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31

知後相續未失間,綿密護持此憶念,若失不必刻意續,復移它法再析觀。

《淨心法要》
知後相續未失間,綿密護持此憶念,
若失不必刻意續,復移它法再析觀。

  了知對境毫無可貪之後,應當在這一分別念的相續尚未消失期間,綿密地護持正念。倘若消失,則不必刻意連結,應當轉換觀察的對象,心緣其它法再繼續分解觀察。
  這就像是挑擔子,右肩累了,不必勉強,應換左肩挑,如此既可避免損傷身體,又能持續長久。同樣,觀修也要順其自然,在一種定解消失時,就變換題目再作觀察,這樣能使自心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否則,勉強連結容易心生疲倦,導致昏沉、掉舉等。

淨心法要講記 益西彭措法師

《淨心法要》 ︱ 益西彭措法師.譯講 ︱


關鍵字:非理作意

2020/1/29

南傳上座部佛教止觀禪修次第 瑪欣德尊者

 止觀禪修次第 – 瑪欣德尊者 著述 Translated & Edited by U Mahinda Bhikkhu(Google Books)


尊者達賴喇嘛-覺燈日光


《菩提道次第廣論》 初階複習-29 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廣論》 初階複習-29 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廣論-忍辱波羅蜜多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七》科判

損害心最初生起無自在
謂由宿習煩惱種子、境界現前、非理作意因緣和合起損害心,縱不故思,此諸因緣亦能生故。若彼因緣有所缺少,則故思令生,亦定不生故。

只要過去串習的煩惱種子、能引發瞋心的境界現前、非理作意等三種因緣聚合,就一定會生起損害心,即使沒有故意思惟,依靠這些因緣也能生起。相反,若這三緣中有所缺少,那麼即使故意思惟想讓它生起,也必定不會產生。

如此即可成立,怨敵對生起損害心是不自在的。所謂“自在”,即能夠隨自己的心意而轉、能以自己的意志轉移。然而,當煩惱種子、境界、非理作意三者和合時,即使不想讓損害心生起,也只能任由惡念生起而束手無策。這三者中只要一者不具,即便刻意生起瞋心,也不可能現前。由此可見,怨敵對於損害毫無自在。

這就好比一輛汽車,所有零件都完好無損,燃油也加滿了,只要司機一發動,汽車就不得不行駛。實際上,生害心的人就如汽車一樣,只要三種因緣一聚合,就不得不發作,這就叫作“不得自在”。

實際上,瞋恚只是由這三法聚合所起的反應,其中根本沒有任何主宰者在操縱。我們可以觀察,煩惱種子中沒有主宰者,對境不是主宰者,非理作意也不是主宰者,完全不見有主宰這一念損害心生起的人。

關鍵字:如理作意、非理作意

觀過——非理作意與不信業果的行為

觀過——非理作意與不信業果的行為

一、人為什麼會觀過?
1、人與人之間很多的誤解,都是非理作意造成的。
  《廣論》上講,煩惱六因的第六因就是非理作意。真正煩惱產生的最主要因緣也就是非理作意。非理作意會令我們現在造惡業,將來感受苦果。過去已經因此造了惡業,現在正在感苦果。面對當下的境非理作意,又在繼續造將來要感的苦果,非理作意就這麼可怕。

20191026-4 如何停止非理作意? /福智僧團-如俊法師


煩惱為何以非理作意而生起~達賴法王教授《金剛經》

(約03:00)
了解空性真相的時候,首先要聽聞,可是光是聽聞沒有太大的效應,因為它影響的力道是不夠的。
不只聽聞,針對聽聞的內容,要反覆地思維,唯有透過一次再一次反覆地思維,才有辦法升起定解,「絕對是如此!」的定解,這個定解也稱為「比量」,
這個比量就可以直接地傷害真實執著、自性執著。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煩惱是怎麼產生的,而不是說經典說的就是如此,要自己親身搭配經典上所說的,真理觀察的同時,自己也去體會,真相是否是如此...這些我們都要好好地去思維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尊者 達賴喇嘛 傳授 中文翻譯:蔣揚仁欽 2018年1月22-23日於菩提伽耶

