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7/24

入中論自釋 _法無我總義-智圓法師(益西彭措堪布)

 入中論自釋_法無我總義

入中論自釋28 _法無我總義C01-智圓法師(益西彭措堪布)

入中論自釋29 _法無我總義C02 - 智圓法師(益西彭措堪布)
以無我觀空性的步驟:  
  • 首先,通達經論的所詮義;
  • 然後,通過反复思維把它融會於心;
  • 之後,經常串習、運用

入中論自釋30 _法無我總義03-智圓法師(益西彭措堪布)
  • 空和悲就像一物的兩面。悟了空性的人,由於了知天地萬物無不在此空性中,就會對於一切眾生,自然興起無緣大悲,想要救撥他,並且會在實際行動當中隨緣去做

入中論自釋31_法無我總義04-智圓法師(益西彭措堪布)
  • 互聯網的建成,是人類逐漸惡化、走向衰敗的標誌
  • 一旦在根源上抉擇清楚,把無數複雜的問題在一個要點上解決。這樣就能很有力地止息那數不盡的虛妄分別
  • 迷惑的根源,就是認為諸法有獨立自成的體性
  • 如果你能真正抉擇到萬法無生,明了當下現的法實際從沒生過,就像鏡中的影像一樣,只是一個無而現的幻影。因緣聚合時,忽然現出一個影像,正現的時候並沒有自性可得。
  • 不去刻意取著,也不會特別捨棄。無論遇到什麼事,都像行雲流水一樣,隨緣而過,不會掛在心上
  • 雖然我們眼識前,似乎有一個相,但實際上它沒有自體,根本得不到,這就叫做“生即無生”。

  • 學習這部論典,掌握了破四邊生的方法,之後就應當遍及色法、心識所攝的一切法上面,把它們全部抉擇為無生
  • 在觀察的時候,首先要找到你最有觸動、有感受,能夠產生共鳴,心裡能認同、接受的地方。從這里切入,就容易出現效果。

  • 金剛屑因來觀察這些聲音:如果聲音自體成立,就說明有實有的“生”。現在就問:“它是怎麼產生的?”我們知道,實法的“生”絕對不會超出四種情況:要么自己生自己,要么從自己以外的其他法中出生,要么是從自他共同而生,要么沒有因緣就出生了,也就是自、他、共、無因四種方式。

入中論自釋32_法無我總義05-智圓法師(益西彭措堪布)
  • 因緣生就是無自性,就是無生。生即無生,無生即生。
  • 我們無論是對外境或內心都著不得半點意,這樣才能一切無住但是在這個世俗環境之中,也需要應緣起用,也有說話、辦事,在做這一切時不往心裡去,這就是心空無住的妙行。它走了之後你不要留戀它,它不是什麼東西走了;它正現的時候你也不要去耽著它,它不是真的有什麼實法現了。沒有來的東西也不必要攀求它。
  • 心識到底是怎麼“生”的?這是由於過去熏的種子成熟,再加上遇到不可意境,以及非理作意等等,這些因緣聚合時,忽然就現起一個嗔心的相。
  • 要讓自己很粗的心變細,然後觀照到球賽只是剎那生滅的境相,每一剎那顯現一幕幻景,所謂的幻就是得不到什麼,本來沒什麼東西產生
  • 往生極樂”也是觀待因緣而現,沒有自性。也就是說,臨終時,自身淨業跟彌陀願海相合,第二剎那現起帶有淨土行相的心識。正現的這個心也不是真實的“生”,因此說“生即無生,無生即生”。換句話說,無自性的因緣和合時,就會無欺現前淨土的境相。並不是一個實法從這邊生到那邊。
  • 極樂世界的清淨幻相能夠顯發你自性的功德,消盡你的障礙,並且能直接攝持你的心,讓你念念於大乘道中不退轉。
入中論自釋33_法無我總義06-智圓法師(益西彭措堪布)
  • 怎樣才能破除無明,了生死呢?對此,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了生死”。
  • “了”,有兩種涵義:一、在理上的了解;二、在事上的了脫。
  • 就在這個生死當中,了解並證得它原本無生

  • 只有通過修行,實證諸法不生不滅的本性,才能真正了脫生死。而它的前提就是了解什麼是“生死”。
  • 為什麼要了解什麼是“生死”呢?從兩方面:一個是不解生死,導致尋義分別;一個是了解無生死即了生死。
  • 不了達“無生”,就必定隨虛妄分別而轉,由此就會不斷地受生
  • 《十住斷結經》所說:“解了生死則無生死。”

  • 所謂“生死”,不過是我們的心外被境界所牽,內隨妄念而轉,也就是幻心的起現、流轉,導致了無窮無盡的生死。
  • 所謂“了生死”,只要了妄心的生死,開悟真心,生死就沒有了寄託。
  • “生死”都只是因緣和合現出的假相,所以是“無生無死”
  • “生死”完全建立在心上,而“心”也是因緣法,所以是無生
  • 心識由根、境、作意三者和合而生,第一剎那三法和合,下一剎那無間現起一個心識。離開境等的因緣不會有它。這樣就知道,心是幻心,正現的時候,就沒有獨立的自體。只是因緣和合的假相。
  • 關鍵要理解“和合”的涵義
  • 只要因緣和合,就會現出不同的相,離開因緣,這些相就沒有了。所以,正現的相並非獨立自成,也就是沒有自性。
  • 心不是實法,也就沒有滅
  • 要常常提醒自己,遇到各種人事物,起很多幻心的時候,就要知道這一切心都只是因緣和合的幻相而已,所以你不要把它執以為真實。

  • 遇到境相、現起心識的時候,你應當像一面鏡子一樣,雖然有各種顯現,但過後毫不留戀,正現的時候也不耽著,對於未來的法也不去刻意逐取。
入中論自釋34_法無我總義07-智圓法師(益西彭措堪布)
  • 如果你的心能夠把這些相續的相分成一個個剎那,看到前後剎那的不同。這樣之後,再觀察每一剎那怎麼起現,之後就很容易能夠看到諸法“無生死”。

