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修學《首愣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力量,第一、是一種真實的力量,第二、是一種虛妄的力量,這兩種力量都會產生出來。
所謂「真實的力量」:就是我們每當遇境逢緣的時候,我們的心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觀照我們現前一念心性當下「即空、即假、即中」。所謂的「即空」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是無有少法可得的;所謂的「即假」就是觀照這一念清淨的本性,它本來具足無量的功能德用,等待我們去開發;「即中」就是空有同時,空有無礙。所以你一念心性開始不向外攀緣,而開始迴光返照,去觀照你一念心性的「空假中」的時候,你內心當中產生一種隨順於真如本性的力量,所以這種力量叫做真實的力量。
所謂「虛妄的力量」:就是我們過去的「無明妄想」,這當中有兩種的差別:第一、「迷真起妄」前面經文說過,我們因為迷失真如本性的平等法界,而在生命當中產生了對立,我跟你是不一樣的,你跟我也不一樣,產生能所的對立以後,這是一種愚癡的心所,這是比較微細的。第二、「心隨妄轉」迷真起妄以後再心隨妄轉,在對立當中又產生了愛取煩惱,就開始造業,然後流轉生死。所謂「虛妄的力量」就是第一、是「愚癡」,第二、是「愛取」。
當這個真實的功德跟虛妄的力量接觸的時候「真妄交攻」。什麽叫「真妄交攻」呢?就是真實的力量它會去逼迫虛妄的力量,當然虛妄的力量它也不會放過你,它也會去逼迫你在正念真如過程當中真實的力量,真妄彼此互相的逼迫,這時候就會產生五陰魔境出來。假設我們這當中不能產生覺察,可能就會產生很大的過失,輕者破壞你的止觀的功德,嚴重的話就墮入魔道,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謹慎小心。
佛陀在接下來講【別明境發之相】。
【戊二、別明境發之相】如來各別的說明,這五陰的魔境顯發的相狀:
(分五:己一、明色陰境。己二、明受陰境。己三、明想陰境。
己四、明行陰境。己五、明識陰境。)
【己一、明色陰境】色陰包括了五根、六塵,內五根跟外六塵。
(分三:庚一、總示陰相。庚二、別明發相。庚三、結過勸示)
【庚一、總示陰相】佛陀先攏總的顯示色陰的相狀。
(分四:辛一、牒示圓通正行。辛二、正示色陰區宇。
辛三、懸示色陰盡相。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
《首愣嚴經》的道場有兩個,蕅益大師說:第一、是個事相的道場,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你要建一個八角的《愣嚴壇場》,這個是事相的。第二、是理體的道場,你在佛堂當中,或者歷緣對境當中,你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的心要把方向轉過來,迴光返照,觀照你一念心性當下「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一念心性」就是我們的道場。
蕅益大師說在末法時代,我們應該以「理體道場」為根本,因為事相是很難具足的,這《愣嚴壇場》不容易具足的,但是要以理體的道場為本。就是你現在應該要把你本具的那一念清淨的本性把它現出來,然後在那個地方安住,這個就是「汝坐道場」,不要跟隨無明妄想而轉!安住道場以後做什麽事呢?「銷落諸念」就是你要慢慢從無明妄想的心,把心帶回家,安住在一念心性以後,開始慢慢的修這「空假中」三觀,來銷亡謝這個落諸多的妄念。
「銷落諸念」這一句,圓瑛老法師講得比較清楚他說:其實這一句講的是「脫塵」。我們的根塵識,最外一層是塵,先脫塵,再脫根,最後再脫識。在根塵識都脫落了以後,這時「迥脫根塵,靈光獨耀,真如現前 」。總之這地方特別指的是,初學者你先不要管外境的變化,就是「銷落諸念」,你的心不管外境是生滅的、動盪的、是寂靜的,你完全把外境放下。
「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這地方指的是一種功德之相,前面「銷落諸念」是指他的一個修行的過程,這以下「其念若盡」是講他的功德。是什麽功德呢?就以耳根來說是「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色陰妄念已經窮盡了。海公講一個譬喻說:什麽叫「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就是一個人住在房子裡面,屋子外面是刮風下雨,屋子裡面一點動靜都沒有,你很清楚外面是刮風是在下雨,但是你的心完全不隨外境而轉,而且房子裡面什麽風雨都沒有,這地方就是「其念若盡」。
這時候心中已經能夠脫離比較粗重的妄想,再不被外境所牽動影響,別人對我們的讚歎誹謗,各式各樣順逆的境相來刺激我們,但我們已經慢慢遠離跟這外境執取能夠慢慢脫離它了,不一定要跟它在一起了,這時候「一切精明」內心是精純明了。
這時又是什麽相貌呢?「動靜不移,憶忘如一。」這個「動靜不移」是約著耳根來說,耳根不再攀緣外在的動靜二相,乃至於意根不再攀緣生滅二相。「憶」就是憶念,我們想到過去的快樂痛苦,「忘」就是忘掉了種種的因緣;不管你想起什麽事,不管你忘記什麽事,這個意根完全是如如不動,因為六根已經慢慢脫離六塵的繫縛。這個時候內心「當住此處入三摩地」,什麽叫「當住此處」?就是前面所說的離念精明「則諸離念,一切精明」,他已經慢慢遠離跟外境攀緣的那個妄念,那麼內心精純明了,你就在這一念的精純明了之心,就在這個地方「云何應住!」就在這一念心住,住下去,繼續的用功下去。
這地方正是說明,你一個修行的依止處,首先你要先遠離六塵,你不能跟六塵再打交道了。當然我們在過去的修學當中,一個初學者還是假借六塵修學。初學者,你看你要看佛像才能夠拜佛,你要創造一個音聲你才能夠攝心,聽自己的音聲。但是這部《愣嚴經》不是講這個意思,要開始迴光返照,脫離六塵,然後把心帶回家,開始走向回家的道路。這時候內心當中是非常的「寂靜而明了,明了而寂靜」,就在這個地方住下去,繼續的用功下去。這以上是先說明修學「圓通的正行」,不再隨外在的六塵而轉。
【辛二、正示色陰區宇】
前面講的是指能觀的智慧,就是空假中三觀,來觀照現前一念的明了精純的心性,然後不斷的觀進去,越觀越深,這是講到能觀的智慧。這以下是講到所觀之境,你所破的是什麽?就是「色陰」。
「色陰區宇」的這個「區宇」怎麽說呢?就是一種極限。一個人他本來自由自在,但是被關在房子裡面,四邊有牆壁,上面有屋頂,這個人就跑不出去了;比喻我們這一念心性,無始劫來被這根塵識所障礙。因為我們的心識已經產生執著了,有我法二執,所以我們一定要依止「根」去攀緣六塵,才能夠產生了別的識。那現在我們要把這根塵識破壞掉,把這「區宇」對我們一念心性的障礙破壞掉,這就是「色陰區宇」。這種障礙我們看經文就清楚…
...
