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7

第77.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明十四無畏.明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 我們這一科是講到觀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以後,生起廣大利他的妙用。耳根法門在我們娑婆世界,我們一般的說法叫做『觀世音菩薩法門』。這個法門在目前的修行當中,可以說是最受歡迎的,因為特別契合我們娑婆世界的根機。
  • 蕅益大師用四個字來作總持,整個『觀世音菩薩法門』它的重點是什麽呢?簡單的說就是:「慈悲感應」這四個字。“慈”與樂,他可以給予我們種種身心上的安樂;“悲”拔苦,拔除我們身心的痛苦。整個修學的過程,所追求的就是在我們的生命當中,產生拔苦與樂的效果。這應該怎麽做到呢?就是透過「感應」的力量。
  • 「感應」的力量的產生在蕅益大師的註解,他是分成了事修跟理觀二種的差別。
  • 事修,身口意三業的加行,包括我們對觀世音菩薩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乃至意業的皈依觀想。這種身口意的相應,我們去感應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力,這個地方的事修是感應外在佛力的加被。
  • 理觀就是我們在稱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我們內心不只是一種皈依的心而已,我們要生起一種觀照力,我們要迴光返照「能聞是誰?」。當我們聽到觀世音菩薩的音聲時候,我們要觀想是誰在聽這個音聲,那我們的心就停留在這個「聞」。...蕅益大師說:但聞而已。外不隨聲塵所轉,內不隨耳識所擾,在聽聞的過程中保持不迷、不取、不動,我們說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真如本性是無所不在的,蕅益大說:「全妄即真」。其實真在哪裡呢?真實的心性就在妄相當中,我們平常心就是一念的妄動,結果被妄相所轉。
  • 事修它所破除的是事障,使令我們成就一時的安樂;理觀所破除的是理障,使令我們成就究竟圓滿的解脫。
  • 【寅三、別明三毒無畏】遠離貪瞋痴三毒。
  •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貪欲。』...古德的註解都是分成了自行跟化他。在自行這一部分又分成了體性跟作用
  • 自行的體性:「熏聞離塵」“熏聞”就是我們依止反聞照性的工夫能夠成就離塵,脫離這一切色塵的繫縛;「熏聞」是一種因地的修學,「離塵」是果地上的功德。熏聞離塵它就是指的我們在修『觀世音菩薩法門』所證得的理性,能夠脫離這一切六塵的障礙,發明我們一念清淨的本性。這個是講到我們在自修方面所證得的理性。
  • 它有什麽妙用呢?「色所不劫」“色”指的是一切六塵的境界。當我們功夫成就以後,這六塵就不再劫奪我們心中的功德。這包括體、包括用,這個都是一種自行的功德。
  • 化他的功德:「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貪欲」他能夠使令我們這些多淫眾生遠離貪欲;“多淫”蕅益大師的意思不只是指的男女這一部份而已,是包括對一切六塵的貪愛,都叫做「淫」。一切貪愛都以攀緣心為本,我們既然不隨外在的六塵所轉,開始反聞聞自性的時候,那麽這一切貪愛的煩惱自然消失掉。這是『觀世音菩薩法門』產生的第一個內心的功德。
  • 『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
  • 自行的體性:「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當我們內心脫離了根塵的執取,安住在聞音的妙性的時候,六根對六塵就沒有能所的障礙,就圓融無礙,沒有能所的障礙。
  • 這樣的能所雙亡,離諸對待的理性,有什麽作用呢?...「無對所對」這時我們的六根,生起了別的時候,已經沒有能對跟所對,能對的六根所對的六塵,惟是一心。
  • 化他:從這樣的自利功德,有什麽作用呢?...「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瞋恚”主要的根源是一種人我的對立,我相、人相的對立。
  • 『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

