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11

大乘起信論28-24(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大乘起信論28-24(夢參老法師2003普壽寺)

第六種,內觀禮。不緣外境,是自己的內法身,跟佛真正修成的法身,已成就的法身;我們是法身在纏,未成就的法身。知道除此真如之外,沒有身心,此外沒有什麼能禮自他的。自心的清淨本性,亦即自性清淨的佛,佛性無二,沒有內外。這叫內觀禮。
第七種,實相禮。實相者無相,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對著禮佛不執著。不執著可不是不禮,在禮敬不執著。能禮所禮,同是一個實相故,安心寂滅,平等平等,這叫實相禮。
我們從理體的三寶觀想外事的三寶,現在的佛法僧。現在在末法時候,不管紙畫木雕的,就是佛寶,一切三藏經文就是法寶,一切眾僧就是僧寶,這叫事三寶。
事三寶是順真如理體而成就的,必須得學教。
不學教,你犯了很多的錯誤還不知道。我們在起居室、客室到處都擺的有佛像,不論接待什麼樣的客人,不論信三寶、不信三寶,都在那客室裡。而佛像現在我們大多數供的那紙像都是立像阿彌陀佛,坐在像前聊天,擺龍門陣,那身體就不恭敬,下邊那個手一直掏腳趾頭,完了在那佛像前,極不恭敬的,這都是對三寶的褻慢。
在心裡頭他把佛當成了紙像,當畫一樣的,犯了很多的錯誤並不知道。
只是他抱怨,或是自己念經、禮佛,三寶也不加持我,我求佛不靈。
你感得不對頭,你感不如法。你感不如法,怎麼能要應呢?感應!感應!你基本感就錯了,那怎麼會有應呢?那就沒得應了,所以不應。
不論你拜好多,一天你拜好多,拜三千、五千,你不如拜一拜,誠誠懇懇,恭恭敬敬,內外觀照。
或是觀實相禮也好,那你觀不到;無相禮也好,這你也辦不到。現在我們這個凡夫連麤惑都沒斷,見思惑都沒斷,你怎麼能達到無相禮?
現在我們講的是大乘起信論,你能產生個信心就好了。連個信心都沒有,你怎麼能稱實相而去起修呢?你先一個信就好,信完了而行。而且信的時間,要把這個信圓滿,咱們前頭講了得一萬劫。明白這個了,起信論給我們生起,我們知道經常檢查我們自己,不要抱怨三寶。我們道友抱怨三寶的很多,說佛菩薩不靈,不加持我,我這麼樣修行。你好大的修行?你自己都沒對照。你錯誤了做的,你還認為是真實的,還認為自己很了不起,這都是沒有智慧。
從前我們有個老修行,老和尚,走到河南那個山區裡頭,天黑了,四面也沒一個店,看到山坡上有個廟,到那去掛單。住持和尚不留他。他說:我只在你殿裡頭,我自己帶有蒲團,我坐一夜就行。住持和尚說:坐一夜也不行。不留他。他也就發了無明火了,他說:不留我也要住,管你留不留。把蒲團一放,他就坐下了,管你去,反正廟裡是和尚的。那個住持和尚也沒辦法,就把山門關了,讓他坐去吧!也不理他,就走了。這個老修行他很有功夫了,他坐著他就想,今天入不了定,好像起了煩惱了,這個和尚什麼和尚,他就起來看看。夜裡已經很靜了,起來看。走了一層殿破破爛爛的,走了兩層殿破破爛爛的,走到後頭,緊後院,大概是師父住的地點吧!廟裡頭住的地點,他一看七間瓦房修得光明透亮的,裡頭點著蠟燭。他往裡頭一看,不是一個和尚,兩個和尚。另外擺一桌酒席,還請些花姑娘陪著他們作樂。
這一下他火了,他不是跟他倆發火,他又回到他前殿來,跟伽藍菩薩說,他說:伽藍菩薩,你護得什麼法?我這麼有修行,你都不護持,到這個廟裡來,掛個單,坐一坐都不行。你怎麼護持那個和尚呢?說完了,自己內心裡發牢騷,跟伽藍菩薩發牢騷。發完牢騷,這回心裡放下了,一坐就入定了。一入定,伽藍菩薩就來了,說:你在這發什麼脾氣?你胡說些個什麼?你跟這個廟有什麼因緣,這個廟從唐朝開始建的時候,你跟它毫沒因緣。你是運了一塊磚、運了一塊瓦,你是支助什麼了嗎?你讚歎隨喜了嗎?這兩個和尚他們是不是好和尚,你知道他們是做什麼的嗎?他多生是幹什麼的?他多生是畜生,這個廟修廟的時候,這兩個和尚是毛驢。知道驢子嗎?是驢子。這廟上磚瓦木材,牠們駝上來的。經過千八百年,人家對廟有功德的一代一代都走了,這個廟已經到了因緣沒有了,盡的時候,那就輪到這兩個毛驢來了,該牠們倆享受。毛驢來了,到這廟裡來享受,人家有緣,人家做過貢獻。你做過什麼貢獻?各有因緣莫羨人。
咱們就缺乏不知道因緣,沒有這個智慧。對自己都不知道,還說對外界呢?對一切境界相,你什麼都不知道。人貴有自知之明。你不知道,你學習學習,看佛怎麼說的,歷代祖師怎麼說的。馬鳴菩薩是八地菩薩,到不動地了,無明已經破了八分了,剩一點點。所以他做的起信論,是從他的智慧做出來的。一切法,「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那個空是真空,不是頑空。一切法是因緣生的,一個是隨緣,一個是中道;一個是隨緣義,一個是中道義。一切法都如是。