  • 我們每剎那的身心也不是“他生”。就身體來說,我們知道,由前剎那的身體,再加上空氣、溫度、大地等因緣和合,顯現這一剎那的身。如果認為身體等是實法,那就是“他生”。既然是“他”,也就是前剎那的身和這剎那的身成了各不相同的兩個法,別別無關,就像張三和李四兩個人一樣。這樣一來,由於前後剎那是他體,那就成了前剎那是張三,後剎那變成了李四,每一剎那都變成不同的人,但根本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其實,如果前後剎那是“他”,互不觀待,就根本無法安立“生”。

      要說有“生”,也就是以前剎那的身等為因,出生這一剎那的身。這樣的話,絕對不能說前後剎那的身是他性。因為只有前後剎那不是別別無關的“他”,才能互相觀待,才能從前面的身等因緣當中,出生下一剎那的身。

      這樣就知道,前面身等因緣和合,後面就現起一剎那身的現相。這裡沒有他生,也同樣不是自生、共生、無因生。也就是根本不成立實有的“生”。因此,每一剎那的顯現都沒有自體可得,都是幻相。一切法都是如此。

  • 要把原先認為“有生死”的見解轉換過來,真正了解到一切生死的相都是緣起生的幻事,本無生死。之後就要把這些會歸到自性上,了知性相不二。也就是進一步了解,一切生死幻事就像鏡中現的影像一樣,全部由本性而現起,不是脫離本性之外別有自體。

  • 如果追溯到幻心的本源,就會發現它的本性不生不死。這個本性就叫做“如來藏”、“真如妙心”,或者“法性”等等。換句話說,幻心的顯現正是從本性如來藏中隨緣而現的妙用,並不是別的事。
  • 我們現在就要找出這常住不變的本性,真正認識了它,也就了解了“無生死”的涵義。
  • 佛又說:“你的容貌雖然衰老,但能見之性並未衰老。出現老相說明它是變異法,而沒有老相的是不變法。變異法最終必定壞滅,不變法始終無生無滅。”
  • 這不變的“能見之性”,永不壞滅,無生無死。能見、能聞等的“性”始終沒有變化。所以本性沒有生死。
  • 在面對境界時,如果心參與進去,必定沒辦法了生死。
  • 《心經》所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具有空性正見的行者,心裡沒有掛礙,這樣就沒有恐怖。如果常常把各種人、事等等掛在心上,心裡就會有掛礙。對於一切事,心都不參與,就沒掛礙。
  • 所謂“心不參與”,就像《大學》所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意思是,面對境相時,心不參與,那麼雖然看著,就跟沒看一樣,雖然聽了,就像沒聽一樣,雖然吃了,但也不曉得是什麼滋味
  • 《黃帝內經》說:“百病從心生。”妄心一起,氣就亂了,氣一亂,就會生病。只要把心調正,不參與境相而現起妄心,時時讓心泰然,這樣氣自然調順,百病不生。
  • 因為在見地上透不過去。這樣一來,心不通達,行就無法通暢,就形成了障礙。如果在見地上通達,心不去參與,那無論什麼事現前,只要你的心不動,就不會成為障礙。

      比如,美色現前心不動,就不會成為貪障。仇敵現前心不動,也不會成為瞋障。
入中論自釋35_法無我總義08-智圓法師(益西彭措堪布)
  • 《大寶積經》所說:“云何名得甘露灌灑?謂煩惱魔、蘊魔、天魔所不能損。縱於死時,雖有死魔,亦得自在不起死想。何以故?由彼正士,住於空性、無相、無願,於一切法無所分別,不生不滅,不墮不起,不來不去不住,不染不淨。
  • “煩惱魔”,指貪等的煩惱,因為能惱害身心,所以叫做“魔”
  • 蘊魔”,指既是生死苦果,又是生死苦因的五取蘊。由於這五種蘊蓋覆真性,所以是魔;或者這五種生死之法能奪慧命,所以叫做“魔”
  • “天魔”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和他的眷屬。因為這些魔眾常常作種種擾亂,障礙人的修行,所以叫做“魔”
  • “不聞不睹”就是最好的去魔良方。
  • 心不參與,是最根本、最徹底的滅罪妙法。
  • 最上乘懺悔的方法,就是了知罪性本空。
  • 只要心不空,遇到相應的境緣,就必定出現各種分別、攀緣、競爭等的妄執,有了煩惱妄動,就難免造作罪業。

  • 像一直處在煙霧當中,偶爾用扇子扇一扇,煙霧好像少了一些。但是一停下來,眼睛又馬上被煙塵蒙住。
  • 由於他心裡有空性的定解,遇事不著意。天大的事都能想得開,放得下,這樣心裡一放,事情自然了結。心空了,也就不會成為業障。
  • 妄心只是因緣合成的幻影,本無實法可得。但是,一旦你對它生起執著,就會形成業習。所以,“業”就是幻心的數數現起。由於它會不斷地積累,串習到一定程度時,心裡就會集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到一定時候,這股力量就會幻現出各種各樣的果相。

      而且,只要你執著它為實有,並且不斷地加深這種錯亂的習性,業就會成為障礙。你的心就會一再地陷在錯亂當中,而難以脫離。

  • 只有了達一切法都是幻現,尤其是明了自心本來性空,了不可得,這樣你才能在遇境時不立任何法見,不去執取,也不著在當下的心上,這樣才能從過去業障的怪圈裡脫離出來。

  • “時時保持覺照”最關鍵!
  • 《六祖壇經》所說:“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妬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
  • 一切本來沒有,既沒有造罪的人,也沒有所造的業,也沒有造業這件事
  • 《六祖壇經》所說:“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妬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

      總之,懺悔的關鍵就是得到空性定解。所謂“懺前悔後”,也是指了知罪業本空,而且時時保護,以後再不起妄執造業。

  • 《佛說淨業障經》裡講了這樣兩個公案:

