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19

第130.首楞嚴卷10.斥邪結正,廣答五陰本妄想。

 第一、訶責前面八種外道的邪見,叫做「中途成狂,因依迷惑」的訶責;說你本來應該是正念真如,應該去順從我空、法空的真如,怎麽在中途當中生起這種斷常種種的邪見呢?這個邪見是怎麽生起的呢?佛陀作一個總結說:「因依迷惑」,這邪見還是我們自己迷惑不覺的心生起的!這個很重要,你不能說我看到這件事情是它引誘我的啊!不能這樣講,外境是被動的!諸位要知道!外境永遠是被動的,你有主動權啊!別人刺不刺激你是他決定的,你要不要起煩惱是你決定的。

過去有人在一本書上說:事因印順老法師講一些思想,大家不同意,所以「打倒印順」。印順老法師提出一個方法,他說:「打不打歸你,倒不倒歸我」,哈!這個高明啊!因為外境你沒辦法決定,打不打我沒辦法決定,但是倒不倒我決定,我自己「不迷、不取、不動」倒不了的。所以這地方佛陀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起顛倒,你自己要負責,你自己顛倒嘛!


第二、訶責「於未足中生滿足證」,這是佛陀對二乘聖人的訶責,對於還沒有圓滿菩提就生起這種得少為足之想。「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總而言之,這都是在第八識的用功當中,所謂的真妄交攻而產生這十種差別的魔境。

  魔境的理由只有四個字就是「真妄交攻」,你不修行就沒有魔境,一個人要沒有修行他什麽事都沒有發生,他一輩子就是這樣貪圖五陰的快樂,把福報享盡,直到死為止,他的內心當中什麽事都沒有。什麽叫魔境呢?就是你有用功才有魔境,沒有用功的人他的心就是順從妄想。為什麽有魔境呢?因為我們的心皈依兩個理事,一方面想要順從善根,又想要心存妄想,就在那個地方猶豫不決,這個事情就出現了


總而言之,在整個魔境當中之所以會墮落,都是因為我們一種堅固的迷惑,而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不知道去迴光返照,去找回到我們的真如,找回到我們最初的發心。在這十種魔境現前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在解讀魔境的時候,都是依止過去所愛著的因緣,就是過去生的習氣來迷惑我們止觀的內心。比方說有些人他喜歡空觀,他因地當中看《般若經》讀很多,進入到第八識的時候,他肯定執著斷滅見是喜歡空觀的人;喜歡假觀的人跟喜歡唯識的人在他進入第八識的時候,就是容易執著常見,在第八識不常又不斷的過程當中「各以所愛」。這是怎麽回事呢?就是「先習迷心」過去的習氣來迷惑我們止觀的內心,在這地方產生安住,產生休息,當作自己究竟的皈依處,自己認為已經滿足無上菩提了,就不用再增上了。

----------------------------------------------

佛陀在訶責過失的時候,先講出過失的原因,再講出對治的方法。說我們為什麽會有魔境呢?簡單講就是「真妄交攻」。我相信每一個人發了菩提心,開始​​真正修行的時候,內心一直很矛盾,這個很正常,你不矛盾不掙扎,你就不是在修行!為什麽呢?經典講很清楚:第一、是我過去所愛著的習氣,我很想這樣做;第二、是我們今生修學佛法,佛陀的教誡,聽聞佛法所栽培的善根。那可好了!心中永遠兩個聲音,很想這樣做,不可以!很想那樣做,不同意!我們經常這樣真妄交攻。

 

  世間人他活得很快樂,因為他的內心統一,完全用百分之百的心去放縱;聖人很簡單,聖人用百分之百的心安住在聖道。最困難的就是這個過程,有煩惱也有善根,有善根又有煩惱,這個就是真妄交攻。這時候色受想行識,就在我們的心猶豫不決,腳踏兩條船的過程當中,這種五陰魔境就全部顯現出來,五陰魔境的過程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說《首楞嚴經》是照妖鏡!就是這個意思。它把五十陰魔全部講清楚,讓你辨別邪正的法門。

 

  魔境生起是真妄交攻!那怎麽辦呢?佛陀在本經當中的方法就是「不迷、不取、不動」。你不要亂動不要輕舉妄動,你一亂動你就錯了!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永遠是仁者心動,你心一動,你就前功盡棄了。所以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起跑點很多人跑得很快,但是最後的終點你不一定能達得到,過程很重要,不是說你開始很用功就怎麽樣,你在這過程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的。

 

