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15

第112.首楞嚴卷8.示天趣:別示六欲天之相.卷9.色界初禅三天

 兜率天跟西方淨土是有差別,諸位你去讀《阿彌陀經通贊疏》是窺基大師作的。他列出了十種差別,我們講其中一種,窺基大師說:

 

  兜率天的內院跟西方淨土差在哪裡?

  西方淨土叫『淨土』,彌陀的法身所變現的。所以你到那個地方完全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所接觸的每一花一草,你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因為它是清淨法身變現的。

 

  兜率天是業力所感的,你要念佛念法念僧,對不起!外境沒辦法幫助你,你要自己心中,自己生起正念。不可能說你聽到一個音聲,看到一棵樹就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不可能!所以兜率天叫「穢土」。窺基大師說:穢土中的淨土。他的本質是穢土,因為有彌勒菩薩說法,所以叫穢土中的淨土,這地方的區別。

 

  極樂世界是淨土中的淨土,他真的是淨土,身為一個淨土不能是業力所變現的,眾生共業所感的這不能當淨土,那算什麽淨土呢?那是有漏的五塵。所以你看極樂世界的人,你看看《阿彌陀經》極樂世界的人沒有所謂的都攝六根這件事情!幹嘛都攝六根呢?他眼根看到一個東西,他就生起菩提心,他耳朵聽到音聲也生起菩提心。娑婆世界不可以,娑婆世界的修行在六根門頭要完全關起來,要「內​​觀」,因為你活在穢土,這個五塵是擾動相。所以大家要很清楚,兜率天是有彌勒菩薩說法,但還是屬於穢土,它是「穢土中的淨土」。

...
講到這裡我們會看到對整個六欲天的分別判定,基本上是以男女的慾望來做判定。為什麽這樣講呢?因為「淫欲」是在整個六道輪迴當中,是一個生死的根本。所以它直接牽動的是整個六道的昇沉,因為它是個根本,所有的慾望都是跟這個有關係,從這個淫欲開展出來。所以這六欲天越是往上婬欲越淡薄,在這個四天王天他是完全一樣,忉利天他就是抱一抱就算了​​,燄摩天就是牽手,兜率天就是笑一笑,化樂天是熟視,他化自在天是暫時一看,這是越上越淡薄。
...

 這個「六欲界」的名稱是怎麽來的呢?他主要有三種欲望:男女的欲望、飲食的慾望跟睡眠的欲望。但這個地方特別的一個指標性,是以男女的欲望來作指標,本經講這六天男女的欲望有兩種的差別:

  

  第一、「形雖出動」。說要往生到諸天,這個「形」就是色身,他的色身要對於欲望要出,要有少分的出離婬欲的擾動之行,要有少分的出離,要是完全是投入在婬欲當中,那當然這個人不可能生天,「形雖出動」他的色身要有少分的出離的力量。

 

  這一段圓瑛老和尚他把「形雖出動」分成六種差別,他說:第一、「四天王天」的動,只有內動沒有外動,就是說他的動是有章法的,自己的夫妻他是有散動擾動,夫妻以外的,他是絕對不能動,他的動是有章法的動。第二、「忉利天」雖有內動,漸漸的輕微,雖然還有煩惱的活動,但是他的次數減少很多了、淡薄了。第三、「燄摩天」的遇境方動,去無思惟,燄摩天他不但是內動減少,他是要有環境來刺激他的時候他才動,平常的時候他是沒有這個念頭。第四、「兜率天」的心中寂靜,境迫不違,他平常的心是完全寂靜,真的是外境不斷的逼迫他,他只好隨順一下,兜率天完全的是被動配合。第五、「化樂天」是雖有欲境,交中無味,雖然有欲境的活動,但是他整個過程當中是索然無味。第六、「他化自在天」是色身雖合,內心超越,他完全是超然物外。所以「六欲界」的動還有六種差別,總而言之,他已經能夠少分的去出離婬欲,也就是說他能夠去訶責,訶責婬欲的過失,是不淨的、是苦的等等。

 

  第二、「心跡尚交」。蕅益大師說:什麽叫心跡尚交?「心」指內心,「跡」指的是色身。也就是說他的身心世界還有相交之事。「形雖出動」是讚歎他這個人已經不簡單了,已經有點出離婬欲煩惱的力量,但是還是不能完全的避免婬欲的煩惱。

 

  蕅益大師把這六天分成兩類,他說:「下四天,身心俱交」也就是說從四天王天乃至於兜率天,這種情況身心俱交;但是上二天,化樂天跟他化自在天,是身交心不交。講到六欲天因為都還有男女欲望,心跡尚交的事情,所以總名為欲界。

...

