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30

第122.首楞嚴卷09.明想陰境:別明發相十種融通妄想。

  在〔小止觀〕講到魔境,它有一個判斷方法:

  你在打坐當中,突然間有一尊佛跟你說法。那你怎麽判斷這個法是正法,還是顛倒之法,你怎麽判斷?當然我們沒辦法判斷,魔王他要來跟你說法,他一定是精心設計過的,他剛好是抓到你的要害,你貪什麽他就順你的意思。但是〔小止觀〕說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法,我沒辦法判斷你說的法是對是錯,但是你可以感覺一下,我在打坐的時候,心是寂靜明了的,你給我說法以後,我突然間擾動不安;這個法進入到我心中以後,我突然間擾動不安,這就有問題了!這個法怎麽樣呢?跟你原來的戒定慧是不隨順。我打坐打得很好,佛陀跟我說法以後我的禪定更深,智慧更加的明了,我的明了性更強,寂靜性更重,這法跟你的心中一接觸,對你是加分的效果,這個法是隨順戒定慧,那當然是正法。

 

  我在修戒定慧,你說的法也是戒定慧,那麽兩個加在一起是不是會加分!我在修戒定慧,你給我說法以後,我突然間產生擾動不安,那你說這是不是有問題?這是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這個人他跟你說的法,聽了以後跟本經說的法不一樣,那你就要警惕心了。總而言之,魔王就是要「洗滌本心」,要把你的心轉到「易入邪悟」,他的目的就在此,他要破壞你所有的功德,先讓你起顛倒,這個意思。

第121.首楞嚴經卷09.明想陰境:別明發相十種融通妄想。

 當我們在修學《首愣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的心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這種相貌(天台宗)智者大師給與一個名詞叫做「從假入空」。雖然其目標是趨向我空法空的真如,但是還要通過五陰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叫「從假入空」。這當中就揀別二乘人的空觀是「滅色起空」,二乘人是把五陰的整個作用給完全消滅掉,而另外證得空性,所以我們叫偏空的思想。(天台宗)的從假入空,〔禪宗〕有一句話講的好就叫做「就路還家」。我們無始來從家裡面一念不覺生起顛倒,就往外跑,真如不守自性!就把這五陰的身心給創造出來,走出一條生死的道路出來,現在想回家怎麽辦呢?沒有其他的路,就是這一條路,你還得乖乖的從這生死的路,回過頭來,去回到你本家。

 

  我們從一念的清淨心,把自己的色受想行識身心世界創造出來,你現在想回家,你還得面對你過去所累積的這種身心世界,所有的因緣你都要面對。所以我們一念的正念真如生起的時候,就會跟過去所累積的五陰的身心世界的種子,這種真妄交攻而出現很多的所謂的魔境。當然魔境雖多,但是對治的方法只有一個,倓虛老和尚說修學保持「不迷、不取、不動」這六字真言!這個「不迷」就是智慧觀照;「不取」就是禪定;「不動」就是持戒,當然關鍵還是在不迷。所以佛陀必須預先的說出想陰魔境的相貌,讓我們能夠事先的了知而能夠生起不迷,才能夠做到不動。

 

  這一科是如來說明想陰的十種魔境,這個「想」就是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時,會有一種取相分別。前科的受陰只是前五識的一種直接的感受,而想陰就偏重在第六意識的想像,偏重在心中的想像,這當中分成三科。

2020/8/29

第120.首楞嚴卷9.明受陰境:別明發相十種虛明妄想。

 【辛五、失守生憂】

這一科是講到什麼狀態呢?是「失守生憂」這個「失守」就是我們在修止觀的過程當中是進退失守,進也進不得,退也退不得。就是有時候我們用功不得力,我們要退到昨天的妄想已經不可能,因為妄想那種執著已經被破壞了,但是要進求新的功德又沒有成就。在這進退失守的過程當中,這個修行人會產生一個什麽樣的感受呢?有憂愁恐懼的心情出現,這種憂愁恐懼心態一旦出現的時候,沒有好好的控制,可能就會著魔。

