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3/19

孝順父母「五不怨」


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吾人彈指之微,皆動於心,心動而與之相應者,有五十一所。心如主人,所如處所。主人行動,不離是等處所,惟其中五所,異乎尋常。一為觸,六根之觸六塵也。二為意,觸則有意焉。三為受,喜怒哀樂之感受也。四為想,想其所受也。五為思,微細不斷,令人造作也。是為五俱心所,言之雖有序,而動則同時,猶之握拳,五指無分先後也。雖無先後,而五指宛然。眾生一念之成,即由乎是。


此偈之前二句,為釋欲之一念,生於意心所,意復生於思想二心所。五俱心所但舉其三,尚有觸受,略之何也?二者皆是被動,意思想始為一念之主動,明乎主動,自知調伏之道矣。故後半偈云:「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也。」二心即是思想二心所,是若寂然不動,則意不生,意不生,縱觸外物而不受,不受則本性不染。非色亦非行,即是心經「五蘊皆空」。蘊者,覆也藏也,覆藏本性也,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色成於眾緣和合,緣散則空。其餘四蘊皆是虛妄心理,苟不觸於色塵,則無感受,無受則無想行識,故一切皆妄,惟本性為真,知妄不執,五蘊自空,而本性現矣,欲念何有哉?是為調心之道。惟如何寂靜二心,實非凡夫學者所能為力,但以念佛調之可耳,正念佛時,念即是佛故也。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講義 
    眾生心如明珠,能照萬相,蔽於欲塵,則失照用,修道即是去此欲塵,以現其明,塵盡心明,即是成佛。

    「為道」者,即是修道之人。道如何修,去心中之欲塵也。如何去之,去舊染而禦新污也。凡夫見外塵,起貪瞋癡念,其心即被新污。如何去舊禦新,佛喻以「如被乾草,火來須避。」試思乾草被於身,觸火即燒,火來能不避乎。修道者六根如乾草,六塵如烈火,苟見塵欲火,不避則燒盡前功,故云「道人見欲,必當遠之。」道行深者,入火不燒,可勿避也,然非大菩薩,何能語此。

    要之修道不出二端:一消舊業,一免新殃。消舊業,即是斷見思惑。免新殃,即須遠離諸欲。學者不造新殃,尚可勉強行之,若曰消舊業,斯人吾尚未之見也。

    然參禪必須消舊業,否則是野狐禪。禪是靜慮,不起一念,以斷其緣,不復結果,而得漸消舊時業種。修淨土者應不造新殃,其於舊業,惟以佛號壓之,例如舊業厚一尺,而佛號厚一丈,臨命終時,舊業種子雖競起現行,然有佛號壓在其上,即得帶業往生。故修念佛法門,雖可不必斷惑,但必熟持一句彌陀,不復造業。   


佛說四十二章經表注講義                         ●雪廬老人講  ●徐醒民筆錄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色會即禍生。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講義
    此章戒人二事:一者,不論修世出世法,皆須持之:一者,專修出世法,必須持之。

    凡夫一事無成,其通病即在我見。我見即是我之所見。孔子聖人也,於其論述,猶引詩云,或曰於傳有之,未云我見如何,於其誨人也,又諄諄於毋意毋我。佛之說法,亦不自是,而曰古佛皆如此說,故經云 「佛佛道同」也。凡夫具見思惑,真心隱,而識心用,故所云所見,皆出於無明愛慢,不可信也,信則害人而復自害。古人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庸人者,自信所見之凡夫也。造原子彈,卒致你施我放,令世人同歸於盡,皆是庸人之自擾。謂凡夫之見既不可信,如汝之見乃可信乎?答曰:「余之登臺講經,依祖師注,述聖人言,當可信也,苟違經注,自發高論,豈能信之。」是以不論世出世法,苟願遂其成,於我見之病,皆當治之。

淨空法師:你念這一聲阿彌陀佛,你就成佛了。為什麼還是凡夫?

