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28

第93.首楞嚴經卷7.結勸初學、護法述願:八部眾、菩薩眾。

在末法時代特別是誰呢?是初學的修行者,「初學」指的是大乘資糧位的菩薩,因為他障深慧淺,他的煩惱障、業障、報障特別多,智慧的觀照力也特別的淺薄。在這種情況,他想要悟入整個三摩地的過程當中,他有『楞嚴呪』的加持,向內能夠幫助他開顯真如的功德,向外感應十方諸佛的加被,就使令這個人「身心泰然,得大安隱」。他的身心世界特別調和、暢順,成就廣大的安穩快樂。
...
應該怎麽做才能夠真實的把這樣的力量發揮出來呢?

(謹遵四法)
『汝及眾中諸有學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依我壇場,如法持戒,
 所受戒主,逢清淨僧,於此呪心,不生疑悔。』

  佛陀講出了四個方法:阿難!你跟種種的有學之人(三果以下之人),在未來世的末法的修行者你一定要記住,你要受持『楞嚴神呪』依止四個法:第一、安立壇場,結壇行道,你一定要有一個修行的道場,每天要禮拜發願持呪,三七行道。第二、如法的持戒,持呪的人,你起碼的四根本重戒要很清淨(殺盜淫妄),因為這是整個修行的根本。第三、所受戒主,逢清淨僧,你受戒的和尚要清淨,整個羯磨法要如法,你要能夠如法的受戒。第四、於此『呪心』不生疑悔,你在持咒的時候,內心當中要完全的俱足真實的信心,百分之百的信心。

第92.首楞嚴經.卷7.楞嚴神咒功德妙用不可窮盡。

功德:「此諸眾生」指的是發菩提心具足大乘空正見的末法時代的眾生。縱然這個人他自身沒有因緣來造種種的福德,不能夠廣泛的布施、持戒乃至種種慈善的事業,但是他能夠很虔誠的受持四根本重戒,發起菩提心,正念真如來受持『楞嚴神呪』,這樣「十方如來所有的功德,悉與此人」。十方諸佛的功德有兩種:一者、福德,一者、智慧。從福德的角度,諸佛對眾生是有施捨的力量,所以福德是約著「親因緣」,他直接施捨給我們。但是就著善根智慧這一部份,十方諸佛是扮演「增上緣」的角色,我們能夠得到諸佛的教導、啟發,而十方諸佛這時候扮演增上緣的效果。

2020/6/27

第91.首楞嚴經.卷7.楞嚴神咒功德妙用不可窮盡。

 『楞嚴神呪』的力量是很大,它後面會講到。它有兩層意思:
  第一、從我們自利的角度,我們內心中的心念改變,你的法界就改變。為什麽佛陀別人不能傷害他?因為佛陀心安住在如來藏妙真如性。那我們今天持呪之人,念念之間有事持又理觀的時候,我們也是順從真如本性。所以它後面會講到「等同佛的功德」,你的內心變成柔軟,所以沒有毒害可以傷害你。

  第二、因為『楞嚴呪』這個法是深受金剛藏王菩薩保護的,無量無邊的金剛藏王手持金剛寶杵,發心來保護這個呪語。所以你持呪之人,得到金剛藏王的加持,有他力的加被,所以任何的毒、任何的鬼神不能傷害你。這是有兩層意思,後面會越講越詳細。

第90.首楞嚴經.卷7.會眾重請 化佛宣說頂光神咒。

誦持『楞嚴呪』在整個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過程,它所扮演的角色有兩個:
  第一、它可以使令我們修行者「離諸魔事」。因為在末法時代,妖魔鬼怪特別的多,魔強法弱,聖人已經慢慢減少了。所以我們一個修行者很容易受到魔境的干擾,所以你要經常持呪,來保護你自己不受鬼神的障礙。


  第二、它能夠對治習氣,前面講的魔境是外魔,這地方是內魔。我們內心當中有殺、盜、婬、妄粗重煩惱的種子,因為現行這一部分持戒可以對治,但是種子這一部份持戒就沒辦法對治的。所以你從持呪當中,會慢慢慢慢的,你會覺得:欸!我持『愣嚴呪』以後,好像煩惱淡薄很多。是的!它本身就有這種效果,它會破壞你在阿賴耶識當中,那種深層的煩惱種子。它有兩種效果,破除內外的魔境。
....