(發端現相)『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歷覽二際,自生艱險,

       於心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

       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

  (發端現相)在修習禪定開智慧的過程中,這個修習止觀的人,他的色陰窮盡了,而受陰的現前。這個人在佛堂用功的時出現什麽相貌呢?「新證未獲,故心已亡」就是他過去的妄想執著已經被破壞了,但是他所追求的目標,那種調伏受陰的功德卻還沒有出現。這時他的內心正經歷到過去心已破,新的功德還沒有成就,這樣的一個中間的過程「自生艱險」;突然間感到不知如何是好,一種莫名恐怖的心出現,而且這種恐怖當中夾帶了一種無窮無盡的憂愁。這種恐怖跟憂愁加起來是什麽樣的心態呢?佛陀講出一個譬喻:「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就像一個人坐在火燒的鐵床一樣,他是非常的痛苦,又好像一個人吃到毒藥,毒發以後那種痛苦,當然這個痛苦不是色身的痛苦,是內心的痛苦,因為他不知道如何是好,前途茫茫,但是他又不能往後退,退也不是,進也不是,這時候有無窮無盡的憂愁跟恐怖生起。

第119.首楞嚴經卷9.明受陰境:別明發相十種虛明妄想。

 我們一個生死凡夫習慣性的心態就是一種攀緣心,我們的心不習慣向內安住,而是習慣向外面去攀緣、去執著。在整個攀緣的過程當中,佛陀把它整個活動的範圍,分成五個相貌就是「色受想行識」。在這五陰的因緣當中的攀緣可以分兩部份:

 

  第一、比較微細的就是識、行、想,這三個是較微細的。我們的心在識陰、想陰、行陰活動的時候,我們會把它執著為自我。什麽叫做「我」呢?就是那一念心當中能夠了別的、能夠造作的、能夠去做任何想像的,那個就是「我」,以這樣來當作自我。

 

  第二、比較粗顯的就是受陰跟色陰,我們痛苦與快樂的感受,還有我們整個外在的四大、內四大等等,這個我們習慣性把它當作「我所」,就是「我所受用」的。不管是我或者是我所,總而言之,這個「心」就在五陰中攀緣,而累積很多很多的相狀,而這相狀就是一種生死的力量、那種有漏的種子。

 

  所以當我們修《首愣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開始「正念真如」,我們觀照現前一念心性當體「即空、即假、即中」的時候,這個時候內心是無相的。這種無相的心跟有相的心一接觸的時候,這所謂的「真妄交攻」就把過去的這種五陰的種子逼出來,當然這當中每一個人各式各樣的不同。

 

  總而言之,我們在整個迴光返照,把心帶回家的過程當中,你會看到很多很多,你過去很熟悉的相狀會出現,而這時候正是我們生命要轉變的一個關鍵。如果你能夠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你就能夠安全的走過去;如果你是一念的妄動,心隨境轉,那你可能會被打回原地,甚至於著魔,乃至於來世墮落等等。這是很重要的一科,當我們的五陰身心世界要轉變的過程,我們過去的五陰一定要先逼出來,這地方大家要保持警覺。

 

  這以下是講受陰,什麽叫「受」呢?其實就是一種六根的作用,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產生很多很多的感受。這當中有苦、樂、憂、喜、捨五種的感受,這個五種受陰境。

淨空法師:【不競爭,今天生活過不去?沒那個話。你能夠忍,你就能過去。】


 念佛要有功夫,功夫是什麼?把這個世界放下,沒有留戀,沒有牽掛,這才行。如果還有牽掛,還有留戀,這個麻煩大了,這是一條繩索把我們捆在這裡,你離不開。

2020年3月24日 面對現今的疫情,有些同學不怕,有些同學非常害怕,如何幫助這些害怕的同學?- 淨空老法師

 

法音宣流-第6集 (下集)   第二個問題,澳洲淨宗學院法師們提的,面對現今的疫情,有些同學不怕,有些同學非常害怕,如何幫助這些害怕的同學?   同修不要怕。有人問過我怕不怕,我不怕。幫助同學,同學要像我,從早到晚阿彌陀佛,快快樂樂。你要不隨著阿彌陀佛走,你就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最可怕。我們從早到晚許許多多的妄念從哪來?胡思亂想來的,這妄想。人要沒有妄想,多自在!沒有妄想可以做得到,多想阿彌陀佛,好!想阿彌陀佛,每天都想佛、都念佛,多自在!