前面講到六欲天都還有三種慾望。色界以去,完全沒有男女的慾望,沒有飲食的慾望,沒有睡眠的慾望,完全是以禪定的法樂為食。講色界這一類的天人雖然有禪定的攝受能夠禪悅為食,但是他還有色身的存在,他那個色身有兩種功德,第一、充滿了光明。第二、他的形質特別的殊勝,他完全是只有童男之相,沒有男女相,因為沒有婬欲心,所以招感的果報體就沒有女眾之相,完全是童男之相,完全是化生,而且充滿光明,而且形質特別的殊勝。色界就是形容他的色身光明殊勝,叫做色界。

...

總結:前面三種的天已經成就這種殊勝身心之流,因為他已經離開欲界的粗重污濁的心身,產生一種安樂精妙的身心。他這種身心世界一切苦惱所不能逼,他沒有欲界八苦的逼迫,也沒有三苦當中苦苦的逼迫,當然他還有無常敗壞之苦,還有微細的行苦。雖然他沒有真實的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出世的三昧,但是在他一念寂靜的心中「諸漏不動」,已經能夠調伏世間的慾漏,名為「初禪」。

 

  「初禪」我們叫做「離生喜樂地」,離開了「生」就是三界的粗重的身心,而產生一種跟喜樂相應的身心。智者大師在《法界次第初門》他說:初禪具足五德,五種功德:第一、覺。第二、觀。第三、喜。第四、樂。第五、心一境性。初禪是有覺觀的,他的覺觀是怎麽來的呢?智者大師解釋說有兩種覺觀的意思:第一、從欲界到初禪最重要的覺觀是什麼?要訶責五欲。第二、他必須用不淨觀,也就是說他要觀察我們眾生為什麽貪愛色身?因為我們產生顛倒,我們一直認為色身是清淨美妙的;所以在覺觀當中,他就如實的觀察色身,其實把這一層皮剝開以後,把肉也剝開,我們看到的色身,是膿血屎尿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內。

 

  他以不淨的覺觀來訶責欲愛的煩惱,所以他成就禪定的時候他的覺觀還在,而且他不斷的保留(下面會說),因為初禪的特點雖得禪定,但是並不堅固,到二禪這覺觀就沒有了。他要隨時用「覺觀」來訶責五欲來保護他的禪定,所以你看初禪在大三災現前的時候,火燒初禪,為什麽?因為覺觀之火,他還有覺觀嘛,所以他心中還有微細的念頭在動,他招感了初禪之火。「喜」他有歡喜心。「樂」喜跟樂都是快樂的,樂是比較微細,喜是比較粗。「心一境性」禪定的相貌,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的安住,這是禪定的相貌「心一境性」。這以上是講整個初禪的相貌。到二禪以去就沒有覺觀,二禪以去也沒有前五識的活動。

 

  這地方的調伏煩惱,跟佛陀經常在講經的時候說,他都沒有修「真實三昧」,這是什麽意思?佛陀在訶責「欲界諸天」他們在調伏煩惱的時候,或者是「色界天」在調伏煩惱的時候,都有一句話說:「他們沒有真修三昧」,這什麽意思呢?

 

  他們雖然用不淨觀來訶責煩惱,但是他沒有真實的「正念真如」。正念真如的思想就是說,你要相信你的自性是清淨的,你本來就沒有煩惱。所以我們在調伏煩惱的時候的一個思想,我們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煩惱的角度來調伏煩惱;我們要懺悔業障是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我們要了生死,要站在什麽樣的角度呢?要站在本來就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這個是整個《首楞嚴經》的核心思想,從「本來無一物」而建立整個戒定慧,以「無住為本」而生起戒定慧的修學。

 

  你加上這個觀念,這個初禪就不是初禪了,你加上這個觀念二禪就不只是二禪,那是整個菩薩道。所以修行就是一念之間,你一念之間提昇了,你所修的法門全部提升。但是問題是他不能夠「正念真如」,他就只能夠活在那麼一個小範圍裡面對治煩惱,還是以生滅心來對治煩惱,那當然效果就有限,站在本來就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就糟糕了!那等於就是兩個人在那邊對抗,那這就很難跳脫出來。這觀念就在這個地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