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6

第74.首楞嚴經.卷6.二十五圓通,觀世音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

【辛五、耳根圓通】
  •  本經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正宗。因為耳根圓通,它正式的加被本經當機阿難尊者,他多生多劫都是以多聞聽聞佛法。佛陀說:你多生多劫聽聞佛法,都是向外攀緣,不如你一日夜當中來返聞聞自性。就是你聽聞佛法,是誰在聽聞?你應該從聽聞佛法中產生迴光返照。
  • 第一、從菩薩因地的修證來說:因為菩薩在因地的時候是觀察音聲,​​而產生反聞聞自性。菩薩在聽聞音聲的時候,他不隨外在的音聲而轉,而迴光返照,他去觀察能聞是誰,從這個地方而悟入了整個圓通,從音聲悟入圓通,所以叫『觀世音』。
  • 第二、從他果地的功德來說:觀世音菩薩成就以後,你看:『十方眾生受諸苦惱,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觀其音聲令其解脫。』他是尋聲救苦。他果地上的妙用也是尋著眾生的音聲,來救拔眾生的痛苦,所以他叫做『觀世音』。這地方有因果二層的意思。
  • 觀世音菩薩在剛開始發了菩提心,修學大乘法門的時候,他的老師教他的修學就是三個次第:『聞、思、修』。這地方從古德的註解來看,跟我們一般的『聞、思、修』不太一樣。我們解釋:
  • 『聞慧』:就是聽聞法音覺悟自性。我們剛開始是從文字的般若,聽聞法音,從佛陀、善知識的音聲當中,而迴光返照,念念照常理。我們開始知道,我們雖然是活在根塵識的生滅因緣,但是這個都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最初的本來面目是一種清淨本然,週徧法界的真如本性。這時候你能夠了解到眾生本俱的一念心性,這個叫做『聞慧』,能夠產生這樣信解。
  • 『思慧』:就是你開始遇境逢緣,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能夠產生返聞聞自性的觀照。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遇到所緣境的時候,開始去迴光返照,能聞的是誰?是誰在聽聲音?這時候你產生觀照力,這個就是『思慧』。 
  • 『修慧』念念之中,旋根脫塵,息滅煩惱,開顯自性,這個就是『修慧』。修慧要有一點禪定的力量,要有破惡的功能,破除煩惱,開顯自性,要有一點禪定的力量。