  • 佛對他說:“一切諸法本性清淨,只是凡夫沒有智慧,由於不了知真如,對於本無的法妄起分別,以分別的緣故,而墮入三惡趣。”
  • 之後佛對諸比丘說:“諸法虛誑,如同野馬故。諸法如夢,本性自在,逮清淨故。諸法究竟,如水中月、如泡沫等故。諸法寂靜,無有生死諸過患故……比丘當知,諸法如是不可宣說。往昔我坐菩提道場,無有所得。無一法有出有沒、有系縛有解脫,也無一法有障有纏、有憂有悔。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諸法清淨本無染污。”
  • 懺悔要貫徹在每一天、每一時當中。

      前面也講過,一切時中不迷失,不造罪,這樣懺悔才能達到徹底。
  • 我們在行善法的時候,也要知道這些都是幻事,應當三輪體空,沒有我相、人相、法相而行持。而對於非法,像是追名逐利、貪執錢財、求取男女、散亂放逸等等,這些造罪方面的事,更應當徹底斷絕,永不再造。

  • 要知道並不是有很多實有的罪業,然後我去把它們消滅。起初由於心不空,執諸法實有而造業。而悟後心空了,不再執著有什麼實法,而且不會再起妄執造作,這樣就徹底斷了罪業相續,這叫做理懺。有兩句偈這樣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空。”說的就是“心空則罪消”。但這不是凡夫容易做到的,所以還要修事懺、要念百字明等陀羅尼來滅除罪業,因為如果你沒有契證實相,心空不了的話,業障就還是盯著你,還是起作用,就像夢裡雖然都是假,但心空不了的話,就還是有怖畏、有苦。所以各人要自審根器,來實修合機的懺悔法門。
入中論自釋36_法無我總義09-智圓法師(益西彭措堪布)
  • 決定了苦樂是自心假立的之後,決不往外相上逐求,這樣歇下了狂心,才是真正的樂。
  • 不外求樂,就是安樂。安樂就是我自己,就是我的本性。如果我不迷失,不必動一步,安樂是現現成成的,它就在這裡。它是本有的,不必求就已經是了。
  • 你是這樣子騙自己,法界也按這樣戲弄你。你是這樣設立的,它當然按這個程序給你現出報應來。
  • 無為法的本性不是因緣生的苦樂假相,所以它“無苦無樂”,它不是遷變的苦法,所以稱為“大樂”。
  • 他有無窮的想像力,無窮的非理作意的力量,這是最嚴重的病哪!每當遇到從沒經歷過的東西,他就會把它想像得格外好,這是自己沉溺在幻覺裡啊
  • 一定要先把苦樂的事決定下來,你的人生就不會走錯路了。
  • 什麼叫做真正的樂?房子上並沒有樂,不要被它騙了。狂心能歇下來,“語默動靜體安然”,在哪裡都樂。所以真正的樂是平等的樂,是不依賴的樂。它是絕對的,不依附因緣的。你要看破有為法只是幻影,放下對假相的執著,這樣就會發現,自性就是安樂。所以樂哪裡要外求呢?外求的都不是真的。所謂“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凡是從根門入進來的都是假相,並不是家珍。自家的珍寶是本有的、原本是現成的,它從來沒離開,也永遠不失壞。這裡有無盡的安樂受用,有真正的快樂自在。
  • 所謂的消除,也不是把什麼實法消除掉,因為壓根就沒什麼東西。就只是要一個覺。能時時覺照不迷,到一定時候,就會打破幻覺。不但身體會化空,整個世界都會化空,之後才發現法界就是自己。
  • 怎麼來止息它呢?關鍵要知道這個受是假的。
  • 首先不要在幻相裡迷掉。我們的毛病是一到了境界裡面,很快就會迷掉,然後發生各種錯亂。
  • 本來沒有什麼系縛。要知道,系縛指的是一個法被另一個法綁住,要兩個實法才能安立,現在沒什麼法,哪裡有系縛?你的心只是迷了,而迷不是什麼實法。所以,本來沒有系縛,大家看一下當下,也是沒有什麼系縛,沒有哪個在綁住你。
  • 你能看透自己的心,就會超出自心立的二邊戲論。這個心立的苦樂以及高低、好壞、染淨等的二邊,完全沒有實義,這就鎖不住你了,你不會再上當。

  • 先要識得主人公,這是學佛最初的決定。識得了主人公,看到時時都是它,沒有什麼別的。這個主人公本來在,它就是佛。既是佛,還用去找佛嗎?
  • 道是無時無處不在的,根本沒什麼斷續的相。這個道指的是菩提,是萬法的根源,它是我們的本性。哪裡會有什麼中斷和接續呢?這裡有恆常的受用。
  • 有時人學多了,沒學好,還是有很多負作用。比如說,只要常常熏習某一種概念,就會出現一種似乎如此的感覺,這時被自己的心矇騙了都還不曉得。不斷地那麼熏,那麼說,結果就誤以為是那樣。比如一再跟你說:“離苦得樂非常困難哪!”熏了幾十遍,就覺得是很難啊,絕對不可能得到。你既然是這樣想,也就會這樣感覺:“是好難啊,非常難啊,五萬年都難以得到。”這實在好笑!不說五萬年,連一個剎那也不要。說我沒得受用啊!真可憐!怎麼會沒得受用呢?處處都是天真受用,還沒受用?說我沒智慧啊,自己不承認,說我肯定沒智慧,講自己有智慧不是在打妄語嗎?他認為自己很謙虛。哪曉得這是作賤自己,這叫“坐在飯籮邊還會餓死的人”。

  • 法是心生的,所以沒有自性。名是心安的,所以都是假的。能生的心都找不到,哪裡有所生的法呢?一切只是幻現,當不得半點真。但也不能偏於假,還是隨緣應物。所以,所謂的生活只不過是隨緣應用。用過就算了,沒什麼要執著的,沒什麼可得的。
  • 見到心不可得,沒什麼要安的,就叫做“安”。這是最關鍵的要點。

