痛了,堵塞了;堵塞了,就不通了;不通,就痛了,它空間就沒有了,這叫病;用藥把它再分開,讓它有空間。空遍一切處。你的眼睛,眼根跟你這個識,好像兩個是一個;不是的,識非根,根非識。為什麼六根、六塵、十八界分得那麼清楚?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了,你就知道一切諸法離念那個形相,就像空的一樣的,離空了。
我們學佛之後,或者靜坐,有沒有空的時候?人人都有過。坐著,好像很舒服了,什麼都忘了,一切外緣都平息下來了,心裡靜了,就是心沈寂。咱們叫沈寂。諸佛菩薩叫寂,寂者就如,如者就是不動。來就不同了,來就動了。那個動是從如上起的動,動沒離開如,動即不動,來即不來。釋迦牟尼就翻能仁寂默,能仁就是利益眾生,就是來;寂默是不動,就是如。佛就是以他成就的功德來形容的,當他寂的時候;咱們也有寂的時候,心念還在動,只是你身口七支不動了,意念沒停歇。你這個寂不是真正的寂,只是外緣不動,你內心的思惟還有。等你感覺著思惟,靜下來這個思惟,咱們靜下來這個思惟它沒有照的義,所以不叫寂。靜下來這個思惟,沒有思惟了,若能變成智慧,它就叫照。這個含義你必須得觀察。
為什麼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有佛性是你本具足的。你這個佛性是在你身子裡頭嗎?你找不著。在你身子裡頭,哪個是我的佛性?沒有。是在身子外頭嗎?離開身子,那佛性到哪兒去了,沒有。更沒有了,外頭更不對了。說:內外和合有嗎?沒有。在楞嚴經上七處徵心,就說這個大,究竟在內嗎?究竟在外嗎?究竟在中間嗎?你找不著。你所找的是遍計執,遍計到處執著而已,不是真的。唯證能契,你必須證入了才能契合。
這說心體,離一切念,心體離念了。離念是個什麼樣子?跟虛空界一樣的。好,你就把它當成虛空了,那就錯誤了。虛空是比喻,比方、形容。沒法形容了,說你離念相究竟什麼樣子呢?拿虛空來形容吧!但是決不是虛空,這是形容詞。例如咱們說虛空不是虛空,就像咱們說火決不是火,也是形容詞。你說火若是火,不把你燒掉了。那只是言說。這些話都要你思惟,都要你去觀。說等虛空,不是虛空。而虛空是什麼樣子?豎窮的,橫遍的,哪都有虛空。那就說你個這法性,在一切事物當中叫法性,在一切動物在有情當中叫佛性。你這佛性跟這法性,它是豎窮橫遍的,跟虛空一樣的。
這個就是一切法的成長,一切法的生起,一切法的還歸,所以一切法的大總相法門體,這叫法界一相。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諸法無不還歸此法界,這就是心。說法界也是,名詞關係,這叫一總相法門體。這就是覺義,唯是一相,覺義。覺叫什麼呢?因為我們為了述說方便,假定名詞,本覺,本來就覺悟,本來就具足,在諸佛如來的平等法身。平等的意思,一切有情都具足,一切無情也具足。無情就叫法性,有情就叫佛性。僅僅是此本覺而已。它又是一切諸法之因。咱們上頭講真如,又重覆說這個真如,解釋本覺、法身、真如、法界,名詞雖然多,道理就是一個。
