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11

大乘起信論28-07(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07(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咱們講心生滅的時候,依著如來的藏心,所以才有生滅心。咱們前頭講了,一者法,二者義。法,就是眾生心。眾生這個心有兩種成分,一個真,一個妄。真是本具的實體,妄是因為不覺而生出來一切的雜念,一切的這些個九相。若就真來講,咱們前頭講的那是心真如門,咱們現在是要開始講生滅門了。在唯識家,唯識學者,他不承認如來藏,他說如來藏就是八識的心,就是法相宗的唯識。因為如來藏也有生滅心,也有真如心,真如以阿賴耶識為體,所以叫如來藏。八識也如是。但是他相宗是如是講,性宗又如是講,只是講的意義不同。因為這個妄是依真而起的,生滅心因著真如心;下頭講了一念不覺生三細的生起生滅,這個心就是阿賴耶識心。阿賴耶識心屬於生滅門,但是阿賴耶識還具足有真,還有淨分,淨分就屬於心真如門。這一念心得下頭講阿賴耶識。心生滅是專指著與不生滅和合的,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的。那好像兩個東西合在一起似的,一個心真如,一個心生滅;一個淨,一個染。生滅跟不生滅兩個和合了,是一個嗎?不是一個,非一,是兩個。非一,就是異了,它又非異。非異,又不是兩個,不是不同。
為什麼這樣解釋呢?因為我們現在的心,我們不說甚深義,就說我們現在這個心。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習,或者出家了,學佛法了,這開始。但是這個屬於真的部分,後頭分析很清楚,這叫開始有點覺悟。但是這個心你來把它怎麼分,究竟你心是一個、是兩個?就咱們現在,咱們坐著聽課,心裡想到別處去了,你說你這心是一個、是兩個?或者是多?如果你現在一作意,回到你小廟去了。或者你到過北京、上海,或者到過其他的美國各地,你就一靜下來,你這一念心頓現,北京、太原、石家莊都現前了。你坐著靜觀吧!你究竟一個心、還是好多心,你自己就明白了。它各有各的相,北京決不是石家莊,更不是太原。你想,如果北京的街道、太原的街道,或是石家莊的街道,如果你都去過,你到這一想,每一個街道都如是。甚至到大西洋的西岸,到了美國去,舊金山、洛杉磯、紐約都如是,你這一想全現前。你說妙不妙?沒有實在的。你去過的,給你那心上錄了相了,一點不虛假的,是事實。說大的,你可能就想不到。課堂,到我們法堂,到我住那個後院,這你很現前吧!你一想,是一個、是兩個、是三個、是四個、是五個?懂得這個意思了,你把它放大,你心所緣念的,這個心生滅屬於這一部分。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但是心真如呢?如果你坐著一念不生,萬法俱寂,這就是那個心的真的部分。我拿做比喻的,可不是真,我是形容著。阿賴耶識的心,以下還詳細講,它是真妄和合的而非一非異。為什麼這樣講呢?它和合不起來。真的跟妄怎麼能合在一起呢?真就是真,妄就是妄。你必須得經常這樣觀。
你說我們這個房子,這個房子好多種和合起來的,你說它屬於哪部分?和合而有,緣盡還散,好多種和合的。它的總名字,我們就叫這個法堂,就是法堂。你可想它的總相,完了想它的別相。這個只是形容詞,阿賴耶識它生滅與不生滅,心真如跟心生滅,心生滅是依著心真如,心真如是依著生滅而顯現的,都是一心。為什麼生滅,真如加個心呢?上頭為什麼加個心呢?說心,是一個。說真如,說生滅,是兩個;這兩個還都是一心。說一,和合了,就成一個。不可以。乃至說個真如也是假名,說真如,真如不是真如。說生滅,生滅也不是生滅。說和合,就是不和合。不和合,而是和合。這要觀的,在這上多用功夫。不明白,就要觀,這叫思惟修。這才叫真正的修行。
以下就解釋這個了,生滅跟不生滅和合,又不是和合義。不是和合義,兩個又合在一起,不是和合義嗎?說的和合。那和合了,就是兩個東西合在一起才叫合。它不是這樣子,不是有形有相的東西。不是水跟泥巴,不是水跟泥土。水跟土合起來叫泥巴,水也沒有了,土也沒有了,那叫泥巴了。但是阿賴耶識跟水跟土和合的不一樣,那就解釋它吧!怎麼不一樣?什麼叫阿賴耶識?