2020/6/25

第89.首楞嚴經.卷7.建立身心清淨,正修行者道場。


三七行道:主要是破障,破除我們煩惱跟罪業的障礙,在(密宗)叫道前基礎。其實它真正的修學在第二段的:寅二、懺後正修。

三七行道它有三個重點:第一個七就是修懺悔。第二個七主要是發願。第三個七才是持咒。懺悔的意思就是說,當然我們一般人沒有修行,你就不感覺到你業障重,因為你每天跟業障在一起。但是修行者你開始專心的,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你內心當中開始有一種清淨的功德進入到你的內心當中。我們知道真妄是不兩立的,所以你清淨的功德會把你的罪障逼出來,逼出來會有兩種相貌:

  第一種、修行人躁動不安,你看到這個人平常在家的時候放逸的時候很正常,一到道場就躁動不安,這個人他的過去生或者今生肯定有重大的殺盜婬妄的罪業沒有懺乾淨,他那個罪業本身就是躁動相,所以這時候要勤加懺悔。

  第二種情況、心思暗鈍,他一坐下來內心就是一片黑暗,所緣境佛號、所緣境持咒、所緣境……全部提不起來,一下子就昏沉,這種也是罪業之相。你不懺悔的話,你根本沒辦法去修行,因為這是罪業產生遮障。

  修行方法:你感覺到你在修學過程當中,包括你躁動不安,包括你心思暗鈍,這個都應該要勤加懺悔。怎麽辦呢? 

第88.首楞嚴經.卷7.建立清淨道場軌則.


龍樹菩薩說一個人福報太薄,你修學大乘的般若很難入道。你說般若波羅蜜是善根,這跟福報有什麽關係?理論上是沒關係,但是你福報太薄,你障礙特別多。
我們這樣講,般若的智慧是不怕障礙的,但是你要生起它的過程當中,如果你障礙太多,你生不起來。光明一旦堅固的時候,它根本不怕黑暗,但是它還沒生起的過程當中,你一天到晚搖它,你根本生不起來!金剛般若《愣嚴經》它根本就不怕煩惱,問題是它生長的過程當中,你還沒有生起的時候,你煩惱太重、福報太薄你根本生不起來,問題在這個地方!
所以必須要假借十波羅蜜的「懺悔業障」,積集福德、智慧兩種資糧來幫助,幫助你成就這個大地。蕅益大師的解釋這兩種大地,有利根菩薩跟鈍根菩薩兩種差別,利根菩薩直接理觀就契入,鈍根菩薩必須假借事修。

  這地方指的是壇場的大地,這大地指的是我們所依止的真如本性或者講性德

2020/6/24

第87.首楞嚴經.卷7.勸誦持咒治習 建立清淨道場軌則。

在末法時代,這個修行人他有過去有漏的種子,我們前面透過持戒,調伏煩惱的現行。這就是進一步我們要去調伏煩惱的種子,因為你這個種子它是一種潛在的,潛伏性的功能,你持戒是不能斷種子,只能斷現行。這種過去生所薰習的這種殺盜婬妄的有漏種子,是不能假借前面的持戒來滅除的。

  這時候這些種子在內心當中怎麽辦呢?
  你應當教導末法時代的修行人,要一心的誦持我佛頂光明神咒,「一心」就是你要能夠息諸緣務,專一其心的來受念「佛頂光明」,因為這『愣嚴神咒』是從佛頂放光中的化佛所宣說的,這種光明就像早上的太陽,非常的溫暖而不刺眼。這種咒的名稱叫做「摩訶薩怛多般怛囉」。“摩訶”大的意思。蕅益大師講,什麽叫「大」呢?離諸對待,名之為大;“薩怛多”叫白,絕諸塵染,它能夠不受任何有相的境界所干擾;“般怛囉”翻成中文叫傘蓋,它能夠覆蓋一切,表示它能夠保護一切眾生,不受魔障的干擾。「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等於是講”大白傘蓋”,就是本咒的題目。

  這咒是怎麽來的呢?

第86.首楞嚴經卷6.四種清淨明誨.盜戒 大妄語戒 誦咒治習.

蕅益大師說:為什麽我們無始的罪業,因為燃一炷香就能夠一時酬畢呢?