【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
在方便諸佛的大願方便善巧當中,從根本產生這三方便,一個大悲,一個大願,第四種就是大願了,所以應該發願平等方便。咱們現在也是隨著諸佛菩薩的教導,除了經論的教導,咱們也行方便,給人家方便,自己也方便。但是我們這個方便不平等,愛憎心不平等,順自己的意,高興的,那就方便方便;不順自己的意,煩惱的時候,那就不方便方便。所以學經學教的目的就要明理。從事上明得理了,依理所成事,那你再做一切事都順理故,順真如之理,那所做的都是對的。
我們不明事,更不明理,他沒有智慧,怎麼樣是對的?怎麼樣是不對?咱們看著不對的,在理上是對的;咱們看著是對的,在理上是不對的。咱們是情。咱們經常聽說這個不講道理,那個不講道理。對我們佛教的佛弟子來說,真正講道理的只有佛。還得信真如,這是真正信真如道的道理,這才是真正的道理。咱們一般的人情,就叫情理。父子、夫妻、六親眷屬,這個講的理是情理,感情的理。這個理不對的。跟你好的,當然你就對他好了,順你的情。這是在情理當中。那還有法律,法律還有法理,法理又不是情理了。老子犯法也是同樣要治他的罪,這叫法理。情理、法理,一般大家所認為的公理,那是歷代這樣傳下來的,感情的,依著世間習慣的慣性那個道理,那個道理不見得跟法理合。我們佛教講的道理是菩提道,咱們現在講真如,是真如道。這個道理是菩提道的道理。這種道理我們四眾弟子只是這樣學,還沒有進入菩提道。發心,只是發這麼個心,我們講的道理是覺悟的道理,菩提道的道理。違背菩提道,不合理了。我們是這樣講道理。
咱們說的明理,是明白覺悟菩提,佛所教導的覺悟道理,在這個道理上人人平等的。隨順真如,合乎道理。違背真如,不覺了,不合乎道理,都在無明當中。那就靠諸佛菩薩發大願,方便善巧,但這個方便善巧是平等的。咱們經常講平等,什麼平等?在法性、在真如、在我們的真心上平等平等,諸佛跟一切眾生都是平等平等,這叫無緣大慈,平等大悲。所以所發的願盡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不使眾生一個流落的,一個再墮落的,沒有餘,究竟的讓他證得無餘的不生不滅的涅槃。這個大願永遠沒有斷絕的時候。為什麼?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於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平等平等,不念彼,也不念此,究竟寂滅故,究竟還是真如一法。一個是迷,一個是悟。
【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
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法身。這個少分的見法身還是沒登地的菩薩,什麼時候呢?是發心的信心圓滿,登了初住位的菩薩,他發菩提心要利益一切眾生。菩薩發這樣心,是少分見於法身了。這個見法身不是真正的證見,是相似見。十信滿心了,登初住位,初住位發菩提心,隨他自己願力,能夠示現八種利益眾生。這叫小乘八相。小乘的八相就是釋迦牟尼佛化身,示現的降魔、住胎,現八相成道,一個一個的,就是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這是小乘的八相。大乘呢?大乘就沒有降魔了,大乘佛魔平等,沒有魔了。小乘八相度眾生。見到法身,他的自利利他的能夠示現八相成道。小乘八相,有降魔,沒有住胎。大乘沒有,大乘佛魔平等,住胎也沒有苦,示現的。他同於人相,而不同於人。人是在八相之中,有時候入胎、住胎是受苦的。
在華嚴經講到這個問題上,華嚴是圓教的,他在住的當中,示現八相之中,他還在十方法界普遍的示現八相成道,一位即一切位。這是十信滿心,修了一萬劫,信心圓滿了,初住位,初住到十迴向的最後那一位。這是三賢的菩薩,三十位菩薩都能夠示現八相成道。在華嚴經講一相就具足八相,八相即具足一切相,住胎之中也在度眾生,他沒有受苦之相。這個初住的菩薩示現的,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這八相,他還沒有真正證得法身,只是相似見到法身。相似,但是入位了。發心住是不退了,跟二乘的阿羅漢,跟聲聞、緣覺同。圓教!