【名為阿黎耶識。】
阿賴耶識只是個假名,名為阿賴耶識。生滅跟不生不滅合到一起了,既不是一,也不是異,給它定個名字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翻無沒識,就是不失掉的意思,不喪失的意思。也叫藏識,含藏著,那就是如來藏義了,含藏的意思。
能含藏的跟所含藏的,能、所,解釋解釋這個。能含藏的跟所含藏的,能含藏的是什麼呢?它含藏著染淨二法。就染法說,貪瞋痴愛、我執我見,所有咱們佛教經書所說那些名詞,它都含藏著有。染法的,它執持染法的一切種子,它是染法的種子,就是咱們這個六根六塵,六塵是依報,六根是正報,都在這個阿賴耶識所含藏著。我執我見依著阿賴耶識而起的第七識,那執為我。你念過八識規矩頌嗎?你們這本子上也都有,「浩浩三藏不可窮」。三藏就是說能藏的、所藏的,我法二執,所有含藏著這些東西。破了我法二執,才能把這個八識捨掉。因此這個阿賴耶識是個種子義,它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處所,來給它做種子的異執義;而種子的異時異處,成熟了,就叫阿賴耶識。這還不能說明白,那以下就再說。
【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這個阿賴耶識有兩種的含義,它能攝一切法,也能生一切法。這先解釋生滅心,就是解釋一切法的生起有因有緣,就是生滅的因緣。這個是標題,說有兩種義,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
【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那這兩種義是什麼呢?一者覺,二者不覺。一個覺義,一個不覺義。這解釋的,都解釋阿賴耶識的,也解釋這兩種義的,怎麼樣攝一切法,怎麼樣生一切法。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既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覺,說它心體真的部分,說阿賴耶識真的部分。不覺,說阿賴耶識生滅的部分。那就一個一個解釋吧!大家要學教理的時候,一定要懂得這不是淨土宗所說的念阿彌陀佛,也不是禪宗所說的一切名相都不立,也不要去解釋,說禪門一炷香,頓超直入,立證菩提。或者觀念佛是誰,父母未生之前誰是我,生我之後我又是誰。參明白了,直指明心。在禪宗說,直指明心,成佛了。在咱們教理上講,絕對不承認這個問題。那以下看看馬鳴菩薩怎麼說的吧!
馬鳴菩薩是八地菩薩,八地菩薩是不動地,他不利益眾生了。那他又來造論的時候,他就不是八地了,他就發心向上了。像我們中國的禪師裡頭密雲五祖,他也是八地菩薩。怎麼知道他是八地菩薩呢?他有個弟子叫浩月,這浩月修行的功夫,領眾,信仰他的人,禪教雙通。他法名叫浩月。有一天他思想想不通,他認為我師父好像是無能。就是他師父密雲無能,為什麼大家尊敬他,比尊敬我還尊敬得厲害?有一天在光明照月,他經行的時候,就是他散步的時候,他心裡煩悶,他就對著月亮對著天空說,他說「浩月當空照」,月亮的光明在當空,把四面八方都照著;「可恨密雲遮」,來一個黑雲彩就給遮住了,浩月就沒有了。他也是了不得的人,護法神就警告他了,說:浩月,你師父已經是八地菩薩,示現人間。他才曉得。所以在八地菩薩發心利益眾生的時候,若不是八地菩薩,他怎麼瞭解這些事?這不是寫文章。咱們看佛教論點,不是文章,必須自己得有修證。你沒有修證,你不理解,你怎麼能說得出來?