  蕅益大師說:從因緣上來觀察,你為什麽盜取他的財物呢?你為你的色身,你當初是因為你色身的執取,要增長你色身,結果去盜人家財物,所以問題在色身嘛!你現在用色身來供養佛陀,而且你是依止這種清淨的智慧,而發起廣大的願力。

  光明能夠破除黑暗,同樣是發生在色身,以前是依止愚癡顛倒的心,貪著色身的心,來盜取他的財物,叫做黑暗;後來在佛前誠心的懺悔發願,還是依止色身,但是還是依止光明的心,光明能夠破除黑暗。

  這就是為什麽我們無始偷盜的罪業,在燃香的過程當中,能夠一時酬畢,這是要有智慧的觀照才可以,不是你在那邊燒一燒就算了,要有光明的智慧。這一點諸位要看看蕅益大師的註解就很清楚。

  你慢慢的研究,再看蕅祖的註解,就會發覺四根本重戒,每一個行為都要有理觀在裡面,要有理觀才能夠產生重大滅惡增善的效果。

2020/6/21

第85.首楞嚴經卷6.四種清淨明誨.殺戒 盜戒。


  • 整個菩薩道它修學的行動,是從一個清淨心跟菩提心的結合所發動出來。它整個修學是先從理觀,而入事修,先安住菩薩種性,然後才有菩薩修學的行動。
  • 五淨肉是什麽意思呢?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我殺、自死(自然死亡)、鳥殘(鳥類吃剩下的肉食)。這五種因緣俱足就表示說,比丘得到這個肉是沒有殺生的因緣,牠的死亡跟我完全沒有關係。佛陀是允許吃五淨肉,但是他有他背後的內涵在裡面,佛陀要講出來。佛陀說:這些的肉其實是我神通道力變化,它根本沒有生命現象。
  • 《梵網經》有講得很清楚,說:「食肉之人,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你這個人本來很有慈悲心,但是你每天吃肉,慢慢慢慢的無形當中你慈悲心消失掉。
  • 這個道理在〔唯識學〕講得很清楚,〔唯識學〕說:我們的身心世界是互含互攝的,心會牽動你的色身,色身也會牽動你的內心。
  • 你吃肉它只是一個色身的行為,但是我們的五蘊身心,身心世界是互動的,色身會影響你的內心,內心也會影響色身。在講「沙彌律儀」,諸位就知道,為什麽要俱足威儀呢?因為威儀它會產生攝心的效果。
  • (法說)『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
         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遊三界。何以故?
         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不離地。』

第84.首楞嚴卷6.三學以戒為本.四種清淨明誨.婬戒 殺戒。☆☆☆☆☆


  • 聲聞是從事相上來安立戒法,它所攝受的是偏重身口二業,大乘是從理性上來安立戒法,他偏重在收攝這一念心。聲聞戒的安立他從事相上,他為了要令正法久住,所以聲聞戒的制戒,他是隨犯隨制的,有眾生犯戒了,佛陀開始制戒,佛陀不能夠在眾生沒有犯戒的情況之下來制戒,因為聲聞戒的基本精神就是從事相上安立。每一個地方,佛陀出世的環境不同,當然制戒有所不同,聲聞戒佛陀不能夠頓制。但是菩薩戒是約內心安立,我們看《梵網經菩薩戒》,佛陀是一時頓制菩薩戒,不必有人犯戒,它超越時空,不管在什麽環境之下都是這樣制。
  • 在這二種不同的精神當中,一個是事相的安立,一個是理性上的安立,就產生不同的效果。在聲聞戒當中戒定慧是獨立的,你看我們在〔天台宗〕把小乘叫做「三藏教」。為什麽叫「三藏」?三藏就是經、律、論。這三種教法是獨立的叫「三藏教」。我們在學聲聞戒的時候,聲聞戒法、聲聞的定、跟聲聞的慧是各自獨立的,沒有人說你持戒就能產生禪定,那是兩碼子事;你有禪定就能產生無常、無我的智慧?這也是沒有關係的。所以在聲聞戒的「戒、定、慧」是各自獨立的,因為它理觀跟事修是分開。
  • 大乘戒法就不同,它理觀當中有它持戒的事修,它持戒的時候也要有理觀的幫助。大乘戒法的特色是,三學是互含互攝的。你講大乘的戒,它一定有大乘的止觀的觀照在裡面,你講大乘的止觀,它一定有大乘的戒法在那個地方防護的。
  • 以下的殺盜婬妄四種戒法,其實跟聲聞戒所說的是完全不同。
  • 大乘戒,三個是有它的次第的。大乘的戒法是「攝心為戒」,小乘的戒法是「收攝身口」的。大乘是收攝我們放逸散亂之心叫做「戒」,慢慢的收攝久了以後,我們成就一種專注的禪定,由禪定的寂靜中開發心中我空法空的智慧。這是三種成就真實無漏功德的修學的方法,依止三種方法而成就無漏的功德。
  • 蕅益大師他講到婬戒的時候,他把三種關係講清楚,他說:婬戒首先先斷身業的婬慾,但是他主要思想還依止一念心而修學,依止一念心性而修不婬,不婬他也是空假中三觀這樣觀照,他第一個是達到身業的不婬,就是「攝心為戒」。第二個、內心的不婬是講「定共戒」。蕅益大師講這定共戒,這個戒的攝心當中已經有一種專注的禪定,這個禪定是「大乘的禪定」。第三個、斷性亦無,那就是「道共戒」就是智慧。
  • 大乘的戒法三學是互含互攝,依止他內心的淺深而安立。大乘戒法它完全是依止一念心而安立「戒定慧」,從身業的防護,內心的防護,到最後對治能所。
  • 庚二、詳示(分四:辛一、婬戒。辛二、殺戒。辛三、盜戒。辛四、大妄語戒。
  • 【辛一、婬戒。】

