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11

大乘起信論28-23(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3(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一位道友問我:無念會不會落入外道無想定?
咱們大乘起信論講的無念是到什麼境界了?無念者是正念真如的無念,妄心頓歇了,見了真如的性體之後,十住位能百界示現成佛。但是他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跟外道怎麼能相比?外道無想定他意識還沒斷,他只是不起分別,意識降伏住了。這兩個不能等同的,這個無念深得多。無念故,無不念。證入了真如的體了,真如的體遍一切處。而且這個是在斷了見思惑。在金剛經須菩提向佛請求無住,那個無住就是無念的意思。
第二個問題:八正道中的正念和起信論的無念是什麼關係?
八正道的正念、正見、正語、正思惟,正念者就是心念真如法,這是說深的。淺的正念,就是不起一切雜念。正念是念三寶,這才叫正念。起信論說的無念的意思,那是正念的究竟了,正念真如,念三寶,念到連能念所念都沒有了,就是無念。
第三個問題:禪宗說「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無心和無念有什麼關係?
禪宗講的無心跟大乘起信論講的無心,兩個。大乘起信論的無心是沒有妄念的,直心正念真如了,並不是斷滅的。無念故,念通了,沒有能念所念。禪宗是觀話頭,觀話頭觀到無念了,就是在言語之前是什麼?只能夠認識。咱們現在從學習當中,咱們也認識了,認識真如,真如就是我們的佛性。所以禪宗講「無心猶隔一重關」,這是他沒究竟,無心是指落於空的一邊。無心和無念,你問它什麼關係?是一個,有什麼關係!念到無念了。無心是沒有妄想心,並不是你那個真如的佛性都沒有了,那成了斷滅知見了。
你參禪嗎?問這個意思是參禪的意思。你要學大乘起信論,就學大乘起信論,你別又牽連著外道,又牽連著禪宗了。不要想那麼多,不要配那麼多,不要那麼配。這個是根據百部大乘經典,根據華嚴、法華、圓覺、維摩詰、瓔珞,這都超過般若的智慧義了,你怎麼能跟那個配呢?大乘起信論講的,他是從你凡夫地講到佛地,從凡夫地到成佛這個中間的過程,過程給你說清楚,讓你生起一個大乘的信念,只是起個信。這裡講的那些境界,有佛的境界,有地藏菩薩的境界,也有你凡夫的境界。你不要想得太多了。
第四個問題:久坐後出現記憶力衰退,思想遲鈍,這是怎麼回事?
你在坐著幹什麼?坐著睡,瞌睡嗎?坐著是修行,是觀照,是向前進的,你這是坐著坐著退了,坐著退了是乖瞌睡了。你坐著什麼也不想,你還沒到那個境界,你必須從想達到無想。你坐著時候是思惟修,不是枯坐,你坐著要起觀照。因為你行動時候、做事時候容易生散亂,坐著把心收心,攝歸一個正念,就是觀想。你觀想三寶也可以,觀想哪部大乘經典所說的義跟你相應的,你觀想。乃至於你念佛的觀想阿彌陀佛。若這個也不會觀,就觀想「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都可以。觀想了了分明,這是觀照。
怎麼會坐著坐著把記憶力都衰退沒有了,有這個事嗎?那你不成傻子了?坐成個傻子了、坐成呆子了,思想遲鈍了,愈坐愈傻。那就說你功夫用錯了,沒有功力。那讓你坐兩個鐘頭,你是睡著了吧?睡著了才遲鈍了。不睡著,怎麼會遲鈍?那你下來走一走,別再坐了,再坐要成問題。你多活動一下,多拜拜佛還好一些,還銷銷業障。
