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4

淨界法師 受戒須知(共兩集)

有三種「火」在干擾我們的生命(煩惱火、業力火、果報火)
第一個是「煩惱」:煩惱的活動的一種是「擾動相」
第二個是「業力」:罪業的力 量,使令我們不得自在
第三個是「果報體」:老病死

歸依三寶,在程度的淺深上,有二種不同的層次,《菩薩瓔珞經》上說 「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開始歸依三寶是仰仗一分的「信心」
如果我們只停留在這個階段,會發現我們的信心是進進退退,所以應該進一步:「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持戒就像一個倉庫。」雖然我們做了很多的善法,曾經印經、布施、放生等等,賺 了很多的珍寶,但是你沒有倉庫來儲存,你的珍寶就容易流失掉

---------------------------------------------------------------------------------------------
壹、戒之含義
貳、受戒理論
參、戒體相狀
肆、觀想方法
伍、結示勸修
---------------------------------------------------------------------------------------------
壹、戒之含義 - 從業力的角度
《業疏》云:「戒是警意之緣也。以凡夫無始隨妄興業,動與妄 會,無思返本;是以大聖樹戒警心,不得隨妄,還淪生死。」
「戒法」在我們的修行當中,它有警覺 們心念的功能
一、自我反省: 受了戒之後,你有反省的力量,你會有慚愧心!也就是說 :雖然你造了罪業,但是你內心當中會產生慚愧心,你內心有一種清淨的力 量,會訶責你自己。這種慚愧的力量,就會折損罪業的力量。
二、調伏: 戒體就會發揮 「防非止惡」的功能,能調伏我們邪惡的煩惱
如果我們今天不受戒,在造作罪業的時候,沒有辦法將它停止 ;當煩惱的力量出現,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佛陀制戒,表面上是要我們身業;口業...其實,佛陀的本意,是 我們 內心當中產生「防非止惡」的功能,幫助我們「調伏煩惱」,這就是佛陀制 戒的目的。
修善和 持戒有什麼差別呢?
問:一切善作盡是戒不? 《業疏》
答:律儀所攝善作名戒;自餘十業,但單稱善,不名為戒。
所謂的「戒」,一定是佛陀出世後,祂所制定的律儀,才能叫做「戒」;的十善法,只能稱為「善法」,不能稱為「戒」。
《濟緣》戒有二義,一、有本期誓;二、遍該生境。 餘善反之,故不名戒。
第一個、有本期誓: 「願力」在引導--「心力」的強,
比如說:我們今天到菜市場去,看到這些可憐的刀下眾生, 會刺激我們的憐愍心,我們會想 救拔這些眾生;但是你不可能二六時中、 二十四個小時,永遠守持著要:「斷惡、修善、度眾生」的願力,不可能。 你可能偶爾遇到眾生苦惱的境界,帶動你的悲愍心,你才造作一些善法;這 樣的善法因為沒有願力的攝持,是沒有力量、很難相續的。不像一個持戒的 人,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作為生命的引導。
因為:由「願力」引導、所造的「業力」,這種力量才大!