因此諸位法師在學法的時候,你必須得修。哪管相似明白,還不說證得,只是明白,你相似明白都很不容易。什麼叫相似明白?你給人能解釋清楚,別誤導人家走入歧途,這叫相似明白。引導別人發起是正知正見,不要生邪覺觀。法師的含義以法為師,自己以法為師。以法為師,照著這個法怎麼教授的,我就去依教奉行,去修。把我所知道的、所修的萬分之一,或者明白一點吧!或者有的連一點沒明白,所說的是文字、是語言,自己沒契入。這種道理很簡單,咱們就很簡單的說吧!烙餅,蒸一鍋米飯,恐怕你們諸位道友都會吧?也不見得,你沒有經驗的,沒有做過的,你水摻多了,乾飯煮成稀飯了;火燒大了,燒焦了,人家還能吃嗎?
你說法幫助別人,或者說法依法自己修,也是這個含義。如果你自己沒有領悟,你胡說,那不行的,那誤入歧途。因此你必須對你所解釋的,你不能夠深入契證,起碼你能夠引導人家無誤。無誤,別說錯了。有時候有這樣的兩句話,法師講經的時候,「依文解義」,依照這個語言文字來解它的道理;「三世佛冤」,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的冤家。依文解義是不行的。「離經一字」,如果你講經離開經的一個字,「如同魔說」。那頂好就不講了。離也不是,即也不是。怎麼樣才對呢?你要不即不離,不能離開經,也不能照本宣科。那念一念誰不會念,大家都可以念,認得字都可以念,還要解說幹什麼呢?
所以你懂得這個義了,你懂得什麼叫覺義,覺了的時候,他怎麼說都對,對機說法;不覺的時候,怎麼說都不是。你看禪宗的一千五百公案,你問他:如何是祖師西來大意?舉個手指頭也可以,他打你一香板也可以,踹你一腳都是的,都是西來大意。不懂得的,把西來大意解釋很多,還不是西來大意。它叫契機。懂得這理了,你就懂得覺義了。不懂得這個,不覺,就是我們迷的時候。不覺,就是迷了。在我們迷的時候,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都有的,都是真實的。「迷時明明有六趣」,迷的時候,六趣六道明明有;「覺後空空無大千」,等你要明白了,大千世界都沒有,沒這麼回事。這就是覺跟不覺義。
心裡無念。什麼叫覺?心體離念,叫離言真如。什麼叫離言?什麼叫離念?等虛空界。達到了離言了、離念了,你這個心體遍滿虛空盡法界一切處,無所不遍了。一切諸相就是一相,也就是如來的法身。為什麼加個平等?跟眾生無二無別,平等的。這個就叫本覺,依著法身來說就叫本覺。什麼叫覺?離念,離相,無所不遍,無所不照,跟眾生平等具足。但是是覺悟了,本來具足的覺悟。
上頭說是阿賴耶識有兩種義,先解釋它第一種義,十法界依報正報,它的體就是真如,本來是無念的,跟虛空是同一樣形相,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虛空就是這樣子。但是虛空是不覺,虛空是形容的、比喻的,別把心體當成虛空了,它的意思像虛空那樣遍、像虛空那樣平等。它遍在有情上頭,那叫佛性,又叫法身。在依報上頭說,那就是法性。這就是本覺義。本來就有的,你那個心靈本來就具足,永遠不會變化的。但是它在染隨緣了,隨緣就變化了。現在我們所有的,只是有情,哪管一個螞蟻、一個蟑螂、一個老鼠,不管你怎麼討厭牠,牠所具足的那個本性,有情的佛性,跟佛是無二無別,隨牠的業緣變化了。變化,好像牠把那個本覺靈性失掉了;失不掉的,不會丟失的,也不是會喪失的。這就是一相。因為一相者無所不相,就是隨緣義。在華嚴經說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那這一總相大法門體就是一個相,就是本覺。它隨緣的時候無所不相,隨淨緣,隨染緣,什麼緣都隨緣而已,只是隨緣。這叫本覺,也就是如來的法身。叫法身也可以,叫真如也可以,叫法界也可以,叫妙明真心也可以,各個經的名詞都不一樣,但是就是這一個。
