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11

大乘起信論28-21(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1(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昨天我們講我執跟法執這兩種執著。如果有這種執著了,或者自己感覺著有這種執著了;感覺就是覺照之意,我們一般的在我執當中,還不認為自己是執著。雖然在學教義當中,我們瞭解了什麼樣算是執著。我們現在連自己的執著還不認識,很關心自己的身體,這個就叫執著;一開口就是我想怎麼著,想是意識當中的作用,在你衣食住行、起居生活當中,全在執著當中而不認識。問題就產生在不認識,還不知道自己是執著,所以在煩惱當中不認識煩惱。學了教義,聽到菩薩的教誨知道了,知道我們一天在生活當中都在執著我執,所以這就不能解脫了。乃至於想解脫,想解脫這種苦惱,因為有我才有苦惱,想把它解脫,以什麼方法呢?所以以下咱們就講解脫這個我執的方法。我執解脫了才能說到法執,這是二種執著。以下就講解決這種執著的方法,要對治它。相對的;對治之後銷滅它,銷滅我執。
【云何對治?以五陰法自性不生,則無有滅,本來涅槃故。】
云何對治呢?以五陰法自性不生,則無有滅,本來涅槃故。咱們講的時候,開始學的時候說怎麼樣起執著,那個講的是依權教而講的起執,現在講對治的方法、觀想的方法是用實教,權實二種教義,用實教來說對治的。我們學習權教的人知道苦,想要斷苦,要慕滅,要知苦斷滅,以此來對治它修道。就是這個能知苦慕滅的這個思想是你進入佛門才知道,過去在苦中不知苦,反倒以苦為樂。對於不苦不滅的,說個滅是對著苦說的,實際上是也不苦也不滅。因為性體無有故,在性體上沒有。佛所說的教義當中,才說到生死是苦的,不生死的涅槃才是樂的,這樣子我們才懂得了。懂得什麼呢?色法跟心法,一個心裡想的,外頭一切境界相。一切境界相都是色法,「受、想、行、識」是心法,就是心法跟色法。在這生死流轉當中是可怖的,可以證得求得不生死,這是可以做得到的,這苦是可以斷的,樂是可以修的,修得了就證得。這兩個是二邊,生死做為一邊,是生滅,涅槃是不生死,做為一邊;全是空的,實際上都沒有的。像眼睛有了毛病,花了,看見空中有華;其實沒有,空中沒有。等你聽了佛的教導,跟自己的起觀修行,修行就是思惟觀察,觀察這個生死是對著這個不生死說的,不生死就是涅槃,涅槃是不生滅的。這些全是生滅法,是沒有的。有相法,有相都不是真實的,是空的。
觀想五陰從始至終,等你一照它;你不明,你明了一照它,明了。明了,觀你的實性,觀你自己的真心,觀心,觀你性體,一觀就知道這些沒有,就是在性體上所起的無明演變,障住你那真空理了。觀想一切沒有什麼生死,沒生死,也沒有涅槃,沒有生死可求可滅,也沒有涅槃可求。我們本具足的那個心性,就是我們所說的那個我們的理體,或者在起信論上叫真如,真如的法性它是不生滅的,生滅的都是幻化的境界相。因為五陰色受心法,這是幻有的生滅;在有生滅的當中,你去觀,觀生滅不生了,觀察生滅是空的,沒有實體的。就像我們自己本俱的那個妙明真心沒有生滅法的,也沒有生滅相的,本來就是涅槃。五陰的體沒有的,五陰不會自生的,都是虛妄幻化而得的,說有生滅,實際上沒有生滅。沒有生,當然就沒有滅了,本來就是不生不滅。
道理是這樣子講,但是我們怎麼樣離開它?怎麼樣修?修的次第,怎麼樣能把這個妄執究竟離掉?以下就解釋。
【復次究竟離妄執者,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有自相可說。】
說離妄,離妄的意思就是顯真。在離妄的過程當中,知道一切染法是生滅法,淨法是不生滅的,就是相對待。相待之法看著是有,離開對待就沒有了。離即是空,離了這一切相對的法,不存在。因為一般的都執著染淨諸法,要等到悟道了、成就道果了才空,迷的時候實在是有的。迷的時候也沒有。沒有,你執著才有。不執著,沒有。迷和悟,因為迷才說悟,因為對悟才說迷了。迷是什麼相?一切虛妄相。悟是什麼相?悟沒有體性的。說迷說悟,說染說淨,它沒有個自相。對染說淨,對淨比較說染。對淨說有染法,就有染了,這是因對待而設的假有。若離開妄執呢?離開妄執就沒有了。所以若究竟離了妄執者,當知染法淨法是相對的,沒有自相可說的。沒有自相可說,自相就立不住了。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