  • 從臨命終的角度來說,其實你的『思慧』成就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成就禪定,你的觀照力現前。印光大師的觀念他是說:念佛人,我們不一定要斷煩惱。但是你要做到什麽?最基本的要求:「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這是對往生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我們臨命終一定會生起妄想,因為妄想它不管你臨命終或是平常的,它平常就打習慣了,所以臨命終的時候,你妄想一定會現前。
  • 我們是斷不了它的,重點你要能夠不隨它而轉,這個是基本要求。要能不隨它而轉,那你就是要觀照力現前,「心常覺照」。覺照什麽呢?覺照我們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觀想我們自己本來是沒有妄想的。怎麽會有妄想呢?那是種虛妄的一念的妄動而有。「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對臨終正念是有幫助的,我們不要求『修慧』,但起碼要求『思慧』。
  • 【子一、總敘圓修】攏總的敘述,聞思修的整個圓修的方法。 (總敘圓修)『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 『初』是最初,我們剛開始修行,雖然我們的目標--真如本性是無相的,但是我們一開始是先從有相而入於無相。所以你剛開始要依止一個有相的因緣,借假修真,先假借一個假相。『聞思修』的假借是在這個『聞』。你剛開始的所觀境就是在一種聽聞的功能;聽聞的功能就是在勝義耳根當中那個「心法」叫做『聞』。這地方標出整個耳根圓通的所觀境,就是你日常生活當中,經常去注意你那聽『聞』的功能。
  • 『入流亡所』的這個『入』就是能觀的智慧,我們迴光返照那能聞之性。比方說,我們現在聽到鳥叫聲,我們一般人的想法就是去注意鳥的聲音,好聽不好聽、大小聲,這個就循著聲相而加以分別,那這個就是流轉門。我們聽到鳥叫聲的時候要迴光返照:是誰在聽,聽聞是誰?我們不向外攀緣聲塵,而迴光返照,返聞聞自性,往『聞』的功能裡面去迴光、去返照,這時叫做『入』。
  • 蕅益大師說:我們聽到聲音向外攀緣叫做『外』,那你迴光返照就是『入』。進入到哪裡呢?進入到『流』,真如法性之流。這地方是指所顯的真理。說你觀照智慧到底目標是哪裡呢?遠離生滅的相狀,而要入於我空、法空相應的真如法性之流
  • 入於法性之流有什麽好處呢?『亡所』這是說明它所對治的煩惱。『亡』的意思就是破除,破除這個『所』;這個『所』就是耳根當中,五蘊所引生的六種結根(六根當中每一個根都有六結,動、靜、根、覺、空、滅)。當我們在注意耳根的聞的時候,慢慢慢慢,念念的迴光返照,慢慢的進入到真如法性,慢慢脫離耳根當中的動、靜、根、覺、空、滅,六種結的障礙,慢慢一一的破除。這一段等於是攏總的說明耳根修學的相貌。
  • 這句話最重要在『入』這一個字,『入』這個字是整個修學的核心,就在這個『入』字。這『入』字正如《禪宗》所謂的『念佛是誰?』它就是一種迴光返照的力量。
  • 蕅益大師說:什麽叫做『入』呢?就是我們聽到聲音的時候,「但聞而已」就聽到而已。「聽到而已」這句話什麽意思呢?我們講六根攀緣六塵產生六識,「但聞」就是停留在「聞」這個地方不要動。你向外不要攀緣聲塵,向內不要去攀緣能分別的耳識;向外不攀緣塵境,向內不攀緣分別的識,就停留在『聞』,但聞而已這叫做『入』 。向外脫離六塵,向內脫離六識,那這個「根」就自然慢慢昇華到一念心性,這就是「但聞而已」。『入』這個字,其實開出來就有前面五種的次第,後面的破除五蘊,它的功夫就在『入』這個字,只是約著淺深,安立了五種次第,這個關鍵就在這個『入』。
  • 子二、【別明破陰】個別的說明破除五蘊的相貌。