【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亦非業繫,以有大願自在力故。】
他對於有漏的業還沒完全斷,他的受身還有微細的苦跟他相應,但是不是我們的業繫苦。我們的苦是業繫的,他是微細的。就像聲聞、緣覺他有法執,有法執,他就有微細的苦,微細的無明的生滅苦。因為沒有登地,沒有見著法身。相似見法身,不是親證的,所以他不名法身大士。然是菩薩未名法身,就是這個意思。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有漏業,就是證得法身才無漏,沒證法身之前都有漏。隨其所生與微細苦的相應,但是不是業繫苦。因為他有大願的自在力故。登了初住的菩薩,發菩提心,隨著菩提心而產生的願力。但是他的微細苦,可不是我們凡夫的分段生死苦,不是業繫不自在的,他非業繫。業繫住,你不自在了。他是大願力自在故,因為有願力自在。在這個報身,或者長住世,或者短住世,他是自在的,隨他的願力。
【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令他恐怖,不要懈怠,令彼勇猛故。經中,契經裡面,大乘經沒指著哪部經,大乘裡面也有這樣說,初住的菩薩是不是還退墮惡趣呢?論上說不是實在退的,非其實退。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給他警惕。那個初學的菩薩還沒有到住位的時候,他就懈怠了,令他生恐怖,說:你別懈怠,懈怠了你就退墮了。令他勇猛精進。
經中說初住的菩薩有退墮惡道者,舉個例子吧!舍利弗要發菩提心,大菩薩來度他的時候,來考驗他的時候,就示現一個婆羅門,就來跟他要眼睛。這個故事很長,我們大概說這麼一下就是了。舍利弗就退心了,這是過去生中。為什麼?他遇見一個貧女,他剛要發起大乘心,度一切眾生,行菩薩道。行菩薩道,難捨的能捨。他就碰見一個婆羅門,示現的,來考驗他。大菩薩考驗他,示現婆羅門女,就在路邊哭。舍利弗問她:哭什麼?她說:我媽媽生病了,醫生給抓的藥要找副藥引子,找不到。我苦腦就哭,要救我媽媽。舍利弗說:你要什麼?這還不容易,我可以布施給你。她說:要生人的眼睛。舍利弗說:我剛發菩提心,剛發大心,就遇到這麼個因緣。好了,就挖一個眼睛給他。那個婆羅門拿起來,說:你挖錯了,我要的左眼睛,你挖的右眼睛,不對。舍利弗說:你怎麼不早說?你先說要左眼。舍利弗想怎麼辦,要救她?反正我有天眼。好了,左眼也挖給他了。挖給他,那個婆羅門拿著一聞,說:這個噴腥臭,還入什麼藥?丟到地下去了。舍利弗就退心了,菩薩道難行。這個故事很長,一段因緣。
我舉這麼個例子,我看慈老法師引證一段說舍利弗遇乞眼的婆羅門退失大乘心。我們不是你發大願就沒有障礙,當你發大願、行大行;就是現在也如是,你一發大願,現在障礙更多了,考驗考驗你,好多事得經過考驗。你行菩薩道的時候,障礙來了,你衝得過去不?或是一樣衝過去了,兩樣衝過去了,無窮無盡的障礙。所以大心難發,易退。發大心難發,很容易退,挫折很多。
我現在有個道友,他經常的放生。他現在害了病了,到上海住院去了,先說是善性的,後來說是惡性的。他學沒有什麼學好,後來他有一個行門,專門的去放生。放生,感了很多福德,他也做了和尚了。現在害了惡病了,在上海一開刀,先說是善性的,後來又說是惡性的,現在還在上海住院。他就產生抱怨了,他跟照顧他的人說:我這麼樣的做好事放生,放這麼多生,怎麼讓我還害這個惡病呢?照顧的人告訴我,給我打了電話,我就另外的找我一個跟他同學的道友去責備責備他。你那點做的什麼事情,就想把一切災難都免了,怎麼可能嘛!你只花一文錢,想得到一百文錢的報應,能辦得到嗎?這個業報是無始劫來的。成了佛,還示現病苦。我們一個凡夫,你做了一點點的好事,就想把一切災難都免了,怎麼辦得到?要會想,要會觀。想就是觀,去想想諸佛的教導。為什麼不想想你那個業像山似的,你所做的善事像一顆米粒似的,想拿一粒米跟山來比?
