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13

第128.首楞嚴卷10.明識陰境:別明發相十種顛倒妄想。

 善男子在正念真如把心帶回家的過程中,他的行陰窮盡是什麽相貌呢?

  「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這時候一切有為世間的體性,包括幽隱清微的生滅擾動之相,而這種擾動之相是一切有情眾生一種生滅的根元,叫「同分生機」;這個「機」就是生命那種活動的開始,像一個開關一樣,你一打開就開始活動,你把它關掉它就不活動。這整個生命活動的根元,突然間完全破壞了。

 

  這個是什麽意思呢?「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解釋「補特伽羅」就是有情眾生。有情眾生當中那種深沉微細生命的「綱紐」開關,生命流動的開關消滅了。「酬業深脈,感應懸絕」,為了酬答業力的這種微細的流動,這個行陰整個消滅了,也就是說整個三界因果的感應,完全斷除窮盡了;這個「感應」就是因果的感應,完全斷除窮盡了。

 

  這一段經文,我們再解釋「行陰」到底它扮演什麽角色呢?

  「行陰」我們不容易感覺,譬如我現在有一個感受,有一個想法,這個很容易清楚。那行陰是代表什麽呢?我們常常說,生命是一個無止盡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從現在也會流到未來!既然是水流,有時候這波浪打得很漂亮,有的波浪打得很醜陋,這我們就不管。問題是那個水流為什麽會流動,它為什麽會從過去流到現在?也會從現在流到未來!那個水流波浪的力量是怎麽來的?我們看大海波浪不斷的在動,那個動力是哪裡來的?生命的水流它的波浪力就是行陰,所以行陰一破壞的時候…我們前面在講〈耳根圓通〉的時候,講「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個就是;「生滅」就是行陰破壞以後,這個「寂滅」就第八識現前,第八識是一個寂滅,無波浪但有微細流動的水。

 

  當然這個地方還不是真實的心性,所以古人說:「莫謂無念便​​是道,無念猶隔一重關」,這個「無念」其實就是第八識現前。真如不是無念,真如是無住而生心,它無念中而有念,有念中又是無念,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但是在行陰破壞以後的確這個修行者他完全進入到一個無念的狀態,因為他生命的水流的力量完全被破壞了,這是「酬業深脈,感應懸絕」,那個推動因果招感的那個因果的力量完全消​​滅,這時候叫做「行陰窮盡」。

-----------------------------------------------------

「識陰」表現在我們整個身心世界是怎麽回事呢?

  「六根虛靜,無復馳逸」這個六根當中的見聞嗅嘗覺知,說什麽叫做「虛」呢?就是不再有感受,受陰破壞了叫虛,他已經不受一切法;「靜」就是寂靜,不再有妄想,想陰破壞叫做靜。「無復馳逸」就是不再有生滅遷流,這就是行陰破壞了。所以在整個見聞嗅嘗覺知的受想行三陰完全消滅。「內外湛明」所以他的內六根外六塵,是湛然光明合為一體,所以「入無所入」就是內六根、外六塵完全是沒有能所對立的差別。

 

  「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他能夠深達十方世界中有情的十二類眾生,「受命元由」生死流轉以來他的根元在哪裡?當然根元就是第八識,因為第八識有執受嘛!他能夠觀察生命執受的根元,而且不再招感三界的果報。

 

  「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沈,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在整個十方世界中,已經在諸生命的差別當中找到一個共同點。這個共同點指的是什麽呢?古德解釋說:識陰的共同點就是「六已銷、一未亡」,因為我們過去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六根的障礙破壞了,但是一精明現前。但是這個一精明,還不是真實的真如本性,所以這個「一」還沒有銷亡,但是六根已經銷亡了。

 

  「精色不沈」第八識的精明之色已經不再隱沒不現,而是分明的現前,這個「識精元明」清楚的現前;「發現幽秘」這個識陰微細的相狀也完全發明出來,這個就是識陰的相貌「識陰區宇」。

 

  《唯識學》認為生命的緣起是有「三能變」,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以後,變成阿賴耶識叫「初能變」;然後變成第七意識叫「二能變」執我,有一個我的感覺;到了前六識「三能變」開始對外境了別。而這樣的一個第八識正是我們很微細、很微細的障礙。從《唯識》的角度,萬法唯識,所變現的萬法是無量差別的,但是能變現的心識是沒有差別的,而這能變現的心識正是第八識現前,所變現的萬法完全消失,完全攝用歸體了。這時候生命只剩下一個「明了寂靜,寂靜又明了」的心識,但是這個無念的心識還不是真如,還有一個薄薄的障礙存在,還有一個根本無明,一念的妄動存在。但是他已經把整個生命的差別相完全消滅了,所以在整個十方世界當中「已獲其同」。

 

  三能變:(1)異熟能變,又稱第一能變、初能變,即第八阿賴耶識。(2)思量能變,又稱第二能變,即指第七末那識。(3)了境能變,又稱第三能變,全稱了別境能變,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

---------------------------------------------

 

  這個識陰是怎麽來的?是「罔象虛無」,這個「罔象」指的是似有非有、似無非無,一種如幻如化的假相;非有非無是「罔象」指的是作用,「虛無」指的是它的體性是空寂的。一種違背真如的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本經用「罔象、虛無」這兩句話來形容第八識是非常的恰當。因為第八識的功能就是集起,在因中集合前七識的種子,在果中它生起前七識的現前;從因地上它集合前七識的種子,所以它是虛無的,它體性是不真實。什麽叫第八識?就是有很多、很多的種子集合在一起叫第八識,它沒有實體的。比方說,什麽叫淨律學佛院?就是有很多人集合在一起叫淨律學佛院,如果這些人全部散開,就沒有淨律學佛院了。淨律學佛院這個假名是安立在很多人集合在一起,產生一定的作用才叫做淨律學佛院。第八識就是把我們過去善惡的功能集合在一起才叫第八識,所以它的體性是虛無的,它變現作用的時候是罔象的,是如幻如化的。所以你從「罔象、虛無」這兩個字,你就能夠去體驗第八識的體性跟相狀。

----------------------------------------

這個就是安立了第一個有所得心,以第八識當作一切法生起之因,安立所歸果,也以第八識為一切眾生最後皈依之果,違了大乘的圓通真如本性,而背離了涅槃的功德,生在外道種性。

 

  這段經文「非因計因」,認為第八識是能生,一切萬法是所生。這句話學《唯識》的人會覺得,對啊!《唯識學》就是這樣講,你怎麽說他是外道呢?