入中論自釋37_法無我總義10-智圓法師(益西彭措堪布)
  • 世間的樂並非真樂
  • 《涅槃經》中用功德天和黑暗女一直不離開的比喻來警示我們,樂和苦從沒離開過。

  • 苦樂是自己心假立出來的,並不真實。世俗中的樂和苦是一直相連的。你要想不苦,就不要立什麼樂,不要入那個圈套,你才不受困擾。
  • 你不要計執這個是樂,那個是苦,這適合我,那不適合我。像這樣的二邊都要離開。心一點不隨這些苦樂戲論轉,也就超然物外了。
  • 我們始終沒有反省到,這一切其實只是由自己的心立出的,反而成了這內心戲論的受害者。

  • 以擁有手機的樂為例,大家這樣觀察自己的心先是怎麼假立的,後來又怎麼讓自己迷失。
  • 我們要反思:這樣的樂是自性的樂,還是假立的樂呢?自性的樂指它本身就是樂,如果有了它,就不會成為苦。假立的就是由自己的心假想出來的,沒有什麼實際的樂。看到它只是由自己的心那麼定了一下,做了一個設定,就知道這是假立的。關鍵要看到當時只是一個遍計的心,要找它,什麼也沒有。或者說只是一念那麼認為,什麼也沒有。但我們就在這裡被矇騙了,以致於發生各種各樣的虛假的心情、心態、苦樂感受,其實都是虛假的心。

  • 這裡的要害處,就是要分清真、妄。
  • 只有見到這只是妄想,才真的放下了。這個心是假的,沒有要安的對象,就安完心了。
  • 大家要這樣反省:我不認得本性,偏要在外面找一個虛假的,這不是苦事嗎?
  • 只要你生起了法無我,或一切法不可得的定解,就一定會有洞徹世間萬相的眼光,不會再認為世間法裡還會有一點一滴的實義
  • 心妄動以後都是苦,沒妄動才是樂。
  • 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心作為編程師,雖然是假的,但一經設立之後,我們就按那樣自己變、自己緣,自己作各種判定、安立。
  • 如果對這最初一點看不透,這一念迷進去之後,我們就陷入了世間的緣起鏈。就是一念無明而入了行的衝動,也就有識、有名色等等,虛假的十二緣起就虛假地運轉了,它讓我們一再地沉迷。
  • 實際上你的吃穿住行、名譽地位,方方面面全是你的心認為怎麼可以,就可以了。你要認為還不行,就還不行。沒有別人在立,只是你的心在立。這就是自心“假立”的意思呀!
  • 到底到什麼標準,才能使人的心滿足,其實這本來沒定義的,因為全是由自己的心假定的。
  • 智者先在根本上認識了心的體性,這上面的千差萬別就都知道了。
  • 現在就來觀察,我們內心是怎麼作的假立,又怎麼讓我們不安心。要觀察到:就是這個“假立”,恰恰是不安心的根源。
  • 這個滿意就是你設立的。像這樣,天天都會不安心,天天都要來一遍化妝。天天都演一次——從不安心到所謂的“安心”。你心上這樣的假立,就成了製造你內心無數恐慌的根源。其實,沒什麼心,才是真安心。

  • 哪曉得這就是讓你無數次不安心的根源。如果還執迷不悟,那將繼續無數次恐慌。因為你的心這麼設定了,然後緊執不放,當然一沒達到就恐慌。
  • 又比如這一世演了做母親的假戲,你開始心裡想:我的孩子天天待在我身邊,我就安心了。你的心這麼假立,就成了無數恐慌的根源。只要這個孩子一有走動,一沒打電話,你的心就慌起來了。他要有個閃失,你簡直就沒辦法過了。或者他出家當和尚,那是一想就哭,認為永遠離開了。一想,心裡就糾結,因為達不到你的標準。你時時想,就時時苦了。
  • 其實這一念的設定正是不安心的根子。因為你已經被吊在心假立的標准上了,只要還沒達到就不安心,一降下來就有失落的苦。
  • 中觀應成派的意思就是不立什麼,沒什麼定義,也就超出一切世間心的假立了,心就不安自安。
  • 我們就這樣淪落成了一個“假人”,我們就只是在無數戲論裡不斷地做來做去。心什麼時候安過?還有這種種的心,就沒辦法安。看到了本沒有心,就開始安了。

  • 你得自己問問:“我究竟為什麼事來學佛呢?”回答:“我是要為求個究竟,因為這個世上的事不究竟。
  • 什麼究竟義呢?就是本性是究竟義就因為他的那種求,在還沒見到的時候,一直還在困惑當中,在不安定當中。這個心在求道的時候,還沒有回歸本源,就一直在妄動,一直在不安,等到他一見到了本性,就開始歇下了,得真正的休歇了。

      最初的時候,你就忘記了自己,在外面不斷地流浪,那是一種往外的流浪。但還是老有一種要回來的心,想找回真實的自己、找到本源,這個叫求道的心。實際上,他還是想徹底地回歸的一個意思。