  我講實在話,煩惱不會放過你的,你要對治,它也不是簡單的,它肯定要跟你反抗。但是有一個破處「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煩惱它沒有實體,知真本有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我們所修的戒定慧是稱合本性,真如是真實體性的。煩惱只是一時顛倒所成的,所以無明煩惱最怕什麽?煩惱的天敵就是時間!你要不動,它就消失掉!它怎麽能夠跟你這樣耗下去呢?它哪有時間呢?煩惱是一種情緒化,是生住異滅,所以它不稱合本性。煩惱起來的時候,你一旦不隨順它,它就消失掉了。煩惱最大的天敵就是時間,它經不起時間跟它耗,不要對治,你不動它就消失掉了!你要一動就錯了,它要的就是你動,那這事情就沒完沒了。

 

  我們要體會這個六字真言「不迷、不取、不動」。這六字真言的主要道理來自於哪裡呢?這理論基礎來自於「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因為煩惱沒有實體,我敢跟它耗下去;我的戒定慧是從我的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是有真實體性的。我們前面花了很多時間講解「七處破妄,十番顯見」說妄想是本空的,真如是本有的。

 

  這地方我們要知道,真如是真實的,煩惱是虛妄的,所以你不要怕它,而且你不要跟它對治,你只要做一件事「不迷、不取、不動」,當然「不迷」是最重要,你一顛倒你就沒完沒了。這一段等於是把整個煩惱生起的原因跟對治的方法說明了!

---------------------------------------------

我們把《首楞嚴王三昧》修學法門分兩部份:第一、是因地的正念真如,以不生滅心而修學所有的三昧就是「正念真如」。第二、在修行過程當中遇到任何的魔障記得「不迷、不取、不動」,就是這兩個法門。第一個「正念真如」,第二個「成就三不」。

 

  這兩個法門是怎麽來的呢?是要有傳承啊!是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先佛如來,都是依此法門而得「心開意解,入佛知見,乃至於成就無上菩提」。這個法門不只是釋迦牟尼佛這樣做,而「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十方諸佛都依此這法門走過,沒有一個佛例外。沒有一個人修行不順從真如,不保持「不迷、不取、不動」沒有這樣子的;都是正念真如,保持「不迷、不取、不動」這個六字真言。

------------------------------------------------

從這一段經文講出了兩個觀念,就在我們修行:第一、是本具的,你不要修行,你只要做一件事情,相信它的存在,然後順從本具就好。第二、是熏習成,你要用功的,這一部份是可以修來的。本具叫性德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清淨本然週徧法界,這一部份是你不要去修,只要相信它、順從它就好。那麼第二個是「空假中」三觀,用空假中三觀來照了現前一念心性,這個「空假中」三觀是要修來的。

 

  在本經當中我們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樣講凡夫的清淨跟佛的清淨有什麽差別呢?我們從這一段經文就看得出來有差別,凡夫的清淨只是一個清淨的琉璃寶,裡面沒有光明,被黑暗罩住,我們只有性德沒有修德,我們的清淨叫素法身;在一念清淨心當中,有很多很多虛妄的「無明妄想」籠罩在清淨心當中。佛陀的心清淨是那一念清淨心當中,多了一個寶月,多了一個光明,他有修德。所以我們的性德是具足,性德這一部份跟佛是相同的,但是修德這是我們要用功的。這一段等於是說明整個修學當中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這就是性德跟修德兩項的操作,佛陀作一個總結。

----------------------------------------------------

佛陀答說:為什麽五陰本是妄想呢?

  我們眾生的本來面目是「精真妙明」;這個「精」純而不夾雜,「真」實而不虛妄而且是「妙明」具足無量的功能德用,「本覺」具足無量的智慧德相,「圓淨」指的是周徧法界。我們一念心性具足這五種的功德「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這五種功德它是真實的功德,所以它「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不可能永久的停留在生死道中及停留在煩惱塵垢當中,不可能永久的。「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這個真實的它本來沒有五陰的,五陰是怎麽生起呢?是妄想生起的。不要說五陰還是有相狀的,乃至於無相的虛空,都是妄想所生起的。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可以推論「斯元本覺妙明真精」,這個「斯」指的是五陰的相狀,它的根元就是在我們本覺妙明真精之心當中「妄以發生」就一念妄想的啟動,才產生這麽多的依正二報的世界,這種情況就好像「演若達多,迷頭認影」。