 

  我們還是那一句話,佛法講「萬法唯識」,是要破唯識的,說(唯識學)它是安立唯識學以後是破唯識的。佛陀告訴我們第八識變現一切法這是不正常的,有情眾生的根本就是第八識嘛!所以佛陀講出這句話的時候,是說這是不正常,是你要破的,但是外道是認為這是正常的。同樣講這句話,口氣不同,諸位懂這意思嗎?外道認為第八識變現一切萬法這就是真實相。佛陀說的「萬法唯識」是因為你顛倒,所以你才有阿賴耶識,所以你要把阿賴耶識破掉。

 

  蕅益大師講一句話講得好:

  「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阿賴耶識是生死的根本,佛陀是把這個根本講出來,佛陀的目的要你把這根本拔掉!外道是認為把這根本當真實。講的話口氣一樣,但是目的不一樣,所以諸位要體會。他講這句話跟《唯識學》講的話完全一樣,但是唯識講這句話的目的是要破它的,外道是要建立它的。

---------------------------------------------

 蕅益大師有一句話形容這個知見他說:「本是心生天地,今者反謂天地生人。」這個觀念就是說,天地間有一個能生的第八識,創造了我們,它也主宰了我們,這個就是天地。這是我們中國說的天地,所以我們自己的吉凶禍福,我們自己作不了主。是誰作主呢?天地鬼神作主,而這天地鬼神是常住不變的,我是生滅的,我死了以後,我還回到天地去,我就排班,等到天地下次再把我創造出來,這樣是錯誤的!

 

  就是說我們的心把天地創造出來,不是天地把我們創造出來。這個思想在中國的演變,不但是印度有這個思想,中國的文化也有這種思想。你看孔夫子他所弘傳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道統從什麽地方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不要講太遠,近處就是周朝的周公所安立的道法。

 

  周公對中國文化最大的貢獻在哪裡呢?

  他改變人對生命的態度。商朝要滅亡的時候,周文王領兵來討伐商朝,只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將商紂王給滅掉了。滅掉以後,這時周公就招集整個幹部會議,檢討殷商這麽強大的國家一個月就滅亡了,這是怎麽回事呢?一個月不是很長,因為古時候都是用走路的,從這個地方到打仗的地方要走好幾個禮拜,幾乎是一打商紂王就滅掉了。後來發覺,商朝的思想模式有問題,商朝的文化是以神為本,他認為人是沒有價值的,所以商朝為什麽到最後失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周公安立的,他認為商朝之所以會滅亡,是因為失掉民心。比方說他為了祭祀,他可以殺很多人來供養神,他以神為本,他不把人當一回事,遇到災難天上出現兇災,就把那些人全部殺死,供養鬼神。所以他完全失掉民心。

 

  這時候周公把文化改變了,他安立以人為本,在商朝他們的信仰,是敬仰天地鬼神。到周公的時候,他提出一個觀念很重要,他說:「禍福無門,惟人自招。」你的吉凶禍福跟鬼神沒有關係,天地不能主導你,是你自己作主,他安立以人為本。所以為什麽儒家思想安立了仁義道德又制禮作樂,他就告訴我們自己,你的吉凶禍福是你自己作主的,儒家思想是打破過去以神為本的思想。以前是尊重鬼神崇拜,到了周公以後,開始建立個人修養,一個人好好的修行,你自然能夠創造你的生命,所以人的吉凶禍福跟天地鬼神是完全沒有關係的,這一點對整個中國文化的改變貢獻非常大,而孔夫子就是繼承這個思想,以人為本的思想。當然佛法更高明,佛法是以佛為本,不是從人的善念,它是觀照到人的佛性的那個覺性。

 

  這種思想不管在古中國或者在印度最古老的思想就是天地鬼神創造萬物,主導著萬物的思想,這種就是所謂的「常非常執」。

---------------------------------------------------------

佛法把一切萬物是分成三類,因緣法是不能混濫的:第一、是有情眾生,他是有生機也有知覺,有生機有生長功能,他也有感受想法,這是有情眾生。第二、是無情的草木,無情的草木是有生機而沒有知覺,有生長功能,但是它沒有知覺。第三、是山河大地水火,是沒有生機也沒有知覺,這三種的差別。這個人是三種完全混濫,草木也有知覺,人也有知覺,人死了以後變草木,草木以後變成人。

 

  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個思想是佛性跟法性互相混濫。蕅益大師說:你在迷的時候,佛性就是佛性,法性就是法性,這兩個不同;佛性是有知覺的,法性是沒有知覺的,在迷的時候是這樣。你要悟了時候,法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法性。在我們凡夫顛倒的心,你不能夠說法性就是佛性,不能這樣講。這一段就是說,法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法性,從凡夫的角度這觀念是錯誤的。

 

  第八識的整個執著它是越來越微細,等於是探討整個生命的根元,從生命的根元當中,安立了我執跟法執的差別,這兩個觀念而已,不是我執就是法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