2020/8/25

每天警示一遍,今生不空過!!!


每天警示一遍,今生不空過!

恭錄自  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168集)

2015-09-19

文|自了法師

剩下的時間不多了,要不要拼一拼?無量劫就拼這麼一回!今天我有沒有把握往生,到臨終的時候,是否依然沒有把握?但願不要如此。多問問自己:照我今天的狀態,我能往生嗎?這一天空過了,天天如此,這一年便空過;這一年空過了,年年如此,這一生便空過。

空過的定義是什麼?沒有取得往生的把握,就叫空過。上半生,已經空過了;下半生,我們仍然要空過嗎?之前十年,已經空過了;接下來十年,我們仍然要空過嗎?過去的一年,已經空過了;接下來的一年,我們仍然要空過嗎?空過的結果太可怕:隨業流轉,受苦無量。

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要反問自己:今天我有沒有求往生的念頭?今天我動過求往生的念頭嗎?我們常常太忙,忙得把生死大事、往生大事徹底忘卻。

我們習慣於沉浸在各式各樣的以今生為主題的一系列瑣事中來消磨時間,習慣於用各式各樣的與生死無關的不急之務來掩蓋念佛求往生的大事。糊糊塗塗的活著,不知活著幹什麼;糊糊塗塗的死去,不知死後去哪裡。從古至今多少人這樣走過?無數。


2020/8/23

第118.首楞嚴經卷9.明色陰境:別明發相十種堅固妄想。

 對治方法:「不作聖心,名善境界」假設你以平常心面對,這個是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這裡我們要說明一下:我今天把佛像執著是真實的,產生執著,怎麽就會著魔呢?著魔的意思就是說因為你心動,你心一動就有機可乘。我們前面說過,你修止觀的時候,很多人是不同意的,魔王不同意,你的冤親債主當然也不同意。過去生我們曾經造了共業,大家都是隨順生死之流,你現在要逆生死流而要順真如之流,他當然不同意啊!他不同意,他平常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你一直正念真如,真如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沒有人敢靠近的,但是這時候你仁者心動,他就有隙可乘。

....

對治方法:你只要不作聖道的執著,繼續把心再帶回家,繼續的觀照,這是好境界;假設你執著是真實的功德,開始打妄想,那你就很可能受到群魔的干擾而墮入魔道。

第117.首楞嚴經卷9.明色陰境:別明發相十種堅固妄想。

 當我們在修學《首愣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力量,第一、是一種真實的力量,第二、是一種虛妄的力量,這兩種力量都會產生出來。

 

  所謂「真實的力量」:就是我們每當遇境逢緣的時候,我們的心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觀照我們現前一念心性當下「即空、即假、即中」。所謂的「即空」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是無有少法可得的;所謂的「即假」就是觀照這一念清淨的本性,它本來具足無量的功能德用,等待我們去開發;「即中」就是空有同時,空有無礙。所以你一念心性開始不向外攀緣,而開始迴光返照,去觀照你一念心性的「空假中」的時候,你內心當中產生一種隨順於真如本性的力量,所以這種力量叫做真實的力量。

 

  所謂「虛妄的力量」:就是我們過去的「無明妄想」,這當中有兩種的差別:第一、「迷真起妄」前面經文說過,我們因為迷失真如本性的平等法界,而在生命當中產生了對立,我跟你是不一樣的,你跟我也不一樣,產生能所的對立以後,這是一種愚癡的心所,這是比較微細的。第二、「心隨妄轉」迷真起妄以後再心隨妄轉,在對立當中又產生了愛取煩惱,就開始造業,然後流轉生死。所謂「虛妄的力量」就是第一、是「愚癡」,第二、是「愛取」。

2020/8/22

第116.首楞嚴經卷9.正明魔動因由,勸誡迷悟得失。

 五陰魔境並不是在我們散亂的階段出現,這是在修止觀時所產生的。我們過去心是「心隨妄轉」,我們習慣上是隨順於我們的妄想而活動,現在突然間在妄想當中又創造一種正念的力量,這種真實的力量跟妄想的力量,當然是漢賊不兩立,真妄不兩立,就會產生真妄交攻。在真妄交攻當中就會有很多的事情出現。你看有些人他打坐打到突然間痛哭流涕,有些人打坐到突然間非常歡喜,其實這些都是有問題;也就是說在修行當中越平常是越對的,突然間不對勁,那就是有問題,因為他的心不平常。

 

  在不對勁當中有兩種情況:第一、是外在外力的干擾,如果你是禪定功夫很深,那當然是魔王來干擾你,一般人當然就是鬼神魑魅來迷惑你,有外在的魔境來干擾,就是有外力的誘惑。第二、是我們內心自己的邪見產生的。

第115.首楞嚴經.卷9.示阿修羅趣.勸真修除三惑.