藕益大師-楞嚴經文句

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
蕅益大師著
性相二宗。猶波之與水。從來不可分隔。而其流弊也。甚至分河飲水。此豈文殊彌勒之過。亦豈馬鳴護法之旨哉。謂真如受熏。譬如劫火洞然。虛空安得獨冷。謂真如不受熏。譬如劫火洞然時。虛空何嘗爛壞。故知得其語脈者。合則雙美。失其宗趣者。離則兩傷。觀大佛頂經第四卷云。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只此一言。兩疑冰釋。善夫智者大師有言。偏執法性生一切法。何異自生。偏執梨耶生一切法。何異他生。例而推之。‧‧‧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玄義)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一)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二)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三)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四)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五)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六)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七)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八)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九)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十)
 
   
 

 

第83.首楞嚴經.卷6.文殊說偈,歎美耳根圓通法勝 以寓勸修。

其餘的二十四種法門,其實都是佛陀的神力所加被的。前面的二十四個法門,都是「佛力加被」所成。
  什麽叫佛力加被
  你必須生長在佛世,它是有個別性的,它不是三根普被。他們是「即事捨塵勞」,你生長在有佛出世的地方,你生長在有大善知識的地方,他能夠了解你所遭遇的特別的世緣,你有特殊的世緣。比方說:阿那律尊者,他後來不睡覺失明了,如果阿那律尊者要生長在末法那就完了!沒有知道他的方法。因為生長在佛世,佛陀就順著他眼睛的失明,告訴他你要修習《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從他所發生的障礙,結果成就圓通。又比方說烏芻瑟摩尊者,他的身心世界慾火熾盛。佛陀說:你也是一樣,即事捨塵勞,觀察慾望之火的火,本來就是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把淫欲之火轉成智慧之火,轉一下就好、轉個方向。

  在其它二十四個法門當中,都是要經過佛力的加被,佛陀親自的指導。沒有一個法門是在末法時代,你就可以自己修學的,不可以!

  「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捨塵勞。」它不是一般人可以長時間修學,也不是淺位菩薩跟聖位菩薩可以共同修學,所謂三根普被的,沒有這回事情!

2020/6/20

第82.首楞嚴經卷六.文殊說偈:讚歎耳根法門,誨敕當機諦聽學行.