每位道友都如是,你入了三寶,做了比丘、比丘尼,是僧寶了,就想把一切七災八難都免了,哪有那麼容易的事!那都成佛了,還有眾生嗎?要發大心,要勇猛。咱們做的極少分的,不夠的。菩薩發心之後有很多考驗的,自己業障的考驗是最要緊的。
【又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
又是菩薩發心後,遠離怯弱。怯是不勇猛的,弱是不堅強的。發了大菩提心,什麼都不怕,不怕墮地獄。連地獄都不怕,何況墮二乘!無畏。為什麼才能無畏呢?無罣礙了,明心見性了,見了道了,認識自己的自性。心經告訴我們,念心經說遠離顛倒夢想,遠離一切恐怖,心無罣礙,無有恐怖。為什麼有恐怖?這個也把你罣礙住了,那個也把你牽扯住了,你怎麼不害怕?什麼都無所畏懼。行菩薩道不是一時的,無量劫來的。說三大阿僧祇劫,那是不夠的,無量億劫。看看地藏經吧!地藏菩薩度眾生,度了好多的劫。
又是發心的菩薩發了菩提心之後,一切怯弱都沒有了,不要怕墮二乘地。若聞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勤苦難行,度眾生,才能夠得證涅槃。第一種不怯弱。你別怯弱,你信這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一切法從來沒有生死的,你的自性從來沒有生死的。十信滿心了要修一萬劫,信位滿了都很不容易。咱們知道咱們的信心,咱們現在就是等於修習信心,咱們的信不具足,遇著點挫折信心就退了。不光佛法了,咱們連真如邊都沾不到。雖然本俱了,迷了,迷得很重,所以邊都沾不到。能相信了,相信自己跟佛無二無別。信心、信心,相信你自己的心,這樣能勇猛不退,很不容易。乃至一直到成佛,不生退怯的念。為什麼?從本以來的一切法就是不生不滅的,自己本來具足的。這叫信位的發心。既然發心了,一登了住,那時發心才成就。這才重新的發心,發菩提心,這叫真正的發菩提心。
【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
信位滿心了,登了十住,就叫解,叫解行發心。解是住位,行是十行位,迴向是十迴向位。解行,解,光說一個字,解是十住位,行是十行位,當知轉勝是十迴向位。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就是三十相似位。因為這個解就深了,不是十住位了,解深了。勝就是不同十行,就是十迴向位。這幾個字就三十位,解行發心,當知轉勝,就是十迴向位。迴向什麼?迴向真如。把一切事都迴向理,一切眾生在理上說平等平等,相似認識真如法性了。到十迴向滿迴向位的時候,很快就進入地了,所以叫轉勝,很快就是登地菩薩了。
【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
因為這三賢位的菩薩(叫三賢,不是聖位,登地才算聖位)從他發心生起信心以來,這個信心修行到最後十迴向位的時候,經過一阿僧祇劫。從十信初心到十迴向的第十迴向,滿了第一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就是從發心到十迴向。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於第一阿僧祇劫將要滿了。
【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
真如法,咱們前頭就說咱們那個本覺的心,成就了本覺。這個他要明了的話,比前凡夫地,比十信位再明了深入得多了,就是深解現前這個意思。他所以修那個離念、離相、離言,所修的六度,沒有人相了,人我執沒有了,法我執也沒有了,離人、我、法相,三輪體空。到這個時候,所以叫深解現前。所修的離相,他所修的離開一切相了,能夠相似順真如。相似滿,能夠真正的證得了真如,證得一分。
【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
因為他已經知道一切法的性體沒有慳貪,隨順修行檀波羅蜜。體無慳貪,隨順體而行波羅蜜。檀波羅蜜就是布施。法性理體沒有慳貪,在他行布施的時候,做布施的時候,施捨的時候,跟理相應,沒有妄心在裡頭參雜,沒有貪吝不捨的心參雜,所以他能得道,得到真如法體。咱們經常的通俗的說話,說捨得、捨得,捨了才得。把你分別心捨掉,才能得到無分別;把你慳貪捨掉,才能布施圓滿,才能得到波羅蜜,就是成就了,到彼岸。咱們念心經,「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就是成佛、成佛,大家都成佛;到彼岸,到彼岸,大家都到彼岸。就是得度了。
這是因為他見了法體、知道法體,他能順真如修,順真而修,返歸於真如。順真如而修,修即無修。我們要想達到無念,必須先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到自己本俱的佛法僧三寶,那就到無念了。念即無念的含義就是這樣子,並不是說無念就不念了。無念,無不念,達到無念。那成了佛就不度眾生了?成了佛度眾生,度得更多,更圓滿。成佛度眾生、度眾生成佛;成佛度眾生、度眾生成佛。度一切眾生。修一切法,到了這個時候,修即無修,無修才能修一切法。無修,無不修,這叫三輪體空。他在行布施度的時候,沒有能施的我,也沒有受施的人,也沒有所施的法、所施的物質,這樣行的布施道。