所以這個真如這個本覺過去、現在、未來永遠如是的,一切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都如是。咱們看見那是諸佛在人間示現的,佛入滅了,佛降生了。沒有,本覺的法身也沒個生、也沒個入涅槃,這是在人間示現的,這是化身佛。盧舍那佛是他功德所生的,功德永遠不滅,報身是永遠不滅的,報身是依著法身而起的。那化身就不同了。大家每逢半月都誦菩薩戒本,你看那個盧舍那佛給千釋迦牟尼說的梵網戒;千釋迦牟尼,每一個釋迦又有千百億釋迦,每一個大化的佛又給這些小化的千百億釋迦說菩薩戒,千百億釋迦才到一切世界利益眾生說這菩薩戒。你從這個梵網經的菩薩戒本,你體會到那是報身佛,而且是化身佛所說的菩薩戒本都是給地上菩薩說的,登地的菩薩。咱們這些凡夫受的梵網戒的,沒有不犯的。因為這是心戒,你心裡一起心一動念犯了戒了。比丘戒、比丘尼戒不同,得造成事實才算犯戒,它是依著世間法建立的。這個菩薩戒是依著心法建立的,這就是依著覺。如果你稍微一動念,不覺了。離開覺義,就是不覺。心體一有念,就是不覺了。到離念相,才是本覺。本覺就是法身,三世諸佛都以法身為體,這是解釋覺義。
覺就是明白,咱們所學義的法就是覺法。咱們經常說佛法,佛法就是覺悟的覺,覺悟的方法而已。我們要想覺悟;換句話說,想斷煩惱,想證菩提,想成佛,你先明白明白什麼是佛、什麼是覺悟。現在咱們說這個方法兩方面都說了,覺悟是什麼樣子,而我們眾生不覺又是什麼樣子。不覺,我們就知道了,因為我們現在身上就是不覺,煩惱幹什麼,這個肉身生老病死苦痛苦不得了,一下這個毛病來了,一下那個毛病來了,甚是說句話又錯了,人家又批評你說話不對了,走路走得也不對了,睡覺也不對了,一天盡是毛病。你煩惱不煩惱?若是我們這些執事師父一天在你身邊,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其實你本來就都不對,他也不對,他不是對的。
你想想,說起來好像很可笑,一個覺跟不覺的意思。但是依著世間法還有個方法吧?所以就在法上來立了。法上來立,軌生物解,它一定軌則的。你離開這個軌則了,當然是不對了,得照著軌則行事吧!軌生物解,法叫軌則。軌則,你照這樣做,你能夠解悟,才能夠任持你的自性,認識你的本體。你不要生煩惱,一切諸法如夢幻泡影。金剛經告訴你了,人家說你,「唉呀!反正是假的,說吧」!你在做夢,醒了都沒有了。經常這樣觀,什麼煩惱都沒有了。罵你,「是罵我嗎」?他跟我一樣,我們倆一體,他罵他自己,跟我沒關係。好比人家送你一件禮物,你不要,「拿回去,我不要」。他罵你了。罵你,我不接受,你自己拿回去吧!
不是像魯迅作那阿Q正傳,那阿Q他怎麼想的?他不懂得佛法,他當然不這麼想。人家打他,他打不贏人家,挨打了,受了委屈了,又放不下,怎麼辦?他有他的想法,「唉!兒子打老子」。兒子打老子,想自己的兒子打自己,心裡高高興興的,他也這樣沒煩惱了。他這是迷中加迷,不覺上頭還加不覺,並不是對的。
你可以用你現前的生活,愈那個深奧的不可理解的法,你不去鑽牛角尖,什麼覺了,什麼不覺了,這些名詞你鬧不清楚,什麼是阿賴耶識,愈講你愈糊塗。大家現在講解深密經吧?解深密經就專講這個問題,愈講愈糊塗。你怎麼辦?我以前就這麼樣用,你從你最懂的,愈高深的法,你從最基礎起。不論他說多高深,你不懂,你想我生活當中的事,我一天怎麼樣怎麼樣,你可就懂了。一個迷糊,這個事我不明白,那就不覺了。這個事我很清楚,那就覺了。你用這樣來解釋,你很清楚。你自己能夠這樣子,對那甚深的法義你能入。我就是這樣用的。聽得糊里糊塗的不懂。不懂,我根本就不聽了,我就想,想我生活當中的事,我撿我懂得來,你漸漸就懂了。說甚深的,你從最淺處入。愈是甚深的,從你生活當中去理解,我怎樣覺,我怎樣不覺,把這兩種義就明白了。沒明白的,下回再說吧!(以上文字依夢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請參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