      有這個心就開始在尋覓,你開始為這個而努力,以這種願驅使你去修行,最後回來了,見了本心了,這個是本來的菩提心。這個東西就叫它究竟義。凡是在外面求的全是假的。回來之後,就歸家穩坐、萬事大吉,一切都圓滿,這就叫到達了圓滿。這個到達並不是說原先不圓滿到圓滿,只是回歸,見到本自圓滿。這樣心才能歇下。
  • 所謂的學道為的是這件大事,其他無非是幫助你往這兒靠近。所以我們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回到本心,我們找回自己。真正找回了才能夠真正地歇下,真正地安心。
  • 現在無非是兩件事:一、你要知道客塵是虛假,在這裡面總歸是落空。向外逐求是一個錯誤,這叫背覺合塵
  • 第二,你要決定的就是“自性”,就是你的本性它是本來的意義,所以叫它本來義。這個就是究竟義。意思就是,它是本來圓成的無為法,就像金剛一樣從來沒失壞過。
  • 世俗諦當中,就叫做剎那滅,叫做無常性,叫做沒有而現的虛相。但這還只是世俗諦看一個妄相的問題,如果你勝義諦中看它根本就是不可得的。
  • 我們現在迷就迷在以為眼前的事是真實,而且能夠抓取到、獲取到它,能夠保持住它,或者以為上面真的有這樣那樣的意義。這就是我們的迷失。因為這一念的迷失,我們的行動完全錯誤了。我們在這個上面起了惑業苦的輪轉。基於一念入迷,認眼前的相為真實,這個就是錯亂的源頭。
  • 雖然是這樣流轉,真實中並沒有發生過,所以說十二緣起支也是本來沒有的。既然本來沒有無明、行等,那麼什麼無明滅、行滅等等,也只是觀待流轉立出來的,所以還滅也是本來沒有的。
  • 就是說你的心徹底歇下,不要再妄加分別執著。日常雖然在自己心前還會有這些顯現,但是對它的態度,就是儘管現,心裡無動於衷,了不在意。所以只是幻影而已,你心裡對這個不去執著,也不以為它有什麼意義。你已經看穿了它的時候,不是自身認為它有什麼意義。什麼樣的東西都不著這個法見,不認為真有什麼法。

      但是也要知道,不是落於斷滅。如果落於斷滅,就是你自己立了一個“無”,而且你有意地住在這個“無”上,顯然你就落入斷邊了。
  •  總而言之,你起心去取著它,只是自己的心在鬧。如果識破了這一點,你的心就不會去搞這個了,什麼法見也不立了。在你自心上不立法見,對方說什麼,你也可以跟著他隨便地說,但是你心裡絲毫不認為面前真有什麼法,不管是佛、是魔、是染、是淨、是這、是那……總之就是不立法見。

  • 以“無住”為宗,任何處都像水中按皮球一樣,它不會停在任何一點上,這就叫“無住”。那麼這樣在你日常做任何事情時,這就叫妙道,叫中道。他不會傻傻地認為這是實法,也不會有意地偏空,事情來了用一下做一下就完了,不會有意識地粘在上面。

  • 學佛要決定的就是這兩件事,沒有別的。你一個要知妄,一個要知真。所謂知妄,就是知道“相”是空的。為了讓你趣入這一點,首先針對世俗諦的假相或者錯亂,就要指出常、樂、我、淨都是不對的,讓你的心能夠脫開一些,不是那麼重的執著習氣,你才有希望回歸本性。前面要修加行、修四種厭世心等等,來破除常、樂、我、淨四顛倒心,就是因為你對這世間迷得太深了,所以首先從世俗諦裡面下手。
  • 你的本性,它裡面什麼都圓圓滿滿、現現成成,所以你不必妄求,你要回來。

  • 講法無我總義的時候談的都是大問題,像生死問題、苦樂問題、追求問題,都是關係到我們一生一世,甚至生生世世的生活、修行道路問題,也決定了我們的前程。
  • 這個講稿你們要多次地看,三遍五遍地看,裡面有很深的意思
  • 見解開要很多因緣。
  • 什麼叫開?首先肯定是自己糊塗迷惑,一定要在一定因緣下,忽然間就像繩子解開了一樣。你開的時候當時你的心就知道,心就是開的,忽然間就明朗了。當然這個是思慧上的小事情,不值一提。但是我們現在是需要這個。你要不斷地開,不是開一次,這是很多次都開,不斷地開,心裡有一種豁然開解。這樣很多次之後,你的見解就能真正地確立了。

      現在我們要有一個真正的學的態度,學什麼?就是學我講的東西
  • 什麼事情只要經過七次,就會有效果。一旦你有了七次以上的認定,那你的觀念就會開始轉變,開始意識到這裡面有大問題。只有這個見解上一轉,那麼你的行為才可能調整。
  • 竭儘自己的力量來思維觀察,個人的力量不夠,志同道合的幾個人可以聚在一起,互相討論。也就是要通過大眾的力量,把智慧激發出來,把見解開出來,抉擇出來,這相當重要。

入中論自釋38_法無我總義11-智圓法師(益西彭措堪布)
  • 外求是苦
  • 決定苦樂
    • 大樂不是說外在通過什麼因緣製造樂,而是你本來的狀態。
    • 它的關鍵點就是歇下來
    • 世俗的苦樂是相對安立的,完全是依於你的心
    • 你一直緣著外在的假相上去轉。你自己首先立了一個假的,結果你忘記了,把這個執為是真,之後你一直緣著這個在錯亂,這就叫做得失
  • 生死苦海的真相
    • 生死苦的境界就像大海一樣沒有邊際。這並非指外在有一個無邊的輪迴苦海,而是說眾生內心的虛妄分別無邊無際,停不下來。
    • 眾生一直隨著識浪不斷地飄流,始終陷在這種錯亂的境地當中。這就叫做“此岸”。一旦覺悟,回到本來的真如裡面,就是到了彼岸。

    • 其實,正當處在錯亂中時,本來也沒有生滅、來去、增減、染淨等等。但只要你的夢心不斷,就還會幻現出各種各樣的生死境相。所以,此岸、彼岸不在外面,只在你的一念間。
    • 怎樣才能脫離妄想,回歸本來呢?這就需要心中出現智慧光明。要悟到一切都是空性,才能止息追逐幻塵、起惑造業等的妄動,才能真正回歸。
  • 計執妄心為本性是輪迴的根源
    • 智慧光明,就是指本具的性光顯露,已經還歸法界的真心。
    • 世人不了知本具的智慧光明,一直錯亂地認為攀緣影子的妄心是自己。
    • 《楞嚴經》[1] 所說:“眾生全都計執攀緣心為自己的本性,這就是無始輪轉的根本。”
    • 我們最初由於一念無明,發生了錯亂,之後在無量劫裡面,經過了無數次的串習,形成極為堅固的力量,導致我們現在根本分不清真假。換句話說,對於這種錯亂的造作方式,我們實在串習得太習慣了,以致於現在完全不必刻意,不假思索地自然就會起這種心。
    • 這裡面的每一念妄心,都是由於過去不覺的因緣,偶然間發生的。由於重複的次數太多,你就誤以為這是自己真實的秉性。

