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

佟愛國老師《如何念佛》之一:佛七啟動


佟愛國老師《如何念佛》之一:佛七啟動

2012年3月4日講於竹林寺念佛堂

 

阿彌陀佛,大家請坐。

【念佛最重要】

我們今天是佛七開始啟動,在啟動之前,我們得做一下預備工作。我們大家仔細地思考一下,一個普通的人,也就是一個平凡的人,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一個平凡的人,就是指沒有大的志向,普普通通的人,如果這個人,這一生活著是為了國家,是為了社會大眾,那這樣的人就不是一個平凡的人了,他是一個不平凡的人。在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最重要的,在這一生中應該是什麼呢?我們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裡每個人的生命最重要。當然說,在一個人的生活歷程當中,他最重要的有幾件事,比如說父母最重要,有的是夫妻最重要,有的是兒女或者兒孫最重要。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些最重要?可是這些最重要,在這些最重要裡,人的生命是最最重要的,如果生命沒有了,孝養父母也就不成了,也就是不能盡孝,夫妻兒孫都不能為他們服務了,而且在世上的五欲享樂也享不成了,甚至說學習佛法也學不成了。所以我們大家想一想,人的生命這是對每個人而言,不管是普通人還是不平凡的人,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既然人的生命這樣重要,那在這個世上能夠解決我們生命問題的是什麼呢?大家可能都知道,是佛法。

 

我們想一想,在這個世上,能夠唯一解決我們生命問題的是佛法。可是佛法裡又分為無量的法門、無量的修法,如果我們踏上了學佛之路,在這個學佛過程中,大家想一想,最重要的又是什麼呢?我們大家仔細想一想,人到臨命終的時候,對這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呀?大家說(居士答:往哪去),不管你往哪裡去,即使你往極樂世界去也好,比如說。那你用的方法在這個時候,什麼對你最重要呢?(居士答:念佛)

 

所以說念佛,這是對每個人生命而言,這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到臨終的時候,什麼都靠不住了,父母、兒女、夫妻以及千經萬論,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都靠不住了,都沒有用了, 在這個時候,你都要把它拋棄、放下,唯有什麼有用呢?唯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啊!

 

當然說其他的法門,還有其它的方法,雖然說其他的法門,有其它的方法。我們大家想一想,佛在《大集經》上說,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佛在《大集經》上還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大家想一想,在這個時代,我們要想了脫生死,往生極樂世界,脫離輪迴,選擇淨土法門,這是最最重要的。既然淨土法門是最重要的,那我們大家就知道了,念佛這是最重要的。也就是一個人到臨終的時候,什麼都靠不住了,什麼都要放下,唯有這句阿彌陀佛,以身侍護,它保護你,幫助你,脫離輪迴。那既然我們到臨終的時候唯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最重要的,那大家想一想,我們在所有的修學裡,什麼最重要?大家想一想,在所有的學習裡,學佛過程中,什麼最重要?是不是念佛?在我們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所以說念佛是最重要的。因為到最後唯有這句佛號我們能用得上。既然這個念佛是最重要的,那我們大家就要想一想了,就要仔細考慮一下了,我們這一生當中,把佛念好,這是不是最重要的?對我們這一生而言,這最重要啊!


【念佛的心態、要領與實質】

我們這一生的修學,最最重要的就是把這句佛號念好。我觀察很多同修,雖然說這句佛號也天天念,但能念得好嗎?很難啊!甚至說不能念得好啊。原因何在呢?原因,大家只知道口念佛,而不懂得心念佛。大家想一想,念佛的念字,上面是個「今」,底下是個「心」,「今、心」也就是我們當下的心。當你這句佛號出口的時候,我們當下的心態是什麼樣的,這很重要很重要。大家念了很多年佛,為什麼念不好?就是因為只注重了口念,而忽視了心念,忽視了心態。 所以說這次念佛,我希望大家從這裡好好用功,注意自己的心態。既然我們這一生當中,所有的修學當中,念佛是最重要的。我們大家再仔細觀察,在這個世上,念佛的方式又有多少種呢? 你看有的隨時隨地念,或者散念,有的每天抽出一段時間來念佛,有的甚至說打一兩個佛七,有的多打佛七,甚至還有的是常年佛七。但是大家掌握沒掌握念佛的要領呢?不一定掌握。為啥有的人念佛念了好久好久了,而不得力,但不知道什麼原因。

 

