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8/27

淨空老法師:一門深入(學講經的方法)

講經說法,實在講不是難事,但是也不能把它看成容易。看成容易了,你不會有進步;看成太難了,你不敢去學習。尤其是這樣圓頓的大法,我們初學的人可不可以學講這個經?可以的。前面說「遇緣不同」,這句話善導大師真是講絕了!幾千年來大眾的疑惑被他老人家一句話解開了,遇緣不同。學講經跟學世間的這些東西,在原理原則上是相同的,一定要認識清楚,要一門深入。可是現代的社會,跟中國古代的社會不相同,現在教學的方法很困難,如果用現在教學法來學講經,可能一生都不能成功。中國古代世出世間的教學,講求師承,所以他成就快速。

  我們讀中國古書,歷代這些讀書人未滿二十歲;二十歲是成年。未滿二十歲的,在從前的人中舉人的,秀才就不談了,中舉人的、進士的很多。諸位要知道,中舉人、進士,就可以擔任地方的首長;現在的縣市長。很多!那不是假的。在我們現在看到,十八、九歲是小孩,他懂什麼?他什麼都懂,他能夠治理一個地方。民國初年,我們在台灣還遇到一位十九歲作縣長的張齡居士,這都過世了。老總統走的時候,走了以後,他作「總統紀念歌」,就是他作的。他十九歲當縣長,那是湖南才子。師承就非常重要,跟一個老師學。所以以前師生的關係比父子關係還要親密,跟現代師生完全不同,現在師生沒有關係,有什麼關係?以前是師徒如父子,老師的兒女跟自己親兄弟沒有兩樣,有這樣親密的一個關係,所以老師對於學生全心全力的照顧,幫助他。

  在佛門,佛門俗話常說「踏著毘盧頂上行」,毘盧遮那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都不講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算不了什麼!講報身,《華嚴經》上的毘盧遮那佛。怎麼說踏著頂上行?踏在他頂上,你就超過他了,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是這個道理。學生一定比老師高明,如果學生不比老師高,那個老師就會被社會人罵了,輕視,「你吝法,不肯教學生」。學生一定比老師高明,為什麼?時代在進步,整個社會在進步。如果學生是底下一代,他要不能比老師高明,他怎麼能應付底下一個更複雜的社會?從前人明白這個道理。如何取老師的精華,做為自己的基礎,這就是踏著老師的肩膀,踏著老師的頭頂上去了。你懂得這個原理,懂得這個方法,講經有什麼難處?

  我最初學佛親近老師,是想到他那裡聽經,沒有想學講經。結果一看到他的教學法,我們才明白,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個事情。所以我們同班的同學,當時在一起學講經的,有一位年歲最大的林看治居士,六十歲了,我那個時候是三十一、二歲的樣子,她六十歲。什麼程度?小學畢業。六十歲小學畢業,出來學講經。學多久?給諸位說,一個月,一個月就會講。怎麼個講法?拿著老師這個基礎,踏著老師的肩膀。譬如,我們這一次講的《金剛經》,我講了二百個小時,二百四十八,就算二百五十個小時吧!現在你學講《金剛經》,多久的時間?給你二十五個小時,十分之一。你把我講的這個東西裡面取十分之一去講,你想想,你是不是比我講得好?我拉拉雜雜的太多了,你講的都是我的精華,你不是踏在我的肩膀,踏在我的頭頂上,那是什麼?就是這麼個道理。

  同修們拿著錄音帶去寫講記,這就是基礎,寫完之後,你懂得這個原理,懂得這個方法,你學這部經決定不參考另外的參考書,完全採取我這個。你要是參考別的東西拿進來,就錯了,那你就摻著別的東西,這就不叫師承,師承是跟一個人學。古時候的標準要學多久?五年。五年之內決定跟一個人,五年之後你的基礎穩固了,你可以涉獵別的東西,可以找別的參考,取材的範圍可以廣。五年之內一定是老師的,除了老師之外,不會摻雜任何東西進來,你就成功了。

  把這個講演濃縮成十分之一,你取材只取我十分之一;換句話說,我所講的十分之九你都不要,都把它去掉。取材的原則有四個字,這是初學的人必須要記住的。第一個「簡」,簡單,不能複雜,這個經文字字句句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就好了。第二個「容易」,不能夠難,人家很容易聽懂,聽起來一點都不難,易而不難,這是很重要的要領。第三個「淺」,不深,你取的東西,我講深的不要,我自己懂了,想想初學的人他聽不懂,那個東西不能要,要淺而不深。第四要「明」,講得很明白,明而不昧,昧就是講不清楚,這個經文句子沒有解釋清楚,這個不可以。你只要守住這四個標準,把我講的東西淘汰十分之九,只取十分之一,你出去講,就行了!開始講,怎麼講法?可以找人家家裡去講,三個人、五個人聽,講不能中斷,教學相長。你講一遍,你就更深入一層,你能夠講十遍,可以說你的基礎已經穩固了。這樣不斷的去講,講五年,你的根紮下去了。五年之後,就有悟處,開花結果了,你才能夠廣學多聞。所以五年當中一定要守這個原則,守一家之言,決定不摻雜任何東西進去,這叫師承。你懂得師承,一乘圓頓大法,我一開頭就可以學,不是不能學。這就是剛才講了,遇緣不同。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一二四集) 1995/5  美國淨宗學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