咱們接著昨天講行方便,方便是善巧的意思。方便有幾種,一種懈怠的方便,學習,或者修行,或者禮懺,或者拜佛,或者誦經,這個本來就是趣向真如的方便。在你方便當中,咱們現在講這個方便是順根本的方便,是順真如體而起的妙用的方便,也就是種種熏修的方法。咱們前面說過兩種熏習,這是熏習的方法。這標起來說,解釋這個方便的道理。總說起來有四種,若是開起來,方便特多了。方便有多門,方便的目的是達到歸元的。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不管有好多的方便,都是為達到自性的無生。咱們講的無生、無念、無作,都是隨著自性的,體性沒有,自性本不生。你觀一切法的根本就沒有方便,為了達到根本說有方便。第一個,你先能觀照懂得一切法的體性,在有情謂之佛性,在無情謂之法性。一切法的實體沒有生滅,是無生的,無生就無滅。有生有滅的是你妄想的分別,那是你妄見。妄見,妄現境界相。妄現境界相,妄想起分別。根本自性的體是無生的,離開一切妄見,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根本就是自性的本體。一切法的生起,咱們前頭都講了,因著真如故,一念不覺。一念不覺,那就是無明。真如隨緣了,那就是一切法的因緣和合。因緣和合了,再因眾生迷了本覺而產生不覺,這個不覺裡頭就叫無明,不覺就是無明了,無明就生出三細六麤。咱們前頭都講了。
因為還想達到法性的本體,知道法性是沒有妄見的,也沒有生死的。第一個方便是順真如體的方便,所以叫根本方便。這裡說個根本方便,為下頭第二、第三、第四,這個就是根本方便。根本方便就是修行者,一切行菩薩道的,在你自利利他的時候,所行的方便叫根本方便,從根本方便生出來利他的方便。在你因行當中,發心是因,因發心而利益眾生所起的這個方便。咱們講根本就是能生義,生什麼呢?生二種觀行。這個時候觀,就是觀一切法的自性,它沒有妄見,也沒有生死,所有這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有的。因緣和合而有的,他所起的惑,惑一定要造業,業一定感果,業果又不失。所以菩薩本來沒有疑法的,但是為了眾生迷了,所以才起了大悲,大悲心就是利益眾生。這個大悲就是方便之中的因,這個方便的因感眾生依這個方便而成道,就能感果。
前頭觀一切諸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的因緣和合。這四句話,這就是以大智的智慧,觀一切法的自性無生。咱們前頭講本覺,本覺因著一念無明不覺了,不覺產生了始覺。這個始覺就是智慧,覺悟就是智慧,覺。這個始覺就為能觀,觀世間一切諸法法性的本體,觀一切法的性是所觀。能觀觀所觀,就是觀你那個不變的真如。雖然無明染的,它自己自體不變。本來就無生,哪有妄見!所以才不住生死。它見一切諸法不是實有的,沒有!若是見一切諸法為實有的,那就有生死了,那就住生死了。因為離於妄見,不住生死,一切法不是實有的,也沒個生死。在真如不變的地方,真如隨緣了,有了。真如不變的時候,沒有了。
這是假你的觀智,這是對咱們修行的人說,現在咱們講這個,在修大乘,相信大乘,依著大乘而起修的,這叫觀隨緣真如。真如隨緣了,隨緣的意思就是有了妄見。因為有了妄見就要起惑,起惑就要造業,造業業果不失,所以受一切苦,流轉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因此才說方便,就是為了使一切流轉生死的眾生,達到回歸本有的根本。為了達到根本而起的方便、起的大悲,菩薩的大悲心,大悲智慧。以大悲心勸導引導一切眾生,迷者眾生,觀真如的自性,攝化眾生了知生死本空,涅槃非有。這是觀一切法相。世間法是無明為因,境界為緣。這兩句話很重要,大家記到。無明為因,境界為緣,所以產生了一切世間法。我們把世間法翻染成淨為出世間法,它就變了,真如為因,三寶為緣。假佛法三寶外緣的加持力,加持自己本俱的真如的性體的不滅的因,三寶為緣。你真如的因跟三寶的緣因緣和合了,所有的業因果報,世間的惡因果,出世間的善因果;就是出世間法純善的因果,回歸真如。真如隨緣,就沒離開一切法,在惡隨惡緣,在善隨善緣。隨惡緣,愈轉愈麤,離真如愈來愈遠。隨善緣,因緣覺悟到回入你本體的真如。因為看見眾生隨惡緣而演變,諸佛生起大悲的願力,悲憫眾生產生惡因,轉變到修行成為善因,那必須有很多的善巧方便,以善為因來自利利他,攝化眾生。在你果上的大悲。悲必須智,悲智是雙運的,悲必須智慧。沒有智慧主導的大悲,在我們凡夫度凡夫的時候,悲天憫人,那種悲天憫人只是個善心所。跟大乘教義所說的,這是用觀照的功夫。