我們仔細觀察,這個念佛有多種形式,我們這次就以什麼形式?以打佛七的形式來教給大家,這句佛號應該怎麼念。以打佛七的形式,在這個佛七當中,我們大家想一想,有精進佛七和普通佛七。精進佛七,我們初學者打不了,也很難打。因為那種精進,大家的體力、心力都不能跟上。打普通佛七呢,這個還比較容易。雖然說比較容易,對初打佛七的人也很有難度。咱們大家沒打過佛七的人在這裡佔多數,打過佛七的人佔少數。所以我這裡重點是按著沒打過佛七的人,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來引導大家,我希望這個過程又能夠幫助大家,讓大家知道怎麼樣念佛,打佛七的重點在哪裡。這個佛法我們大家要知道,重實質不重形式,特別是打佛七。這個實質更是相當重要的,形式千差萬別。我們這個打佛七呢,我希望在這裡,我主要教給大家的是實質,因為這個形式,咱們這裡可能是不具備。也就是日後你們打佛七,形式上可以參照其他念佛堂或者其他的佛七儀軌,也可以像咱們現在打佛七這樣做,這是形式上。但實質上大家一定在這裡,把我所講到的,一定要學到手。所以這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打佛七亦復如是,也是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這裡談到了實質,打佛七的實質,說白了也就是念佛的實質。

 

這句佛號究竟應該怎麼念?它的實質究竟是在哪裡?它的要領究竟是在哪裡?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今天我要把這個要領,念佛當中最重要最重要的一個點,我要給大家指出來,教給大家,然後大家一定要在這裡好好地下功夫,好好地用心去體會去揣摩。如是你能好好地用心去體會去揣摩的話,你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如果你不用心,你只是聽聽而已,這個心總是往外馳,隨隨便便,我告訴大家,你這念佛很難得到實益。我們這個念佛的要領和實質究竟在哪裡呢?我在這裡要給大家指出來。

【心安住在哪兒?】

把引磬給我用一下。我先大家講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大家感覺到修學很多年了,學習佛法很多年了,大家的心覺得有進步,但是覺得進步不大,覺得自己這個心,不知道應該安住在哪裡。有的人很簡單地說,安住在佛號上唄。是安住在佛號上。我們大家想一想我們的心,是天天都安住在佛號上嗎?那你就不辦事了嗎?你就沒有不念佛的時候嗎?那不念佛的時候、你辦事的時候,你的心安住在那兒呢?

 

我在這裡要跟大家講一講,我跟大家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大家平時在辦事的時候,這個心總在外面的事上轉,也就是說這件事完了之後是下一件事,下件事完了之後又下一件事。他的心總在計劃打算著他下面的事情,這個眼往外觀,耳往外聽,想把這個心收回來,這個時候很少很少。我們大家有這個體悟吧?所以說這樣的修學,你這一生很難受益的,這是真的。我教大家的時候,為啥讓大家先要背書?就是為了讓大家把心收回來。大家雖然說不能常常把心收回來,比如說我的心也常常做事,大家也知道,我放下這件事就是那件事,我的事情也很多,但是怎麼樣在這生活當中把這個心能夠給收回來呢?我跟大家不同在哪裡呢?

 

大家就是這個心總在外頭轉,很難有一個時候收到自己內心裡,很難哪。甚至說在念佛的時候、念經的時候,把這個心收回來了,收回來一會兒,又放出去了。覺得把這個心放出去,在外面事上的這個心,這好像是自己的家鄉一樣,像自己的家。然後如果把這個心收回來,安住在念佛上或念經上,自己覺得就好像是上了刑具一樣,覺得這個不是自己的家,覺得很生疏,覺得這樣一會兒是舒服,但是舒服是舒服,念經念佛的時候,又回到了外面的事上。

 

大家有這個感覺吧?。覺得念經念佛的時候正是我修行的時候,想騰出點時間來,想把心安住下來很難,就有難度,這個時候才是收心的時候。除了這個時候把心都散在外頭,好像這個把心散在外頭,像磁鐵一樣,有一定的磁力,自自然然的,而且自己還不感覺到不太舒服,除非有煩惱事的時候,才感覺不舒服,我跟大家有什麼不同?

 

我告訴大家,我的心住在哪兒呢?要么念佛,要么把這個心住在非常清淨的狀態上,也就是把心收回來,收在自己的心裡。一會兒我再給大家細講這一塊。我這樣說大家聽著,好像是很模糊,怎麼樣才算是收到心裡面?一會兒我再細講。我這個心是常常收回來的,我以這個收回來的心作啥呢?作自己的大本營,作自己的家。遇到事的時候,把這個心放出去,這個大家能明白吧?


遇到事了,這個心放開了,放出來了把事辦完,辦完之後趕緊收回來,把這個心收回來,感覺住在清淨的這種狀態裡,或者說念佛的這種狀態裡。像啥呢?像自己的家,像有磁鐵一樣,這個心就回來了。外頭辦完事然後就回來了,而且把這個心放出去的程度也不是百分之百的,那看外頭事情的難度大小。外面事情的難度相當大,可能是全心力的把心放到外頭,然後去觀察去琢磨,然後把這些事情給做好。如果這個事情不大,就不一定把自己的心全部放出來,可能微微放出一點或者一部分就把事情辦完了。這個大家能理解嗎?辦完了怎麼辦呢?這事情辦完了馬上把心就收回來了。所以說我這個把心收回來,這像自己的家鄉一樣,它是很有磁性的,像磁鐵一樣就給吸回來了。所以我常常住在念佛或者這個清淨的狀態裡,遇事時候遇事逢緣做一下,把事情完成就可以了。而你們大家是常常以做外面的事情為自己的家鄉,偶爾地我好好念念佛,把心放在清淨上,或者念一念經。偶爾這樣做,把它當做自己的修行,大家看看,跟我這個是不是顛倒了?對不對?