    • 凡是因緣生的法,就像空中的雲霧一樣,並不真實。但由於它每一剎那都在現起,剎那不停,你就完全忘記了本來的虛空。一直計執你心中的這些情想分別為真實
    • 這是一個離你最近,最難發現的東西。因為你已經跟它粘合在一起,已經分不出真假,分不出主客了。
    • 這一切都緣於一個根本性的錯亂,也就是妄想本來無性,你卻執為真實。《大涅槃經》說:“我以佛眼遍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
  • 我執是萬惑之源
    • 生死苦海只是一場大夢,這裡的各種境界都只是空花。像是基於自我的種種妄想、追求,對於這樣那樣的事不甘心,耿耿於懷,執著不已;或者各種的焦慮、狂躁,愛恨情仇等等,全部都只是虛妄的情想,本來沒有。
    • 煩惱是一種妄動;以我執生煩惱,就是本心上套了一個無明,之後它就會產生一系列極其精密的虛妄運作。
    • 由於誤認為有“我”,之後的所有反應都會以“我”為中心而發生。這就是我執的運轉規律,我們把它稱為“無明系統”
    • 如果你懂得它的根源、機制、運轉真相,你就會知道,一切都叫做苦的自性。
  •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 除大覺佛陀之外,其餘十法界裡的眾生,都處在輕重不等的幻夢當中。
    • 如果他知道一切都是假的,本來沒有,那麼妄動就自然停歇了,這就叫做寂靜涅槃
    • 《圓覺經》也說:“知是空花,即無輪轉。
    • 本來涅槃,不必再去尋什麼涅槃。本無妄動,一覺就停止了,這就叫做“頓超彼岸,直渡苦海”。
    • 有法的體性就是虛妄分別。這些都只是識的變現,不是外在有什麼東西。如果外在真的有各種生死的設施,那我們就無法解脫了。所以要知道,十方三世裡的無量無邊、層出不窮的現相,生死幻夢當中各種數不清的苦,都基於當下一念無明。只要一念頓斷,反轉過來,一切妄相自然止息。
    • 佛法唯一是向內心尋求的。
    • 諸佛已經徹證真如,同時見到自性中的無量眾生,都還沉溺在幻夢當中無法回歸。像瘋狂者一樣,有著各種各樣虛誑的快樂、痛苦、成功、失敗、貪婬、殘殺等妄動;又要感受各種火燒、水淹、飢餓、焦慮、迷茫等的痛苦;還有那麼多的輪轉墮落、升沈起伏等。

    • 光明的本心就是生命的真義,現前它是每個人都應該精勤努力的地方。
    • 在進入思維之前,須要反复看我的講記。就像學走路,先要靠住一個東西逐漸走出來。而且有哪些方面觸動你的心,那裡就可能有你開解的機緣,你可以再深挖下去,然後會有好消息在裡面。
入中論自釋39_法無我總義12-智圓法師(益西彭措堪布)
  • 萬法並無獨立的自性。因為,它們都是緣起的綜合品,並沒有脫離因緣的獨自的法。
  • 配什麼緣就會顯現什麼。

      這就是空性緣起的表徵。如果水有自性,那就變不成其他。但正因為水無自性,所以遇到種種緣就變成種種。
  • 水不斷地遇緣變化,所以它就是一種無自性的顯現,這就是“幻有”的涵義。
  • 文字無自性
  • 桌面、桌腿等各個支分合成的假相,脫離支分並沒有它。從前後因緣來看,它是由前剎那的桌子、地面等眾緣所合成的,是多個因緣綜合的表現,並非有獨立的它。
  • 這個道理就是“以緣起故,無自性”
  • 一朵花是種子、水、土等眾多因緣和合的演出。花有自性嗎?不是離開種子、水、土等,有獨立的花。只是這幾種因緣說:“我們合作一下。”果然,它們一合作就現出了花。所以花是無自性的。
  • 花就是自然界裡空性的記號,它所表現的就是空性。
  • 聲音是無自性的,它除了只是眾多因緣的綜合表現之外,並沒有獨自成立的實體。

  • 人類都是三種法的合成品。所以人都是幻化,只是自己的業識,加上父精、母血和合成的假相。為什麼說它是假相呢?因為脫離了這三個緣就沒有它
  • 就連前剎那和後剎那都不一樣。每一剎那都是受因緣的支配,所以,你不要認為我的身體有什麼固定的體性, 既然每剎那的現相都是因緣的和合演出,也就全都無自性。同時,每剎那本身又作為一分因緣,和其他因緣和合,又變出下剎那的相。所以,整個世界就是一場又一場因緣生果的幻戲。
  • 只要是因緣的合成品,就知道它無自性。
  • 一切法正現的時候就是空性,只是當時的因緣一聚合,一下子就現出來了。
  • ,音聲是由他緣合成的,所以,此處的“無自性”,是針對“他緣”來說的。

      懂了琴聲的譬喻後,依此類推,就要知道一切音聲都無自性,都是通過物體撞擊等的因緣而產生方方面面都是如此。像是人說話的聲音,外界的風聲、雨聲、車輛運行的聲音等等,都不是單獨的哪個法能出聲音,都是眾因緣合成的。如果聲音是從單獨的哪種因緣裡出來,就應當在那個因緣裡找到它,但事實根本不可能。