正明觀音所修法門。經文:

我今啟如來 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 目非觀障外 口鼻亦復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 遐邇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 音聲性動靜 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 非實聞無性 聲無即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 縱令在夢想 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誨敕當機諦聽學行﹕示其合機。經文:
今此娑婆國 聲論得宣明 眾生迷本聞 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 不免落邪思 豈非隨所淪 旋流獲無妄

勸其善修。經文:
阿難汝諦聽 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 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

汝聞微塵佛 一切祕密門 欲漏不先除 蓄聞成過誤
將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

聞非自然生 因聲有名字 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華 聞復翳根除 塵銷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復
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銷 成圓明淨妙。餘塵尚諸學
明極即如來。

結其真實。經文:
大眾及阿難 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 


2020/6/14

第81.首楞嚴經.卷6.文殊說偈,簡七大. 顯耳根圓通此土入道所宜。


  • 若以地性觀 堅礙非通達 有為非聖性 云何獲圓通
  • 若以水性觀 想念非真實 如如非覺觀 云何獲圓通
  • 若以火性觀 厭有非真離 非初心方便 云何獲圓通
  • 若以風性觀 動寂非無對 對非無上覺 云何獲圓通
  • 若以空性觀 昏鈍先非覺 無覺異菩提 云何獲圓通
  • (識大虛妄)『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

2020/6/13

第80.首楞嚴經.卷6.文殊說偈 簡六塵 簡五根 簡六識。


  • 我們一個生死凡夫的角度,我們的心態是「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我們只能夠選擇自己需要這一部份來修學,不是所有佛菩薩法門你都要照單全收的,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你一定要一門深入,要找到自己契機的法門來修學,所以你要簡擇,佛菩薩開示藥的時候他不能簡擇,他平等的把所有法門都留下來。但是我們眾生在修學的時候,你不簡擇你進步就變得很慢。針對一個末法障深慧淺的眾生,應該怎麽簡擇呢?首先本經先把六塵簡擇出去。
  • (色塵不徹)『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 (聲塵言偏)『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 (香塵不恆)『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恆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 (味塵不一)『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恆一,云何獲圓通?』
  • (觸塵不定)『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 (法塵不徧)『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徧涉,云何獲圓通?』

第79.首楞嚴經.卷6.佛敕文殊簡擇,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 (妄源生起)『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 根本無明:『元明照生所』這個『元明』是我們自性本具的光明,這光明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沒有能所對立。問題在『照』這個字,平等的心性,我們是怎麽回事呢?我們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動,一念妄動以後就產生一個攀緣的心,就想要去「照」,看看外面是怎麽回事,一個能照的心。這個能照的心就是生相無明,最初的生住異滅,最微細的生相無明生起。有一個能照的心,當然就有一個所照之境,就生一個所照之境。
  • 『所立照性亡』當所照之境成立了以後,這時候能照的自性的光明,就暫時的隱沒而不現前。因為有能所對立,就把平等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破壞掉了,『照性亡』。
  • 這個地方也就說明了,我們凡夫的本來面目一念妄動以後,從一個不生滅性又產生一個生滅性,就造成生滅跟不生滅和合的阿賴耶識產生了,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根本無明」,產生阿賴耶識。
  • (妄相生滅)『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這『迷妄』主要是講第六識跟第七識這二個兄弟。「迷妄」的他依止前面的妄想跟妄境的相互作用,妄想去攀緣妄境,相互的執取,就把虛空創造出來。因為我們本來是一個靈靈覺覺的空性,就轉成一個冥頑的頑空,一個沒有覺性的頑空出現。這種虛空之相,就是妄想攀緣妄境最初的開始,第一個產生虛空,然後再依止這虛​​空再產生種種的想像,就把世界給想像出來。
  • 世界產生了以後會有什麽問題呢?我們的生命開始受著時空的障礙,有壽命的長短、有空間的障礙,你在台北你就不能在高雄,就開始有空間上的隔礙,我們的生命就有所謂的分段生死。