 本經的修學重點我們把它歸納起來,簡單的講就是要「破妄顯真」,破除我們的無明妄想,開顯真實的心性。這當中從經文上來看,佛陀是以「顯真」為正行,也就是說在面對我們的身心世界,五蘊諸法的時候,首先你遇到狀況,第一件事情是「把心帶回家」。你一定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用空假中三觀的智慧來照我們一念心性,所謂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先把我們這一念心性的整個體性先開顯出來,然後在那個地方安住,所以「正念真如」等於是開顯心性。開顯心性以後接下來就是要「破妄」,這個「妄」在本經的整個內涵說是有粗細的差別,第一個粗顯的妄想就是殺盜婬妄的煩惱,這部份我們是用嚴持四重的戒法來加以對治。第二個妄就是比較微細的,就是有所得的攀緣心,那無明的妄動,這一部份就持呪,持《愣嚴神呪》來息滅我們這種攀緣的無明擾動。

 

  所以本經是以「正念真如」的理觀為正行,以持戒誦咒事修來破妄當作助行。這個正助雙行來達到我們「破妄顯真,轉凡成聖」的效果。

第114.首楞嚴卷9.明不還五天及無色界四空天相.

 這個「苦樂兩滅」正是說明這捨念的相貌,他因為捨心的堅定,對於苦受跟樂受在心中完全消失,他不管遇到什麽境界,他也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鬥心不交」這個「不交」就是不再生起。這「鬥心」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我們追求快樂跟痛苦的心,他不再生起,而且他也不再追求。也就是說他離開了苦樂,他完全沒有後悔的心。這個「鬥心」古德說因為我們凡夫厭惡苦惱追求安樂,所以心中有所爭鬥,我們看到痛苦會要排斥,看到安樂想要追求,這就是鬥心。他那一念捨心,在整個無煩天當中已經生起。

  這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凡夫的捨心是靠禪定來攝持的,而聖人的捨心除了禪定以外,多了一個我空的智慧。他能夠知道在捨心當中,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凡夫的捨​​心當中有一個自我意識,就是「我」不捨心,還有那個我在,聖人的捨心是我空的相應。這無煩天內心沒有煩惱的擾動,特別的清涼。

2020/8/16

菩菩公園(佛學動漫)

 http://pupupark.com/

第113.首楞嚴卷9.明色界: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四天及不還五天,

 這一大科是佛陀給我們開示,在三界六道輪迴當中的差別因果,說為什麽這個眾生他會受生到三惡道去?為什麽這個眾生會往生到人天去?是說明這些差別的因緣。古德有一段開示說「六道之昇沉,在戒定之有無;出世之解脫,在教乘之急緩。」我們判斷一個人的功德從兩方面來看:

 

  第一、你要決定他在六道當中的昇沉,去看他的持戒跟禪定的功德。本經所強調的持戒是講四根本重戒。說你對於四根本重戒有所毀破,那你就到三惡道去;你的四根本重戒能夠好好的持守,你就能夠往生到人道及欲界的諸天,更進一步有禪定的功德,那你就得到色界無色界,這種殊勝的禪定光明的果報。所以我們看一個人,他來生到底是在六道當中的昇沉,是看他內心的「戒波羅蜜」跟「定波羅蜜」這兩部份來決定的。

 

  第二、我們看這個人是不是有這種出世解脫的力量,那就必須看他的乘,就是他智慧的觀照,本經說的「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他那個「我空法空」的智慧是不是能夠當下照破現前「一念無明」妄想,就是說「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現前一念的妄想是本來不存在的,而我們眾生本俱的一念心性是本來具足。這一部份的觀照力量跟那份的堅持,那就決定你的解脫的快慢。

 

  本經在前面講的整個修行當中,是以「智慧」的觀照,「正念真如」為正行;以「持戒誦咒」保住我們的人天為助行,這就是「善根」跟「福德」兩個都要具足,說是「戒乘俱集」。

2020/8/15

第112.首楞嚴卷8.示天趣:別示六欲天之相.卷9.色界初禅三天

 兜率天跟西方淨土是有差別,諸位你去讀《阿彌陀經通贊疏》是窺基大師作的。他列出了十種差別,我們講其中一種,窺基大師說:

 

  兜率天的內院跟西方淨土差在哪裡?