  • 再比如說豆腐,它可以容受其他各種味道。把豆腐放在鍋裡燉,然後把鹽、生薑、胡椒、辣椒等等都放進去,自然就會合成一種混合的味道,它沒有不能容受的,所以也是空性。

      意思是說,如果這些蔬菜、豆腐等有自性,那再怎麼加工,都各是各的味道,是一些獨立的事物,不可能容受其他,而合成一種果相。
  • 如果它們有自性,就像A、B、C,每一個都是固定的體性,那再怎麼把它們放在一起,也絲毫不會發生任何變化,還是A、B、C三種法。
  •  “空性”,也叫做“無自性”指諸法由於是因緣合成的,所以沒有自性。
  • 無論水有多少都可以合成,可以容受,就是因為大海無自性。

入中論自釋40_法無我總義13-智圓法師(益西彭措堪布)
  • 有三個字能夠含攝所有的佛法:一、相;二、空;三、性。
  • 一、相

      “自性”的涵義有幾層。第一層,在世間名言裡,對於每一種現相,我們都會定義它的體性,這就叫做“自性”。
  • 對於張三這個人的顯現,就他的每一分上都有一種名言的性質,這些都叫做他的自性。
  • 一切事物都持有自身的體性,這就叫做名言中的“自性”。或者說每個法都有它自身的種種屬性,這是屬於它的體性,不屬於別的法,所以就叫“自性”。意思是說,它自身上的體性不跟其他法混淆。
  • 以上說的是外法,按五蘊來分,全都攝在色蘊當中。內法也一樣,也都有各自不共的體性。大體上看有受想行識四蘊,這其中每一種又有很多,可以細分為無量。
  • 對於身心世界的色受想行識,把它們分開來說為多種多樣,對於這其中的每一個都很精微地定義出它的性相、作用等等,這一系列就是法相教。也就是在相上,對於萬法立定它的涵義、屬性。比如,學百法就是要界定名言中每一種法的性質。它能夠讓我們對於名言中萬法的體性和作用不愚昧,把這些分辨清楚之後,就知道該怎麼轉化、改變等等,也就能夠以此趨吉避凶、離苦得樂。法相所要研究的就是這個問題。
  • 每一種事物都有它的體性,這就叫做名言萬法的自性。我們現在就是在這裡迷失了,也就是你認為名言中的法真實中有自性、是實法。
  • 二、空

      第二層,就是要知道我們誤以為有自性的這些法,在真實中沒有自性。換句話說,現在學“無自性”就是要反轉過來,要從認為名言中“有自性”提升上去,要更深一層地認識到它“無自性”。

  • 一切都是因緣假立的法,就像先前講的譬喻那樣,萬法只是眾因緣演出來的一場場幻戲,不是離開眾因緣之外,單獨有什麼法存在。也因此,正現的時候,也只是一種“詐現”。意思是說,諸法詐現出一種真實的樣子,會讓你感覺,真實的狀況就是現出來那樣,而且有各種各樣的作用。但真正去尋找的時候一點也得不到。
  • 現在說“諸法無自性”,說的就是這些你認為實實在在的一切法本來無自性。

  • 這些全都叫做“產品”,就表明都只是眾因緣的和合產物,僅僅是一種假相。
  • 諸法就是這樣觀待其他,並且還在不斷地生成,生成再生成……這就是一個萬法不斷演變的相續,在這裡就出現了時間。

      “時間”,是觀待事物不斷地生滅而來的萬事萬物只要陷在因果的緣起鏈當中,就必定有它自身的壽命,或者說時間。大到宇宙天體,小到身體上的一個細胞,在這上面都能發現有一個時間的量。

      但事實上,“時間”只是一種假立的概念,因為它完全依附於事物的生滅,一旦脫開了生滅,就沒有時間了。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時間”、“空間”之所以成為人類永遠的主題,就是因為人們都陷在生滅裡了,所以會一直感覺,確實有時間,有空間。但是,真實中連人、事、物都不成立,又哪裡有依於這些而安立的時間、空間呢?
  • “無自性”,這就超出了一切世間的見解。世間見解是計執這些顯現法真實,之後把所有的意義都建立在這上面,一切的想法、行為等等,都圍繞這些在運轉。基於這種錯誤的認識,就會覺得人類在不斷地前進,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不斷地出現新的時代、新的現像等等,其實這只是人們的錯覺
  • 有人想:“有”和“無”不是矛盾嗎?你怎麼前面說諸法“有自性”,後面卻說“無自性”呢?

      一方面說“有自性”,但所謂的“有”並不是實實在在的“有”,而是“有而非有”,或者說是唯識妄現的“有”。也就是,在你的妄識前就會現出這樣的相,因為你內在有這種錯亂的習氣,所以外面就會相應地有這些虛妄的顯現。而且,這種顯現也是絲毫不差的,所以,在你的錯覺裡,它有著相當精準的表現,不會現為其他。這就叫做唯識變現的緣起。

      這樣就知道,諸法在相上最準確的認識就是阿賴耶緣起。如果你能夠深入到唯識這一層,你就開始把握到一切顯現的命脈、要點了。意思是說,由於你的心不斷地發生這樣的假立、耽著,就會在識田裡熏入這樣的種子,等到它成熟時,自然就變現出相應的果相。在這上,因和果一一對應,沒有絲毫的偏差,這就叫“緣起律”。而且,由於是由內的識田裡的種子成熟所變現的,所以叫“內緣起”,不是外在真實有什麼東西。懂了這些,你在法相上就透徹了。

  • 我們可以從非常短暫的兩點事件上看得出來。那就是,當你看到因位和果位相對應的時候,你就要開始明確,它已經在給你透露唯心變現的規律。

      就拿對一個人的觀感來說,如果你不斷地想他的好,這時你就會感覺到,他是個很好的人,他處處都現出很悅意的樣子。反過來,什麼時候你跟他的關係不好了,對他一直起不好的想,那麼他就會現出一種很壞、很惡劣的相。或者,你在辦公室里工作,隨著你當時的心想,你所起的不同的念頭,那麼你當時所處的境地,遭遇的狀況都會有所不同。