我們大家仔細觀察這個外面的司機,開車的,他要開長途的時候,可能得兩個司機三個司機輪換著開,他開一會兒就累了。

 

我開車開這一天他都不累。從早上上車到晚上下車,就好像是剛上車一樣,這原因何在?因為在開車的時候,我微微用一點心力就可以看到前邊的路了,就是不用把心放到外頭,這個心呢它自然就收攝到自己的內心清淨處,或者念佛就可以了,這樣不打其他的妄念,這是定。把這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或者把路看得清清楚楚,這是慧。這個心就在定慧等持當中,所以說不需要太大的心力,對我來說這開車就是休息。所以說跟別人就不同。所以我們通過打完這個佛七以後,我們要學到啥呢?這個心常常要內收,不要把它常常在外頭,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的話,你這一生的受益會非常非常大的。這是一個人學習過程中的分界線,你學得好學得不好,就從這裡,就這一關非常非常重要。你果真這個心能夠內收了,你的學習肯定要好。你的心不能內收,不能常常地內收,你的學習肯定差。

 

那我們大家可能都想知道,怎麼樣才能內收呢?怎麼樣才能把心正確地安住在佛號上,或者安住在清淨的狀態下呢?這個大家是不是都想知道?我講了這麼半天都是為啥做導引的呢?我告訴大家,都是為我下面要講的這個重要的要領做導引的。


【如何把心安住?】

我們大家怎麼樣把心安住在清淨無為上?怎麼樣安住在佛號上?怎麼樣安住在念經上?咱們把這些先拋開,大家跟著我講的思維來走,把我所所講的,你們能聽進入心了,你們能懂了,自己的心力能用得上了,我告訴大家,你們這一堂課就沒有白聽。換句話說,像你們在外頭來的這些居士,你們在這里呆一百天,你們就把我這一點聽懂了,你都沒有白來,因為這至關重要。 我們大家靜靜地來聽,一會兒我問你們,你們回答我。

 

大家聽這個聲音,你們可以閉上眼睛。


(佟老師敲第一次引磬...停一會兒,敲第二次引磬)


好,大家要回答我的問題,你們聽到幾次引磬的響聲?(居士答:兩次)兩次,那我要問一問大家,第一次聽這個引磬響聲的時候,大家聽到了這是肯定的,對不對?大家想一想,在這兩次引磬的響聲中間,是不是有一個不響的時候?那大家想一想,在這兩次的中間,大家聽到了嗎?聽到了什麼?大家說聽到了沒有聲音,這個回答是非常正確的。

【能聽與所聽】 

那我要問大家了,引磬響的時候,大家聽到了聲音。當引磬不響的時候,大家又聽到了沒有聲音,是這麼個道理吧?大家再仔細觀察,引磬的響和不響是不是變化的呢?大家看一看是不是變化的?引磬的響和不響這是變化的。大家再仔細觀察,你們聽到引磬的響聲和聽到沒有引磬響聲,這個聽有變化嗎?沒有變化,對不對?大家想一想,這個聽是沒有變化的。大家再仔細觀察,這個聽沒有變化,我們把它設定為能聽。這個引磬的聲音呢,有聲音和無聲音我們把它設定為所聽。這個大家能懂吧?大家想一想,當我們聽引磬有聲音和無聲音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是不是只有能聽和所聽?對不對?我們把這所聽設定為啥呢?外面的一切事物。把這個能聽設定為我們的心地,能聽。

 

所以在這個聽到引磬的聲音時候,這裡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哪一個重要的環節呢?你的心是在聽外面引磬的聲音?還是在去聽和觀照這個能聽?大家想一想,既然有能聽和所聽,那我們心,這個聽和觀照的位置是關注在能聽上還是所聽上?有的說能聽上,有的說所聽上。我告訴大家,如果你的心常常關注在所聽上,就是外面引磬的聲音,這叫啥呢?這叫聽的是外面的聲塵?這個大家能明白嗎?如果你把自己的心關注在能聽上,也就是這裡觀照自己的能聽,要聽自己能聽那一塊,這個位置。這時你就把心自然就收回來了。這個大家能明了吧?也就是當我們聽引磬的聲音的時候,你這個心力,你這個心所觀照的、所聽的,在哪個位置,這很重要啊,究竟是外面的聲音還是這個能聽?