  西方淨土叫『淨土』,彌陀的法身所變現的。所以你到那個地方完全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所接觸的每一花一草,你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因為它是清淨法身變現的。

 

  兜率天是業力所感的,你要念佛念法念僧,對不起!外境沒辦法幫助你,你要自己心中,自己生起正念。不可能說你聽到一個音聲,看到一棵樹就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不可能!所以兜率天叫「穢土」。窺基大師說:穢土中的淨土。他的本質是穢土,因為有彌勒菩薩說法,所以叫穢土中的淨土,這地方的區別。

 

第111.首楞嚴卷8.示仙趣:人中煉心,壽千萬歲,斯亦輪迴,妄想流轉.

 本經在發明生命的緣起,它主要的思想就是講到「真如緣起」,所謂的「真如」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我們的現前一念心性它能夠受染淨諸法的熏習,而顯現十法界的差別果報,所謂的「不思議熏而不思議變」。那麼我們的一念心性在受熏的過程當中,有兩個地方的差別:

 

  第一、約它的體性來說,是清淨本然週徧法界,這一部份是不變的,它不隨過去現在未來的改變。

 

  第二、約著作用來說,它在不變的當中,它有隨緣的作用,這個因緣法我們講是「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即假」就是在講這個隨緣的作用,那麼這個「即假」的因緣變化,從本經上來看有兩個因素,會主導著我們生命的昇沉第一個、就是你的思想,我們經常生起一個如理作意的觀照,我們在生命當中會產生一種「正氣」,這時候我們的生命是往上超生的。你看你遇境逢緣的時候,你經常用理智來觀照,這個人他的身心是輕飄的,臨終的時候是往上飄的第二個、相反的我們遇境逢緣的時候是用對五蘊身心的一種情執,這情執在本經上說是一種貪愛之水,你就會累積很多這種水,這個水是往低處流是往下降。

 

  所以本經它認為影響我們生命昇沉的第一個因素,就是你思想的迷悟,這個是影響你在整個三界的總報。本經講得很清楚,你完全是純情的就直接墮入阿鼻地獄,情想均等就做人,當然人也是各式各樣,你是怎麽樣的執著,你就做什麽樣的人。如果是純想,你是一種理智非常高的人,臨命終直接生到天上去。

 

  所以完全是用內心的迷悟,來決定你整個三界的總報,這是第一個,我們講親因緣,或者講主要的因緣。第二個、再考慮你的善惡的業力這影響到你的別報,你做為一個人,人當中也有快樂也有痛苦,這個因素就是由業力的熏習來影響。所以在本經中是以思想的迷悟為一個主要的因素,以善惡業力的熏習當作次要因素;也就是說以思想決定我們的總報,以業力來影響我們的別報。

2020/8/9

第110.首楞嚴經卷8.示人趣:宿債酬畢,復形人道.

 【己四、示人趣】

  這個「人」就是忍耐的意思「人者忍也」!因為人道的眾生,相對於三惡道的眾生,他比較有一些智慧,所以對於順逆的境界有堪忍性,可以忍受,這叫做人。這地方講的人,主要的來源是指從三惡道受苦以後又來到人間的這一部份的因緣來說,叫人趣。


 【庚一、總標】

 

(反復徵償)『 復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酬,

       此等眾生還復為人,反徵其剩。』

 