「又《法華經》曰」,這是引《法華經》上的經文,「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深顯眾生善根,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思量是起心動念,分別是分別執著。眾生心跟佛菩薩、阿羅漢的心沒有兩樣。《法華經》上這四句偈說得好,我們是散亂心進入塔廟(佛教的道場),進去之後念一聲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聽懂嗎?是真的,不是假的,就在你起心動念這一句佛號上,你念這一聲阿彌陀佛,你就成佛了。為什麼還是凡夫?你退得太快,一念不到一秒鐘,一秒鐘裡頭有二千二百四十兆個念頭,你一個念頭阿彌陀佛,第二個念頭就沒有了,續不上。所以你到了佛那裡,就一下退下來,是這麼回事情。不是沒有成佛,這一聲佛號真成佛了,提上、拉上去了,可是第二個念頭下來了,你沒有能把第二個念頭保住,第三個念頭又保住,一秒鐘有二千二百四十兆個念頭,真不可思議,不是假的,這是事實真相。我們能體會到,能說得到,還是做不到。誰做到?我告訴你,海賢老和尚做到了。我們佩服他,他真做到了。做到的根本原因,是他真看破了,他真放下,世法佛法全放下了,就一句阿彌陀佛。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256

聖嚴法師:如何認清自己?

想問一個說來簡單,卻很難做到的問題,那就是要如何認清自己?
■ 聖嚴法師

在我指導修行時,「認清自己」的層次分為自我肯定、自我成長和自我消融三個層次。
自我肯定是先肯定自己的缺點,再肯定自己的長處。一般人對自己的缺點,大都採取隱瞞、掩蓋或不願檢討和承認。這種人,往往是一臉的灰塵、油垢,但不願自我反省和檢查。他也許曾照過鏡子,但看到又髒又醜的自己,就沒有勇氣再面對鏡子。這種人不清楚、不瞭解自我長相,拒絕看清自己的缺點,往往自我膨脹。就像火雞看到外敵時,頸部和身上的毛就膨脹豎直,藉以誇大實力,希望讓對手以為牠體型變大了,但大家都清楚,那是假象。

2016/3/15

劉素雲老師【法雨惠群生~老實念佛不拐彎今生一定到彼岸】

真正的念佛學佛的人,他的心是寂靜的,心到寂靜的時候,諸法實相現前,也就是涅槃現前了,然後,你才能示轉、勸轉、證轉。你度眾生得大自在了。你的示轉、勸轉、證轉跟誰學的?沒有人教你,這是自性性德的自然流露。所以,只要你見性,你就能跟佛一樣得大自在,轉大法輪。佛法講內,向內求就是向自性,向外求就錯了,身外求什麼都求不到,求來求去一場空。


淨空老法師:念佛功夫

真正用功,這句佛號得力。得什麼力?分別心、執著心少了,佛號的這個念頭多了,這就得力。功夫不得力,妄想分別執著多,佛號常常忘掉,念幾聲之後不見了,功夫不得力。說明什麼?煩惱習氣太重、太多了。怎麼辦?拼命念佛。如果念到佛號能把分別執著伏住,佛號念念相續,未曾丟失,法喜充滿。念佛樂,念佛快樂,就得到了,法喜充滿。要真幹,不真幹不行,不真幹來生就是三途,常常想著,你怕不怕?沒有人能救你,閻羅王說得很好,業報自招,沒有人代替,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也無法代替。佛菩薩的恩惠是教我們這個方法,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怎樣超越六道十法界,怎樣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是佛菩薩的恩德。你看一切方法裡頭,沒有比這更殊勝的,這第一殊勝,信願持名,就成就了。