【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尸波羅蜜。】
這是修六度萬行,這段文就是修六度萬行,也是三輪體空。法性理體上本來就沒有染污,但是眾生他貪著五欲,佛才制一切輕戒重戒。制戒的目的,防非止惡,回歸真如。制戒的目的,就是這樣一個目的,免你墮地獄、墮六道的沈淪之苦,這是佛的慈悲。假使違背了律,毀犯了。毀犯也是自性,懺悔就可以了,看你悔的如何。隨順法性懺,修行尸波羅蜜,速得成就,也是三輪體空。
【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隨順修行羼提波羅蜜。】
這是忍辱波羅蜜。人家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那你怎麼樣使你的瞋心不起吧!常時對治它。這個貪瞋深藏我們內心之中,必須用慚愧把它鉤出來,慚愧就把這毒蛇鉤出來,銷滅它。這裡頭含著有很多意思,咱們講名相當中,在其他經論都講,這個大乘起信論只是給你啟示,生忍,無生法忍。金剛經上講若是為人輕賤了,你忍受了,不計較,那你先世罪業應即銷滅,應墮惡道的不墮了。為什麼?因為你能忍,冤害忍。忍成就了,得了無生法忍。這是隨順修行羼提波羅蜜。
【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順修行毗梨耶波羅蜜。】
這是精進波羅蜜。離開懈怠,法性本來也沒有精進、也沒有懈怠。明白性體了,他修行精進的時候,他再不懈怠了。迷了性體,執著五蘊色身,他有疲勞、有懈怠。現在他明白了,他沒有懈怠了。這個六度萬行,咱們各個經論講得太多了,咱們就隨文說了一下,不詳細講它。
【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蜜。】
這是定,修定的。禪那,咱們叫思惟修,有安住禪,一禪引發一切禪,像我們學教修止觀禪,止觀就是禪定。止觀修真如觀,就是真如三昧,引發一切三昧。或者念佛三昧,以一個念佛三昧引發一切諸餘三昧。
【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就是智慧觀。人我空,法我空,把人我二執都把它空掉,這時候契真理。你得法空了,屬於觀慧。人我空就是空觀,空觀慧。法執的法空了,就是法空觀慧。觀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諸法皆是幻化的,三俱空的觀慧。
【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
這時候證得發心了,就是登了初地菩薩。大乘起信論講淨心地,咱們一般的教理上講歡喜地,生大歡喜,見了法性,乃至於從初地一直到法雲地,從善慧地一直到法雲地第十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沒有境界,證的就是真如。證真發心,證的就是前頭所發的心。發那個心是本俱的,到這個時候破那個無明的妄動。理解真如而發的心,這叫證真如而發心,叫證發心,就是稱性發心。
【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名為法身。】
證得了才知道以前那個轉識所說的境界相,到此證得了沒有境界相,唯是真如智。說真如是假名,連真如也不說,無言說相、無名字相,這個才叫法身。
【是菩薩於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開導利益眾生,不依文字。】
證得法身大士他一念之間,一念頃能夠到十方無窮無盡的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這是十大願,前頭所說的供養三寶,請一切諸佛轉法輪。轉法輪的目的,開導利益眾生。但是這個是不依文字、不依語言。在教義上講,初地能到百佛世界去度化眾生,二地能到千佛世界去度化眾生。以下的就是到三地菩薩以上的,遍至一切處了。
【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故;或說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以為懈慢眾生故;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
或者示現超地的,不是一地一地的成,速成正覺,我們經常給怯弱的眾生說。釋迦牟尼佛這麼說的,我為怯弱眾生,說我是無量阿僧祇劫成佛道,這是給懈怠眾生說的。這叫能示方便,方便是不可思議的。
【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
實實在在講菩薩種性的根、性、發心、所證平等平等的,沒有超過的法,沒有超越三昧,一切菩薩都要經過三阿僧祇劫故。說超越是方便、是善巧,攝受那個怯弱的眾生給他說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吧!(以上文字依夢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請參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