第二個、遍該生境--「量」的廣大
在修善的時候, 只能面對現前的境界修善,你去布施、放生就是面對眼前的境界;但是持 戒不同,持戒是面對:十法界的眾生;就算這個眾生暫時不現前,而你內心還是願意對他不殺生...
一般的修善,心中沒有願力,所緣境也非常的狹隘,故不名「戒」。
又《業疏》云:若不持戒,得財施者,多貪不淨,以利求利,惡求 多求,故使來世受不淨果,如牛羊豬狗衣食麤惡。若持戒者,既絕惡求 ,清淨行絕,乃至佛果。
如果我們不持戒只有修善,因地不清淨,就很 容易招感不清淨果。
你今天以珍寶布施佛陀,第一個、心中沒有清淨業力的引導;第二個、 你的所緣境只是十方諸佛當中,其中的一尊佛。而我們持戒是遍緣法界: 一個「願力清淨」;第二個「願力廣大」。因地廣大,福報就廣大!
---------------------------------------------------------------------------------------------
貳、受戒理論 --約著「心性」,更深一層約著心性的迷悟來看
眾生「迷真取妄
(弘一大師)
眾生識體
本自清淨 離諸塵染由妄想故翻成煩惱
本來自在 具足方便智, 慧威神德用由妄想故翻成結業
本來平等 無有彼此, 愛憎差別──由妄想故翻成生死
眾生心體:本自清淨、本來自在、本來平等。
不幸的是:『由妄想故翻成煩惱,由妄想故翻成結業,由妄想故翻成生 死』
我們內心一念的「攀緣 心」,所謂:真如一念不覺、真如妄動。從真心的平等法界當中,一念要攀 求的心,一動之後,糟糕了,就從「整體的生命」轉成「個體的生命」, 有你、我的差別--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從此以後,就出現了各 式各樣的相貌差異,有些人快樂,有些人痛苦;但是無論你如何快樂,由於 「顛倒妄想」的緣故,一定會有煩惱、業力、老病死障礙你。
今欲反本 故立三誓
一者斷惡誓受攝律儀戒修離染行復本清淨證法身佛
二者修善誓受攝善法戒修方便行復本自在證報身佛
三者度生誓受攝眾生戒修慈悲行復本平等證應身佛
因為「斷惡」的誓願,成就「攝律儀戒」;
因為「修善」的誓願,成就 「攝善法戒」;
因為「度生」的誓願,成就「攝眾生戒」;
這個就叫做「戒 體」--三聚淨戒的戒體。們內心有了「戒體」,遇到任何環境因緣,自然就會產生「清淨的 戒行」。
在心境接觸時,遠離身口意的惡法,而成就了 「修離染行」
「修 方便行」,就是廣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能夠引導我們成就佛道 ,它是成佛的方便。
。「三者度生誓」,修持布施、愛語、利他、同事等四攝 法,「修慈悲行」。
在果地上--「復本清淨」成就「法身」;「復本自在」成就「報身」;「復本平等」成就「應身」。
「因緣所生法」是整個佛法的基本概念,我們可以從二方面來觀察:第 一個、從「業力」,第二個、從「心性」。粗淺的觀察是從「業力」,有所 謂的善業、所謂的罪業,但是「業」的本性是無自性的,叫「自性空」。也 就是說:其實「業力」是由「心力」來引導的。我們的身體跟嘴巴是不能造 業的,是由「心」的引導才造業。經典上講一個譬喻說:我們看這個牛車跑 過來、跑過去,車子本身不能動,是前面的『牛』拉著車子往東邊或往西邊 。這個牛比喻我們的心,車子比喻我們的身業和口業;身業跟口業只是一個 工具,心才是我們造業的根本所以說:「心為業主」。