我的心得:聞→思→修(觀察與體會)
關鍵字:如理作意、非理作意、聞思修

2020/1/26

從三方面觀想對眾生理應悲憫,不應生嗔--益西彭措堪布


  第一、依《菩薩地》別說分三:一、宿生親善想二、無常想三、苦想
  一、宿生親善想分二:一、修宿生親善想二、依想堪忍

2020/1/25

《清淨道論》第九卷說梵住品-四無量心


清淨道論導讀(護法法師)

第四節: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依原文的語譯是「四梵住」,通俗的稱呼則為「四無量心」 ,內容為慈悲喜捨四種無限的心量。 1:慈的修習。慈就是慈愛友善,與人為友的態度。修慈無量心先思維瞋恨 的過患是燒毀一切功德,忍辱是強軍。實修慈心定有如下的觀想過程。 1.1:最初,先對自己修慈,默念思維「我想快樂、不受苦」或「保持我自 己無怨、無害、無惱、有樂」;避免對六種人修慈,不愛的人、極愛的人、 無關係的人、敵人、死人。 1.2:對值得敬愛的人修慈,引發強化自己的慈心。如對可敬愛的師長,隨 念他們令人喜愛的愛語,慈祥教導,身教言教,戒德定德慧德。 1.3:對一切人修慈,次第對自己、值得敬愛的人、極愛的人、無關係的人 、怨敵,乃至無限量地遍滿一切。 1.4:但是,對宿仇修慈時還會引發瞋心,須先回來安住在慈心,再對怨敵 修慈。若仍無法柔軟慈愛怨敵,可作如下的思維。只有笨的人才因為他人的 忿怒而生氣;我又不是他的奴隸,何必因為別人的忿怒而影響心情;若對敵 人忿怒,只是造成二度傷害。或只看敵人的優點,避其缺點。或反問自己, 我是對他的頭髮生氣嗎?對其牙、爪、毛生氣嗎?乃至是對其五蘊生氣嗎? 事實上,沒有可生氣的對象。 1.5:修平等慈,破除對自己、值得敬愛的人、無關心的人、敵人的界限, 平等修慈,即使強盜來殺,亦願捨身為眾。 修慈的功德種種功德,安眠,安樂而寤,不作惡夢、作吉祥的夢,受人 敬愛,受非人敬愛,諸天守護,不受火燒或中毒或刀傷,迅速得定,容顏光 彩,臨命終不昏,死後生於梵天。 圖九:瞋行人修慈心的結果 2:悲的修習。悲是同情心,心態上願意幫忙他人離苦。其餘的方法類似於 修慈。 3:喜的修習。喜是分享快樂,贊嘆他人的功德。其餘的方法類似於修慈。 4:捨的修習。修捨就是修放下,如如不動。其餘的方法類似於修慈。

詳細對比世俗忍辱觀與佛教的忍辱觀

詳細對比世俗忍辱觀與佛教的忍辱觀


  • 慈悲觀是對治瞋恚最有效的辦法,凡是瞋心重的人,都應該修慈悲觀,這是大小乘經典共同承認的道理。我們修習忍辱法門的時候,雖然方法多種多樣,但以慈悲觀最為對機。所以我建議人們在修忍辱法門時,應以慈悲觀為主。至於慈悲觀的具體修法,很多經典裡都有論述,以覺音尊者《清淨道論》第九卷說梵住品中講得最詳細。有興趣者可以自己參照書本去練習。