這個觀,說觀、說止、說定都是方便,前頭講的根本方便是從真如所起的。我們講觀,觀什麼?就上頭這個觀字,觀!止生滅,觀真如。這一段話就是觀你自性本來沒生死,無生死,這就是止。止就是定。定中所起的觀照是止惡的因緣,這個觀照是止惡的因緣。觀善的因緣,知道惡是不順真如的應該止。觀善的因緣是隨順真如的,能夠回歸真如,那就應當作。這段話止觀是雙運的,觀中就含著止,順真如不變的義就是止。止就是定。從止中又起觀,這個叫隨緣的真如。這兩個不同。一個即觀之止是隨順真如不變的,叫不變真如。顛過來,即止之觀。即觀之止是順不變的真如,即止之觀是隨緣的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不變的真如,即觀之止。隨緣的真如,即止之觀。這樣才能不住生死,只是隨緣義,也不住涅槃。這叫止觀雙修,中觀道。這叫行根本方便。
根本方便懂得這個意思了,從根本要產生下頭的三種方便。一共四種方便,略說方便有四種,這是說根本的根本方便,行根本方便。底下把它分出來了。
【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
二者是能止方便。怎樣止?止惡向善。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一共只有六句,就叫能止方便。斷一切惡,就是止一切惡,行一切善。有慚愧的人才能止惡,沒有慚愧的惡不能止。不知道慚愧的人,他一定再去犯,他惡怎麼能止呢?像我們入了佛門之後,在你受戒的時候,你受個三歸都要你先懺悔,必須把過去的業懺悔了,含著就叫你止惡。懺必須得真實,不能虛假。我們懺的時候都是口裡說,沒經過責備自己的心,責備自己過去所做的惡事、錯誤事。懺悔如果不能痛哭流涕的,真心的悔過,那個惡是止不住的。慚愧,慚是對不起自己,愧是對不起他人。自己對不起自己清淨的心,沒有一個人他做壞事不知道這個事是壞事的。不論殺人放火做什麼事情都是,他明知道不對,他不能制止,隨順惡的發展。所以要你慚也要真實,愧也要真實。光是口說,不能責備的心,不能達到痛哭流涕的真正悔改,你那個惡止不住的,還會犯的。這裡頭包括對三寶懺悔,對父母,對師長,對施主。十方的等覺菩薩、十地的菩薩,他還要懺悔,常還要懺悔。
慚愧具足了才能回歸真如,才能回歸你的性體。慚是慚過去的錯誤。等覺菩薩他是慚他為什麼不一念不起,為什麼起念頭,要懺悔。痛自責悔,誓不再作,那一切惡法才能止住。咱們這個妄心所起的妄念,不論我們哪一位都有,靜坐想想你的過錯吧!在戒律講止作二持,已作之惡不復再作,未作之惡不作,已作之惡再不做。一般懺的都是過去已做之惡,未做之惡不讓它生起。為什麼有信位的菩薩,覺知前念起惡,能止其後念不起,不讓它相續,不發於身口七支?這叫惑。斷惡行善就靠你懺悔的功力。
我們結合第一個講的根本,法性是根本,我們每個人本來的根本沒有惡染的,也沒有惡,也沒有染,本身法性是清淨的。你在懺悔的當中,就是要隨順法性,滌除一切過惡。這是我們本分事,因為我們本來沒有過惡。為什麼我們做了錯事,犯了戒,看你輕重。一般的對首懺,向一位道友,或者同參同住的,跟他表白一下就行了。表白一下是讓人家知道,以後你不能再做了。知慚知愧,一定能離過,一定能止惡。不知慚知愧者,他不能止惡,也不能向善。無慚愧人,諸佛菩薩沒辦法度他。這是懺悔的方便。
【三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供養禮拜三寶,讚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
三者發起善根增長的方便,精勤的供養三寶、禮拜三寶,讚歎隨喜,勸請諸佛,愛敬三寶。這樣你淳厚的心情,善根才能增長,才能志求無上的道果。你能得到三寶的加持,佛法僧力來護持你,這樣能消業障,使你的善根只能前進,不往後退,隨順法性離開癡障。癡是無明,障是現行的惑業。
三者,有方便的善巧方法能使你善根增長。所以這個叫發起善根增長的方便,方便能成就你的善根。這個根本是能成就的,方便是你向前修行的方便,能成就你根本真如的善根,產生你的智慧,斷你的煩惱,斷你的習氣。前頭講斷,這個講智慧。一般我們說斷德就是涅槃,這個講的發起善根增長的方便就是發菩提心,這叫智慧。