「三聚淨戒的戒體」,開始改變時,我們的業力 也就改變了,由此而改變我們的果報:轉「煩惱障」成就法身,轉「業障」 成就報身,轉「報障」成就應身;消除「三障」而成就法、報、化三身。

佛陀制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 --使令眾生趣入聖道。
---------------------------------------------------------------------------------------------
參、戒體相狀(分三:一、釋名;二、述義;三、功益。)介紹戒體因地和果地的相狀
一、釋名
《資持》云:「納法成業名體。」
。我 們的心去領納清淨的戒法之後,內心當中產生一種「無漏的業性」,這個「 業」就是造作,表示它不是一種涅槃寂靜的狀態,它是「有為法」。但這個 「有為法」不是雜染的有為法,它是清淨的有為法。
領納佛陀的戒法之後,內心當中所產生的一種造作功能,這個功能簡單說, 就是「防非止惡」的功能。

二、述義
《事鈔》云:「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 心器,必不為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 。於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納在心,名為戒體。」
一、所領納的戒法
遍整個十法界
個「二諦」就是包括「真諦」與「俗諦」
二、能領納之心-「以己要期」-
個「期」:就是一個「誓願」,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期望、誓願
這個願 力有一定的期限
「五戒」:那你所發的願就是「盡形壽」
「菩薩戒」:請你注意,你的誓願是「盡未來際」的
三、受戒的儀軌
遵守受戒 的儀軌,剛開始是懺悔,然後請師有種種的方便,身業的禮拜,口業的陳詞
納受戒體的因緣:「測思明慧,冥會前法」,這個是關鍵點!
今天能夠成就戒體,第一個是「明慧」,就是清楚分明的「慧心所 ,這個「慧心所」就是一種抉擇。
「思心所」就是一種願力,一種明確的願力。是必須發三種願力: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化。
「一切法因緣生」:由各式各樣的因緣,成就各式各樣的果報。
有些人受戒的時候,他心中念佛。你看 這樣會得戒體嗎?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是成就往生淨土的善業,不是招感戒體的因 緣。
在「正受」的時候,你內心當中是一種「智慧的抉擇」,而且是一種「 清淨的願力」現前,來跟前面的「妙善戒法」結合。
「緣起」就是因緣的生起。 佛法的「緣起」主要是講「心」;當我們的心念一動,對我們的生命就產生 一種力量,就是一個「緣起」。,我們內心當中本來沒有這種戒體的功能,沒有防非止惡的戒體,因為我們測思明慧、緣境發心,所以產生一種「戒體」,這叫做「緣 起」。
「領納在心,名為戒體」,領納在我們內心的深處, 產生了戒體,這個戒體就是這樣產生的。先從身口的遵守儀軌,應該懺悔、 應該請師、應該種種的造作,把內心安定下來然後到正受的時候,如實的 觀察生死流轉的痛苦、如實的觀察解脫生死的功德,在三寶以及戒師前,生 起:斷惡、修善、度眾生的願力這樣子就產生了「戒體」。
《業疏》云: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
「戒體」就是在阿賴耶識成就一個「善種子」,這就是「戒體 」。
《唯識學》上,把一切法分成二類:一類叫「現行的法」,一類叫「種 子」。「現行」:表現在外,身口意的活動,就是我們能夠感覺得到的、能 夠見聞覺知的
「種 子」:我們不能見聞覺知,但是它 存在,是潛伏在內心的一種功能;它雖然沒有境界的刺激,暫時不表現出來 ,但是佛法認為它是存在的
戒體不依「現行」,而約「種子」安立
受完戒之後,也可能因為一時的糊塗,而造了殺盜婬妄, 但這樣不一定就破壞了戒體,因為你當初是面對十法界的有情、無情,而發 斷惡、修善、度眾生的誓願,雖然你在整個法界當中,在「某一點」上造作 惡法,我們只能說你的戒體有所瑕疵,不能說你的戒體就這樣全部喪失掉。
如果他能夠如法懺悔,還 是可以恢復清淨的。
菩薩有二種因緣會「失戒體」:
第一個、你以上品煩惱「犯四重戒法」:犯殺盜婬妄
第二個、你「捨棄菩提心」:

三、功益
《業疏》云: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於 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能淨妄源。
第一個、憶念不忘: 「哎呀,不行啊,我已經 受了戒,我不能違背我的誓願。」
第二個、持守不失:須執持不失,不要把這個戒體破壞了。
第三個、防非止惡:為了要保護戒體,你就會放棄一些惡法的造作。
『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能淨妄源。』為你要防護你的戒體,這時候你一次一次的防護,就加強你正念的力 量,淨化你妄想的勢力,這就是所謂的:「返妄歸真,能淨妄源。」

一個沒有善根的人,遇到苦惱的果 報,他沒有出離痛苦的力量;一個善根深厚的人,在經典上說:墮落到三惡道,她的內心與痛苦的境界接觸,她會產生一種「增上慚愧」,因為增上慚 愧的力量,所以很快的從三惡道跳脫出來。
「我們寧可破戒到三惡道去,也不要不持 戒而生天。」
有善根的人,遇到痛苦果報的時候,能夠以他的慚愧來轉業--心能造業、 心能轉業--所以能夠很快跳脫出來。

蕅益大師在講《唯識三十頌》時,講到一個觀念很重要,對我們的修行 很重要,他說:我們的心有很多的罪業,這些罪業不是一生造成的,是多生 多世生命的累積,形成這無量無邊的罪業。就像《普賢行願品》說:如果罪 業有體相,遍虛空不能容受我們的罪業。那我們的罪業這麼多,為什麼只要 短暫的修行就能成就聖道、滅除惡法呢?蕅益大師說了一個重要觀念:
我們造罪業的時候,依止的是一種妄想、虛妄的心;我們今天修善、修 行聖道,依止的是真心-- --真實能夠破除虛妄!
「光明能破除黑暗」千年暗室,這個暗室已經 一千年了,但是我們不用等待一千年,「一燈即明」
以佛法的角度,它不怕你煩惱重,也 不怕你罪業深重,最怕『你不願栽培善根!』。