忍辱六種功德力

據法集經卷三載,菩薩修行忍辱波羅蜜,有六種功德力,即:(一)能忍所罵,菩薩得「如響平等智力」,雖被人叱罵,而能忍受不加報復。如響,謂如空谷之答眾響。(二)能忍所打,菩薩得「鏡像平等智力」,雖被人捶打,而能忍受不加報復。鏡像,謂如明鏡之印現眾像。(三)能忍所惱,菩薩得「如幻平等智力」,雖被人惱害,而能忍受不加報復。如幻,謂如變幻而不實。(四)能忍所瞋,菩薩得「內清淨平等智力」,雖被人瞋呵,而能忍受不加報復。(五)八法不動,菩薩得「世法清淨平等智力」,故不為世間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法所動。(六)煩惱不染,菩薩得「集因緣平等智力」,故一切煩惱皆不能染。 p2893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感恩討厭的人----- 達賴喇嘛尊者

感恩討厭的人
要修忍辱,必須要有修忍的對象,那人傷害你、使你生氣。
既然需要修忍辱,修忍之因就是害我、討厭的那個人,此人就是修忍之因!應將其視為善知識,尊敬此人。
這邏輯實在很美!
我們有辦法針對佛修忍辱嗎?
雖能自願取苦而修忍,像是忍受佛陀教誡的比丘戒253條,說了許多「這不能做、那不能做」,會自願取苦而修忍。
除了這類的佛言以外,真實忍辱的修行,無法針對佛修,因為對佛無法生氣,所以針對佛無法修忍。針對龍樹父子無法修忍。對自己友善的親朋好友也無法修忍。
只能針對傷害自己、詆毀自己、障礙自己的目標等人,才是生氣的對象。
針對這些討厭的人才能修忍。因此,更應將其視為善知識!
這種思維令人稱奇!
雖然忘了引文,其義是:討厭者成辦了修忍的因緣,所以要將其視為善知識。
入行論的忍辱品,以及靜慮品,如果你們有空閱讀此二品,會很殊勝。
修忍,思維愛我執之患及愛他心之德,並非是佛教徒的專利!
----- 達賴喇嘛尊者

黃念祖老居士:忍辱的六個層次 你到哪一層

忍辱有六個層次,即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

  我們學佛後知道六度波羅蜜中有一度叫「忍辱」,修忍辱是菩薩成佛必經之道,也是我們凡夫在當世生活是否得到安樂的重要修行手段。

  我們凡夫要修忍辱就應先了解忍辱的六層意思,了解後有助於我們解後起修,以得到法喜。

逆境來時莫動嗔,西方佛子等疏親


2020/1/5

廣公上人事蹟初編


【轉貼】也談學佛吃肉的問題

也談學佛吃肉的問題 
   「吃不吃肉」這個問題,在佛法中是個常被問到的問題,對於一般人,也總是喜歡以此問題,作為討論佛法的聊天素材。不過,若其中沒有人能將此問題辯明,最後常會引起爭執。例如,認為可以吃肉的,總喜歡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認為不可以的,則視吃肉為罪大惡極,萬萬以為不可。例如有的人不解食肉的真實義,一巴掌打死蚊子,不以為異,要他吃點肉,又一道貌岸然之態,嘴裡還能說出一番大道理,實迷惑顛倒至極!基於此,晚學整理了一些佛經的開示以及高僧大德的語錄,讓我們更能清楚了解此一問題。

2020/1/3

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總誦」

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總誦」
郭惠珍

——摘自「傾聽恆河的歌唱」——

一代大德上廣下欽老和尚,大家讚譽他是「佛教界的國寶」,他老人家九十五歲往生前兩天所拍的照片,目光依然炯炯有神!在老和尚九十二歲那年,末學曾經有機緣跟著他老人家爬山,老和尚走在前面,步履矯捷,末學跟在後面相當吃力!當時承天禪寺還在建築中,有一段路障礙物很多,末學走得差點絆倒,老和尚回過頭來說:「要走好哦!」聲音雖沙啞卻懇切有力,眼神嚴肅而無限慈悲,末學非常慚愧,至今人生道路上屢經蹉跌,深覺「走好」之不易,頭破血流之際,回思此雙關之語,驀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