  阿難!從前面畜生道的眾生,牠的果報體幹什麽呢?是酬償先債。我們前面過講鬼道是酬償習氣,畜生是酬償過去的宿債,有物債跟命債兩種。他過去生做畜生的時候,在償債的過程當中,假設發生一件事情叫「分越所酬」他本來是欠你財物,比方說他過去生做牛做馬,他沒欠你命債,牠只欠你財物,牠一輩子為你工作,你還把牠殺了,這就是過份的超越牠所應當酬償的債。牠身為一隻牛來報答你,來酬償你過去的財物,牠沒有欠你命債,結果你把牠的體力用完以後把牠殺掉了,那麼對著這畜生來說,牠是分越所酬,牠超過牠應該去酬償的部份;就是這個討債的人討得太過份了,這怎麽辦呢?這時候就反過來再討回去啦!「此等眾生還復為人」;在過去生被討得超過份的這些畜生道眾生就還變成人,反過來徵收牠所被討得過份的這一部份。因為牠過去世是畜生,為你工作,你還把牠殺死了,那你欠牠一條命債,牠有這樣的「分越所酬」的因緣,牠就投生到人道,來討回牠所超過的部份。

 

  這以上講的是約討債的人,以下第二段是還債的人,他應該怎麽還呢?他過去生把人家討得太過份,那應該怎麽辦呢?

第109.首楞嚴卷8.示餓鬼趣,受諸鬼形。示畜生趣,酬其宿債.

 這是講鬼道眾生,是怎麽來的?

  惡業因緣:「是諸眾生」說這麽多的眾生為什麽墮入鬼道呢?主要的因緣是「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這地方特別指的是過去在人道的時候,我們知道六道當中只有人道,有強大造業的力量。你研究《唯識》你就知道,其餘的六道大部分都在受果報,他那個第六意識是暗鈍的。所以「非破律儀」,他在過去生是做人的時候,這個「非」就是毀謗,破見;這個「破」就是他破戒了,破壞聲聞戒的律儀,或者是毀謗,或者是破戒;犯菩薩戒也犯了大乘的三聚淨戒,這是他違犯了戒法。其次「毀佛涅槃」這是毀謗大乘的佛法,甚深的不生不滅的涅槃真理,他說這大乘的真實道理不是佛所宣說的,這就是毀佛涅槃,破壞大家對大乘甚深法門的信心。乃至於「諸餘雜業」就是其他種種的十惡業等等。這是講他過去所造的​​罪因。


  果報:「歷劫燒然,後還罪畢,受諸鬼形。」他造這麽重的罪,他當然第一件事情先到地獄去,在地獄當中受了多生多劫猛火的燒然之苦,後還罪畢,把罪業消滅了以後,他還有剩餘的罪業跟習氣就「受諸鬼形」,以鬼道的身形來償還他剩餘的罪業跟習氣。這是講到他墮入鬼道的因緣。

2020/8/8

第108.首楞嚴經卷8.示地獄趣:地獄眾生,受六交報.

 (第四、味報)是舌根的「嚐」味的功能。

(第五、觸報)這個觸就是身根,以接觸東西來造業。

(第六、思報)

這個「六交報」我們以簡單的作一個總結:

  一個臨命終的人,他要墮落到三惡道去,第一個、他的相貌一定是下墜的,因為造罪是依止情,這前面講過,因為情愛來造作,情愛是屬於下墜相。所以我們做夢的時候,夢到一個人往下墜這不是好事情,這個人造了功德相,你的色身是輕飄的,所以你如果修行的過程當中,感到內心覺得很沉悶,這就是煩惱跟罪業的相狀;一個功德很強的人,他的身心感到很輕安,因為功德是輕飄的。所以臨命終的時候,現出下墜相,這是一種墮落的相狀。第二個、他一定是怖畏相狀、恐懼的,他不可能很安穩的。這兩種相狀。

 

  蕅益大師一再強調果報,說果報是「因緣所生,非本來有」,這個觀念很重要。「非本來有」就是說它是因緣生,它當然也可能因為我們清淨的因緣而消滅。諸法因緣生,也會因為我們覺悟了因緣而諸法因緣滅。

【庚三、總結】因果的根源做總結。

第107.首楞嚴卷8.示地獄趣:地獄眾生造十種習因,受六交報.