 【把心安住在能聽】

如果我們把聽外面的引磬聲,把這個心由聽外面的引磬聲收回來,來聽和觀照自己的能聽這一部分,我們的心就收回來了,就向內收了, 這個大家明白吧?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關鍵的修學。也就是在我們的修學路上,好多人都是在這個關口上,就給卡死了,他的心就收不回來。 為什麼收不回來呢?一個是他習氣業障太重了,一個是他沒有那麼大的心力,他不懂這一點,也就是他不懂得收回來這一點。這樣的人會覺得我做了很多好事,就很有功德了,我往生可能就有把握。不是這樣的,我們大家在這裡要知道,把你的心收回來,這才是最有功德的。

 

我告訴大家,如果我們把這個心收回來,來觀察、來聽這個能聽,你能夠守住自己的心,能聽這一面,而把外界的環境忽視了,你能常常把心住在這裡,我告訴大家,這就是你相似的清淨心,這就是無為的開始,這個大家明白嗎?《金剛經》上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那什麼是無為,大家可能不懂。我告訴大家,你能把心收回來,來觀察自己的能聽,來去聽自己的能聽,來把這個心守住到這裡,從這裡開始,就叫做「無為」。

 

要知道,這個無為,在圓瑛法師解釋《楞嚴經》裡叫什麼呢?也就是說,我們能把心安住到這個位置,在《楞嚴經》裡,也就是圓瑛法師解釋《楞嚴經》的時候,把這叫做啥呢?叫做「離緣第一義」,這個名詞大家沒聽說過吧?叫「離緣第一義」。為啥叫「離緣第一義」呢?「離緣」就是你能把心安住在這裡,它與外面的緣分的變化,已經不相應了。也就是說,我們把心安住在這裡的時候,外面的任何變化,跟我把心安住在這裡,它不相關。也就是說,你能把心安住在這裡的時候,這個狀態,也就是這個清淨無為的狀態,不隨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個大家能明了嗎?

 

我可以簡單舉兩個例子,比如說當我們把心收攝回來,安住在自己能聽這個位置的時候,比如說別人罵我幾句,我仍然把心,放在能聽這個位置,大家想一想,他罵我與不罵我,跟我有關係嗎?沒有關係。可是我們平常的人,不把心放在這裡,放在哪裡呢?放在,哎喲,他罵我了!他罵我了,罵的是什麼?進入這個分析了,然後通過分析他罵我的內容,內心裡起煩惱,起反感,大家想一想,這樣一做,就背道而馳了。 你看,當我們把心一內收的時候,關照自己的能聽,那他罵我,我也在觀照能聽,沒有去觀照所聽。也就是沒有去觀照他罵我的內容,大家想一想,那你還有煩惱嗎?對呀,這就沒有了。也就是說我們得會安住自己這顆心,當我們把自己的內心安住在這裡的時候,大家想一想,別人罵了我們,是不是給我們講的甚深的妙法?這裡罵人都成佛法了,而且都是殊勝的佛法。那大家想一想,我們都看過《達摩祖師》,那達摩祖師說啥呢?沒有好壞。大家想一想,當我們的心內收的時候,安住在清淨無為的時候,外面的事情,還有好壞嗎?外面的一切好事壞事,都是成就我們這顆心的,都是讓我們這顆心恢復到清淨無為呀。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當我們的心常常守在這種清淨無為的狀態下,那外面的事情、煩惱、打我、罵我,甚至一切的境緣,一切的好事壞事,那跟我們又有何相干呢?

 

所以說好多人跟我說,佟老師你一天這樣忙乎,那你太累了,你也沒有閒的時候,我跟他們說,我說我不累,大家想一想為什麼不累呀?因為我安住在這種清靜無為的狀態下,無論你外頭發生了天大的事,我呢?安住在這清淨無為的狀態下,我的內心裡,不會對這些產生煩惱,所以說,不感覺到累。

 

因為大家叫我老師,說句實話,我不夠老師的資格。大家叫我老師,我沒辦法就得教育大家,教化大家,所以當教學的時候,這個學生不聽話了,我可能打他一頓、罵他一頓,對不對?表現是很憤怒的樣子,這是啥呢?這是在把內心安住在清浄無為的狀態下,是這個學生、是這個同學他需要這樣的面孔,這樣的打罵去對待他的時候,能夠對他有作用的時候,那就表演一下這個,這個表演那得表演得像真的一樣,可是這個表演的背後,這裡是沒有煩惱。這個大家能明了吧?但是這個一般人不會表演,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懂安住在這種清浄無為的狀態下,他不懂啊。

 

他不懂,他不知道外面的一切事都是因果啊,就像《法華經》上所說的,一切事情都是無非「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 也像那些祖師大德所說的「萬境本閑」 是不是?它跟我們不相干的。 為啥說萬境本閒呢?它跟我們不相干啊。我們如果住在這種清浄無為的狀態下,那萬境跟我們有啥相干?所以說「萬境本閒」。

 

如果我們生了煩惱,這是唯心自鬧。是自己攀緣了外面的事情,而產生的煩惱。古德還有句話,叫「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我們大家仔細觀察,外面的一切境界,無非都是好事、不好的事,或不好不壞的事,對不對?為啥說境緣無好醜呢?大家想一想,當我們把內心安住在這種清浄無為的狀態上的時候,外面的境緣跟我們沒有關係,它哪有好醜?在這個時候不但它沒有好醜,而且我們甚至說連觀察它都沒有去觀察。這個事情是好啊還是壞啊,我們連觀察都沒觀察,你說哪有好醜?