眼睛雖然打開,但是「處大幽暗」就是理觀雖成,但事修未就,這個事相的障礙還是在。因為他眼睛打開了,但是他還是處在一個非常黑暗,什麽都看不到的暗房間當中;這就比喻說一個修學過程,他在回家的路當中,他已經打開了眼睛,但是旁邊處處的障礙還沒有消滅。所以說「精性妙淨,心未發光」,他這個六根的精妙之性,「根性」也就是我們說的「真如本性」,還是被色陰所障礙,而不能生起種種廣大的妙用,這就是「色陰區宇」。
色陰主要是講六塵跟五根。什麽叫做「區宇」?解釋一下: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是無障礙的,但是我們習慣性老是跟外境在一起,比方以眼睛來說,我們就會被明暗相所障礙,我們光明的時候看不到黑暗,黑暗的時候也看不到光明,面對明暗二相這種對立相,所以我們的六根永遠活在對立。這就是說我們雖然修止觀了,但是我們的障礙猶存,所以必須要等待把它慢慢的破除。
.....
我們之所以被色陰所障礙,其實是過去生當中的一念的堅固妄想,以為其根本。蕅益大師說什麽是「堅固妄想」?簡單的說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比方我們以眼根來說,我們看到東西它有遠近的差別,凡夫所見不過分寸,我們一個牆壁就看不過去了;阿羅漢所見他觀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羅果,他能夠看整個大千世界;菩薩能夠看見百千萬個大千世界;佛陀能夠照見無量無邊,無窮盡的三千世界。同樣一念心性,眾生本具,諸佛所證,同樣一念心性,為什麽所見就有這麽多的差別呢?因為妄想有輕重差別,我們妄想打得比較重,所以我們的障礙就比較深;阿羅漢的妄想就比較輕薄,所以他看得就更遠了;菩薩的妄想就更輕薄,佛陀是完全沒有妄想。所以說,當我們的堅固妄想慢慢輕薄的時候,我們在六根對六塵接觸時,我們對六塵這種執取就淡薄,產生的六根的妙用就更加的廣大。
舉出公案來說明:
〔禪宗〕有個公案說德山禪師。德山禪師他去參訪龍潭禪師,他走了很長遠的路,到達龍潭禪師道場的時候,天色已經黑了。所以龍潭禪師說:你不遠千里而來,有事請我們明天再談,就先安排他掛單。這時德山禪師手上拿著一根火蠟燭就要走到他的房間去,龍潭禪師帶路就走在前面,德山禪師走在後面拿著火蠟燭,走著、走著,龍潭禪師突然間轉過身來!用嘴巴吹口氣把蠟燭火給吹滅,火光滅以後,德山禪師「當下開悟」。
因為本來是光明相,突然間!變成黑暗相。這表示什麽呢?我們一念心性是假借六根門頭才能表達出來的,在眼睛叫做見性,在耳叫聞性;見性有不變義與隨緣義,它本不變是清淨的,但是它隨緣,跟隨黑暗的因緣見到黑暗相,隨光明的因緣見到光明相。所以當這黑暗相現前的時候,德山禪師當下「迴光返照」,為什麽我能見到光明!又能夠見到黑暗?那個能見是誰!那個能見的明了性!你從什麽地方來?「迴光返照,當下開悟」就這意思。也就是說其實我們的明相跟暗相,這都是妄想所變現的,這是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是本來就沒有明暗、本來就沒有動靜,它是「豎窮三際,橫徧十方」。你看佛陀一念心性,佛陀的心可以回到無窮盡的過去,他可以看到現在的色陰,他可以看到昨天的色陰、前天的色陰,他沒有空間相,他也沒有時間相。佛陀在空間中能夠觀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下多少雨滴,佛陀清清楚楚,因為他沒有妄想,所以他完全沒有障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