【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何以故,為什麼這樣來解釋本覺?因為本覺義者,是對著始覺來說的;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就是咱們現在,咱們信了佛了,出家了,發菩提心了,這叫始覺。那本覺因為什麼又加個始覺呢?本覺,你不覺了。阿賴耶識那個生滅門中,一念不覺生三細,下文要講的。因此本覺是對著始覺而言的。為什麼要說個本覺?因為有始覺故。始覺就是本覺,在這個本覺迷失了,有了污染。就像咱們一面大鏡子,本來是照的,但是你把它落上灰塵了,你久沒打整它,那灰塵落久了,什麼也照不見了。但是你把它揩了,把它擦淨了,它又恢復原來的了。就是一個鏡子,後文有,把本覺形容一個大圓鏡智。乃至轉八識成四智,就把阿賴耶識轉成了大圓鏡智,第八識。阿賴耶識還含藏著它有些末那、眼、耳、鼻、舌、身、意,前頭還有七個呢!這到文中自然就講了。
【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始覺義怎麼產生的?因為依著本覺才有不覺,依著不覺才有始覺。始覺義說始覺的來源,就是依著本覺你有了無明。因為無明者是本覺,也就是它那個真如,心真如隨順染緣而起的無明,隨緣義,隨著染緣而起的。本覺即真如,不覺就是無明,標的很清楚,把它分成兩個了。
一定要注意,這兩個不是有兩個相真的。前頭開始一講就說非一非異,本覺跟不覺也是非一非異,乃至於九相,始覺、相似覺。始覺進一步就是相似覺,相似覺進一步就是分證覺,分證覺進一步就達到究竟覺。依著不覺有始覺,依著始覺再進一步就是相似覺,相似覺再進入深入了再修的功力強了,就叫分證覺,分證覺到究竟覺就成佛。這個後文都要講的。
依著本覺有無明了,就是淨法隨染緣,染法就生起了。本覺就是我們本來具足的這個妙明真心,不覺就是無明。一念不覺生三細,無明裡頭還分業相、轉相、現相,八地菩薩斷現相,九地菩薩斷轉相,十地菩薩斷業相。這時候無明還在,無明分做三相,到最後頓斷,頓斷無明的習氣,成佛了,成究竟覺了。
先頭是從淨隨緣而成一切染法,現在是反染還淨而又成一切淨法。佛法所說的一切經典,就包括這麼兩大類吧!一個染,一個淨。有了這個不覺,本覺就隱了,不現了。不是失掉,失是失不掉的,不會遺失的,也不會丟掉的,隱了,叫隱。隱顯同時俱成門,這是華嚴經的意思。淨法隱了,就是本覺隱了,始覺顯現了。這始覺是從不覺來的,因為本覺隱了,不覺產生了。本覺隨染的因緣成了不覺,本覺隨淨的因緣成了始覺。但是本覺隱了。所以前頭開始就講它是能給真妄,在真妄的心中,真隱妄現;妄現了,又開始明白,叫始覺。依著不覺而起的始覺。
始覺是什麼?例如我們學法,聞到佛法了,相信、恭敬、敬禮三寶;能敬禮三寶,這個就是開始始覺了。你一明白了,一學法了,才知道一個是迷、一個是悟。迷了,就叫不覺。悟到究竟了,就叫本覺了。但是這一迷了,再悟,可經過好多過程了。還要先從始覺,開始覺悟就是信佛法了,這個有信心了。信,它不能停留,不進則退了,或者退到不覺,或者往前就進,叫相似覺了。始覺還有位子,始覺的位子就是十信位。十信位,再進一步就是三賢位了。信完了,爾後要求解,解要求明白,更明白;解完了再假修行,沒有行是不行的。行就是修行,就要去做,佛教我們怎麼樣做,你去做。這裡頭還有些術語那些名詞,我們就不說了。
信還有「信、進、念、定、慧」這五個,信完了,還得精進,還得要去做。十信還得到住位,十信滿心了,就是十信具足了,完了到初住。咱們現在發的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正菩提心。到了十住的初住位,再發菩提心。比十信位,比咱們現在發的菩提心那要強得多了,力量大多了,他能示現成佛,能到別處示現成佛化眾生去。咱們沒這個本事。到十住,十住的初住,初住的名字就叫發心住,這個時候發菩提心,再發菩提心。從初住到第十迴向,這三十個位子,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迴向完了滿心了,到究竟證得了分證覺時候的初覺,歡喜地菩薩,真正證得那個本覺的一分;這再一分一分證吧!證到十地。