這裡頭說行供養禮拜三寶,行供養這個說的是你意念供養,尊敬三寶。不是我們買幾朵花,買點供品,才算供養三寶。意念當中要修習福德,要供養三寶。有時是事,有的供養是理。所以在普賢菩薩十大願裡頭,法供養為最。那個法是理上,用觀力來供養。行供養三寶的意思,就是你修福德的時候一定要修智慧,修智慧的一定要修福德。要想使你善根增長,就要勤修禮拜,供養三寶。這在十大願,禮敬諸佛、讚歎諸佛、供養諸佛,再懺悔業障、隨喜功德,這是前五個。對三寶常時的生起愛敬的心,念念不忘三寶。對三寶的禮敬、磕頭,這是懺悔最好的方法,禮拜、供養。
在我們布施度裡頭,供養就是布施,對三寶叫供養,對一切眾生叫布施。它分內布施、外布施,內供養三寶、外供養三寶。內供養三寶用你的身體,外供養三寶用你的財富。口裡頭讚歎,意裡頭產生恭敬心,身體禮拜行動,這都叫供養。
在大智度論裡頭講,對於三寶光說不行的不叫正,要說而能去做。光說不修行,這不是有智慧的人。想善根增長,行供養三寶,要去做。所有供養的物質,不如你身體和持誦聖號,禮拜供養諸佛。
但是這個禮拜在慈老法師引證勒那三藏裡頭說,禮拜有七種。內無恭敬心,沒有恭敬心的禮拜,只是形式,五體不投地。像很多的寺院裡頭,一進去,大殿裡都有拜墊,慈老法師說擺架子,每個殿裡都擺個架子。咱們一般的說拜凳,在戒律裡面叫下床。就是五體不投地,把自己身體看得很重。對身體看重了,對三寶就看輕了,這種禮拜叫我慢禮。從現相上看,好像作禮,其實他內心裡頭有慢的惑,慢業所感。這種禮,不五體投地的,就叫我慢禮。
第二種叫唱和禮。一個人唱,大家磕頭,像咱們拜千佛的時候。我曾經到一個寺廟,這個寺廟還是很有修行的,一般的說這個寺廟還很好,他們拜千佛,我去參加拜。我的一個老道友說:你不要去拜了,你不拜還不生氣。我說:為什麼?老道友說:你去拜吧!你看你拜的煩惱不煩惱。我說:那你怎麼不制止?老道友說:誰聽我的,我說了也不聽。我說:怪不得你不參加拜。他那拜千佛,大家都知道一唱一拜,這面拜,那面起來;那面拜,這面起來,就這樣子。不說五體了,拿手一比劃,腦殼一點,這就拜了。不然千佛一個半鐘頭就拜完了,那怎麼拜?這種唱和禮,拜墊又高。我們拜懺磕頭要如法,必得五體投地。我們看見好多把拜墊挪開磕頭,像我們拜懺、打念佛七,打拜懺七,我們都沒有拜墊的。好像我們這也沒有拜墊,沒有這個設備。就光那個小殿,那是沾了灰塵的。這是唱和禮,一人唱,大家拜。
第三種就好了,恭敬禮。五體投地,頭一定在地下,兩肘、兩膝蓋,這叫五體。心裡頭意念想著佛的身,就是化身,在目前這是相好莊嚴的。你磕下頭去,頭面接足歸命禮。這個拜懺有個離垢慧經,專門講的磕頭要怎麼樣磕。我們一般拜懺觀想,就講「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諸佛前,頭面接足皈命禮」。這個偈子你平常沒拜你也想,想熟了,你一禮下去它頓現的。不然你磕頭得觀想老半天。最初可能要想老半天,熟拜了,自然就頓現了。這是第三種禮。如果想有心的就多研究,磕頭也要好好的磕,它才有作用。你磕一個頭,就能銷業障。像我們平常拜墊很高的那樣磕,表示一下,那個銷業障很困難,銷不到了。
第四種,大乘的理法,無相禮。能禮的體跟所禮的體同是一個法性,沒有能禮的相,也沒有所禮的佛,我跟佛一如,這叫無相禮。
第五種,起用禮。是在前頭無相禮所起的妙用,就是根本方便,咱們現在說的方便。無相禮是約真空理說的,沒有形相,唯是一心。你拜懺時候念的一心敬禮,或是釋迦牟尼佛,或是普光佛。那個一心非常的重要,唯是一心。能禮的、所禮是一心,能禮的是真空,所禮的是妙有,妙有的佛像就是我真空的心,我的真空心就現的妙有的相,跟諸佛之相。禮佛就是用,這是體相用三大都用上了。禮佛是度眾生,諸佛現的報化身是度眾生,口裡唱念就是起用。(以上文字依夢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請參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