第78.首楞嚴經.卷6.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 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力,是無量劫的積功累德,但是這加持力要放在哪裡呢?放在他的尊容、放在他的名號、放在他的咒語。佛菩薩必須把他的功德跟眾生當中作一個橋樑,「即眾身心投大覺海」要有一個橋樑出來,那麽這咒語也是一種橋樑。當然我們顯教喜歡簡單,持名也是可以,你歡喜持大悲咒,喜歡念他的名號都可以破障。
  • 菩薩在修空性的時候,他不是滅色取空,他是「緣起性空」,或者我們講從假入空,他在修空性的時候是不壞假相。他修空性的時候,他一方面積功累德,所以他的空性當中攝持了無量的功德莊嚴,也攝持了菩薩的大悲願力,在空性當中有不空的力量在那個地方。
  • 這樣的因緣在《維摩詰經》講出一個譬喻說:聲聞人的空性就像是虛空一樣,虛空不能含受萬物;菩薩的空性就像大地,虛空當中有一個大地,那是菩薩的願力,大地能夠承載萬物,能夠生起種種的草木。
  • 我再講一次「諸法因緣生」,我們在座的諸位每一個人都開始在行菩薩道,開始在積集資糧,開始在趨向解脫道。但是我們以後在成就對眾生救拔的力量是不一樣,這當中跟你的願力有關係,跟你所採取修空觀的方法有關係。如果你是採去斷絕一切外在的因緣來修空觀,你未來對眾生福德的加持力就比較少;如果你修空觀的時候是採取不壞假相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能夠生其心,生其心又能夠無所住,那麽你未來你這種福德的加持力就會跟一般人不一樣。當然從解脫道的這一部分來說是一樣的,解脫生死是一樣的,但利他的妙用就完全不同。
  • 在娑婆世界裡面有三個佛菩薩的名號是特別的廣大殊勝,第一個、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這三個聖號一般來說流通最廣,當然跟他因地所發的願有關係。一個名號的產生,那是菩薩要很多很多時間成就。一個名號的存在是不容易的,一個佛菩薩要把一個名號創造出來,那是點點滴滴……,我們講流血流汗的菩薩道,最後才把這個名號創造出來,讓眾生來受持。所以我們在憶念菩薩的時候,要生感恩心,菩薩創造這個聖號是不容易。
  • 這種教法就像『禪宗』說的:「山色​​無非清淨身,溪聲盡是廣長舌」。從大乘的圓通止觀來說,其實你日常生活當中,每一個法都可以當所觀境,只要你願意迴光返照,你所見到的人、所做的事,都可以當所觀境。小乘的四念處他一定要息諸緣務,沒有一個止觀是可以在生活當中修學的,小乘的四念處跟生活上幾乎是沒有什麽關係的。但是大乘的止觀,他是每一個眾生都在為你說法,都在告訴你相狀是虛妄的,你的信心才是真實的,它的每一個法都是這個道理。這地方講「教法不可思議」。
  • 菩薩為什麽有這麽多功德?因為他從無所得下手,所以他最後無所不得。
  • 思考是很重要,我們在讀大乘經典的確很多是做不到,但是你的心中要有一種隨喜讚歎,要心嚮往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樣你未來的生命才有希望。你不能老是修行你做得到的,做得到的你永遠都是凡夫,我們要有所突破,我們一定要看些我們做不到的。但是做不到的這種觀念,你先認同這種觀念、你先認同。我們為未來的無上菩提的善根,先把它種下去。哦!原來我們凡夫是不斷的追求,結果我們是什麽都沒有,而菩薩是一直捨,最後無所得,最後離一切相,最後即一切法。

2020/6/7

第77.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明十四無畏.明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 我們這一科是講到觀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以後,生起廣大利他的妙用。耳根法門在我們娑婆世界,我們一般的說法叫做『觀世音菩薩法門』。這個法門在目前的修行當中,可以說是最受歡迎的,因為特別契合我們娑婆世界的根機。
  • 蕅益大師用四個字來作總持,整個『觀世音菩薩法門』它的重點是什麽呢?簡單的說就是:「慈悲感應」這四個字。“慈”與樂,他可以給予我們種種身心上的安樂;“悲”拔苦,拔除我們身心的痛苦。整個修學的過程,所追求的就是在我們的生命當中,產生拔苦與樂的效果。這應該怎麽做到呢?就是透過「感應」的力量。
  • 「感應」的力量的產生在蕅益大師的註解,他是分成了事修跟理觀二種的差別。

第76.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成就厭離.明十四無畏。


  • 這種三昧是怎麽來的呢?....是聞熏聞修而來(因地)。“聞熏”是他依止本覺理性而生起始覺的智慧,我們講「稱性起修」,依止一念不生滅心,產生了空假中三觀,叫做「聞熏」。“聞修”以空假中三觀,還照不生不滅的本覺理性。
  • 聞熏是講「稱性起修」,聞修是「全修在性」,把一切的空假中三觀,還是回歸到一念不生滅的本性,說是「無不從此法界流,又無不還歸此法界」。
  • 當我們在迴光返照的時候,你會發覺人跟人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少,因為真如本性是平等的。你看世間沒有修行的人,他活到愈老,人跟人的個性越差越多,修行是越來越沒什麽差別,越沒什麽差別…,菩薩依止的法身是沒有什麽差別的。
  • 三十二應身,蕅益大師說是偏重在與樂這一部份,是給與眾生種種的安樂。十四無畏是偏重在拔除眾生身心的痛苦,拔苦這一部份。

