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7

第76.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成就厭離.明十四無畏。


  • 這種三昧是怎麽來的呢?....是聞熏聞修而來(因地)。“聞熏”是他依止本覺理性而生起始覺的智慧,我們講「稱性起修」,依止一念不生滅心,產生了空假中三觀,叫做「聞熏」。“聞修”以空假中三觀,還照不生不滅的本覺理性。
  • 聞熏是講「稱性起修」,聞修是「全修在性」,把一切的空假中三觀,還是回歸到一念不生滅的本性,說是「無不從此法界流,又無不還歸此法界」。
  • 當我們在迴光返照的時候,你會發覺人跟人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少,因為真如本性是平等的。你看世間沒有修行的人,他活到愈老,人跟人的個性越差越多,修行是越來越沒什麽差別,越沒什麽差別…,菩薩依止的法身是沒有什麽差別的。
  • 三十二應身,蕅益大師說是偏重在與樂這一部份,是給與眾生種種的安樂。十四無畏是偏重在拔除眾生身心的痛苦,拔苦這一部份。
  •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 「不自觀音」是說觀世音菩薩他在修學因地的時候,他不隨外在的聲塵所轉;他心中能生起迴光返照的智慧,反聞聞自性,所以叫「不自觀音」。
  • 「以觀觀者」(前面是講能觀的智,這以下偏重他的所觀境),他以能觀的智慧來觀察。第一個“觀”是能觀的智,第二個“觀”是所觀境。依止這種反聞聞自性的智慧來迴光返照「能聞是誰?」。
  • 我們聽到聲音的時候,我們前面在耳根圓通的時候講過「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入”就是第一、你不要分別外面的聲塵,第二、你不要隨你內在的分別心而轉,就停留在根的部份,「但聞」而已。....「但聞」的時候你就迴光返照,為什麽我有這個聞的功能,然後你就順著這個因緣回家了「借假修真」。又從「聞」的功能當中,然後找到我們的真如本性,迴光返照。依止「不自觀音」而去觀察我們能聞的是誰?因為這樣子迴光返照,而成就自利的功德,再產生化他。所以能夠使令十方世界的苦惱眾生,他有種種痛苦,遇到種種的災難,菩薩皆能夠觀其音聲,使令他得到解脫。
  • 事持能夠破除事相上的障礙,也就是能破除你一時的災難。當然破除後就沒有了,你又恢復原狀,這叫做「事持」。
  • 理持。你在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念阿彌陀聖號的時候,你念念迴光返照,能聞是誰?那個真正覺悟,能念所念惟是一心,能念所念那種對立完全破壞了,回歸到一心真如。這時候破除理上的障礙,這時候就不是消除災難,就是轉凡成聖。
  • 七種無所畏,種種的遠離怖畏都要俱足事理二種的修學。事相上我們真的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理上也是因為我們反聞聞自性,所以把這個災難究竟破除掉了。
  • 觀世音菩薩因為他的眼根的“見”跟色塵接觸的時候,他是「旋妄復真」,他不隨外塵所轉。因為觀世音菩薩他因地有這種功德,我們講自利的功德才能夠利他,所以你憶念他的聖號,就能夠使令一切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你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火就不能燒你。
  • 「眼根」它所對應的見,它是屬於火。一、觀世音菩薩內火不生,外火不起,因為他把心中的六根之火消滅了。所以我們去憶念菩薩的聖號的時候,火就不能燒我們。這是從「事相」來說。二、你憶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你眼根不向外攀緣,那火也不能燒。有「事,理」二種差別。
  • 耳根:「觀聽旋復」“觀”就是我們依止觀照的智慧,來反聞聞自性「旋聞復性」。我們經常去迴光返照,能聞是誰?因為耳根是屬於水,所以我們在因地的時候不隨耳根而轉,就把心中的水給消滅了,所以能夠使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夠去沉溺他。
  • 我們講你內在沒有問題,外在就沒有問題。我想我們脩大乘佛法要有一個觀念:「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外在的世界永遠是你內心的世界變現出來的。就像《唯識學》講的,它就是一面鏡子,所以你內心修慈悲心的人,就算鬼跟你活動,你也無所謂,大家一起共住嘛!
  • 「熏聞成聞」“熏聞”指的​​是我們觀照的智慧,依本覺理生起的始覺智;“成聞”依始覺智還照本覺理。使令「六根銷復」,把六根這種向外攀緣的功能,都把它消滅了。而「同於聲聽」六根的攀緣功能消滅以後,這個能聽跟所聽,回歸到一念心性就沒有彼此的對立,能聽所聽惟是一心。因為這個眾生消除了能所的對立,他被盜賊所抓,要被傷害的時候,那刀就一段一段的損壞,使令這個兵器要傷他身體的時候就像是割水,水是無所損傷,就好像風吹光明一樣,光明當然不會動搖。因為我們沒有對立心,所以我們一個人的身體就不容易受傷。
  • “聞熏”就是反聞的智慧,“精明”依止觀照的智慧返照本覺的理性,而啟發心中的光明。這種自性的光明遍照整個法界,這時這種幽暗的體性就不能成就了,因為心中有光明,有浩然正氣的光明。所以在黑暗的地方,你遇到藥叉(男眾的鬼,叫輕捷鬼)、羅剎(女鬼,翻成中文叫可畏),這二種鬼都會吃人的;鳩槃茶鬼(厭魅鬼)、毘舍遮(噉精氣鬼,吃人的精氣),富單那〔熱病鬼〕。
    這個人他心中經常迴光返照,開顯自性的光明,有浩然正氣,這些鬼神就算在他的旁邊,目不能視,對他產生畏懼,眼睛都不敢看他。
  • 《愣嚴經》的「耳根圓通」它是從因到果,觀世音菩薩自己宣說的,所以它這地方的修學包括事修,也包括理觀在裡面,每一個法都包括事修也包括理觀在裡面,《普門品》是偏重在事修,蕅益大師認為有這一層差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