---------------------------------------------------------

 事實上「妄元無因」五陰生起的虛妄相根本沒有原因的,只是一念的妄想而生起的。乃「於妄想中立因緣性」佛陀為了要從眾生的妄想中,所以安立了因緣性,也就是說,佛陀是為實施權而說因緣法,所以因緣法是為實施權。「迷因緣者稱為自然」而外道迷於因緣而說五陰為自然性那更是顛倒!連因緣法都不究竟!何況是自然呢!不知道「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彼無相的虛空尚且是一念的真實的心中起一念的妄想所生的,更何況是五陰呢!所以「因緣自然」這兩種教法,都是眾生虛妄的計度所產生的;因緣是佛陀的方便教法,但是它是不究竟的;「諸法因緣生」這一句話是不圓滿的,應該說「諸法是由妄想所生」才是比較圓滿。「諸法」是指有漏之法,這一切法都是我們眾生的妄想之所創造。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佛陀為了使令眾生了知這五陰是虛妄之法,所以只好說五陰是因緣所生,這是針對人天二乘的根性而說的。「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實際上能生起五陰的妄想,根本是無所有的,更何況是由妄想所生的因緣之相,更是了不可得。你看五陰是妄想所生,這個妄想根本就沒有原因的,那你說五陰還有嗎?所以「何況不知,推自然者?」何況是那些愚癡的外道,還把它當作自然。意思就是說,連因緣生都不究竟了,更何況是自然呢?

 

(陰本妄想)『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總而言之,從圓滿的教法當中,五陰都是妄想所生!這個觀念我們把它作一個總結:佛陀說法,不是說什麽人都講一個法,他是對不同的人他講不同的法。不同的法這當中有權法跟實法兩種差別;權法就是方便,比方說有些人他沒有大乘善根,他的思考模式一定要產生對立,要嘛就是對,要嘛就是錯,那沒辦法,佛陀只好說「諸法因緣生」。那是怎麽回事呢?那是依止虛妄相而說的:比方說你看大海,大海本來很清淨,突然間風吹,海水撞到石頭產生水泡,這個水泡本來是沒有嘛!本來就是一念的妄動才有水泡嘛!但是你跟他講說「沒有」,他也沒辦法接受。好!那就說有吧,那這個是什麽呢?那是很多因緣嘛!因為有風的因緣,海水撞到石頭,所以就變成有水泡。

 

  佛陀在講因緣法時,他是假設很多的因緣而創造了五陰說因緣生。說這水泡有沒有?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當然是有,不能說沒有,這是佛陀依止虛妄相而說法。但是依止真實義來說法的時候,佛陀講話的口氣就不一樣,這個水泡本來就沒有「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大海哪有水泡呢!佛陀在《首楞嚴經》講水泡本是沒有的。

 

  唉!您前面說水泡是因緣生!那是為了方便說嘛。所以你要知道究竟義是「當體即空」,但是方便教法裡面是說「諸法因緣生」,講到了究竟義諸法是「本自清淨,本來無生」。諸位要把這兩個觀念弄清楚,在方便當中我們安立了因緣生;到究竟義的時候呢,一切法本自清淨,本自無生。

 

  諸位你要知道,讀到了《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的時候,就不再講諸法因緣生,直接從無生當中去建立一切法,就是直接契入一心真如。因為講因緣生,你頂多破妄,不能顯真,你說這個水泡,是由風吹海水碰撞到石頭就有這個水泡,這樣講的很表面,沒有把大海的本質講出來嘛!但是講「諸法無生」時,就把大海講出來,其實你要顯真!不只是破妄而已,要顯真!把真如本性顯出來,你才能夠直下承當,才能夠順從真如,從真如當中開顯無量的「妙莊嚴功德海」。

 

  《楞嚴經》不只說要你去斷惡修善而已,不是那麽簡單,它要你承當「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你要承當這件事情。從《楞嚴經》這一關你沒有衝過去,你後面的《法華經、華嚴經》你根本就走不過去,那是要顯妙用。你連承當真如都不敢承當,你怎麽修「法華三昧」與「華嚴三昧」!那是要顯莊嚴!顯妙用的!

 

  《楞嚴經》的觀念就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告訴你,妄想不是你的主人,它是來掛單的,你不要相信它。唉!我煩惱很重,你不能說那煩惱代表你啊!那是一時的生滅因緣;說你煩惱很重,不然你拿出來看看!所以在《楞嚴經》當中,佛陀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清淨的,妄想只是一時的風吹草動,你不要當真,它不真實的。就像大海當中偶爾生起水泡,它不能代表大海,大海還是大海,這個觀念諸位要記清楚,這個觀念清楚了,你這部《楞嚴經》就沒白學了,「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要能夠承當,對你以後念佛、持咒、修六波羅蜜有很大的加持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