2016/3/13

南無阿彌陀佛 勇往直前 永不回頭

為什麼有很多人信願持名,最後不能往生?這比什麼都重要,他還有沒放下的,有一樁事情沒放下就是障礙。所以念佛人,心要清淨,心要平等,清淨心裡頭一塵不染,平等心裡頭如如不動,就在生活上,心不會被外面所動搖,在這裡修平等心;不為五欲六塵所染污,修清淨心,就用一句佛號,在六塵六根六境當中修清淨平等覺。覺,不容易,我們心嚮往之,清淨平等可以修。不被外境所染,不被外境所動搖,外面財色名食睡,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為它所動,這叫什麼?真修淨土,這真修行。你還為外面境界所動,不行,到臨命終時你去不了,這個東西障礙很大,不要小看它。現在就要練,天天在練,念念覺悟,念念不迷。我怎麼又被它染污?我怎麼心又被它動搖?這就是覺觀,常常提起,馬上回歸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我們往生才有把握。


(淨空老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註,251)

淨空老法師:心裡頭常念阿彌陀佛

心裡頭常念阿彌陀佛,不要有雜念,不要有妄想。我們居住環境當中,在家裡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親戚朋友,他們有信佛,不深,有不信佛,對你很關心,對你照顧很周到,那種關心、周到都是障礙佛法的。怎麼辦?要恆順眾生,讓他們歡喜,自己心裡面,心裡頭一句阿彌陀佛,這個重要。我心裡念佛也不必告訴他們,也不必讓他們知道,心裡頭默念,說什麼都好,只要不是壞事都讚歎,可是自己要把佛號看緊。

  他們要的我們不要,我們要的他沒想到,等到我們往生,做個樣子給他看,他看到了他會感動。原來念佛走得這麼好,不生病,預知時至,說走就走,他就會動心。業障重的,看到這個樣子他也不動心,還搞他的名聞利養,那就業障太重了!我們有沒有看到?有,那些自在往生的人的周邊人我們都看到。有福報的,業障輕的,信了,感動了;業障很重的,不行,一次、二次他回不了頭來,他還要造惡。我們看到這個現象,要提醒自己加倍的用功努力,為什麼?極樂世界非去不可,不知道那另當別論,知道了怎麼可以不去?任何力量都攔不住,決定去往生。

(淨空老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註,245)

淨空法師:「三心二意」

世間人,六道眾生用的什麼心?用阿賴耶、用末那、第六意識,這叫三心。中國人所謂的「三心二意」,三心就是阿賴耶、末那、意識;二意,不提阿賴耶,就是意識跟末那。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識,末那執著,意識分別。阿賴耶是資料室,所有一切資料(起心動念),全部這個檔案都在阿賴耶裡頭,阿賴耶是資料庫,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有記錄,我們自己根本不知道,那邊記錄得很詳細,統統在。不出輪迴,在輪迴裡面捨身受身,就是這個業力牽引,善業引導你生三善道,惡業引導你墮三惡道,非常可怕。

如何離五欲?

佛言:人隨情欲,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眾生解脫何如是難?以其心念世間也。例如心念某地,即與某地之緣不解,緣不解,則為所牽,而不能脫矣。惟眾生所念,非世間之土,乃念世間之五欲也。五欲者財色名食睡也。五者之中,財色名可先離之,食睡必俟修功深已,始可離之。然凡夫五欲皆不能離,死後為鬼為畜,仍念之不捨,故不能離此世間。學佛志在出世解脫,故必須斷五欲。小乘斷欲之法,在入深山,不與欲接。大乘須度眾生,不接欲不可得也。在家學者,若求閉門自修,亦不可得。接欲又須斷欲,豈不難哉。吾人幸修淨土,不然,成就當在驢年。

http://www.minlun.org.tw/1pt/1pt-5-3/t21.htm

(佛說四十二章經表注講義   ●雪廬老人講  ●徐醒民筆錄)

2016/3/5

止觀

佛法八萬四千,不離止觀二法。
止者止其念,不使外緣,觀者觀其境,不使侵擾。

http://www.minlun.org.tw/1pt/1pt-5-3/t12.htm
(佛說四十二章經表注講義   ●雪廬老人講  ●徐醒民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