 

為啥好醜在於心?我告訴大家,當我們把自己的心收攝回來,安住在這種清淨無為的狀態之下,這就安住在了道上。安住到道上是不是非常好啊?所以這就叫好醜在於心哪。在於哪個心呢?在於你的心是住在能聽裡,還是住在所聽裡。也就是說你的心是安住在這種清浄無為的狀態下,還是安住在外面的一切事物上。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麼個道理?如果大家不懂得這樣安住的話,一天在外面事相上著來著去,肯定在這裡總是分是分非,也就是分好分壞來分別。如果不是有利於自己的學習,如果不是幫助別人向上,大家想一想,這就變成了什麼?變成了是非。所以說我們一個修行人,究竟是在外面的是非裡來轉,還是安住在自己內心的清浄無為狀態下,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這是講的聽,其實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我們「看」也是這樣,比如說我看這引磬,這裡是不是看到的引磬為所看,我在自心裡還有一個能看?這時我們是去觀察分析所看的?還是安住在這個能看裡?是不是不一樣?

【把心安住在佛號】

所以說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都是這樣的。當我們耳根一收攝的時候,來關注自己的內心,來聽自己內心,當這個時候,我們的六根就要都攝住了。當我們的內心攝住了以後,我們能安住在這種清浄無為的狀態下,這是心。身體,再能安住於放鬆、呼吸勻稱的狀態下。在這個狀態之下,提起一句佛號。我們剛才說把心安住在清浄無為的狀態下,如果保持在這種狀態下,能不能成就?當然說,不一定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我告訴大家,能成就。能不能明心見性?能明心見性。禪宗,就是這個修法,就是守住這種清淨無為的狀態,這種定力越來越強,越來越強,這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開始持戒,然後因戒生定,你的定力就來了。你再能守住這個能聽,也就是保持在離緣第一義,久而久之,你戒定慧,戒定具足的時候,我們如果把心,安住在這種清浄無為的狀態下,這是禪宗的修法,禪宗就是從這裡,最後戒定到了一個程度,自然就開慧,自然就見到自性, 也就是見到自性真空的境界,也就明心見性了。


但是我們這個時代,沒有這樣的根基了,這個大家明白嗎?所以說,我們用禪宗方法,最後你不能明心見性,你不能夠這個成就,又往生不了,那我們必然就會墮落。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選擇淨土法門。選擇淨土法門呢,比如說在我們這種清浄無為的狀態下,怎麼辦呢?提起這一句阿彌陀佛聖號,把這句阿彌陀佛聖號,放在自己的心中,常常這樣念出來,然後再把它聽得清清楚楚,這就是很重要了。這就涉及到從有相而入,像剛才我給你們講的,是從無相而入,那是禪宗的修學方法。在這個清淨的心中,提起這一句阿彌陀佛聖號,這是從有而入。啥是有呢?我們念出這句阿彌陀佛聖號,就是在我們心中這就有了一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就叫做有。

 

當然說,我這心裡要是有個引磬,這也叫有,就是在有為法裡。印光大師說,由有相入無相,不虛入品之功;由無相入有相,反受落空之禍。所以我們從這句阿彌陀佛有相,再入到無為,不虛入品之功,也就是說不會白白地花費你的功夫。可是有的人,由無相開始入,我心什麼也不想,清清靜靜的,我就這裡開始入,反受落空之禍。大家想一想,你由無為到一定程度再入有為,這是有難度的。再一點,你總保持在無為當中,你念佛念不好,將來你不能往生比如說,反而落空了,你這一生沒有了脫生死啊。所以我們在清淨的心地當中,提起這句佛號,這就是從有為開始,那我們這一句佛號,又應該怎麼念呢?

