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13

第79.首楞嚴經.卷6.佛敕文殊簡擇,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 (妄源生起)『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 根本無明:『元明照生所』這個『元明』是我們自性本具的光明,這光明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沒有能所對立。問題在『照』這個字,平等的心性,我們是怎麽回事呢?我們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動,一念妄動以後就產生一個攀緣的心,就想要去「照」,看看外面是怎麽回事,一個能照的心。這個能照的心就是生相無明,最初的生住異滅,最微細的生相無明生起。有一個能照的心,當然就有一個所照之境,就生一個所照之境。
  • 『所立照性亡』當所照之境成立了以後,這時候能照的自性的光明,就暫時的隱沒而不現前。因為有能所對立,就把平等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破壞掉了,『照性亡』。
  • 這個地方也就說明了,我們凡夫的本來面目一念妄動以後,從一個不生滅性又產生一個生滅性,就造成生滅跟不生滅和合的阿賴耶識產生了,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根本無明」,產生阿賴耶識。
  • (妄相生滅)『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這『迷妄』主要是講第六識跟第七識這二個兄弟。「迷妄」的他依止前面的妄想跟妄境的相互作用,妄想去攀緣妄境,相互的執取,就把虛空創造出來。因為我們本來是一個靈靈覺覺的空性,就轉成一個冥頑的頑空,一個沒有覺性的頑空出現。這種虛空之相,就是妄想攀緣妄境最初的開始,第一個產生虛空,然後再依止這虛​​空再產生種種的想像,就把世界給想像出來。
  • 世界產生了以後會有什麽問題呢?我們的生命開始受著時空的障礙,有壽命的長短、有空間的障礙,你在台北你就不能在高雄,就開始有空間上的隔礙,我們的生命就有所謂的分段生死。
  • 『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在這個世界當中有所謂的依報的國土,有正報的眾生。依報是怎麽來呢?是妄想的迷結,變成國土;你心中經常作某種想像,就把這國土創造出來了。一念的知覺之心的一種迷情,就產生了有情的正報。依正二報完全是我們一念心去把它捏造出來的。
  • 蕅益大師說這個地方它給我們的觀念:我們一念心性「全真在妄,全妄在真」。凡夫一念的迷,所以「全真在妄」,諸佛菩薩是一念的覺悟,「全妄即真」。
  • 妄想的本質就是自性,「全真在妄」,不是離開了妄想有另外一個自性,不是這個意思!它是一個妄想,但你不斷的聞,聞久了它就變化,就變成自性,還它本來面目。你就是不斷的用正法去薰習,「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我們這樣子想,剛開始就是一念不覺,無明薰習真如,就慢慢慢慢變成這個樣子。你現在把它還熏回去,你用正法去薰習它,它就慢慢慢慢慢…開始反妄歸真了,還是這一念心嘛!
  • 不要以為你現在妄想沒有用,你現在的妄想有很大的作用,因為真實的功德就在這一念妄想當中。問題是你怎麽樣去把它熏修,迴光返照讓它熏修,讓它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慢慢慢慢…把它帶回家去,只就是這一念心。
  • (迷真起妄)『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 『空生大覺中』這個『空』指的是我們一念無明妄動,所產生這種廣大虛空之相。這虛空之相是怎麽來的呢?是生於我們一念的大覺心性當中。這種大覺心性跟虛空的關係,就好像大海跟一個小水泡一樣。我們看覺得虛空很大,其實虛空跟大覺心性比起來,它只就是大海的一個水泡而已。
  • 我們在研究《楞嚴經》的時候,它的心情是怎麽樣?是把心帶回家,從生滅門入真如門,所以他很強調耳根。耳根的特性就是很穩定,非常穩定,它這個根很耐用又很穩定,不像眼根變來變去,不像意根擾動很厲害,耳根相對的相當穩定,所以你回家的路干擾是最少。譬如有十條路到台北去,而這一條路都沒有山崩,又很順暢,這條是最快的。
  • 所以我們從凡夫的生滅心,回到不生滅心的時候,耳根是最快的。但是當你研究《法華經》的時候,態度就不一樣。《法華經》是證得聖性的人,他從空出假的時候,他度化眾生的時候,他積功累德的時候,那真的是順逆皆方便,根塵識對他是沒有障礙的。
  • 迴光返照的時候,回家的路越穩定越好,因為我們是善根薄弱,障礙就很多;但是你從回家的路要出來的時候,那就不是一條路,那你真的是順逆皆方便。你看《法華經》隨手拈來都是諸佛菩薩的方便,「若人一舉手,乃至小低頭,皆已成佛道。」佛菩薩總是有辦法讓眾生栽培善根。所以從自利的角度要很嚴謹,但是利他的角度,佛菩薩的功德妙用那真是順逆皆方便。
  • 『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對初心的人要說,的確選擇一個自己適當的法門,你會進步很快。你看很多人為什麽都沒什麽進步,因為找不到你適當的法門。為什麽呢?因為他沒有真正的了解自己。...法門是依止根機,『良由眾生根機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契機是妙法。你說這部《楞嚴經》哪一句話是妙法?你相應的那一個法,就是妙法。
  • 這觀念清楚,就可以正式選擇修學《首楞嚴王三昧》圓通的方便。你要扣住一句話「契機是妙法,治病是良藥。」這個觀念建立以後,你就有資格來簡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