因這個緣故才說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把五陰法推廣來說,五陰就是一切法,在種種樣樣一切事物當中,你一一推求。這一推求,這些虛妄的相沒有,虛妄之法都是「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都是依著真如而起的,都是不可說不可說的,含義就在這。
世間五陰的色、受、想、行、識,對著出世間的五陰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個是虛幻的色、受、想、行、識,跟諸佛菩薩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那個五陰叫妙五陰,咱們這世間五陰叫麤五陰。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諸佛的五分法身對治這世間相,世間一切色就是戒。我們受戒的時候要給你白四羯磨,四種羯磨,發動你那個戒體。在初番白的時候,就是十方世界的諸佛妙善的戒法,由你的心所起的業用。你在受戒的時候,羯磨師都給你說。受戒時候,你所感到的。二番羯磨,十方世界的妙善戒法,像雪一樣的,像蓋頭一樣的,蓋到你頭頂。三番羯磨的時候,說十方世界的妙善戒法,從汝頂門觀想流入身心,充滿你的正報。但是這個是無表色,沒有什麼色相可表現出來,要證得法身的大士跟諸佛才能見到。那個色陰不是五陰這個陰了,那個的受就是定,定就是三昧,就是正受了,正在你受法樂的時候。你的想變成智慧了,慧就是想,諸佛菩薩轉識成智慧,以智慧的想,不是想陰那個想。在你這個過程當中,運動當中,行的當中,這叫解脫。佛菩薩的解脫,不隨境不隨業所遷流,這就是解脫義。戒、定、慧、解脫,不隨境,業不遷流,就是解脫義。識是解脫知見,知見不被境轉,而又能無所不知,這叫解脫知見。這是諸佛大菩薩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由此而知,一切的染淨諸法,麤五陰跟細五陰,從本已來,在諸佛菩薩是悟,在一切眾生是迷。其實迷也好,悟也好,就是真如一法,這些都沒有的。色陰是真如,真如非色,「受、想、行、識」這四陰也是真如的本體所流露的。所以不是心,是真如。不是妄,是真。所以說非色非心。非智非識,不是分別的識心,也不是分別的智心,就是非智非識。非色,就不是有,有是表色。無相,就是無。非色非相。非有,無色就非有,無相就非無。畢竟不可說相。以我們眾生的五陰說,色受想行識對那法塵,法塵是沒有表色的。因為對到前五識故,說是有法塵,對外頭境。這也不是真實的,沒有。無相,沒有表色,法身也沒有,這一切都是不可說,非有非無。但是在前面講諸佛菩薩度眾生的大用方面,叫亦有亦無。這是遣除意思,講究竟離。離什麼?離虛妄的執著。這個解釋就告訴你,一切的虛妄執著都沒有的,這是妄執。妄執若消失了,一切法都不存在了。
【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眾生。】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沒有言說,如何建立諸佛度眾生的事業。因此就知道一切善巧方便的言說,引導眾生出離邪執,離一切的妄想執著。
【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於真如。】
最初達到的目的,其旨趣者,就是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目的呢?離念真如,皆為離念,歸於真如。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
因為有念就要起分別,因為念一切法就令心生滅。心的生滅是從你有念開始,有念不能入實智,實智得無念才能契入。這樣的用功修行,了這個生死本來是空的,沒有!也沒有什麼涅槃可證,證得那個涅槃也是你本俱的。不學佛法的人當然不懂得這懂道理,學法的人也不能夠向無念進趣,他是念念分別,從不停歇。得達到無念了,無住無念,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這樣才能達到離念。要想離開虛妄分別,最究竟的是無念。怎麼能達到無念呢?以下就解釋了。