【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始覺義,依著本覺故而有不覺,依著不覺故才說有始覺。這始覺從相似覺、分證覺,達到究竟覺,能夠覺到心源。覺心源故,名為究竟覺。但是還沒證得心源。因為不能夠覺悟到心源,非究竟覺。
【此義云何?】
這種道理怎麼解釋,此義云何?往下又重說這段意思。
【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義。】
從凡夫人從凡夫地開始,生了信心,生了信心有什麼現象?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其後念令其不起。這是覺心,一起惡念不相續。說咱們連信位沒入,就根據這個。我經常跟我們道友談論說,我們還沒入信位是根據什麼?因為不能夠覺知前念起惡,後念止其不起。我們想一件事,跟著就想下去了。乃至這都已經過去沒有了,他還回憶。我跟我們很多道友談過,說在家男眾女眾交過朋友沒有?交過。現在還留戀沒有?偶爾還想。這就是覺知前念起惡,不能止其後念。
明明知道是不對,咱們現在誰都知道貪瞋痴是不對,看見一件好東西,想自己得到。罵自己兩句,或是批評兩句,記在心裡頭放不下。這屬於貪的。一天沒有覺悟的意思,迷迷糊糊的,這叫不覺。你雖然信了佛,也出了家,常時不覺,不覺的念頭非常之多。如果覺知前念起惡,能止後念不起者,就是惡不做了。咱們說諸惡不做,眾善奉行,怎麼能辦得到?就是你要覺知前念起惡,能止其後念不起。覺知前念起善,相續不斷。這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了。這才算有信心的,這才真正是佛子了。
那各人問各人吧!說你對貪瞋痴,特別邪知邪見,就是自己知見明明不對,自己還堅持「我就是對嘛!我的都是對的,人家都是不對的」,堅持自己的錯誤。特別是生死煩惱,貪瞋痴是三根本。特別是婬,男女關係,雖然身出家了,心裡還在緣念那個兩性關係,所以你六道輪迴脫不出去。要想脫六道輪迴,要斷。斷這一個欲念,佛說的就是四十里的急流水,能夠止住它不流。有這本事嗎?那要好大力量。能斷染根,你將近證初果了,斷這個麤煩惱。
大家都不願意暴露醜惡的一面。在菩薩跟菩薩之間,起個念頭,或做件事,初發意菩薩什麼叫懺悔?要向人家說,向彼悔。在比丘戒沒有,比丘戒者必須成事實。造了業,業成事實了。菩薩不行,你發大心的,一動念,覺知前念起惡,已經犯了,要懺悔,你才能止其後念不起,不然後念要相續。這叫覺了。
但是這個覺不行,立不住腳的,還是不覺義。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者,好像是明白了;還是沒明白,就這個意思。為什麼?不能斷。往往一個問題已經止住了,覺知前念起惡,後念不起了;隔一下,它又起了。又起了,你又止吧!說生死根本,貪瞋痴三根本。能把這個治住,你那個煖、頂、忍、世第一,這四個四加行的功夫,你漸漸可能證到初果。你就是菩薩初發心的菩薩,也得跟初果的聖人他們所修的法跟斷煩惱是一樣的。十信位,還屬於三界,還在三界,不能見性。(以上文字依夢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請參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