「法法消歸彌陀的功德海」


  • 修〔淨土宗〕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如果你願意跟阿彌陀佛保持一個真的是相應的,能念所念心心相印,你的思考模式非常重要。
  • 印光大師說:念佛人要保持一種「即眾生心,投大覺海」的心態。
  • 你經常能夠「法法消歸彌陀的功德海」,其實對一個修淨土的人非常有利,因為你跟彌陀已經打成一片了。你用這種心態來念佛,那真的是「一心歸命,順從本願」

  這個地方是講到三十二應身。也就是說眾生能需求的心是能感,菩薩的大慈悲是能應,感應道交使令菩薩現身而說法。

  感應道交現身說法,蕅益大師的註解,他分成二種的說明,他說:我們感應有二種差別:一種是「顯應」,就是你去憶念阿彌陀佛,憶念觀世音菩薩,你很明顯的看到佛菩薩現身,而且很明顯的聽到佛菩薩為你說法,清清楚楚。但這種機會不多,這種人跟佛菩薩有很特殊的因緣。

  一種叫「冥應」,就是不明顯,不明顯有現身也不明顯有說法的情況,但事實上佛菩薩已經採取行動了,而且有幫你破除災障,也幫你增長善根,這個叫「冥應」,這種機會很多很多。

第75.大佛頂首楞嚴經卷6。二十五聖自說圓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现六凡法界:成就樂欲,成就厭離。



  • 很多人會問一個問題,我們學佛以後,我們每天這樣拜佛念佛,到底有什麽效果?也就是說,到底佛菩薩的加持力,是不是真的存在?還是我拜佛只是藉事顯理,假借拜佛的因緣來開顯自性而已?還是佛菩薩真的有加持力?這個問題的答桉只有一個,那就是…很難講!
  • 佛菩薩對你有沒有加持力,這個看你心中的祈求、你的信心跟願望有關係。如果你不相信佛菩薩的存在,那佛菩薩對你等於是沒有;你完全不相信佛菩薩有加持力,而且你心中也沒有任何希望,那佛菩薩法身的不可思議、大慈悲的加持力,對你來說是完全沒有,是完全不存在,答桉就是沒有。
  • 如果你深信諸佛皆充滿,深信佛菩薩的法身是無所不在的,佛菩薩的色身滅度了,但是他留在法界當中,大慈悲的本願功德是存在的,而且你也至誠的向他祈求,那佛菩薩對你的加持力是存在的。

2020/6/6

第74.首楞嚴經.卷6.二十五圓通,觀世音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

【辛五、耳根圓通】
  •  本經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正宗。因為耳根圓通,它正式的加被本經當機阿難尊者,他多生多劫都是以多聞聽聞佛法。佛陀說:你多生多劫聽聞佛法,都是向外攀緣,不如你一日夜當中來返聞聞自性。就是你聽聞佛法,是誰在聽聞?你應該從聽聞佛法中產生迴光返照。
  • 第一、從菩薩因地的修證來說:因為菩薩在因地的時候是觀察音聲,​​而產生反聞聞自性。菩薩在聽聞音聲的時候,他不隨外在的音聲而轉,而迴光返照,他去觀察能聞是誰,從這個地方而悟入了整個圓通,從音聲悟入圓通,所以叫『觀世音』。
  • 第二、從他果地的功德來說:觀世音菩薩成就以後,你看:『十方眾生受諸苦惱,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觀其音聲令其解脫。』他是尋聲救苦。他果地上的妙用也是尋著眾生的音聲,來救拔眾生的痛苦,所以他叫做『觀世音』。這地方有因果二層的意思。
  • 觀世音菩薩在剛開始發了菩提心,修學大乘法門的時候,他的老師教他的修學就是三個次第:『聞、思、修』。這地方從古德的註解來看,跟我們一般的『聞、思、修』不太一樣。我們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