【分別發趣道相者,謂一切諸佛所證之道,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
最終的目的是達到離念境界。念尚無念,哪有言說呢!什麼都沒有了,一切諸法寂然。但是眾生不能達到這種境界,必須假言說來對治眾生的一切妄想,一切我法二執,使他趣向這個無念境界,趣向一切諸佛所證得之道。所以下頭就解釋分別發趣道相者,謂一切諸佛所證之道,一切發心的菩薩修行趣向諸佛所證之道。
這個發、趣,發是指著發心,趣是要你行動表現,要去做。什麼人能趣向呢?發趣道相者是一切菩薩,這是約人說的;約法說,就是我們現在大家講發心,發什麼心?怎麼樣發心?發完心了去做,就是事,所趣向的道。做就是趣向。那什麼是這個道相呢?咱們經常講發菩提心,菩提翻為覺,發覺,覺心。這個覺心有真發心的,還有假發心的;有真行菩薩行的,還有假行菩薩行的。因地不真,果遭迂曲。發心就不真,要想成道怎麼能辦得到呢?迂曲就是達不到,彎曲了。下文要講了直心是道場,必須得發直心。要想趣向,要想發心,能去證得一切諸佛所證得的道理,趣向佛所證得道理,那先由心起,發念吧!發心就是菩薩,你受三歸就是菩薩,只要入佛門都是菩薩。所以一切菩薩要發心,要修行,要向那種無念無相的境界趣求達到。
【略說發心有三種。】
簡略的解釋這種發心有三種。
【云何為三?一者信成就發心,二者解行發心,三者證發心。】
三個都叫發心。這三個發心現在我們大家還沒這個份,只有初步的一個欣樂心。發心求法的時候,入了佛門了,我們發一個善心,去惡,去惡行善。但是這個心是像覺悟,而不是覺悟,這個發心發的是不真刻,他還進進退退,時間經過很長才能不退了。
信發心,約人來說是什麼樣的人呢?從十信位,具足了十信了。十信滿了,信位滿了,這個信位滿了要經過一萬劫這麼長時間。一萬劫是好長時間呢?先解釋一劫,劫是印度話,叫劫波,咱們華言叫時分,得經過這麼長的時分。人的壽命從十歲,過一百年增一歲、過一百年增一歲,增到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從八萬四千歲再過一百年減一歲、過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的壽命十歲。這一增一減算一劫。得這一萬個增減,才把信心修好了。修信心就得這樣子。
現在我們都修了好多年呢?不知道,沒開了智慧。我們現在能發心到出家,不能說沒有信心吧?只是信沒滿心,信的標準沒有。如果你現在發大心,行菩薩道,不但發心而去做,不但做而且不退,堅定不移的,信不退。不論遇到什麼挫折,什麼危難,身命的危難,肉身的消失;乃至於再轉一世、再轉一世、再轉一世,愈轉愈增加,不退。如果進進退退,今生道行很好的,到了臨完了也沒有證得,還變化一個跑道,又來一個身體,這樣就進進退退了。今生你不知道前生事了,不能繼續前生那個發心、前生那個精進去做了,這叫退了。為什麼?業不由己。你所做的業把你牽攝到了。為什麼起信論最後要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呢?到那裡你再不經過這個變化了。因此到最後勸你念佛,求生極樂。
咱們只是講一個信,成就一個信,要經過一萬劫。「初發心時成正覺」,初發心時的心跟你成正等正覺成佛那個心,這兩個心;「如是二心初心難」,這兩個心難難在你最初發心,要發了心你成就有份了,逐漸就達到究竟心。如果這個最初的沒發起,那個永遠沒有的,因此才說如是二心初心難。
信成就了是指什麼說的?是指初信、二信、三信、四信,到十信,十信滿心了,登了初住了,叫信不退位,信心再不會退了,這時候發心叫發心住,初住的菩薩叫發心住。總的說,發心位子就是十住菩薩。十住菩薩發完心再去理解了,理解去做,叫行發心,叫解行發心。這個發心再進步,再到了回向,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回因向果,這三種指三賢位所謂的發心。以下就加以解釋了。
【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
信成就發心的是依著哪一種人?要怎麼樣修行?修行什麼法才能夠得信成就,才能堪能發心?