 

大家想一想,當我們心裡念這句阿彌陀佛的時候(佟老師念:阿..彌..陀..佛),我們不是去執著外面的聲音,要把自己內心裡念的這句阿彌陀佛,把它念好。 當我們外面要是放著喇叭,也在念阿彌陀佛,我們跟它一起念的時候,大家要記住,不要聽外面喇叭的聲音,要自己內心裡念出來,只是用外界喇叭的聲音,扶持自己,能把這句佛號聲念出來,跟它相應就行了。把自己的心,要守攝住自己內心裡念的這句佛號聲,這個大家明白嗎? 等有時間你們大家看看我講的《如何念佛》(如何念佛之九,凌源開示),然後,就會對你們有幫助。

 【念佛不要用力】

在這裡還有一個重點,也就是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我們在打佛七之前,正好佛像也沒有到,我們就利用這三四天的時間,重點要練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最最重要的內容。因為我觀察,好多念佛的人,都會出現哪個毛病呢?這個念佛不會念、自己緊張著念佛、不能放鬆,也不能全心力地來聽自己的佛號,而且念久了還往往作病。所以我們要把這一點,這個重點要學好。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聽清楚這句佛號,不間斷地聽,這是很重要的,對不對?這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多了一個啥呢?念佛的時候,發急;聽的時候,發急。有的說了,我不發急啊,你不發急,你用了力,這個大家能明白嗎?就說你念佛的時候,你用了力;聽自己念這句佛號的時候,你又用了力。這是很關鍵的事情。 你一用力,壞了。你這裡一用力,就壞了。用力久了,用力嚴重了就會作病。用力用得不嚴重,你念佛也很難得力。就像一輛汽車,如果這輛汽車,一開始就出了毛病,比如有了大毛病,大家想想,我能把它開到公路上去嗎?不能吧。如果開到公路上,輕了會出現小的車禍,重了會出現嚴重的車禍。如果我們念這句佛,不會念,還要久久地用功去唸,就好比啥呢?好比這輛有了毛病的汽車。也就是說我們不懂得怎麼樣把自己的身心安住了,然後再上這條路,上這條念佛的軌道,那就會出毛病。

 

現在,我再幫助大家體驗一下,一個事實。大家使勁念佛,不要打其他妄想,我們靜靜地念幾句,大家體會一下自己心的用力程度。行不行?好,大家跟我念(眾人開始念:阿彌陀佛)。好,大家再體會,在念佛當中體會,我一定把自己念的佛號聽清楚,大家體會(眾人繼續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

 

大家覺得自己的聽用一點力嗎?好,我們大家把心都靜下來,我再讓大家聽一個聲音。


(佟雨恩拿引磬到外面敲)

 

我們大家靜下心來,來聽外面的引磬聲,可以閉上眼睛,閉眼要把眼閉實了,不是太緊,一定要閉實了。

 

(引磬聲)

【靜靜地聽佛號】

好,我們大家體會一下,我們聽外面引磬聲音的時候,用力了嗎?沒用力吧,是不是?我們大家剛才聽見外面這個引磬的聲音了,大家感受一下,自己聽外面引磬聲音的時候,絲毫沒有用力。是這樣嗎?我告訴大家,大家一定要體會,我們念佛的時候,這種靜靜的程度,不著力的程度,就跟我們靜靜地聽外面引磬的聲音,是一樣的, 大家明白嗎?

 

如果大家不明白這個道理,就往往念佛的時候,有一種急躁感在裡頭,或者有一種用力的感覺在裡頭。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我告訴大家,因為大家的妄念很多,牽掛很多。當大家妄念牽掛很多的時候,如果不用力,那自己的心收不回來,所以會逼得大家去用這種力,當逼得大家用這種力,這種力用久了,就容易出毛病,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到臨終往生的時候,也是靜靜地提起這一句佛號去往生,並不是說用急躁的心,使勁地念去往生,不是這樣的。 如果這樣念去往生了,品位也很低。所以說,我們為什麼用力,就是因為要排除這些雜念,排除這些牽掛,逼得自己用力。我告訴大家,當我們提起這句佛號的時候,不要努力地去排除這些雜念,這個大家明白嗎? 當你不去排除自己雜念的時候,你就不會用力了。那有的人會說了,不排除自己的雜念, 念佛的目的就是為了排除自己的雜念,我不排除他,那怎麼能行呢?是不是這個道理?

 

(找居士上台背經,念往生咒,敲引磬)我念佛,然後在這裡,你們大家要注意靜聽,靜聽啥,聽我念佛的聲音,不管別的,就主要聽我念佛的聲音。


(台上居士開始背經,念往生咒,敲引磬,佟老師念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不要排除妄念】

我為啥讓這麼多人各自念各自的呢?我意思就給大家表示一下,比如說他們念的咒、念的經、念的其他的,都是妄念。而我念的這句佛號,是我們的正念,我給大家這樣舉例子,大家明白嗎?也就是當我們靜靜地聽這句佛號的時候,是不是無法排除他們所念的聲音?排除不了吧。也就是當我們提起這句佛號的時候,我們的雜念還很多啊,在這個時候不使勁地去排除雜念,不排除它,怎麼辦呢?就像剛才我們聽外面引磬聲音的時候,我們把心靜下來,來在這些雜念裡,析出這句佛號。也就是自己念的這句佛號,要靜靜地把他聽清,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清楚就行了,不要急於求成,一下子就想清晰了。這個大家明白嗎?當你把心靜下來,定定的,這樣去聽自己的佛號,我告訴大家,你聽久了,自然你定力就來了。這個定力,就是你能把這個心的收攝力,就是專注力,自然就來了。

