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止觀〕講到魔境,它有一個判斷方法:
你在打坐當中,突然間有一尊佛跟你說法。那你怎麽判斷這個法是正法,還是顛倒之法,你怎麽判斷?當然我們沒辦法判斷,魔王他要來跟你說法,他一定是精心設計過的,他剛好是抓到你的要害,你貪什麽他就順你的意思。但是〔小止觀〕說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法,我沒辦法判斷你說的法是對是錯,但是你可以感覺一下,我在打坐的時候,心是寂靜明了的,你給我說法以後,我突然間擾動不安;這個法進入到我心中以後,我突然間擾動不安,這就有問題了!這個法怎麽樣呢?跟你原來的戒定慧是不隨順。我打坐打得很好,佛陀跟我說法以後我的禪定更深,智慧更加的明了,我的明了性更強,寂靜性更重,這法跟你的心中一接觸,對你是加分的效果,這個法是隨順戒定慧,那當然是正法。
我在修戒定慧,你說的法也是戒定慧,那麽兩個加在一起是不是會加分!我在修戒定慧,你給我說法以後,我突然間產生擾動不安,那你說這是不是有問題?這是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這個人他跟你說的法,聽了以後跟本經說的法不一樣,那你就要警惕心了。總而言之,魔王就是要「洗滌本心」,要把你的心轉到「易入邪悟」,他的目的就在此,他要破壞你所有的功德,先讓你起顛倒,這個意思。
這一段經文,說著魔的因緣是「貪求感應」。其實感應道交,在很多的本尊法門當中,都是有這樣的一種功德相。我們說﹝淨土法門﹞也是感應道交!你為什麽往生淨土?當然不是我們的力量,是佛力加被;佛力加被當然是要感應道交,因「心力跟佛力」的感應道交,才能夠產生臨終的接引。所以感應道交沒有錯,錯就在「貪求」這兩個字,很多法門你一貪求就不對了。
《印光大師文鈔》講一段事蹟:有一個念佛人很精進,他寫一封信給印光大師,他說:我一定要在多久的時間證得念佛三昧,我一定要念到阿彌陀佛親自現身為止。印光大師說:你已經是通身魔氣氛。念佛怎麽能夠念到說整天希望佛現身呢!在所有的修行當中,印光大師強調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
著魔的因緣:著魔,每一個人因想法各式各樣,但是有一個共同點,他的問題點在哪裡呢?「因中求果」就是他在因地耕耘的過程當中,結果還沒有出現,他就預先去執著這功德要趕快出現,問題在這個地方。當然你會這麼說:大乘佛法也是要先發菩提心的啊!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是要有所求,的確要有所求!你要無所求,那你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才是對整個功德無所求。但是諸位要知道!我們有所求是什麽求呢?是在無所求的基礎之下而有所求,是在無住的情況之下而生心。不是你一開始就有所求,這是不對的!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講《楞嚴經》的前面三卷半。告訴我們「云何應住」?
以「不生滅心」為住,不生滅心裡面哪有什麽東西呢?我們是站在不生滅心的角度來修止修觀,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一開始就有所求,你就忘失了你不生滅的因地,問題在這個地方,你就跟妄想在一起了。
我們心中有理想抱負,我們為了追求解脫而修行,為了往生淨土而修行,但是功夫提起來的時候,心中只有所緣境,在你一旦功夫現前的時候,什麽都不能想。你在修行過程當中,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問題了!修行的態度「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所以這個地方要清楚、要清楚!功德不是求來的,是修來的,也就是說該是你的,你不要去求,還是你的,你越求越沒有、越求越沒有。因為你一求的時候,你就是心外攀緣,就把你的根本功德忘了,結果弄到你自己著魔,是這個意思,你不要求功德自然顯現,是這個態度。
我說實在,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最大的忌諱就是還沒有成就的功德,你想去追求,這個是大忌!你不去追求它自然出現,你一追求就沒有了,世間上就這麽妙的。所以我們常說「老實念佛」莫捏怪。我們能夠把心中安住在佛號,你有一心不亂的功德,你自然「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很自然的水到渠成。但是你還沒有成就之前,你就胡思亂想,怎麽怎麽的…,你就容易著魔。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清楚,感應道交是功德相,沒有錯的,錯在「貪求感應」想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