【所謂依不定聚眾生。】
何等人呢?依著不定聚的眾生。不定聚是未登位的,沒有把信心圓滿的,這不定。在三聚中是不定聚的眾生,說他性不定,就是我們一般凡夫說的,時而正知正見有了,時而又信邪知邪見去了,所以他不定。有時候勇猛精進一段,完了他又退了,時進時退。你說這一萬劫,我剛才講一個劫就那麼長時間,就像咱們這個,如果你沒有到不退的時候,今生很勇猛,等命盡了,來生又換個跑道了,還不知遇見佛、遇不見佛,還能聞到法、聞不到法,還能見佛、不見佛。像我們現在大家是在末法時期,沒有見到佛,正法、像法都過去了,這都叫不定聚眾生。在你未登住位之前,是三聚中的不定聚,這是約那個平常的凡夫說,時而正念現前,時而邪見又生了,邪正不定。精進了,就前進了。懈怠了,就後退了。時而勇猛精進,時而放逸懈怠,這就是十信位菩薩的表現,因此才說一萬劫。
【有熏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
有熏習善根力,信業的果報,能起十善,能厭離生死苦,能想希望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這個是因過去的宿習,過去多生修行的善根,有了力量了,用這個力量就作為你的內熏。這個內熏就是真如本體內熏的力量,外邊要假佛法僧三寶的外緣熏習。經過你自己的努力,假著內熏外熏的力量,加以你過去的善根、現在的善根力量,能夠對三寶起信心,能夠相信自己有佛性,一定能成佛,這有信心。淺的說,信善惡的果報、苦樂的果報是絲毫不爽,非常懼怕因果,不敢錯因果,身體絕不做殺盜淫的業,口裡不說妄言、綺語、兩舌的業,意裡不起貪瞋痴的念,這僅僅是世間的善因得的善果。能熏習自己過去的生死輪轉的苦,能夠樂求不生不滅的涅槃的樂,能夠作出世的一切善因,造成出世的善果。乃至於發心發利益眾生的心,決不為自了。發心一定要成佛,求無上菩提,這是善的最究竟處了。若是有這樣的信滿了,一定能成佛。有這些善因,再假善緣,善因感的才有善緣,善緣就是外假諸佛菩薩加持力量,三寶力量,才能得遇諸佛。佛給你說法,觀機說法,聞法就解脫了。你能夠親近諸佛,親近諸大菩薩,還能布施供養。供養分兩種,一種是你的身體,以身做供養,這叫內施;一種外邊的財寶,財富供養佛法僧三寶。咱們一般的就施捨點財物而已。像我們要燃身臂指,這是初步的內施;乃至捨身體,捨自己的一切,都能捨。這是達到信心成就了,信心圓滿了。
【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發心。】
經一萬劫是時間,信心成就了,信自,信佛,信法,信僧,這樣的來修行,來成就信心。但是眾生的根機不同,有利根,有鈍根。利根的人修行,他精進勇猛,不會退。他也許不經過一萬劫,他信心就成就了。但是根機雖然鈍,若精進,那就轉鈍根成利根了。若是根機又鈍又不精進,或者是利根的不精進,那必須得經過一萬劫。利根精進的就不限劫數了,一念就超無量劫。