     (分五:丑一、圓破色陰超劫濁。丑二、圓破受蘊超見濁。

         丑三、圓破想陰超煩惱濁。丑四、圓破行陰超眾生濁。

         丑五、圓破識陰超命濁)
  • 【丑一、圓破色陰超劫濁】色陰就是我們的執礙,有執礙的的部分就是色陰,超越劫濁。 (圓破色陰)『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 『所入』是當我們耳根的根,面對聲塵的時候產生的一種執取,對聲塵的執取就是『所入』,就是我們所對治的煩惱處。你念念的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功夫生起的時候,慢慢慢慢就把耳根攀緣聲塵執取,慢慢慢慢『既寂』,這『寂』就是慢慢的寂滅下來,把它消滅掉叫『寂』
  • 『所入既寂』有什麽功德呢?『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它所破壞的有二種結,一個動結,一個靜結。
  • 我們剛開始第一個結,最粗的就是『動』,有聲音的叫『動』,沒有聲音叫做『靜』。我們一開始會去攀緣動態的聲音,慢慢慢慢的你開始迴光返照,注意那個『聞』的功能,能聞是誰,安住在這個『聞』就好。這時動態的聲音對你已經不能產生干擾,我們可以說你脫離了動結。但是動結一脫離以後,靜結馬上現前。因為這六個結是一個消失,另外一個馬上現前,這時候靜結現前,就是那個沒有聲音的相狀現前。
  • 這『動靜』二相都是同時存在,你看我們現在可以聽到二種聲音,一個是有聲音,一個是沒有聲音,沒有聲音也是一種聲音,只是我們平常感覺不出來。但有聲音的相狀被你脫離了以後,那無聲的相狀現前,我們還是對外產生執著。這時候在『入』的功夫,迴光返照,再把那個沒有聲音的執著也消滅掉。
  • 它是怎麽消滅的呢?『了然不生』,你一方面清清楚楚的了解它的存在,一方面我觀察它是緣起性空,它本是無生。
  • 大乘佛法的空觀,它是即空、即假、即中,從假入空。它是在一種不破壞假相的角度之下修空觀叫做『了然』;這『了然』就是你不一定要把這聲音拿掉,你就在有聲音當中當下就能夠觀察它,它是因緣生,緣起無自性,它生它的,你那明了的心本自無生叫『了然不生』,了了分明,但是當下就是無生。這地方是說明他當時的觀照是這樣子的。
  • 整個五陰的對治當中,第一個所要對治的,最粗重的就是色陰,色陰所引生的根結就是「動、靜」二種的結相。當我們開始在『聞』的功能當中,我們不再攀緣外在的聲音,也不再攀緣內心產生耳識的分別,只是停留在『聞』當下的功能。慢慢慢慢的就把動靜二種根結相狀給消滅了,叫『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 蕅益大師他提出二個總結:第一、他說這一段叫做『圓破色陰』『圓』是什麽意思呢?簡單的講就是,一破一切破。雖然我們剛開始是在耳根破除了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但是同時在眼根當中的明暗二相,也是了然不生,在鼻根當中的通塞二相,乃至於舌根的甜淡二相、身根的離合二相、乃至於意根的生滅二相,都是了然不生。『圓通法門』因為它是直接的回歸我們的一念心性,所以它的特色就是: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你不必耳根破了以後再來對治眼根,不必的!因為它整個心性是通於六根的,這叫「圓破色陰」。
  • 『了然不生』,這『不生』兩個字,蕅益大師有很特殊的解釋。他說什麽叫『不生』?一切法是本自不生,只就一念的虛妄分別而有,並不是除去了外境方名『無生』。一切法它本來就沒有實體,因緣生因緣滅,它本來就沒有實體,它只就是一個假相,所以你根本就不必去破壞它的假相,你只要能夠不隨妄轉(這地方很重要),不隨它轉,它自然消失掉,它自然消失掉你根本就不需要破壞它,因為它沒有實體的東西,一切法本來就不生,只是我們的分別心而產生的,你只要把分別心消滅了,這個假相就自然消失掉了。這道理懂了之後,你就知道怎麽去修行了。這地方是把這一段的觀念做一個總結。
  • 【丑二、圓破受蘊超見濁】破除了根結。 (圓破受蘊)『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 『如是』就是前面那個觀照的智慧,也就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智慧。這個智慧漸增,輾轉增勝。修行人破除了動靜二相以後,他繼續的在『聞』這一部份繼續的用功。慢慢的就有什麽功德出現呢?『聞所聞盡』。第一個『聞』是耳根能聞的功能,所聞就是外在動靜二種塵相。這時候不管是耳根能聞的功能,跟所聞外在的塵相,都是窮盡而不再生起了。
  • 前面所破除的是動靜二相,是破除外在的塵相,脫離塵相。這個地方偏重在脫離能聞的耳根,到了這個地方可以說是迥脫根塵,一念靈靈覺覺的心識現前。這時已經破除了根結,但是這時覺結現前,這時候已經證得了我空真如。前面是破除「動、靜」二結,這地方破除「根結」,但是同時「覺結」也現前。
  • 在後面的經文提到『受陰』,在我們六根當中會產生什麽障礙。他說: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產生見聞嗅嘗覺知,這六種功能經常受到『受』的干擾。什麽干擾呢?『譬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好像一個正常人,但是他『魘』是做惡夢,做惡夢的時候他那個心很清楚,見聞不迷惑,他也能夠看到東西,甚至於他也聽得到聲音,但是他被鬼魅所繫縛,他手足不能動,但是他頭腦很清楚。這比喻說:我們在見聞嗅嘗覺知六根當中,因為有經常很多的感受,苦受、樂受的感受,經常障礙我們六根的功能,使令我們的心產生一種繫縛。我們一直受著快樂的感受、痛苦感受的干擾。所以受陰破了以後,他這時候像是一個人夢魘消除了,他就活動自在,他的心特別的明利,特別的靈巧,不再受感受的繫縛。
  • 【丑三、圓破想陰超煩惱濁】前面是破除了根結,這時是破除覺結。覺結破除,空結現前(圓破想陰)『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  『盡聞』就是前面所聞的塵境跟能聞的耳根;你已經窮盡了能聞的耳根跟所聞的塵境叫『盡聞』,就是根結已經破壞了。『不住』的意思就是你心中的觀照的智慧繼續的用功而不停止,這時候不生滿足之想,繼續的觀照。.....繼續觀照,有什麽功用呢?『覺所覺空』。我們前面說過,圓破受陰超見濁已經把根結破,這時候覺結現前,一種靈靈覺覺的心識現前,這種靈靈覺覺的心識已經外不受六塵的干擾,內不受耳根裡面那個感受的的干擾。但這時候『覺』是能觀的智,『所覺』是所覺的根塵,這時能覺所覺的功能空掉了,當下不生,不再受它的影響,不再受它的干擾。