 

而且你這樣念久了,它自然就能把這句佛號聽清了。當把這句佛號聽清的時候,你的心,專注在這佛號裡的時候,我告訴大家,那些妄念,你不用趕它,它自然自然就要減少,直到消失。這個大家明白嗎?開始時候,是逐漸地減少了。逐漸逐漸地,就好像這些雜念不清楚了,沒了。但是還有啥呢,好像還有波動。但不知道這個妄念是什麼了,這叫妄波。 再用功久了,這個妄波也就沒了。它要通過這麼個過程。

 

所以說,在這些個雜的念頭里,我們就把我們念的這句佛號,把他聽清楚,這樣靜靜地下去,用功久了,水到渠成。如果我們這樣地去唸佛。我們才能入這個念佛的正修行路。我們這樣去把這句佛號念好了,也就是我們這樣做好了,再把這句佛號,也就是再進入打佛七,我告訴大家,等於你這輛車修好了,然後再上公路。 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因為我們大部分人,都犯這個毛病,可以說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甚至百分之九十八、九十九以上的人,都犯這個毛病。我們在初念佛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個毛病,給它去除。

 

你就這樣久久地用功,靜靜地聽自己心裡念這句佛號,然後久而久之,自然就水到渠成。也就是在這些雜的聲音裡,我把自己所要聽的這句佛號,把它揀出來,要聽清楚。你看你這一聽清楚,自己所念的佛號,不就把心收回來了嗎?起碼你在那些雜亂的心裡、雜亂的事相裡,收到你念佛的這個聲音裡來。可是,如果在大家高聲念佛的時候,大家又很難去體會,自己這個心的清淨程度,用力沒用力,又很難去體會,這個怎麼辦呢?

【默念佛,聽無聲之聲】 

所以大家在沒事的時候,用哪種方法去體會呢?默聲念佛,也就是默念。但這個默念,口唇要動,舌頭要動。也就是不念出聲音,就這樣(佟老師示範默念佛)。就這樣,不出聲音。用自己的耳朵聽啥呢,聽自己心中所念的這個無聲之聲。我們大家將來回去以後,就要這樣好好用功,就是我出聲念,念一陣子,念一段時間,然後進入這種無聲的念佛。這為了啥呢,就是為了把我們的心好好地給攝受回來。當你靜靜地聽這種無聲之聲,聽久了以後,自然就不一樣了,這樣能幫助你攝心。我想我們進入打佛七前這幾天,我們重點把這個練好,行不行?因為把這個練好,進入打佛七,這非常非常重要。

 

你在整個佛七當中,你都能保持住這個狀態,我告訴大家,你打佛七是非常舒服的。非常非常舒服,你不會感覺到累,你感覺到很舒適,因為只有保持在這種靜定的狀態下,它自然就是一種休息。這個大家明白嗎?如果你一著力,一用力,我告訴大家,很累啊,只要你用上力,就很累。你看我們一提起佛號,使勁一聽,還要排除妄念,這就很用力,很用力,覺得念著都很費勁。那你想一想,這不就很難了嗎?你就覺得很累。如果你保持在這種清淨的狀態下,靜靜地念這句佛,聽這句佛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舒適。但是初打佛七的人,我們這次打佛七,照著以走的多為主,就是繞佛為主, 歲數大的,可以找凳坐坐,或者拜拜佛呀也可以。或者說我們再規定,打佛七的時候,然後怎麼樣拜佛?怎麼樣繞佛?或者分配多長時間,但這都是形式。重要呢,就是我們這個心不間斷。要不間斷地保持在清淨無為的狀態裡,提起這一句佛號,不間斷的,而且聽得清清楚楚。

【初打佛七注意】

初期打佛七,比如說走的多,可能會腿疼,渾身不舒適,但是過了一個禮拜以後,就會減輕。另外還有一點,就是特別是,不是老打佛七的,是初次打佛七的人,打佛七的時間要循序漸進。因為你這裡睡眠少了,大家反而精進不起來,甚至一邊唸著佛呢,一邊這個心裡恍恍惚惚。總是有一種感覺昏昏欲睡的樣子,甚至這個心很模糊,聽不清自己的佛號。也隨著大家在走,也隨著念,我告訴大家,這樣打佛七,還不如去睡覺,這個大家明白嗎?所以說我們初期打佛七的時候,特別是現在的人,初期打佛七的時候,不要讓大家太勞累。這個大家明白嗎?也就是一定要休息好,然後只要進入念佛的時候,當然說我們這是普通佛七的前方便,打佛七前還有個前方便,也就是說我們把時間,念佛的時間縮短,休息的時間延長,你休息好了,你這一天念十個小時佛,你能保持你這十個小時的質量,我告訴大家,這就很不錯很不錯了。這個大家明白嗎?