這個時間在佛的教導當中,時無定體,時間不現制的,以法上立。法,就是你心,你心的觀念關係,心能把無量劫縮成一念,一念也可以發展到無量劫。慈老法師引證一個公案,就是高峰妙禪師,高峰妙禪師故事很多了。他是精進修道,晝夜不眠。但是晝夜不眠,必然要昏沉。人的精力還是有限的,怎麼對治它呢?他到那個絕巖,很危險的,看著底下是萬丈深巖,站在這個地方,只要一昏沈,掉下去就死了。他因為要降伏他的睡魔,坐在懸巖上頭來修行。人的體力,人的身體,有時意念你的心轉不到體力,心跟境不合的時候,你控制不了的。咱們能讓咱們不生病嗎?讓咱們不睡眠嗎?咱們肚子咕嚕咕嚕叫,能讓它不餓嗎?這是咱們辦不到的。高峰妙禪師他還有肉體,這樣一下就墮落到懸巖下去了,他認為必死無疑了。他感覺到有人又把他給接上來了,他知道有人護法了。他問:何人護法?答覆他:護法韋馱。他心裡很高興,他說:我的修行感應,恐怕世間上沒有幾個人像我這樣的?韋馱菩薩就斥責他,說:像你這樣修行者,多如牛毛。你這貢高我慢的心產生了,我五百劫再也不護你的法。高峰妙禪師就很自己責備自己,責備完了之後,說:以前我到這來的時候也沒希望你護法,護也好,不護也好,我照樣的修行。他又照樣的用功。還是支持不了,用功時又昏沈,又下去了。韋馱菩薩又把他扶上來。他又問:何人護法?答曰:護法韋馱。高峰妙禪師說:你不是說五百劫都不護我的法,你怎麼又來了?韋馱菩薩說:你一念精進,超過五百劫。
另外我知道他一個公案,他修行時候,他有罣礙,那小鬼來抓他來了。到時候鬼來抓他來了,他壽命盡了,抓不著他了。他就住在五臺山,到五臺山找不著他了。那個小鬼就找到當方土地,問:高峰妙住在這裡吧?土地說:是。小鬼問:現在他怎麼不在呢?土地說:他在,他入定了,用功用的入定了。小鬼問:有什麼辦法把他逮到沒有呢?土地公公跟他一天在塊堆熟悉了,說:他還有一念貪愛,貪愛他有個缽。缽是缽多羅,就是應量器,咱們吃飯的飯碗。但是他那個飯碗是皇上給的,非常名貴,他捨不得,心裡頭有罣礙,這個缽把他罣礙了。土地就告訴這個小鬼,你敲他那個缽,一敲就看見他了。那小鬼就一敲他那個缽,一看他在那坐著,小鬼拿鐵鍊就把他鎖上了。高峰妙就知道了,他問:你們怎麼把我逮到的?小鬼說:你假修行,你還有貪愛。高峰妙問:我貪愛什麼?小鬼說:你貪愛這個缽。高峰妙嘆口氣,說:現在你也把我鎖上了,我也跑不了了,你把缽再給我看一看。小鬼認為已經把他鎖上了,他還跑得了?把缽也給他看。他把缽一接到手,啪!往地下一摔。就在他一摔當中,他又入了定了,小鬼看不見他了,就拽鐵鍊子。一拽鐵鍊子是空的,沒有了。高峰妙就說個偈子,「要拿老僧高峰妙,除非鐵鎖鎖虛空;若還鎖得虛空去,再拿老僧高峰妙」。大家懂得了吧?當你功夫到了,一入定,能把肉體空了。正定正受一入三昧,一切法皆空。這是他已經悟得空性了、證得空性了,才有這個本事。但是他這個本事是苦練來的。這兩個故事聯合起來。
【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
因此說如果信心成就了,成就信心了來發心的,這就入正定聚。正定聚跟不定聚說的。這時候才畢竟不退,入了如來種,住如來種性,正因相應。正因是什麼?所發心真如的因跟真如的理和合了,唯一真如故。初住的菩薩他相似見到真如的理,與真如理相應了,已經登了初住位了。所以他入相似的智慧、相似的真理,跟真如的理體合,所以畢竟不退了。登了初住的才算入了如來的種性,入如來種中,這叫正因相應。(以上文字依夢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請參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