 佛教的因緣觀大小乘是不太一樣的,小乘的「因緣觀」是從業感而安立的緣起,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是由身口意的造作所創造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業感緣起」。那麼業感緣起就建立了一個善惡的因果,它的不圓滿的地方就是說,業感緣起的思考模式還是一種對立的,善惡對立、染淨對立,有我就沒有你​​,有生死就沒有涅槃,有涅槃就沒有生死。所以業感緣起到最後會使令修行人在修習我空觀而趨向於偏空的涅槃,所以這業感緣起所帶動的思考是偏重於斷惡這部份,因為他趨向於偏空涅槃的時候,修習一切波羅蜜的善法,廣度一切眾生變成沒有意義,因為你最後的結果是偏空涅槃,所以說「業感緣起」是一個對立的思考。

2020/8/2

第106.首楞嚴經.卷8.示地獄趣:地獄眾生造十種習因.

 (第四、瞋習)
  瞋習是對於苦苦聚,憎恚為性,不安穩惡行所依為業。這個瞋恚是對於痛苦的,不如意的事情產生瞋恚,而產生一種躁動的惡行,來當作一個業,一個造作的業。

(總標)『四者瞋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

     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鉞鎗鋸。』

為什麽會起瞋呢?「瞋習交衝」主要是瞋習的互相作用;「瞋」指現行,「習」是種子,交互作用產生一個「衝」,這個「衝」就是一種對立跟衝突,這對立衝突正是瞋的相貌,

  造業相:「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依止瞋的相貌就發動了業力,就產生了一個忤逆,你障礙我,我也障礙你,彼此互相的障礙對方。彼此忤逆相續不停止,就產生什麽樣的相貌呢?「心熱發火,鑄氣為金」,瞋本身就是火,但是瞋生起的時候會帶動氣,我們講生氣、生氣嘛!所以火跟氣的和合,就成就一個「金」,一個金屬出來,就是火又有氣兩個和合產生金。這是他造業的時候,已經累積成一個金。

第105.首楞嚴卷8.別釋地獄果報的因跟果: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我們這一科,今天的主題來看,我覺得佛陀他用的方法,是怎樣改變心態!他從兩方面來改變:

  第一、他要你先了解這個果報的痛苦,你要怖畏當來的果報。你看每一個煩惱都有一個結果,菩薩看到這個結果的時候就生大怖畏想。我們要改造煩惱,如果對這煩惱所帶來的後果一點都不怕,那你很難改變!本經課程接下來,我們就要開講的整個「十習因,六交報」,就是你要先怖畏當來的果報,生起怖畏果報想。

  第二、對因地產生出離之想,你對煩惱跟罪業產生厭離心,我從今以後不再起貪瞋痴了,你要有這種厭離的想。然後你再生起「空觀」的對治,觀察你內心當中「本來就沒有」這個煩惱,那個時候才有力量。也就是說我們雖然平時經常修空觀、修不淨觀、修無常觀,但是因為我們對這煩惱的結果沒有產生怖畏,所以我們沒有力道,那個決心不夠。

  所以在修假觀當中,我們先觀察痛苦的結果,然​​後再找尋痛苦之因,先對結果產生怖畏,再對因地產生厭離。那你這個「怖畏心、厭離心」成就以後,你就容易修行上路了。

  以下是佛陀怎麽引導我們對煩惱跟罪業,乃至於整個痛苦果報產生怖畏心、厭離心。
------------------------------------------------
  【庚二、別釋】別釋地獄果報的因跟果。
  (分二:辛一、明十因。辛二、明六報)

2020/8/1

第104.首楞嚴經卷8.佛说七趣:明純雜昇沉,依想超昇,依情墜落。

這一段的「想」我們再說明一下:
  我們一路看來,你要超昇比較高的境界,想是不夠的,要達到純想的時候還加一個「思」,五徧行裡面「觸、作意、受、想、思」。我們常說「思想」,其實這個觀念不對,應該是「想思」,「思」就是一種決定性的造作。比方很多人說,我內心存有善念就好了!我幹麻要受戒呢?不一樣!你沒有受戒,你對於持戒這件事是存在這個「想」,我很想要做善事。但是你受完戒以後,這個就到「思」了,我一定要造善業。

  諸位知道「想跟思」有什麽差別?
  「思」是一種增上意樂。為什麽我們淨土宗一定要發願!我為什麽要發願呢?「我覺得這很好」就好!「淨土很好」就好!不可以!因為你「很想要往生」這個叫做想;「我一定要往生」這個叫思。這個地方有所不同。