      現在也只能從這上面稍微給你透露一點,實際上,名言裡一切顯現,說到底就是唯識。你在因位的時候是這樣在假立、分別,到它成熟的時候就會相應地這樣現。根身器界所攝的一切都是這樣現出來的。

  • 《解深密經》也說“阿陀那識甚深細”
  • 一旦懂了唯識,就知道一切相都是怎麼來的,就是你的心曾經如是假立,到時候就如是變現。
  • 這個範疇裡的事全都叫做“世俗諦”
  • 要知道,我們現在還有妄心,所以在我們妄識前,火就是熱的,而且它還有四十度到一千度的差別。如果你把手伸到一千度的火裡,你的手指馬上就燒沒了,這時候是有利害關係的,所以要趕緊避開。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們在世俗諦中就一定要嚴格地取捨,因為這裡面的任何事都牽涉到緣起律,在你還沒徹底脫離虛妄分別之前,就必須遵循這個規律辦事。
  • 閻羅王的那面業鏡,就是管這些唯識變現的事。任何人造了業,都會真實不虛地在裡面反映,而且會顯現閻羅王來審判你。這就叫做“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即使經過無量百千劫的時間,如果沒有懺悔,已造的業也決定不會消失。

      總之,在名言阿賴耶緣起上,我們的妄識前,的確有這樣的顯現和作用,所以叫做“有自性”,每個法都有它自身的體性。
  • 一切因緣所作法,都無法住到第二剎那,所以有為法都是無常的自性——不常住到第二剎那的體性。任何五取蘊一直都是煩惱種子和苦種子隨逐,都成了苦因,所以有漏法都是苦的自性。
  • 那麼,怎樣才能發現這一點呢?這就要有慧眼能從緣起上看到自性空。像剛才講的幾個眾緣而起的現相,對此你已經有點認識,開始有些相信了,好像那些事就是這樣。然後繼續觀察下去,你會發現一切事物都是如此。這時你就開始非常明白,原來所有因緣合成的事物都沒有自性,因為它不是自己成立的,而是各種因緣和合的表現。

      這個問題,你要一直盯在這個來龍去脈上看:前剎那幾個因緣一和合,之後立即就現出了它。過去不觀察的時候,感覺它有自性、有自體,但實際上,它就是幾種因緣一合,現出來的幻相。更直接地說,它不過是幾個因緣的綜合表現,並不是脫開因緣另外有它。
  • “自性”這個詞很妙
  • 自”非常關鍵的原因就在這裡,對此應當好好體會。

  • 這裡一定要懂得緣起,不懂“緣起”就不會明白“自性空”。“緣起”就是眾緣和合的意思。所謂的“孤因不成,獨緣不現”就是這個意思。單獨的因出不來任何事物,單獨的緣也現不來,但只要因緣一和合,立即就現出新的事物。
  • 三、性

  • 六祖大師聽到《金剛經》,當下就徹悟了。他發覺了自性本自清淨、本無生滅、具足一切、本無動搖、能生萬法
  • 如來藏是平等的、周遍的、本來清淨,自性光明

      從消極上說,如來藏“本來清淨”。也就是過去幻夢裡的一切本來無有,所以,你儘管放心,本性並沒有受任何染污,只不過做了一場大夢而已。這叫做“空如來藏”

      分別來看:它不落任何邊。有為法由於受到因緣的限制,就會表現出這樣那樣的單面的相,這就叫做“邊”。意思是,它一定會落在一個邊,落在一種定相上。而如來藏是大無為法,所以不落任何邊。

  • 它是無生無滅的常住的法。既然不是因緣所生,也不觀待任何法,那就沒有生。沒有生,也就不會有什麼滅。所以我們可以給它取名為“常住”。《涅槃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從積極方面來說,如來藏“自性光明”。意思是說,這個空的體上面有一種力,這是本自具足的力用(“力”和“用”是一個意思)。這就叫“不空如來藏”
  • 二轉說的“空”,跟三轉說的“明”是說一個本體上的事,不是在講兩個東西。只不過眾生在認識的過程中,暫時還不能一步到位,也因此,要一步步地說,這樣把眾生漸次接引上來。所以,你不要認為月稱菩薩講的《入中論》,跟彌勒菩薩的《寶性論》有什麼矛盾,二者本來是無二圓融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有海諸有情。」慈力國王迴向偈

此偈是世尊在因地轉為慈力國王佈施自己血肉時的迴向偈,我們這樣隨學而回向,可以得到殊勝的加持。公案的緣起是這樣的:當時,慈力國王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教導瞻部洲臣民行持十善法,因此以人血肉維生的惡性魔鬼與羅剎,無法侵害人民而獲取飲食,導致身體日漸羸弱且飢渴難耐。其中有五個夜叉前往王官,向國王乞求慈悲憐憫賜予人的血肉。慈力王聽完彼等訴說後,立即對這些夜叉生起無偽的大悲心。他隨即出自身血,割自骨肉而佈施。五夜叉喝飽食足菩薩血肉後心滿意足,並自然從此息滅危害眾生之暴虐心,在慈力王面前懺悔惡業,歡喜受教。此時慈力王又發願道:“我現在以血肉滿足你們,待我成佛時,願我能以清淨戒律、等持、智慧遣除你等貪、嗔、痴三毒,使你等夜叉皆獲安樂涅盤。”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此福已得一切智”等一頌的原文。可以這樣理解:我現在用自己的血肉來滿足和利益你們,以此福徳(此福)願我將來獲得一切智智佛果之後(已得一切智),摧毀一切二障過患之怨敵(摧伏一切過患敵),在生老病死三有苦海中的一切有情,願我能夠度脫彼等(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有海諸有情)。果然,後來釋迦牟尼佛成佛時,五夜叉就成為當時的五比丘,在世尊第一次轉輪時,五比丘同獲聖果。

「願我生生遇明師,飽餐妙法甘露味,十地五道功德滿,速疾證得金剛持。」《菩提道次第攝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