 

要保持這個質量得靠啥,得靠我們休息好了。休息不好,你就很難保持,縱然你身體在保持,你心裡已經離開狀態了。那個睡眠少、不睡覺是怎麼來的?我告訴大家,不是硬挺著來的,這個大家能明白嗎?而是隨著你這樣天天地精進用功,這個睡眠、各個方面,它自然地就會下降。只是自己能夠精進一點,少睡一點,達到什麼程度呢?雖然說微微有點缺覺,但是能保持這一天的念佛精力都特別充沛,要保持在這個程度,那才成。這個大家明白嗎?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只要我們常常去用功,自自然然這個睡眠會逐漸逐漸就減少,這是我們修行過來都有這個體會,到什麼時候去突破呢?你的其他功夫都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再去突破睡眠,那才成。如果我們現在楞挺著不睡,總是挺著不睡,雖然天天在堅持念佛,但是質量不好,那等於沒有用。

【如何放鬆身體?誠敬之心】

王居士問:放鬆身體,怎麼才能更好地放鬆身體呢

 

我告訴大家,放鬆身體最重要的一個訣竅,也就是,你要有誠敬之心。這個大家明白嗎?但是有的人有誠敬之心,反而放鬆不了了,特別緊張。我告訴大家,這種誠敬之心,這種有誠心,那個敬的心就差。這個大家明白嗎?就是有一顆誠心,是很緊張,但是這個敬的心就很差。那個敬要讓身體放鬆,恢復到非常淨的狀態,清淨的狀態。比如說我們要端一碗油,這碗油裝得很滿,我們從那邊走到這邊,把這碗油端過來。你看這端油的人是不是得特別聚精會神地來端,對吧?一點不敢疏忽,對不對?我們一提起佛號的時候,就要提起這種心,這也是念佛的重要訣竅。

 

我們大家可能會觀察,別的人都很鬆散,那我也鬆散吧,錯了,就像剛才我給你們講的,我自己有誠敬之心,靜靜地把我這一句佛號念好(老師念了一句阿彌陀佛),把心神收攝回來,那外面的人,他鬆散不鬆散,我連看都不想看,他跟我有什麼關係呢?這個大家明白嗎?所以你們打佛七的時候,念佛的時候,這個誠敬之心要貫穿到整個念佛的始終。再擴展,就是貫穿到整個生活的始終,就是無時無刻都有這種誠敬之心,這很重要啊。也就是印光大師講,有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一點沒錯。我念佛,我感覺到很得利益,我學習佛法,我也感覺到很得利益。原因在哪兒?我告訴大家,就是我這念誠敬之心要勝過大家,就是這個道理。一絲毫都不敢疏忽,所以我們有這顆誠敬之心之後,就能幫助我們放鬆,幫助我們把這句佛號念好。而且你要聽清你自己念的這句佛號,聽得不間斷,長久地保持下去,也要靠這種誠敬之心。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力體會好。我們這兩天念佛大家繞佛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個準備。這三四天準備啥呢?一個是大家排練排練,應該怎麼樣繞佛,怎麼樣拜佛,盡量給大家抽出一點大家自己的時間。比如自己找到一個角落,找到一個地方,自己靜靜地念,來聽自己念的聲音,然後體驗這種靜聽的狀態。

【總結】

大家一定要記住,在這裡聽自己念佛,一定是靜靜地聽,而不是用力地聽。這個大家一定要明白,不是用力地聽,是靜靜地聽,因為靜靜地聽才會生定,有了定,你才能夠收攝你的心,才能把佛號聽清楚,才能發慧。如果你一著上力,在你這個清淨的心裡,你著了那麼一點力,這個心的清淨程度就不夠了,就好像清淨的湖面上起一瀾波浪一樣。雖然說也能照人,但是他有一點波浪,有這一點波浪,你看導致照的人就會變形。我們念佛也是這樣,你微微著這麼一點力,你這佛就很難唸好。即使有的人也說了,我也是用力念佛的,我就念好了,我感覺到很受益。我告訴大家,那是他用力久了,然後再回到清淨上,那哪如我們一開始就從清淨上開始入,對不對?用正確的方法,何必要拐那個彎呢,對吧。所以念佛的時候,不要去除妄想。妄想來了,不順它跑,不去分析它,它來就來,不管它。我在這裡只是聽清我的佛號。當然說你要順著妄想一想,那壞了,那可就麻煩了,那就錯了。就是你的心用錯路子了。 也就是在這裡,就靜靜地聽自己念這句佛號。所以說我們這兩天念佛,做個準備工作,行吧。然後大家有什麼問題,我再給大家回答一下。好,今天咱們就到這裡。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