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一個生死凡夫的角度,我們的心態是「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我們只能夠選擇自己需要這一部份來修學,不是所有佛菩薩法門你都要照單全收的,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你一定要一門深入,要找到自己契機的法門來修學,所以你要簡擇,佛菩薩開示藥的時候他不能簡擇,他平等的把所有法門都留下來。但是我們眾生在修學的時候,你不簡擇你進步就變得很慢。針對一個末法障深慧淺的眾生,應該怎麽簡擇呢?首先本經先把六塵簡擇出去。
- (色塵不徹)『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 (聲塵言偏)『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 (香塵不恆)『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恆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 (味塵不一)『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恆一,云何獲圓通?』
- (觸塵不定)『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 (法塵不徧)『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徧涉,云何獲圓通?』
- 「法塵」我們一般叫「內塵」,因為它是五塵落謝的影像,落在心中產生一種獨影境,它是一種內五塵。它必須要假借外五塵才能夠顯現,「憑塵必有所」,它必須要憑藉外在的五塵才能夠顯現。法塵的生起一定有它先後次序的差別,你看我們心中的影像有昨天的影像、有前天的影像、有今天的影像,這就是時間上有前後的差別,既然有前後的差別,「能所非徧涉」,能緣的心去攀緣所緣的法塵的時候,就不能普遍含攝,你去想昨天的事,你就不能同時去想前天的事,也不能同時想今天的事情。這種能所互相的攀緣不能普遍含攝一切的法塵,所以不適合當初心的圓通本根。
- 身為一個初心的圓通本根,必須俱足三種功德:
- 一、「圓」它要普遍圓滿。你看音聲就很好,音聲它的角度是三百六十度的,一個地方有音聲,十個人同時聽得到,它的角度是三百六十度。
- 二、「通」它不能有障礙,要達無礙。你看那音聲不管是牆壁,什麽都不能障礙它,它通達無礙,不像色塵,它是不通達的。
- 三、「常」它必須要恆常存在的。這一點在六塵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它經常很難存在,因為六塵是外在的塵境,不是你決定的,所以你很難長時間修學的。這地方倒是有一個地方要注意,它是不適合長時間修學,但是從一時的感應、一時的開悟這一部份,六塵有它的效果。
- (眼根不圓)『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 (鼻根缺中)『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 (舌根不常)『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 (身根不會)『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 (意根雜念)『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 「知根」指的是第七意識的意根,第六意識以第七意識為根。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兩個是兄弟,有第六意識就有第七意識,有第七意識就有第六意識,它參雜第六意識的種種雜亂的思想。第七意識的意根在了知法塵的時候,第六意識就在那邊吵,參雜第六意識雜亂的思想。所以「湛了終無見」,湛了寂靜的心識,除非你成就禪定,否則很難現前。...「想念不可脫」,亂思亂想的第六意識,第七意識是很難脫離它的,在這麽多的干擾當中,對一個初心的來說,面對這麽多參雜的亂想,又怎麽好去悟入圓通呢?
- 我們講「根、塵、識」,「根」剛好是中間,攀緣六塵創造六識出來。其實我們平心而論,在根塵識當中,六根門頭是相對穩定。你看六塵,這個你沒辦法作主,你不能強迫六塵一天到晚現前,這個你做不到,你在山中修行,你的色聲香味觸法是不斷的變化的,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有時候白天有,晚上沒有;但六根的話,你可以完全操之在我,見聞嗅嘗覺知,它相對是穩定。有人就提倡捨識用根是有道理的,六塵是變化多端,六識是一天到晚干擾你,你以六識為所緣境那你就糟糕了!太躁動,所以六根基本上是不錯的。
- 蕅益大師他提出一個看法,他說:沒有錯,末法時代的確是「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以耳根為主這倒是真的。我們很多善根的栽培都要透過耳根,吸收很多很多的法義。
- 他提出另有兩個根是不能忽略的:第一個、眼根不能忽略,眼根可以看經典可以看佛像,尤其末法時代,佛陀的法經過整理,因為正法時代沒有文字當然不需要眼根,而末法時代很多的法都靠文字記載,所以眼根也是很重要。其次意根,我們修止觀的時候,「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依止獨頭意識去攀緣心中法義的時候,或者心中佛號的時候,你還得要假借意根。意根跟眼根是一個助行,耳根是主要的圓通。
- 根塵識,根相對塵來說、相對識來說,它的穩定性是比較高。
- (眼識無定)『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 (耳識非初)『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 (鼻識有住)『鼻想本權機,祇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 (舌識有漏)『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 (身識不徧)『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徧一切,云何獲圓通?』
- (意識緣物)『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 一般人是「念緣非離物」,一般人意識去攀緣法塵的時候,是不能離開外在五塵的,都要憑藉外在五塵,那當然會受到外在五塵的干擾。所以身為一個初心來說,是不適合當初心的圓通。
- 第六意識也是一個悟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圓通體性的一個門。我的體會是這樣,智者大師〔天台宗〕的人觀照力特別強,他們那些人都不得了,止觀力、觀想力、想像力都非常豐富,很適合第六意識來當所觀境。
- 一般人如果是煩惱很重,我還是強調耳根比較穩定,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迷、不取、不動,耳根這一條回家的路,是非常安定的路,它有它的特色。
2020/6/13
第80.首楞嚴經.卷6.文殊說偈 簡六塵 簡五根 簡六識。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