  當然這裡就是說,你內心的堅定的力量,這個是成敗的關鍵,那種「堅持」。我們修行人最關鍵就是...每一個人都會修行,但是那個力道有所不同。你看懺公師父對善法的堅持,我們比起來就差一截的,當然這就是善根的問題。那麽這「思」是怎麽來的?為什麽他能夠堅持,而我們就沒辦法堅持呢?智慧淺深有差別,就在那個勝解,對功德法的勝解。

  我自己參加佛七,我有這種感覺,你看我們同樣是依止佛號來抗拒煩惱,以一念抵萬念,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同樣大家每一個來打佛七的人都是妄想紛飛的才來打佛七,沒有一個人是寂靜來打佛七,都是在這個妄想打滾了很久,沒辦法了到佛堂去,好!把佛號提起來,欸!有些人一下子就上路了,有些人他念了七天還是老樣子,佛號總是建立不起來。關鍵在哪裡?就是你沒有堅持佛號嘛!堅持佛號,妄想就消失!那個堅持的力量來自於哪裡呢?來自於對生命的勝解,來自於對淨土功德的勝解,那種堅定的理解。

第103.首楞嚴經.卷8.借破戒惡法為問端而廣示七趣差別.

當我們在修學《首愣嚴王三昧》的時候,要注意兩個重點:

  第一個、你內心安住的問題,我們講「云何應住」。菩薩道的發心,我們不能夠住在外在的因緣,因為外境是變化的,外境是用來歷練的,是不可安住的。所以整個菩提心當中你的所緣境不能緣事相而發心,而要依你的真如理性而發起菩提心。就好像說我們今天跟敵人作戰,你雙腳的腳跟一定要先站穩,你腳跟沒有站穩,你什麽事都不能做,自己就先跌倒。本經的重要點就是依止不生滅心,發自內心的那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第一個、以理性而住,以真如為住。

  第二個、就是調伏的問題,當我們發心了以後,我們開始歷緣對境來調伏內心的煩惱,這個時候所依止的智慧就是空假中三觀的智慧,使令我們能夠「不偏空、不著有」而順入中道。

  在整個歷練的過程中,其實他是要有一個所緣境的發心,是從內心發心,但是在歷事練心的時候,他是要有以下這兩個所緣境

  第一個、菩薩所緣的是「佛法界」,依止覺悟的心所顯現的清淨的功德莊嚴,這一部分本經講的不多。在上一科我們講到修學位次,菩薩的乾慧地,乃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本經有略略的帶過,當然整個內涵沒有像《法華經》、《華嚴經》講佛法界那麽的殊勝,那麽的詳細。這是菩薩的第一個所緣境,就是「佛法界」。

  第二個、就是「眾生法界」,眾生依止迷惑顛倒的心,所捏造出來的惑業苦,這一部分本經反而講的非常清楚。佛陀很有耐性的、很詳細的把眾生依止無量的煩惱,造了差別無量的業力,所顯現的整個六道輪迴的果報,從這一科開始就詳細的分別解說。

  這當中我們從蕅益大師的開示,本科就是所謂的「借破戒惡法為問端而廣示七趣的差別」,這科的安立,阿難尊者的請問,佛陀的回答。蕅益大師認為有兩層意思,大家在進入經文之前要先了解,當我們在面對眾生法界的惑業苦的時候:

  第一層意思,佛陀是要我們怖畏當來的果報,對果報先產生怖畏,特別是對三惡道的苦,本經講得非常的詳細。我們看到當來的果報,我們現在就產生一種怖畏的心情,這第一點。

  第二層意思、對於惡因產生厭離,我們對果報產生怖畏,我們對煩惱的活動就會想要對治它、想要厭離它,我們就不喜歡煩惱。而有這樣出離的念頭正是一個修行的動力,我們因為怖畏果報,所以我們才會厭離我們當下的煩惱,厭離當下的煩惱,我們才會用空假中三觀的智慧去對治。


  所以說,本科主要的宗趣有兩個:第一、讓我們怖畏當來的惡果。第二、讓我們厭離當下的惡因。這是蕅益大師把它分為這兩個重點。
念佛往生真實不虛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