  • (自行功德)的體是「銷塵旋明」,我們透過耳根圓通的事修跟理觀,來消除我們所緣的妄塵,恢復我們本性智慧的光明。
  • 光明的理性,有什麽作用呢?能夠使令我們眾生的法界(外在的依報)、身心(內在的正報),依正二報就像琉璃珠寶一樣,能夠內外明徹,了了分明而無所障礙。...這種“阿顛迦”就是沒有善心、內心邪知邪見、撥無因果,他很難生起善心的阿顛迦,能夠遠離心中的愚癡跟暗鈍。因為修『觀音法門』,你內心有光明,有光明當然就不會有黑暗。
  • 「自行功成,化他有本」為什麽今天我們一個人去憶念觀世音菩薩,你的貪瞋痴會淡薄?...因為觀世音菩薩在因地的時候,祂在這一部份有這一部份的功德,所以你跟他的功德一接觸的時候,祂會對你一種啟發的作用。...一個菩薩他在因地有這樣功德,使令眾生跟他接觸的時候,對這眾生來說會有啟發的作用。這個就是說,你在自行功成的時候,你化他就有這個根本。
  • 我們要怎麽樣才夠廣結善緣?懺公師父說:要廣結善緣,在佛堂裡面好好的拜佛、念佛就是廣結善緣。...因為你內心好好的用功,念佛憶佛,你開顯你自性的功德,「自行功成,化他有本」,你未來的利他就是在這個時候做積集資糧的準備。....他的意思就是說:廣結善緣不是向外追求,你內在的煩惱淡薄了,你很自然的發起廣大的願望,你就能夠跟眾生結緣了。所以我們看菩薩利益眾生,你看他前面的半段一定是他自修的功德,所以才有後面的結果。
  • 「自行功成」所以「化他有本」。菩薩所有對眾生的加持力,就是因地的時候他有這份功德,所以對眾生產生一種連帶的啟發的作用。

  • 觀世音菩薩說:你受持『觀世音菩薩』聖號,跟你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諸菩薩的聖號加起來是一樣的。這句話只是用於娑婆世界的眾生而說,因為娑婆世界你念觀世音菩薩容易契入,你很容易契入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不是說觀世音菩薩的功德會超過其他等覺菩薩,不是這個意思!是從眾生的根機、眾生的相應、跟菩薩因地所發的願這部份來說。
  • 名號或者咒語,在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他給它一個名稱叫「功德法聚」。菩薩他修了很多的功德,功德它必須要有東西把它保存下來。你說功德在法身當中,法身是無形相的誰也進不去,對眾生根本不能產生他受用,所以菩薩必須把他因地,他的布施、他的持戒,乃至於他種種的功德,必須用一個倉庫把他保存下來,叫「功德法聚」。
  • 菩薩的功德法聚亦復如是,菩薩的功德法聚,菩薩自己受用叫「本門」,法身是存在法界當中,無時無刻都存在的,但是他必須要有一個「跡門」。他必須要從空出假,他必須要成就一個因地,作釋迦牟尼佛的徒弟,示現菩薩道,然後積功累德,從法身中從空出假,積功累德,然後發願,慢慢慢慢成就功德圓滿的時候,他就成就一個應化身的佛陀。
  • 法身,報身是沒有名號的,那完全佛菩薩自受用,跟度化十地菩薩。只要有名號那一定是應化身,而這應化身的成就,智者大師說是「從本垂跡」。他要一段很長的菩薩道,然後他因緣俱足了,就成就一個應化身,然後他把這應化身付與一個名號,然後他把這一期,因地所修的因地的功德,全部加持在這個名號裡面。
  • 當我們在研究觀世音菩薩的功德的時候,你要找到它的門,你進去這個功德要有一個門,就是他的名號。當然你要把這個門打開,你內心當中,要有你的信心跟你的願力,這二把鑰匙,才能夠把這個門打開,然後你就能夠「即眾生心,投大覺海」跟祂產生感應,觀世音菩薩整個與樂拔苦的大慈悲力,就對你產生加持,滿足你的願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