我們只要願意努力栽培善根,就能夠遠離煩惱! 『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只要我們願意不斷地去保護我們的戒體 ,就能夠產生一種功能。 什麼功能呢?『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 然後『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能淨妄源』,自然產生一種返 妄歸真的力量!
---------------------------------------------------------------------------------------------
肆、觀想方法(分二:一、諸戒受體時機。二、受戒觀想法。)
一、諸戒受體時機
1.         三歸依: 五戒, 八關齋戒, 沙彌十戒
2.         白四羯磨: 具足戒
3.         三番羯磨: 菩薩戒
受五戒,你要注意的是在「三歸依」的地方
三歸依: 我弟子○○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今隨佛出家, 上○下○為和尚,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大 慈愍故。﹙三說三叩﹚
二、受戒觀想法
o        (緣境)所面對的是「十法界的有情眾生、 或者是無情的山河大地」,我們應該許下菩提心
o        (發心)菩提心開展出來就是 三種誓願:「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眾 生,無一眾生而不度化。」
o        (觀 想)這三種誓願在「觀想」的時候,基本上有「三番 」,三歸依也是三番,三番羯磨也是三次。
(一)第一番羯磨:觀想十法界妙善戒法,由心業力故,悉皆震動。
(二)第二番羯磨:觀想十法界妙善戒法,湧於虛空,如雲如蓋覆行人頂
(三)第三番羯磨:「十法界妙善戒法,從我們的 頭頂上灌進去,我們過去的煩惱罪業,好像黑色的水,從腳底流出來。

佛陀說:「我的法像大雨一樣,普遍的滋潤眾生。但是有的草比較小, 它吸的水分自然少;有的樹大,吸收的水分自然多。」這不能怪雨水不公平 ,「法性量同太虛,眾生發心自小」。所以你不要小看你今天受五戒,如果 你今天發的願,是真實對十法界的有情、無情,完全平等,沒有揀別的發願 :「斷惡、修善、度眾生」,你持五戒這個法也是成佛的資糧!
同樣一個善業,因為你發的「願」不同,這個善業會有不同的方向!

我們今天發願的時候要注意:先不要擔心你今天能夠做得多好在「因 地」你一定要求自己第一個種子是「圓滿」的,否則你以後要調整你的種性 ,那就非常困難,「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們的眼光不要看得這麼狹隘,在發願的時候,先不要考慮你的能力, 能力是可以改變的,這些生滅心、妄想心都是可以調整的,它不是你所認為 的這麼堅固-- -- 一切法因緣生,也會因緣滅;它由虛妄的因緣生起,也會因為有戒定慧 的因緣而消失!

比方說:你今年的想法跟去年的想法不一樣;你小時候的想法也跟現在 的想法不一樣,這叫「生滅心」。所以我們在發願的時候,請大家不要依止 生滅心,把這些生滅心撥開來,應該依止「不生滅的心」發起對十法界有情、無情的眾生: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 眾生,無一眾生不度化。先在內心當中成就一個「圓滿的種子」、成就一個 清淨的願力。這時候,你修一切的善法,這個善法就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就 會直趨無上菩提,這是我們在發願的時候,特別要注意的地方。
---------------------------------------------------------------------------------------------
伍、結示勸修
《資持》云:攬無邊戒法,歸無盡識藏,成善種子,作聖道基。翻 無始惡緣,俱為戒善;變有漏苦報,即成法身。我等云何不自珍敬!佛 恩深重,粉骨難酬;苦海導師,朽宅慈父。願從今日,盡於未來,竭力 亡身,常贊三寶,廣度群品,少答聖慈。
『攬無邊戒法,歸無盡識藏,成善種子,作聖道基。』。由於我們清淨的願力,把 這些戒法儲存到我們的根本識中,成就一種無漏的善種子、一種菩提種子,來做我們成佛的基礎。
『翻無始惡緣俱為戒善』

過去十法界有 情、無情的境界,本來都是我們放逸造惡的對象,現在開始有願力以後,這 些就變成是我們斷惡、修善、度眾生的所緣境,本來是惡因緣,轉成我們持 戒的因緣,這就是: 「戒善」--每一個境界,都是我們持戒的增上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