      這個地方所『空掉』的是能覺的智慧,跟『空掉』所覺的塵境。前面的根塵脫落以後,生起靈靈覺覺不受根塵繫縛的覺心現前,這個時候更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把靈靈覺覺的覺心,這個覺結把它消滅,這時候空覺現前。
  • 一個人到這個地方的時候破除想陰。想陰下面是什麽相貌呢?蕅益大師他說:『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 也就是說這個人夢想消滅,他平常很多很多的妄想,白天的妄想、晚上的夢境都完全消滅了,他這個人白天跟晚上都一樣的,他沒有白天跟晚上的差別。那一念心是非常的明了,非常的寂靜,好像萬里晴空一樣,沒有一點的烏雲,這時候心中不再有麤重的前塵影事。他的心不再想過去,也不再想未來,就活在當下。....這時候就空結現前。覺結破壞,破壞了想陰,空結現前。

  • 【丑四、圓破行陰超眾生濁】破除空結。空結破除,滅結現前 (圓破行陰)『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 【丑五、圓破識陰超命濁 】破除滅結。
    (圓破識陰)『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 我們講《般若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不生不滅」它不是一句話,你要是把它解釋成一句話,那就錯認消息;它的意思是二句話:「不生也不滅」。

  • 凡夫執著生,我們喜歡東西是生出來,我們看到東西生出來很高興,消失我們覺得很痛苦,所以我們喜歡生。二乘人看到生很討厭,他很喜歡滅,他覺得生就是痛苦,有為相都痛苦,二乘人好樂滅,他喜歡寂滅相。菩薩是遠離生相,遠離滅相。所以它「不生不滅」是作二句話解釋。「不生不滅」就剛好跟這一段經文相同,『超越世間也超越出世間』,而產生洞察十方的大圓鏡智現前。
  • 【丑一、總明大用所起】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 他在修行的時候雖然是有修行,但事實上沒有能修跟所修可得,他在斷煩惱,也沒有真實的能斷跟所斷可得,這個就是『如幻三摩地』。
  • 能觀的智慧是如夢如幻,所斷的煩惱也是如夢如幻,用如夢如幻的智慧,來斷除如夢如幻的煩惱,而證得如夢如幻的果位,這個就是『如幻三摩地』。他完全站在無住的角度來生心,這地方是一個關鍵點。
  • 修《首愣嚴王三昧》它的觀念是什麽?它的人生觀只有一個,就是把自己心性的功德開顯出來,他不再攀緣外在的人事,外在的境界都只是它一個歷練的對象而已,所以它為什麽能夠堅固不可破壞,因為它跟外境完全脫離,它把外境當作一個歷練的對象,就是『如幻三摩地』。依止如幻三摩地,產生一種修德跟性德,叫「聞熏,聞修」。
  • 只要是跟佛菩薩感應,都不是單方面的,佛菩薩不會主動現前,一定除了你自己的修學以外,你心中要有需求的心(這一段下堂課會說明,為什麽感應要有需求的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